:::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商山四皓:宋金元文學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想像
作者:林佑澤
作者(外文):Lin, Yu-Tse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鄭文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商山四皓記憶出處觀念橘叟爛柯時空意識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傳統文士對於歷史記憶尤為重視,且屢屢通過對歷史記憶的反覆書寫,以彰顯主體意識與社會結構間的互動式關係建構,從而可以反映個人之情志,乃至時代思潮與喪亂、世變等源自外部世界的種種刺激。而商山四皓之歷史記憶則是基於其自身既出且處的經歷與儒、道兼備的格調等殊異性特徵,遂於漢代即已逐漸成為文士議論的焦點話題,至宋金元文學更是繼唐代中期以降愈加波瀾壯闊而蔚為大觀。同時,宋金元時期又橫跨唐宋、宋元變革兩大歷史階段,是以深具考察之價值。因此,本論文以宋金元時期文士關乎四皓事跡之書寫為研究對象,聚焦於歷史省思、出處觀念、時空感知三大面向,冀能藉以釐清主體意識與社會結構間的關連性。
於歷史省思方面,就已經可以看到漢代文士立足於不同的觀視角度,而對四皓事跡進行多元化的詮釋,特別是班固的書寫,除進一步鞏固道德禮義的立場外,還基本確立了四皓事跡的主線發展,並賦予四皓「古之逸民」的形象,因於一定程度產生溝通儒、道的促進作用,從而開啟魏晉之際以降文士對四皓之精神境界的想像。於是大抵在唐代以前,隨著儒家思想長期與政治核心維持著緊密的聯繫,道德禮義之立場遂成為文士書寫四皓事跡的基調,且在《易》理觀念、道家思想、道教話語、佛教義理的多重影響下,更是進一步推動了四皓事跡之書寫的多元化發展。而宋代以後的相關書寫,則往往能夠在看似一成不變的紹承中,體現出有別於往昔的歷史省思,因而可以看到大我意識之強化、人我關係之強調、主體精神之深化、內丹養生與體道修行之聚焦的現象。此外,亦隨著唐代科舉制度施行以來對歷史省思能力的反覆強調,於是進一步激起文士對探查四皓事跡之「真相」的渴望,且還通過模擬想像的方式對四皓事跡進行同情共感的人情理解,並於類書文化、疑古風氣、世變經歷、理學思潮的推波助瀾下,持續深化了文士對四皓事跡的歷史批評。如此,四皓之人物典型遂於理性與感性兼備的多元化觀視角度中,呈現出不斷下行的發展趨勢。
於出處觀念方面,文士則每每通過對四皓之出處經歷的書寫,以凸顯個人的出處意識。於漢魏時期,文士主要是根基於含括天地大道在內的道德禮義之立場而論出處,此一立場之發展至宋代以後,遂於《易》學、儒學、理學的不斷開展中,呈現出從鞏固政權到恢弘道義的深層轉化之現象。而於晉南北朝時期,在道家思想、道教話語、佛教義理的影響下,文士之出處意識於是出現自「道隱」持續向「身隱」傾斜的發展軌跡,往往認為只要心性主體能夠獲得確立,就可以應對一切源自外部世界的挑戰。自唐代中期以降,又隨著隱逸、園林文化的發展,遂衍生出「中隱」一類出處論述,並對宋代文士造成了極為廣泛的影響,尤其凸顯出維持內外聯繫之既仕且隱的出處意識。至金元、宋元之際以降,文士則由於世變衝擊,致使仕途受阻暨沈淪於社會底層,出處意識遂再度呈現出向「身隱」靠攏的跡象,然由於理學思潮的影響不斷擴大,從而在務實的心態下,開展出了似出非出、似處非處之超越出處的觀念。
於時空感知方面,主要是考察橘叟、爛柯異聞與四皓事跡之書寫產生的融匯現象,其中橘叟異聞之融匯乃以空間書寫為核心,爛柯異聞之融匯則是聚焦於時間書寫。橘叟異聞尤以「橘中之樂,不減商山」一語而與四皓事跡之書寫在空間層面產生高度的關連性。而於此前所見文士關乎商山空間之書寫,隨著《易》理觀念、道家思想、道教話語、佛教義理的影響,大抵可以說是歷經了由避禍屬性向高隱、遊仙屬性的轉化過程。逮橘叟異聞產生融匯後,由於唐宋之際隱喻系統的積極運作,與內丹養生對主體心神之修道工夫的聚焦,以及「橘」此一文化符號所涉及「心室」的隱喻內涵,從而致使橘叟異聞在融匯之初,就被賦予了饒富哲理層次的空間書寫之高度。同時,還能見到文士藉微觀、常態空間三維再現商山、橘中之場域氛圍的現象,而此一現象主要是根基於當時以「意」為核心與高度符號化兩項特徵,通過描寫、命名的想像方式,促成人即四皓、橘叟,地即商山、橘中的混融狀態。爛柯異聞之融匯特徵則十分的薄弱,主要是基於唐代中期以來四皓弈棋形象的陸續開展,遂與四皓事跡、橘叟異聞構成聯想關係,從而導致三者在南宋後期至元代呈現出愈加明晰的交互融匯之軌跡。於是在三教思想之影響與喪亂、世變經歷的刺激下,城市與山林、俗與聖之時空差異,就成了主體企尋閒樂之思的隱喻,尤其城市與俗、山林與聖兩組時空所構成的巨大時間差,分別標誌著急遽變動與缺乏變動刺激的時間感知。此外,文士還在理學思潮的影響下,藉含括觀棋者之旁觀姿態在內與「局未終」之情節的隱喻以為說法,將弈棋活動較量勝負之主要特徵轉化為對輸贏、得失的超越,從而達到消解「争心」在時間感知層面所引發惶恐、畏懼之心理的根本目的。
一、古籍(依撰者年代序列;近人編纂古籍則依出版年代序列於後)
〔周〕李耳撰,〔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57年7月)
〔周〕孔門後學編:《論語集注》,收入〔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1月)
〔周〕卜商:《子夏易傳》,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周〕列禦寇撰,〔晉〕張湛注:《沖虛至德眞經》,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周〕列禦寇撰,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周〕程本:《子華子》,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周〕孟軻撰,〔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
〔周〕孟軻:《孟子集注》,收入〔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1月)
〔周〕莊周撰,〔晉〕郭象注:《南華眞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臺1版)
〔周〕莊周撰,〔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周〕文子撰,王利器疏義:《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
〔周〕屈平等撰,〔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0月)
〔周〕屈平等撰,馬茂元主編,楊金鼎等注釋:《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9月)
〔周〕韓非撰,〔清〕王先慎集解:《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漢〕劉安撰,〔漢〕許慎、〔漢〕高誘注:《淮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3版)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6月,臺1版)
〔漢〕戴德編,〔清〕孔廣森補注:《大戴禮記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月)
〔漢〕劉向編著,石光瑛校釋:《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月)
〔漢〕劉向:《續古列女傳》,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漢〕劉向:《列仙傳》,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漢〕劉歆撰,〔晉〕葛洪集:《西京雜記》,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臺1版)
〔漢〕揚雄撰,〔晉〕李軌等注:《宋本揚子法言》(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3月)
〔漢〕揚雄撰,〔宋〕司馬光集注,劉韶軍點校:《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漢〕揚雄撰,〔晉〕郭璞注:《方言》(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6月)
〔漢〕史游撰,〔唐〕顔師古注:《急就篇》,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漢〕衛宏:《漢官舊儀》,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漢〕王充撰,張宗祥校注:《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臺2版)
〔漢〕劉珍:《東觀漢記》(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69年9月)
〔漢〕趙岐撰,〔晉〕摯虞注:《三輔决録》,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
〔漢〕荀悅(148-209):《申鑒》,收入蕭天石主編:《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12月)
〔漢〕荀悅等撰,張烈點校:《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8月)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清〕王先謙補:《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2月,北京2版)
〔漢〕徐幹撰,孫啟治解詁:《中論解詁》(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5月)
〔魏〕曹植撰,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6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
〔魏〕王弼撰,〔唐〕邢璹注:《周易略例》,收入〔魏〕王弼等:《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2016年7月)
〔晉〕皇甫謐:《髙士傳》,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晉〕傅玄:《傅子》,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1月,臺2版)
〔晉〕干寶:《新校搜神記》(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1月,2版)
〔晉〕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内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2版)
〔晉〕葛洪撰,楊明照校箋:《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2月)
〔晉〕葛洪撰,胡守為校釋:《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9月)
〔晉〕陶潛撰,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晉〕陶潛:《搜神後記》,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晉〕顔糼明等注:《靈棋經》,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後秦〕佛陀耶舍、〔後秦〕竺佛念譯:《四分律藏》,收入〔清〕愛新覺羅胤禛敕編:《乾隆大藏經》(臺北:傳正有限公司,1999年1月)
〔後秦〕釋僧肇:《肇論》,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0年4月)
〔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北魏〕酈道元撰,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月)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臺1版)
