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我國刑事被告防禦權保障制度之變遷分析: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
作者:鄭文正
作者(外文):Cheng, Wen-Cheng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指導教授:周志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歷史制度主義刑事被告防禦權路徑依賴斷續式均衡關鍵時刻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Defense Rights for Criminal DefendantsPath DependencePunctuated EquilibriumCritical Junc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中華民國憲法於1947年12月25日施行時,憲法第16條就明文規定人民有訴訟權,並於憲法第8條規定人民身體自由應該受到保障,刑事訴訟法於1928年訂定時,於第1條規定:「犯罪非依本法及其他關於刑事訴訟之特別法,不得追訴及處罰。」可認為該時期就已經有對於刑事被告人權保障意識。但在戒嚴時期及動員戡亂時期,國內確實發生甚多國家不當侵犯刑事被告人權情事,且刑事訴訟法僅於1968年有修正,惟未涉及刑事被告防禦權保障制度之重要變動,直至1987年解除戒嚴,並在1991年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後,刑事訴訟法才有較大幅度之變動。本研究運用歷史制度主義探討刑事被告防禦權保障制度變動歷史過程追溯,藉由制度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以及制度變革的關鍵時刻(critical juncture)理論,觀察分析政府政策、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人民觀念、法制變革、法律實踐等變項,探討各個時期的刑事被告防禦權保障制度是否有效發揮功能,什麼原因造成制度之變動,制度變動影響因素為何,為何刑事被告防禦權保障制度變遷集中在政治變遷轉型後,以及觀念是否會影響制度變動,探討未來變遷方向趨勢。
研究發現我國刑事被告防禦權制度變動符合路徑依賴及斷續式均衡論點,1949至1987年間因政治因素造成制度斷裂,政府未將刑事被告防禦權保障視為重要目的,且執法人員部分因執法觀念落差未能落實遵守法律規定。1987年解除戒嚴後政治環境改變,人民觀念轉變,產生制度變革的關鍵時刻,組織內進入新行動者,並帶入刑事被告防禦權保障觀念,逐步推動制度變革。2000年政黨輪替後確立人權保障為重要價值,並因兩公約的批准逐步充實刑事被告防禦權內涵,多年運作下制度趨於穩固,未來國民法官法推動情形將影響制度變動方向,但已不會改變國家保障刑事被告防禦權之原則。
Whe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me into operation on December 25, 1947, the article 16 of the Constitution stipulates that people have 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courts, and the article 8 of the Constitution stipulates that personal freedom shall be guaranteed to the people. And when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was enacted in 1928, it was stipulated in Article 1 that: "Criminal proceedings may not be initiated and punishment may not be imposed other than in conformity with the procedure specified in this Code or in other laws.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re was already an awareness of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of criminal defendant at that time. During the period of martial and national mobilization for suppression of the communist rebellion, there were indeed many cases of improper violation of the human rights of criminal defendants in the country.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was only amended in 1968, however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amendments to the right to defence of criminal defendants. It was until the Martial law was lifted in 1987 and the Temporary Provisions Effective During the Period of National Mobilization for Suppression of the Communist Rebellion was revoked in 1991 that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was changed more substantially and frequently.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system of the defense rights of criminal defendants has been working effectively in each period. And examines the process of change,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the system of defense rights for criminal defendants.
Study finds that the changes to our defence system of criminal defendant are consistent with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theory of punctuated equilibrium. Between 1949 and 1987 there was a breakdown in the system due to political factors, the government did not consi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defense right of criminal defendant as an important purpose, some of the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failed to fulfill the legal requirements due to the difference law concept.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changed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1987, and it was a critical moment for systemic change. New members entered the organization and brought in the concept of defense rights of criminal defendants, and gradually contributed to the systemic change. After the parties turning in 2000, the important value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system became more stable with the approval of ICCPR and ICESCR , which gradually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the defense rights of criminal defendants. In the furture the promotion of the Citizen Judges Act will influence the direction of changing the system.