〔北齊〕顔之推撰,〔清〕趙曦明注:《抱經堂本顔氏家訓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4月)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北周〕宇文邕敕輯:《無上秘要》,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南朝宋〕范曄等修撰,〔唐〕李賢注:《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8月,臺1版)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峻注:《世説新語》(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0月)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南朝梁〕沈約等修撰:《宋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10月)
〔南朝梁〕江淹撰,〔明〕胡之驥注:《江文通集彙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4月)
〔南朝梁〕釋僧祐輯:《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南朝梁〕陶弘景:《眞誥》(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9月)
〔南朝梁〕劉勰撰,〔清〕黃叔琳輯注:《文心雕龍注》(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9月)
〔南朝梁〕殷芸:《殷芸小說》,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10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5月)
〔南朝梁〕蕭統編,〔清〕胡紹煐箋證:《文選箋證》(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3月)
〔南朝梁〕顧野王撰,〔宋〕陳彭年等重修:《重修玉篇》,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南北朝〕不著撰名:《太上洞玄靈寳五符序》,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收入〔清〕愛新覺羅胤禛敕編:《乾隆大藏經》(臺北:傳正有限公司,1999年1月)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月,臺6版)
〔唐〕歐陽詢等編:《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
〔唐〕虞世南撰,〔清〕孔廣陶校注:《北堂書鈔》(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5月,2版)
〔唐〕釋法琳:《辯正論》,收入〔清〕愛新覺羅胤禛敕編:《乾隆大藏經》(臺北:傳正有限公司,1999年1月)
〔唐〕房玄齡等:《晉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臺2版)
〔唐〕魏徵等編:《群書治要》(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3月)
〔唐〕顏師古撰,劉曉東平議:《匡謬正俗平議》(濟南:齊魯書社,2016年4月)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月,臺6版)
〔唐〕李延壽:《北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月,臺6版)
〔晉〕李延壽:《南史》(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10月)
〔唐〕許敬宗編:《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0月)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唐〕釋彦悰纂錄:《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收入〔清〕愛新覺羅胤禛敕編:《乾隆大藏經》(臺北:傳正有限公司,1999年1月)
〔唐〕駱賓王撰,〔清〕陳熙晉箋注:《駱臨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新1版)
〔唐〕實叉難陀譯,〔唐〕釋澄觀撰述:《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收入〔清〕愛新覺羅胤禛敕編:《乾隆大藏經》(臺北:傳正有限公司,1999年1月)
〔唐〕徐堅等編:《初學記》,收入董治安主編:《唐代四大類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唐〕陳子昂:《陳子昂集(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
〔唐〕張九齡撰,熊飛校注:《張九齡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唐〕王希明:《太乙金鏡式經》,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唐〕李白撰,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4月)
〔唐〕儲光羲:《儲光羲詩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唐〕吳筠:《宗玄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唐〕錢起:《錢考功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唐〕杜甫撰,〔清〕楊倫編輯:《杜詩鏡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12月)
〔唐〕李華:《李遐叔文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唐〕杜佑纂:《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2月,臺1版)
〔唐〕孟郊撰,華忱之等校注:《孟郊詩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唐〕權德輿撰,郭廣偉校點:《權德輿詩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唐〕般若奉詔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0年4月)
〔唐〕般若奉詔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入〔清〕愛新覺羅胤禛敕編:《乾隆大藏經》(臺北:傳正有限公司,1999年1月)
〔唐〕韓愈撰,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
〔唐〕薛濤撰,劉天文編著:《薛濤詩四家注評說》(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7月)
〔唐〕劉禹錫:《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2月,2版)
〔唐〕白居易:《宋本白氏六帖事類集》,收入董治安主編:《唐代四大類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唐〕白居易撰,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唐〕李紳撰,盧燕平校注:《李紳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1月)
〔唐〕郭橐馳:《種樹書》,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臺1版)
〔唐〕李肇:《唐國史補》,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
〔唐〕元稹撰,周相錄校注:《元稹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唐〕牛僧孺:《玄怪錄》,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
〔唐〕施肩吾:《西山群仙會真記》,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唐〕劉肅:《大唐新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唐〕李德裕撰,傅璇琮等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3月)
〔唐〕杜牧撰,吳在慶校注:《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
〔唐〕許渾撰,羅時進箋證:《丁卯集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7月)
〔唐〕李商隱撰,〔清〕馮浩箋注:《玉溪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
〔唐〕褚藏言輯:《竇氏聯珠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唐〕李咸用:《唐李推官披沙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唐〕范攄:《雲溪友議》,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
〔唐〕林慎思:《伸蒙子》,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唐〕杜荀鶴:《唐風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唐〕不著撰名:《無能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2月)
〔唐〕釋齊己撰,王秀林校注:《齊己詩集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8月)
〔唐〕徐寅:《釣磯文集》,收入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宛委別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0月)
〔唐〕王松年:《仙苑編珠》,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唐〕張固:《幽閑鼓吹》,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
〔前蜀〕杜光庭纂:《録異記》,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前蜀〕韋穀集:《才調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前蜀〕韋穀集,〔清〕殷元勳注,〔清〕宋邦綏補注:《才調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後晉〕劉昫等修:《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月,臺5版)
〔五代〕何光遠撰,鄧星亮等校注:《鑒誡錄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5月)
〔宋〕徐鉉撰,李振中校注:《徐鉉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1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9月)