一、中文書籍
(一)專書
1.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2020,刑事訴訟法(上),自版,5版1刷。
2.王泰升,2017,台灣法律史概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五版第1刷,頁218。
3.朱浤源主編,1999,如何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正中書局,頁182。
4.李震山,2000,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有限公司,修訂再版,頁430。
5.林山田,1996,五十年來的台灣法制,台灣法學會,頁106-107。
6.林孟皇,2015,轉型正義與司法改革,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第1刷,頁354。
7.林俊益,2010,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出版,11版1刷。
8.陶百川,1984,困勉強狷八十年,東大圖書公司,頁315。轉引自林山田,9.1996,五十年來的台灣法制,台灣法學會,頁99。
9.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揚智文化,頁102-105。
10.廖福特,2013,〈聯合國與人權保障監督機制、條約內涵、台灣實踐〉,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二)期刊
1.刁榮華,1988,戒嚴法與憲法及當前解嚴問題,律師通訊,第106-109期,頁59。
2.王兆鵬,2012,刑事訴訟回顧,月旦法學雜誌,第200期,頁324-340。
3.王兆鵬,2002,臺灣刑事訴訟法制之回顧與前瞻,律師雜誌,第273期,頁18-37。
4.王兆鵬,2005,憲法解釋與刑事訴訟(上)最重要的三則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74期,頁26。
5.王兆鵬,2005,憲法解釋與刑事訴訟(下)最重要的三則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75期,頁40。
6.王兆鵬,2010,迅速審判之美國法觀點,月旦法學雜誌,第177期,頁91-92。
7.王兆鵬,2011,2010刑事程序法發展回顧:開啟正當法律程序革命之紀元,臺大法學論叢,第40卷特刊,頁1854-1855。
8.王兆鵬、黃國昌、林裕順,2011,是司法改革還是司法騙局,司法改革雜誌,第85期,頁29。
9.王金壽,2008,台灣司法改革二十年:邁向獨立之路,思與言,第46卷第2期,頁133-174。
10.王金壽,2006,台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的崩潰,台灣政治學刊,第10卷第1期,頁135。
11.王郁中,2019,再造民主-論李登輝時代修憲之原因(1988-1997),中正歷史學刊,第22期,頁188。
12.王泰升,2000,第陸講:台灣近代法律體系的確立,月旦法學雜誌,第66期,頁176-177。
13.王泰升,2010,法律史-臺灣法律發展的輪替、轉機與在地化(2007-2009),臺大法學論叢,第39卷第2期,頁183-185。
14.王興中,2012,書寫台灣人權運動史:普世人權的本土歷程,台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3期,頁212-213。
15.王澤鑑,1977,大法官會議解釋意見公開制度之改進,法令月刊,第28卷第11期,頁9。
16.王寵惠, 1929,今後司法改良方針(一),法律評論,第281期,轉引自欒兆星,2019,「黨化」抑或「獨立」?國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理念及困境,法制史研究:中國法制史學會會刊,第35期,頁189-190。
17.王寵惠,張仁善編,2008,今後司法改良方針(一),王寵惠法學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頁285-286,轉引自欒兆星,2019,「黨化」抑或「獨立」?國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理念及困境,法制史研究:中國法制史學會會刊,第35期,頁189-191。
18.尤伯祥,2002,對刑訴新制施行後之展望,司法改革雜誌,第37期,頁4-5。