〔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2月)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宋〕晁迥:《法藏碎金録》,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王禹偁:《小畜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趙湘:《南陽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王欽若:《册府元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5月,臺1版)
〔宋〕姚鉉編:《唐文粹》,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宋〕孫復:《孫明復小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胡宿:《文恭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宋祁:《景文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王開祖:《儒志編》,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7月)
〔宋〕文彦博撰,申利校注:《文彦博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2月,北京1版)
〔宋〕歐陽脩等撰:《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月,臺6版)
〔宋〕釋契嵩:《鐔津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8月)
〔宋〕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宋〕邵雍:《邵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
〔宋〕邵雍輯:《夢林玄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宋〕孔延之編:《會稽掇英總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韓維:《南陽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劉敞:《公是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劉敞:《公是先生弟子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宋〕劉敞:《公是七經小傳》,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宋敏求(1019-1079):《長安志》,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文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宋〕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宋〕王安石撰,〔宋〕李壁箋注:《王荊文公詩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宋〕沈括:《夢溪筆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
〔宋〕程頤:《程氏經說》,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郭祥正:《青山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郭祥正:《青山續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4年1月)
〔宋〕蘇軾撰,〔清〕查慎行補注:《蘇詩補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9月)
〔宋〕蘇軾:《東坡志林》,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孔文仲等:《清江三孔集》(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9月)
〔宋〕朱長文:《琴史》,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王存等:《元豐九域志》,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蘇轍撰,曾棗莊等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2版)
〔宋〕鄭俠:《西塘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王袞編:《博濟方》,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孔平仲:《珩璜新論》,收入不著撰人:《宋元人說部叢書》(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年1月)
〔宋〕陳祥道:《論語全解》,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黃庭堅撰,〔宋〕史容等注:《黃山谷詩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10月)
〔宋〕謝逸:《溪堂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1月)
〔宋〕王讜:《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宋〕呂陶:《净德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宋〕李廌:《濟南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李樗、黃櫄:《毛詩集解》,收入〔清〕徐乾學等輯:《通志堂經解》十六册(臺北:大通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9月,2版)
〔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1月)
〔宋〕馬永卿編:《元城語録》,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蘇過:《斜川集》,收入〔清〕阮元輯:《宛委別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0月)
〔宋〕石泰:《還源篇》,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宋〕不著撰名:《宣和畫譜》,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曾慥集:《道樞》,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宋〕曾慥編:《類説》,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何薳:《春渚紀聞》,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宋〕葉夢得:《避暑録話》,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劉一止:《苕溪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汪藻:《浮溪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趙明誠:《金石錄》(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
〔宋〕孫覿:《鴻慶居士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李綱:《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5月)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宋〕郭印:《雲溪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阮閲編:《詩話總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8月)
〔宋〕張元幹:《蘆川歸來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宋〕蘇籀:《雙溪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張守撰,劉雲軍點校:《毗陵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
〔宋〕胡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6月)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宋〕朱翌:《猗覺寮雜記》,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胡寅:《斐然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胡寅:《致堂讀史管見》,收入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宛委別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0月)
〔宋〕曾協:《雲莊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録》,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鄧深:《大隱居士詩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李洪:《芸庵類稿》,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劉子翬:《屏山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林栗:《周易經傳集解》,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鄭樵:《通志》,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吳芾:《湖山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鄭樵注:《爾雅注》,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胡宏:《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6月)
〔宋〕史浩:《鄮峯眞隱漫録》,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李石:《方舟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仲并:《浮山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王之望:《漢濱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曾季貍:《艇齋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宋〕沈該:《易小傳》,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金〕王嚞:《王重陽集》(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6月)
〔宋〕王十朋:《王十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宋〕洪适:《盤洲文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宋〕史堯弼:《蓮峰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周麟之:《海陵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喻良能:《香山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程大昌:《雍錄》,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6月)
〔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絶句》,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張津等:《(乾道)四明圖經》(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3月,臺1版)
〔宋〕姜特立:《梅山續藁》,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陸游:《陸放翁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11月,5版)
〔宋〕范成大:《(紹定)呉郡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11月,臺1版)
〔宋〕周必大:《文忠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鄭汝諧:《論語意原》,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宋〕陳葆光撰集:《三洞羣仙録》,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宋〕張敦頤編:《六朝事迹編類》(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月)
〔宋〕朱熹:《四書或問》(京都:中文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朱熹編:《二程遺書》,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朱熹:《御批資治通鑑綱目》,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羅泌:《路史》,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張孝祥:《于湖居士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宋〕薛季宣:《浪語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林亦之:《網山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呂祖謙編:《皇朝文鑑》,收入黃靈庚等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
〔宋〕樓鑰:《攻媿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6月)
〔宋〕許綸:《涉齋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龔昱編:《樂菴語録》,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辛棄疾撰,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7年2月,2版)
〔宋〕彭龜年:《止堂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陳亮:《龍川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戴溪:《春秋講義》,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王楙:《野客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宋〕葛洪:《涉史隨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張鎡:《南湖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陳文蔚:《克齋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費袞:《梁溪漫志》,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韓淲:《澗泉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魏齊賢等輯:《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扈仲榮等編:《成都文類》,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王象之編:《輿地紀勝》(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4月)
〔宋〕陳景沂編:《全芳備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6月)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宋〕劉宰:《漫塘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戴復古:《石屏詩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魏天應編選,〔宋〕林子長箋解:《論學繩尺》,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葉寘:《愛日齋叢抄》(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
〔宋〕蘇泂:《泠然齋詩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洪咨夔:《平齋文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洪咨夔:《春秋説》,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真德秀:《大學衍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0月)
〔宋〕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5月)
〔宋〕章樵注:《宋刊古文苑》(北京:中國書店,2021年5月)
〔宋〕陳起編:《江湖小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羅濬:《(寳慶)四明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3月,臺1版)
〔宋〕夏元鼎:《黄帝陰符經講義圖説》,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宋〕夏元鼎:《紫陽真人悟真篇講義》,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宋〕劉克莊撰,辛更儒箋校:《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1月)
〔宋〕胡仲弓:《葦航漫遊稿》,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程公許:《滄洲塵缶編》,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藁續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宋〕方岳:《秋崖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孫銳撰,〔元〕趙時遠編:《孫耕閑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宋〕宋伯仁:《梅花喜神譜》,收入〔清〕阮元輯:《宛委別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0月)
〔宋〕趙希鵠:《洞天清録》,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蕭廷芝:《金丹大成集》,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宋〕王霆震編:《古文集成》,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吳文英撰,孫虹等校箋:《夢窗詞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5月)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7版)
〔宋〕蔡節編:《論語集説》,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祝穆等:《古今事文類聚》,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陳思編:《兩宋名賢小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陳思:《寳刻叢編》,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釋文珦:《潛山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黃震:《黄氏日抄》(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12月,2版)
〔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3月,臺1版)
〔宋〕姚勉撰,曹詣珍等校點:《姚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
〔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3月,臺1版)
〔宋〕舒岳祥:《閬風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王應麟:《通鑑答問》,收入〔宋〕王應麟:《玉海》(京都: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77年12月)
〔宋〕衛宗武:《秋聲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謝枋得:《曡山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續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6月,臺2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宋〕俞德鄰:《佩韋齋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劉辰翁:《須溪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劉辰翁撰,吳企明校注:《劉辰翁詞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
〔宋〕周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1月)
〔宋〕文天祥撰,劉文源校箋:《文天祥詩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2月,北京1版)
〔宋〕董嗣杲:《西湖百詠》,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艾性夫:《剩語》,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陳仁子:《牧萊脞語》,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6月)
〔宋〕董逌:《廣川書跋》,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汪元量:《湖山類稿》,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汪元量撰,孔凡禮輯校:《增訂湖山類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6月)