19.尤伯祥,2012,論國民參與審判-以歷史與比較法的考察為基礎,檢察新論,第11期,頁272-273。
20.司法改革雜誌,1999,人民缺席的全國司法改革會議,司法改革雜誌,第21期,頁76-77。
21.司法改革雜誌,1996,民間司改會第一次刑事案件評鑑報告摘要-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司法改革雜誌,第3期,頁7-13。
22.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1999,全國司法改革會議追蹤,司法改革雜誌,第22期,頁59-60。
23.全民改革司法行動聯盟,1999,針對全國司法改革會議結論回應,司法改革雜誌,第21期,頁83。
24.朱雲漢,2004,臺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頁146。
25.江明修、林煥笙,2011,公民社會之發展與台灣民主化,收錄於周育仁、謝文煌主編,台灣民主化的經驗與意涵。台北:五南書局,頁183。
26.羊憶蓉,1999,司法改革作為社會變遷的機制,司法改革雜誌,21期,頁4。
27.李子春,1999,〈從歷史回顧司法改革缺少什麼〉,《司法改革雜誌》,第21期,頁18-21。
28.李酉潭,2007,臺灣民主化經驗與中國未來的民主化-以杭亭頓的理論架構分析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第4期,頁14。
29.李念祖,2011,認真對待主觀基本權利-憲法解釋為司法改革能作的貢獻,台灣法學雜誌,第170期,頁31。
30.李念祖,2008,逆水行舟的憲政-台灣解嚴二十年回顧憲法來時路,思與言,第46卷第3期,頁27-28。
31.李佳玟,2010,邱和順等人被控擄人勒贖撕票案--刑事人權報告書,臺灣法學雜誌,第154期,頁37-39。
32.李建良,2017,憲政主義與人權理論的移植與深耕-兼從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的語辯闡析比較憲法學方法論的諸課題,李建良主編,收錄於憲政主義與人權理論的移植與深耕-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九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頁1-104。
33.李建良,2009,受羈押被告之訴訟防禦權的憲法保障/釋字第六五四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122期,頁173。
34.李復甸,2007,司法正義與民主政治,臺灣民主季刊,4(3),頁176-177。
35.李福鐘,2020,從威權統治到民主化-七十年的台灣政治變遷,二十一世紀評論,第177期,頁33。
36.李榮耕,2020,2015年新修正的再審新法,收錄於釋字及刑事被告的人權保障,元照出版,初版,頁93。
37.李榮耕,2020,試評釋字第737號解釋及2017年新修正的刑事訴訟法,收錄於釋字及刑事被告的人權保障,元照出版,初版,頁26-27。
38.李榮耕,2020,具保及羈押,收錄於釋字及刑事被告的人權保障,元照出版,初版,頁259-260。
39.李榮耕,2013,簡評新制定之刑事妥速審判法-以美國法制為比較,法學新論,第40期,頁30-31。
40.李榮耕,2018,簡評2017年修正的刑事訴訟法第376條,月旦法學教室,第184期,頁49。
41.李震山,1999,台灣人權五十年回顧與前瞻,月旦法學雜誌,第44期,頁37-39。
42.但昭偉、蔡逸佩,2011,中國傳統思想、西方教育哲學與台灣人權教育的經驗,台灣人權學刊,1:1期,頁116。
43.但昭偉,2016,人權教育在台灣的推動及其進取之道,台灣人權學刊,第三卷第三期,頁47。
44.呂潮澤,1995,當前司法民主化改革措施紀要,法令月刊,第46卷第12期,頁7。
45.吳乃德,2014,台灣民主化的特徵,文化研究,第18期,頁227。
46.吳巡龍,2007,偵查不公開與得公開之界線,月旦法學雜誌,第150期,第251頁。
47.吳志光,2021,司法改革與總統職權,月旦法學教室,第219期,頁51-53。
48.吳奇英,1995,我國行憲後總統職權演變之剖析,復興崗學報,第56期,頁61。
49.吳宥霖,2017,從法治國原則論臺灣戒嚴時期制定特別法與審判之探討,臺灣海洋法學報,第25期,頁127。
50.吳景欽,2010,遲來正義非正義、速來正義即正義?刑事妥速審判法評析,司法改革雜誌,第77期,頁12。
51.吳燦,2021,被告被訴事實之訊問與準備程序處理之事項-從國民法官法省視刑事訴訟法的實踐(中),司法周刊,第2041期,頁2。
52.汪禕成,1970,二十年來之臺灣地區軍法與司法機關刑事當審判權之劃分,法令月刊,第21卷第10期,頁225。
53.何賴傑,2011,〈論刑事訴訟法之傳承與變革──從我國與德國晚近刑事訴訟法修法談起〉,《月旦法學教室》,第100期,頁172-183。
54.余麗貞,2017,落實全民參與司法改革-2017年司法改革介紹,人權會訊,第125期,頁24。
55.何佐治,1958,大法官會議法(上),法令月刊,第9卷第10期,頁13-14。
56.林山田,1998,刑事司法與人權保障-為世界人權宣言五十週年慶而作,月旦法學雜誌,第44期,頁65。
57.林永頌,1998,臺灣司法改革的困境與前瞻,全國律師,2卷12期,頁26-29。
58.林孟皇,2017,許台灣人民一個服膺人權保障、憲政民主的司法,台灣人權學刊,第4卷第1期,頁116-117。
59.林政佑,2019,〈近三十年臺灣刑事司法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研院法學期刊》,2019特刊1,頁253-293。
60.林紀東,1952,特種刑事案件訴訟條例廢止論,法令月刊,第3卷第11期,頁7。
61.林俊益,2002,司法院刑事審判實施詢問及詰問參考要點之評析,全國律師,第6卷第1期,頁4-5。
62.林俊益、林信旭,2012,人民觀審制之建構(一),軍法專刊,第58卷第3期,頁23-26。
63.林俊益,2004,二OO四修正刑事訴訟法簡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7期,頁218-219。
64.林峯正,2010,網民挑戰司法之後,司法改革雜誌,第80期,頁12-15。
65.林國賢,1982,戒嚴與軍司法劃分,法令月刊,第33卷第9期,頁12。
66.司法院史實紀要編輯委員會,2007,司法院史實紀要(上),司法院,頁49-52。
67.林敏生,1995,84年11月4日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成立大會林董事長敏生致詞,司法改革雜誌,第1期,頁1。
68.林裕順,2015,權利告知乃莊嚴的承諾-實質有效辯護之國家宣誓,林裕順主編,收錄於人民參審與司法改革,新學林,頁509-511。
69.林裕順,2010,大法官釋字631號解釋與監聽法制評析-我國令狀主義之評估與前瞻,林裕順主編,收錄於基本人權與司法改革,新學林,頁116-118。
70.林裕順,2010,刑事法庭沿革之研究-刑事訴訟構造之論理,林裕順主編,收錄於基本人權與司法改革,新學林,頁209。
71.林鈺雄,2020,刑事訴訟法的發展趨勢-從公平審判原則出發,月旦法學雜誌,第300期,頁177-191。
72.林鈺雄,2001,搜索修法之回顧與前瞻,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1期,頁54-55。
73.林鈺雄,2009,刑事被告本人之閱卷權-歐洲法與我國法發展之比較與評析,政大法學評論,第110期,第8-10頁。
74.林鈺雄,2019,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上),月旦法學教室,第196期,頁62-63。
75.林輝煌,2017,〈刑事程序與人權保障-刑事司法之國際觀點〉,《法令月刊》,第68卷第12期,頁23-62。
76.居正,1935,司法黨化問題,東方雜誌,第32卷第10號,轉引自欒兆星,2019,「黨化」抑或「獨立」?國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理念及困境,法制史研究:中國法制史學會會刊,第35期,頁198。
77.周志杰,2009,從國際人權發展檢視台灣之人權實踐:結構性的探析,新世紀智庫論壇,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第45期,頁23。
78.周志杰, 2009,正視人權保障制度化的趨勢:設置國家人權委員會,人權會訊,第92期,頁19-20。
79.周志杰,2011,國際人權法體系之內國化建制:國家人權機構之初步比較分析,收錄於周志杰主編,在地與國際人權之實踐與挑戰,永然文化出版社,頁216。
80.周志杰,2011,在地人權實踐與國際人權發展之磨合與接軌,周志杰主編,收錄於在地與國際人權之實踐與挑戰,台北:永然文化出版社,頁21-33。
81.周志杰,2011,〈台灣民主化與人權發展〉,收錄於周育仁、謝文煌主編,台灣民主化的經驗與意涵。台北:五南書局,(12月),頁223-252。