〔宋〕鄭思肖撰,陳康福校點:《鄭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
〔宋〕陳普:《石堂先生遺集》,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宋〕趙必????:《覆瓿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謝翺:《晞髮遺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不著撰人:《翰苑新書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金〕王寂:《拙軒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金〕王朋壽編:《重刊增廣分門類林雜說》,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金〕元好問編,張靜校注:《中州集》(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9月)
〔金〕元好問撰,狄寶心校注:《元好問詩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元〕耶律鑄:《雙溪醉隱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郝經:《陵川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郝經:《續後漢書》,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楊公遠:《野趣有聲畫》,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王惲撰,楊亮等點校:《王惲全集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1月)
〔元〕方回:《桐江集》,收入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宛委別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0月)
〔元〕方回:《桐江續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戴侗:《六書故》(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6月)
〔元〕陳仁子輯:《文選補遺》,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趙文:《青山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滕安上:《東庵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劉敏中:《中菴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張之翰:《西巖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元〕仇遠撰,張慧禾校點:《仇遠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元〕劉因:《靜修先生文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元〕吳澄:《吳文正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黃公紹原編,〔元〕熊忠舉要:《古今韻會舉要》,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陳櫟:《定宇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2版)
〔元〕馬臻:《霞外詩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曹伯啟:《曹文貞公詩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趙道一修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元〕駱天驤:《類編長安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元〕李存:《俟庵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劉將孫:《養吾齋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馮福京等:《(大德)昌國州圖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3月,臺1版)
〔元〕宋无:《翠寒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元〕袁桷:《(延祐)四明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3月,臺1版)
〔元〕張養浩:《歸田類稿》,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袁凱:《海叟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任士林:《松鄉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虞集:《道園學古録》,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元〕虞集撰,王頲點校:《虞集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元〕揭傒斯:《揭文安公全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元〕王結:《文忠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黃溍:《金華黄先生文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元〕胡助:《純白齋類稿》,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馬祖常撰,王媛校點:《馬祖常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12月)
〔元〕程端學:《春秋或問》,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王冕:《竹齋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周權:《此山詩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薩都剌:《薩天錫詩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元〕黃玠:《弁山小隱吟録》,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洪希文:《續軒渠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吳師道:《吳師道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
〔元〕張雨:《句曲外史貞居先生詩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元〕蕭鎰編:《四書待問》,收入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宛委別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0月)
〔元〕李孝光:《五峰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許有壬:《至正集》,收入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著:《元人文集珍本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4月)
〔元〕胡天游:《傲軒吟稿》,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成廷珪:《居竹軒詩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元〕劉鶚:《惟實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鄭元祐:《僑吳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吳皋:《吾吾類稿》,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朱德潤:《存復齋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元〕朱德潤:《存復齋續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元〕楊維楨:《鐵崖先生古樂府》,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元〕吳海:《聞過齋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謝應芳:《龜巢稿》,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張憲:《玉笥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陳世隆輯:《宋詩拾遺》,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元〕葉顒:《樵雲獨唱》,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舒頔:《貞素齋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楊翮:《佩玉齋類稿》,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劉仁本:《羽庭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胡奎:《斗南老人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楊譓纂:《(至正)崑山郡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3月,臺1版)
〔元〕邵亨貞:《蟻術詩選》,收入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宛委別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0月)
〔元〕顧瑛輯:《草堂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元〕顧瑛:《玉山璞稿》(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元〕顧瑛輯:《玉山名勝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元〕脱脱等修:《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月,臺6版)