82.金孟華,2019,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上),月旦法學教室,第196期,頁67-69。
83.范立達,2010,躊躇不前的刑事偵查人權保障,湯德宗、黃國昌主編,收錄於司法改革十週年的回顧與展望會議實錄,新學林,頁344-345。
84.查良鑑,1967,保障人權並非輕縱犯罪-談新刑事訴訟法,法令月刊,第18卷第3期,頁13。
85.侯坤宏,2007,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論析,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2期,頁142。
86.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期,頁86-95。
87.范曉玲,1996,第三屆立法委員司法問卷調查報告書摘要,司法改革雜誌,第5期,頁7-9。
88.陳佳宏,2020,從「美麗島軍法大審」看國民黨當局對黨外力量的壓制,二十一世紀,第177期,頁102。
89.陳佳宏,2015,二二八事件與國民黨政府在臺權力之鞏固,師大臺灣史學報,第8期,頁52。
90.陳水扁、童文薰,1996,期待沒有選擇性執法的司法-訪陳水扁市長談司法改革,司法改革雜誌,第6期,頁5-7。
91.陳志龍,1998,法治國檢察官之偵查與檢察制度,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7:3期,頁2-3。
92.陳建宏、王博恆,2009,人權保障與司法改革-司法院賴院長英照專訪,軍法專刊,第55卷第3期,頁1-10。
93.陳運財,1999,刑事訴訟之回顧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45期,頁21。
94.陳運財,1995,偵查中羈押處分權應歸法院,律師通訊,第194期,頁52。
95.陳運財,1998,監聽之性質及其法律規範-兼評通訊稽查法草案之爭議,東海法學研究,第13期,頁139。
96.陳運財,2000,現行法下如何落實被告詰問權之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66期,頁36-37。
97.陳運財,2003,刑事訴訟制度之改革及其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00期,頁74-79。
98.陳運財,2006,刑事訴訟法之修正與刑事辯護,月旦法學雜誌,第137期,頁124。
99.陳運財,2011,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動向的省思與展望,月旦法學教室,第100期,頁160。
100.陳運財,2009,論偵查不公開之適用範圍及其例外,全國律師,第13卷第9期,第30-31頁。
101.陳運財,2010,刑事妥速審判法草案評析-由日本法觀點,月旦法學雜誌,第177期,頁105-117。
102.陳運財,2017,如何建構人民信賴的司法體系-追求權責相符的刑事審判制度,檢察新論,第21期,頁9。
103.陳運財,2013,論國民參與刑事審判與上訴制度之變革,月旦法學雜誌,第215期,頁181。
104.陳新民,1998,基本人權保障五十年,月旦法學雜誌,第36期,頁120-121。
105.陳誌泓,2008,台灣刑事訴訟法修正簡介-以1997年以後為中心(上) ,萬國法律,第160期,頁112-118。
106.陳誌泓,2010,台灣刑事訴訟法修正簡介-以1997年以後為中心(下) ,萬國法律,第173期,頁105-109。
107.陳儀深,2019,1979年高雄事件透露民主曙光-從相關檔案解讀當局心態、海外救援與後續影響,高雄文獻,第9卷第2期,頁15-16。
108.郭怡青,2010,正義的陰影外一章:江國慶案為國家慶生而得名,卻被國家陷害而亡,司法改革雜誌,第78期,頁16-17。
109.桂裕,1971,刑事訴訟法的作用及目的何在,法令月刊,第22卷第4期,頁5。
110.陶龍生,1967,刑事訴訟法與犯罪偵查,法令月刊,第18卷第10期,頁10-11。
111.馬英九、楊錦雲,1997,司法改革之路-訪行政院政務委員馬英九先生,司法改革雜誌,第7期,頁5-7。
112.翁岳生,2010,司法改革十週年的回顧與展望(主題演說),湯德宗、黃國昌主編,收錄於司法改革十週年的回顧與展望會議實錄,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頁19-20。
113.張升星,2010,刑事妥速審判法的立法商榷,台灣法學雜誌,第143期,頁141-142。
114.張茂霖,2006,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制定過程重建-法典史動態性架構之嘗試,中華技術學院學報、第35期,頁171。
115.張國聖,2003,現代人權的發展源流與意涵,通識研究集刊,第4期,頁5-9。
116.張麗卿,2001,刑事訴訟法百年回顧與前瞻,月旦法學雜誌,第75期,頁40-59。
117.張麗卿,1999,溫和漸進的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法令月刊,50卷7期,頁18。
118.張麗卿,1998,論刑事訴訟法的新修正(上),法令月刊,第49卷第6期,頁18。
119.張麗卿,2000,論2000年2月刑事訴訟法的新修正,法令月刊,51卷6期,頁4。
120.洪兆承,2020,論聲請再審的調查程序-兼評2019年刑訴再審的修法,月旦法學雜誌,第305期,頁50-51。
121.梁恆昌,1970,二十年來之刑事訴訟法,法令月刊,第21卷第10期,頁206-209。
122.莊文忠,2010,台灣民眾公民意識的變化:2008年政權二次輪替前後的比較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2卷第2期,頁223-231。
123.莊杏茹,2014,論公民參與刑事審判-從國際法的公民權法理談起,成大法學,第27期,頁74-81。
124.許育典,2005,人權與法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當代教育研究,第13卷第3期,頁40-41。
125.許政賢,2009,全國司法改革會議十周年之省思-以建構合理審判環境為例,法官協會雜誌,第11期,頁146-148。
126.許澤天,2019,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上),月旦法學教室,第196期,頁65-66。
127.黃秀政,2006,論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及其對臺灣的傷害,興大人文學報,第36期,頁498-506。
128.黃朝義,2004,偵查不公開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17期,25頁。
129.黃源盛,2010,〈近代刑事訴訟理念與體制的形塑-民初大理院刑事程序判決再探〉,法制史研究,第18期,頁171-238。
130.黃源盛,2010,近代刑事訴訟理念與體制的形塑-民初大理院刑事程序判決再探,法制史研究,第18期,頁179。
131.黃默,2008,台灣人權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民主季刊,5(4),頁183-184。
132.黃翰義,2014,評釋字第六六五號解釋後對於實務上重罪羈押之影響-以檢驗最高法院之見解為中心,裁判時報,第29期,頁129。
133.程元藩,1967,簡介修正刑事訴訟法,法令月刊,第18卷第3期,頁6-10。
134.黃旭田,2005,一O一九大遊行向司法大恐龍發出怒吼,司法改革雜誌,59期,頁43-44。
135.黃國敏,2011,世界主要威權人權調查機構對臺灣人權調查結果之比較,中華行政學報,第9期,頁194。
136.湯京平、黃宏森,2008,民主化與司法獨立:台灣檢察改革的政治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12卷第2期,頁85。
137.曾建元,2004,戰後台灣憲法變遷的歷史回顧1945-2000,中華行政學報,第1期,頁157-158。
138.曾建元,2005,動員戡亂時期台灣憲法變遷的環境動力*野百合學運十五周年紀念,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頁56。
139.曾建元,2002,論台灣修憲與選舉政治,律師雜誌,第268期,頁82。
140.傅美惠,2006,論偵查不公開與無罪推定,刑事法雜誌,第50卷第2期,70-71頁。
141.彭明輝,2001,聯合報社論對台灣重大政治事件的立場與觀點(1950-199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頁279。
142.楊宗灃,2008,那天我參加法官法大遊行1027我要法官法遊行後記,司法改革雜誌,第65期,頁36-37。
143.楊雲驊,2003,二OO三年初新修正刑事訴訟法被告及共犯自白規定的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頁84。