〔元〕陳基:《夷白齋稿》,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陶安:《陶學士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蔣易輯:《皇元風雅》,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元〕李繼本:《一山文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鄧雅:《玉笥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趙汸:《東山存稿》,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王逢:《梧溪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賴良編:《大雅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元〕胡布等:《元音遺響》,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明〕陳謨:《海桑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明〕釋妙聲:《東皋録》,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明〕宋濂等修撰:《元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月,臺6版)
〔明〕貝瓊:《清江貝先生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明〕凌雲翰:《柘軒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明〕林弼:《林登州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明〕瞿佑:《樂府遺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明〕吳訥:《文章辯體序題》,收入〔明〕程敏政選編:《明文衡》,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明〕王鏊:《姑蘇志》,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明〕楊慎撰,王大厚箋證:《升庵詞品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7月,北京1版)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説》,收入〔明〕吳訥等:《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7月)
〔明〕王樵:《方麓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明〕吳元滿:《六書總要》,收入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明〕趙琦美編:《趙氏鐵網珊瑚》,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
〔明〕馮夢龍編著,欒保群點校:《古今譚概》(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
〔明〕曹學佺編:《石倉歷代詩選》,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明〕汪砢玉:《珊瑚網》,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明〕秦鏞纂修:《(崇禎)清江縣志》,收入劉俊文等輯:《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清〕史簡編:《鄱陽五家集》,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清〕錢謙益等評注,韓成武等點校:《唐詩鼓吹評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清〕黃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6年12月)
〔清〕陸世儀:《思辨録輯要》,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月)
〔清〕沈季友編:《檇李詩繫》,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清〕陳元龍輯:《歷代賦彙》,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清〕愛新覺羅玄燁敕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
〔清〕顧嗣立編:《元詩選》,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清〕張照等編:《石渠寳笈》,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清〕厲鶚輯撰:《宋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清〕劉肇虞選評:《元明八大家古文》,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嵇璜等:《續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2月,臺1版)
〔清〕戴震:《(乾隆)汾州府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章宗源:《隋經籍志考證》,收入李萬健等輯:《歷代史志書目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7月)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2月)
〔清〕郭嵩燾:《郭嵩燾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12月)
〔清〕謝章鋌撰,劉榮平校注:《賭棋山莊詞話校注》(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
曾永義編:《元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9月)
林明德編:《金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1月)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1月)
陳述輯校:《全遼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3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
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7月)
薛瑞兆等編纂:《全金詩》(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閻鳳梧等主編:《全遼金詩》(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
徐元誥集解:《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閻鳳梧主編:《全遼金文》(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
國家圖書館善本部金石組編:《遼金元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4月)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12月)
吳文治主編:《遼金元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2月)
楊鐮主編:《全元詩》(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6月)
楊訥編:《元史研究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3月)
不著撰人,陳直校證:《三輔黄圖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1月,北京1版)
二、專書(依撰者姓名筆畫序列)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3月)
王瑞來:《近世中國──從唐宋變革到宋元變革》(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4月)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8年10月)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王慶生編著:《金代文學編年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
朱自清:《詩言志辨》,收入葛劍雄主編:《朱自清講詩》(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1月)
邱江寧:《元代館閣文人活動繫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
呂宗力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修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1月)
余來明:《中國文學編年史‧元代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8月)
李嘉瑜:《元代上京紀行詩的空間書寫》(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9月)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4月)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5月)
何雲波主編:《圍棋文化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1月)
周少川:《元代史學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0月)
周春健等:《遼金元經學學術編年》(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7月)。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孫啟治等編撰:《中國古佚書輯本目録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
侯迺慧:《唐宋時期的公園文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
查洪德:《理學背景下的元代文論與詩文》(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8月,北京1版)
胡務:《元代廟學:無法割捨的儒學教育鏈》(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12月)
陳平原等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陳平原等編:《西安: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陳平原等編:《開封: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陳平原等編:《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1月)
陳高華編:《元代畫家史料(增補本)》(北京:中國書店,2015年6月)
陳靜:《唐宋律詩流變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11月)
涂雲清:《蒙元統治下的士人及其經學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6月)
許地山:《道教的歷史》(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張文利:《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
張延昭:《元代儒學教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4月)
張希清等主編:《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宋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張高評:《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兼論唐宋詩之異同》(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張高評:《創意造語與宋詩特色》(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
章炳麟:《國故論衡》(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8月)
梅新林等主編,邱江寧撰:《中國學術編年‧元代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
黃瓊慧:《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為例的考察》(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12月)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8版)
馮亞琳、〔德〕埃爾主編:《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1月)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9月)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1月)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楊志良、郭力平等:《記憶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楊建波:《道教文學史論稿》(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年10月)
楊鐮:《元代文學編年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雷家驥:《中國古代史學觀念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9月)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
趙一凡等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
趙毅衡編選:《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5月)
蔡幸娟:《六朝園林書寫之「家屋」原型研究:以加斯東‧巴舍拉的詩學觀點之探索》(臺北:索引數位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10月)
歐陽光:《宋元詩社研究叢稿》(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11月)
蕭啟慶:《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魏耕原:《陶淵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2月,2版)
〔日〕小川環樹撰,譚汝謙等譯:《論中國詩》(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日〕內藤虎次郎:《內藤湖南全集》(東京:筑摩書房,1970年9月)
〔日〕吉川幸次郎撰,駱玉明等譯:《宋元明詩概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法]利科(Paul Ricceur)撰,李彥岑、陳穎譯:《記憶,歷史,遺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
〔英〕克雷斯韋爾(Tim Cresswell)撰,王志弘等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英〕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等撰,郭兆林等譯:《新時間簡史》(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
〔美〕史奎爾(Larry R. Squire)、〔美〕肯戴爾(Eric R. Kandel)撰,洪蘭譯:《透視記憶》(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撰,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美〕康納頓(Paul Connerton)撰,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美〕劉子健撰,趙冬梅譯:《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美〕羅普(Rebecca Rupp)撰,洪蘭譯:《記憶的秘密》(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3年7月,3版)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撰,關子尹譯:《人文科學的邏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7月)
[德]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n)撰,潘璐譯:《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
〔德〕康德(Immanuel Kant)撰,李秋零譯注:《康德人類學文集(注釋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
〔德〕康德(Immanuel Kant)撰,王玖興主譯:《純粹理性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5月)
三、期刊(依出版年代序列)
繆鉞:〈論宋詩〉,收入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2月),頁521-532
龔鵬程:〈知性的反省──宋詩的基本風貌〉,收入蔡英俊主編:《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9月,6版),頁263-308
李豐楙:〈嘯歌、彈琴與酒〉,《國文天地》7卷9期(1992年5月),頁15-17
李大華:〈略論隋唐老莊學〉,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頁319-332
黃俊傑:〈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期(1993年3月),頁361-390
米治國:〈遼代文學研究平議〉,《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6期(1997年12月),頁138-144
宋德金:〈二十世紀中國遼金史研究〉,《歷史研究》1998年4期(1998年8月),頁144-158
吳冠宏:〈二愚之際:朱熹注《論語》「甯武子」章義涵再探〉,《東華人文學報》1期(1999年7月),頁131-145
查洪德:〈二十世紀元代文學之宏觀研究〉,《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6期(1999年11月),頁1-9
張其凡:〈關於「唐宋變革期」學說的介紹與思考〉,《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3卷1期(2001年1月),頁124-131
周惠泉〈20世紀金代文學研究鳥瞰〉,《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1期(2000年2月),頁73-78
周惠泉:〈二十世紀的遼金文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20卷1期(2001年2月),頁20-27
張榮翼:〈文學發展中的記憶機制〉,《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9卷2期(2003年3月),頁139-142
羅禕楠:〈模式及其變遷──史學史視野中的唐宋變革問題〉,《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2期(2003年5月),頁18-31
王勇:〈套語(doxa)的意識形態內涵與文學解讀〉,《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期(2003年8月),頁26-29
康保成:〈試論陶淵明的「四皓」情結〉,《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1期(2004年2月),頁52-60
魏崇武:〈20世紀的理學與元代文學之關係研究述評〉,《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4年4期(2004年8月),頁185-191
劉剛:〈「悠然見南山」確實是在用「商山四皓」的典故嗎?〉,《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1期(2005年2月),頁142-144
胡博:〈「東亞現代文學中的戰爭與歷史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文學評論》2005年6期(2005年11月),頁190-195
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1期(2006年3月),頁125-171
杜玉儉:〈唐代文學中的商山四皓題材〉,收入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等主編:《唐代文學研究》十一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頁163-188
王基倫:〈「《春秋》筆法」的詮釋與接受〉,《國文學報》39期(2006年6月),頁1-34
王炳钧等:〈空間、現代性與文化記憶〉,《外國文學》2006年4期(2006年7月),頁76-87
孫明君:〈謝靈運的莊園山水詩〉,《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3卷4期(2006年7月),頁68-74
李慶:〈關於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論」〉,《學術月刊》38卷10月號(2006年10月),頁116-125
蕭啟慶:〈中國近世前期南北發展的歧異與統合──以南宋金元時期的經濟社會文化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6期(2006年12月),頁1-29
孫亞萍:〈從元白詠四皓詩看其仕隱觀〉,《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西安)》24卷1期(2007年3月),頁48-50
胡正光:〈從柏格森到阿布瓦希:論集體記憶的本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1期(2007年6月),頁147-201
王昊、崔海正:〈20世紀金詞研究的回顧、反思與展望〉,《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6卷7期(2007年7月),頁25-30、36
黃偉倫:〈六朝隱逸文化的新轉向──一個「隱逸自覺論」的提出〉,《成大中文學報》19期(2007年12月),頁1-26
劉曉:〈陳高華教授訪談錄〉,《史學史研究》2007年4期(2007年12月),頁99-103、111
王嵐:〈「歷史‧記憶‧文學」學術研討會綜述〉,《外國文學》2008年1期(2008年1月),頁62-64
康澄:〈象徵與文化記憶〉,《外國文學》2008年1期(2008年1月),頁54-61
張隆溪:〈記憶、歷史、文學〉,《外國文學》2008年1期(2008年1月),頁65-69
左東嶺:〈元明之際的種族觀念與文人心態及相關的文學問題〉,《文學評論》2008年5期(2008年9月),頁104-111
燕海鳴:〈集體記憶與文化記憶〉,《中國圖書評論》2009年3期(2009年3月),頁10-14