144.楊雲驊,2005,閱卷權之突破-以歐洲人權法院近年來數個判決為例,台灣本土法學,第70期,133-135頁。
145.楊雲驊,2016,羈押審查程序卷證獲知權-兼評釋字第737號,檢察新論,第20期, 47-49頁。
146.楊錫楨,2006,刑事被告之閱卷權,全國律師,第10卷第2期,46-50頁。
147.詹順貴,2001,加快腳步對症下藥-評新政府司法改革政策,司法改革雜誌,第33期,頁39-41。
148.虞舜,1960,論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法令月刊,第11卷第1期,頁10。
149.葉俊榮,1999,從國家發展與憲法變遷論大法官的釋憲功能:一九四九至一九九八,臺大法學論叢,第28卷2期,頁13。
150.葉俊榮,2002,從轉型法院到常態法院:論大法官釋字第二六一號與四九九號解釋的解釋風格與轉型脈絡,臺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2期,頁88-89。
151.葉雙水,1984,偵查中辯護制度之原理,律師通訊,第55期,頁7。
152.廖元豪,2007,司法與台灣民主政治-促進、制衡,或背道而馳,臺灣民主季刊,第4卷第3期,頁163-164。
153.廖福特,2017,無罪推定之權利-三角法律論證,李建良主編,收錄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九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頁517-519。
154.鄭文中,2012,德國法制中人民參與刑事審判之歷史觀察,國家發展研究,第12卷第1期,頁45。
155.鄭淑屏,1988,偵查中辯護人與司法警察,律師通訊,第106-109期,頁261。
156.劉幸義,1995,司法改革與民主政治的關聯性,月旦法學雜誌,第4期,頁91。
157.劉靜怡,2009,台灣民主轉型的人權保障未竟志業-言論自由和集會遊行自由何處去,臺灣民主季刊,6(3),頁38。
158.蔡相廷,2010,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1卷第2期,頁39-76。
159.蕭永清主編,1989,中國法制史教程,頁289,轉引自林山田,1996,五十年來的台灣法制,台灣法學會,頁94-95。
160.蕭全政,2004,經濟發展與臺灣的民主化,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頁11-12。
161.蕭新煌,2009,遙想故宮當年舊情今安在,司法改革雜誌,第72期,頁34-35。
162.謝居福,2009,中華民國憲政史研究,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期刊,第8期,頁27。
163.謝居福,2010,從憲法變遷-修憲看我國的憲政發展,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第9期,頁206。
164.謝冠生,1970,二十年來之大法官會議,法令月刊,第21卷第10期,頁26。
165.謝瀛洲,1952,對於特種刑事案件訴訟條例應否延長之意見,法令月刊,第3卷第12期,頁3。
166.魏千峯,2007,第三波民主潮下的修憲趨勢,律師雜誌,第335期8月號,頁1。
167.魏千峰,1993,大法官會議功能之再提升,律師通訊,第171期,頁1。
168.魏千峰,2008,解嚴後台灣人權之發展及其限制-兼比較亞洲人權,思與言,46卷4期,頁11。
169.魏俊民,2014,檢視我國對於被告偵查中羈押審查時閱卷權之保障-從歐洲人權法院Moorenv.Germany案為出發,刑事法雜誌,第58卷第1期,第3頁。
170.羅承宗,2020,再訪「黨國體制」:以司法院釋字793號解釋的歷史認識為考察,台灣法學雜誌,第403期,頁39。
171.蘇友辰,2016,臺灣司法改革的回顧與前瞻-兼論推動司法改革的驅動力,全國律師,第20卷第10期,頁51-59。
172.蘇友辰,2002,論國家人權委員會的角色與地位,國家政策季刊,1卷2期,頁16。
173.蘇永欽,2001,飄移在兩種司法理念間的司法改革-台灣司法改革的社經背景與法制基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8期,頁1-14。
174.蘇永欽,2006,轉型社會與憲政改革-從台灣經驗看形式憲改理念的操作困境,法令月刊,第57卷第2期,頁12。
175.蘇凱平,2019,〈2018年刑事程序法回顧:