李舜臣、何雲麗:〈論江右文化對虞集的影響〉,《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期5卷(2009年10月),頁80-85
林淑貞:〈長生不死的飲饌圖像──六朝志怪異食書寫所豁顯的意蘊與思維〉,《成大中文學報》26期(2009年10月),頁35-64
李莉:〈文學與記憶的關係探析〉,《社會科學家》2009年12期(2009年12月),頁131-134
寧欣、陳濤:〈「中世紀城市革命」論說的提出和意義──基於「唐宋變革論」的考察〉,《史學理論研究》2010年1期(2010年1月),頁125-134
張邦煒:〈「唐宋變革論」的首倡者及其他〉,《中國史研究》2010年1期(2010年2月),頁11-16
蔣波、朱戰威:〈商山四皓漢初事跡述論〉,《商洛學院學報》24卷1期(2010年2月),頁39-41
洪治綱:〈「文學與記憶」學術研討會綜述〉,《文學評論》2010年2期(2010年3月),頁221-223
焦印亭:〈劉辰翁文學思想中的理學觀念〉,《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卷2期(2010年3月),頁87-91
沈堅:〈記憶與歷史的博弈:法國記憶史的建構〉,《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3期(2010年5月),頁205-219
李華瑞:〈「唐宋變革」論的由來與發展(上)〉,《河北學刊》30卷4期(2010年7月),頁57-65
張建偉:〈論唐詩中桃源典故與劉、阮入天臺故事之合流〉,《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4期(2010年8月),頁72-76
李華瑞:〈「唐宋變革」論的由來與發展(下)〉,《河北學刊》30卷5期(2010年9月),頁67-77
李新峰:〈論元明之間的變革〉,《古代文明》4卷4期(2010年10月),頁83-102
劉翠、劉石:〈「四皓」、「南山」與陶淵明〉,《文藝研究》2010年11期(2010年11月),頁65-67
沈堅等:〈法國記憶史的建構〉,《歷史教學問題》2011年5期(2011年5月),頁24-34
陶東風:〈「文藝與記憶」研究範式及其批評實踐──以三個關鍵字為核心的考察〉,《文藝研究》2011年6期(2011年6月),頁13-24
陳全黎:〈在歷史與記憶之間:文學記憶史的建構〉,《理論探索》2011年5期(2011年9月),頁27-29
陳懷宇:〈英國漢學家艾約瑟的「唐宋思想變革」說〉,《史學史研究》2011年4期(2011年12月),頁89-94
王子今:〈「四皓」故事與道家的關係〉,《人文雜誌》2012年2期(2012年3月),頁96-109
葛琦:〈三十年來元代文人心態研究綜述〉,《語文學刊》2012年3期(2012年3月),頁1-5
陳垣:〈重建「遺忘之場」〉,《學術月刊》2012年7期(2012年7月),頁130-134
高明士:〈「天聖令學」與唐宋變革〉,《漢學研究》31卷1期(2013年3月),頁69-99
李傑俊、馮雷:〈創傷記憶的文學診斷 苦難經驗的精神資源──「創傷記憶與文化表徵:文學如何書寫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資訊》2013年3期(2013年6月),頁18-24
孫隆基:〈「唐宋變革論」在新興的全球史中如何定位?〉,《漢學研究通訊》32卷3期(2013年8月),頁1-7
趙靜蓉:〈當代中國文學理論研究的範式反思──以記憶、空間和文化政治範式為例〉,《學術研究》2013年11期(2013年11月),頁128-134
趙靜蓉:〈作為範式的記憶與被書寫的歷史──「文化‧記憶‧歷史」青年學者研討會會議綜述〉,《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卷3期(2014年3月),頁160-161
趙凱:〈「舉逸民」與「明養老」──試析劉邦父子「求聘四皓」行為的歷史淵源〉,《社會發展研究》2014年1期(2014年5月),頁198-207、245
吳誦芬:〈從《晉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帖》論〈奉橘帖〉的源流〉,《故宮學術季刊》32卷1期(2014年9月),頁159-189
王健:〈西漢四皓史事的文化解讀〉,《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0卷6期(2014年11月),頁45-50
魏敏:〈略述宋代文獻中的「商山四皓」〉,《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7卷1期(2015年1月),頁109-114
王瑞來:〈從近世走向近代──宋元變革論述要〉,《史學集刊》2015年4期(2015年7月),頁70-83
楊懿:〈「商山四皓」與漢初政局〉,《貴州文史叢刊》2015年3期(2015年8月),頁45-49
閻秋鳳:〈漢晉之際儒家賢能觀念的變化〉,《中州學刊》9期(2015年9月),頁118-122
邱江寧、唐云芝:〈近十年元代诗文研究述要〉,《江蘇社會科學》2015年5期(2015年10月),頁185-191
閔心蕙:〈斷裂與延續──讀「文化記憶」理論〉,《中國圖書評論》2015年10期(2015年10月),頁81-87
陳全黎:〈中國記憶史研究的路徑問題──以《記憶的政治》為中心〉,《史學月刊》2015年10期(2015年10月),頁24-32
陳俊松:〈文化記憶批評──走向一種跨學科跨文化的批評範式〉,《當代外國文學》2016年1期(2016年1月),頁159-166
陳進國:〈古琴與修行──以宋代白玉蟾的詩文為例〉,《文化遺產》2016年2期(2016年3月),頁55-67
王蜜:〈文化記憶:興起邏輯、基本維度和媒介制約〉,《國外理論動態》2016年6期(2016年6月),頁8-17
黃曉晨:〈記憶〉,《德語人文研究》4卷1期(2016年6月),頁41-48
楊增強:〈商山四皓隱居與出山事跡述論〉,《商洛學院學報》30卷3期(2016年6月),頁25-32
王侃:〈文學史料:記憶之上、歷時性、共時性及其他〉,《文藝爭鳴》2016年8期(2016年8月),頁22-23
郭輝:〈中國歷史記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蘭州學刊》2017年1期(2017年1月),頁69-88
金壽福:〈揚・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外國語文》33卷2期(2017年4月),頁36-40
馮亞琳:〈文學與文化記憶的交會〉,《外國語文》33卷2期(2017年4月),頁48-54
王瑞來:〈向下看歷史──宋元變革論略說〉,《思想戰線》2017年6期(2017年11月),頁61-65
何婧:〈終南山與古代歸隱圖畫研究──以「南山四皓」畫像磚為例〉,《藝術科技》2017年7期(2017年11月),頁26
烏雲高娃:〈元代驛站、客館的建設及經濟文化交流〉,《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卷6期(2017年11月),頁72-76
董永強:〈唐代儒士與終南山〉,《唐都學刊》33卷6期(2017年11月),頁21-26
杜學霞:〈白居易「中隱」思想探析〉,《河南社會科學》25卷12期(2017年12月),頁77-81
劉曉:〈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元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18年1期(2018年2月),頁68-76
康韻梅:〈《玄怪錄》幻設的跡證及其作意探究〉,《文與哲》32期(2018年6月),頁135-172
劉丹、曾海:〈江西南昌市博物館藏東晉文物擷英〉,《南方文物》2018年2期(2018年6月),頁285-286
韓斐:〈爛柯故事的演變及其文學意趣的提升〉,《浙江學刊》2019年1期(2019年1月),頁205-212
金曉琳:〈《梁四公記》對「商山四皓」之典的重構〉,《商洛學院學報》33卷1期(2019年2月),頁20-23、66
賈秀雲:〈耶律楚材家族與蘇學的關聯〉,《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6卷4期(2019年7月),頁74-79
楊際平:〈走出「唐宋變革論」的誤區〉,《文史哲》2019年4期(2019年7月),頁121-141
裴興榮:〈七十年來中國大陸金代文學研究論著述評(一)〉,《名作欣賞》2019年25期(2019年9月),頁27-33
裴興榮:〈七十年來中國大陸金代文學研究論著述評(二)〉,《名作欣賞》2019年28期(2019年10月),頁31-36
裴興榮:〈七十年來中國大陸金代文學研究論著述評(三)〉,《名作欣賞》2019年31期(2019年11月),頁56-60
裴興榮:〈七十年來中國大陸金代文學研究論著述評(四)〉,《名作欣賞》2019年34期(2019年12月),頁52-56。
劉成群、高雲鵬:〈許有壬與元代北方學統的建構〉,《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1期(2021年1月),頁116-122
周伯戡:〈北魏僧曹制度考──兼論中國僧官的起源〉,《臺大歷史學報》67期(2021年6月),頁183-277
〔日〕內藤虎次郎:〈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劉俊文主編,黃約瑟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7月),頁10-18
〔日〕吉川幸次郎:〈史傳的文學〉,收入〔日〕青木正兒等,戴燕等選譯:《對中國文化的鄉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頁127-130
〔日〕大山岩根:〈李商隠「四皓廟」詩について〉,《東北大學中国語學文學論集》11号(2006年11月),頁23-42
〔日〕谷川道雄撰,李濟滄譯:〈「唐宋變革」的世界史意義──內藤湖南的中國史構想〉,《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06年(2006年12月),頁1-13
〔韓〕金益洙:〈韓國의朱子學受容과그展開에關한論究──主로麗末鮮初를中心으로──〉,《建國大學校大學院論文集》13集(1981年),頁149-170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編:《「文化記憶:時代、歷史與媒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2015年5月)
國立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亞太/文化研究室、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文化研究》學刊:「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亞際視野」國際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C310,2019年9月7-8日)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文化傳統及其現代轉型、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歷史記憶與概念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5樓國際會議廳,2019年10月4-5日)
四、學位論文(依出版年代序列)
李向菲:《甘露之變及其對晚唐文人的影響》(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許愷容:《《史記》「于序事中寓論斷」之研究──以秦漢以來史事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
林佑澤:《歐陽脩山水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8月)
彭志友:《姚勉散文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魏敏:《商山四皓本事及接受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
呂辛福:《魏晉文人理想人格新變研究──以高士人物的文學接受為中心》(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
弋朝樂:《「商山四皓」文學接受研究》(漢中:陝西理工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6月)
李方:《胡助詩文研究》(金華:浙江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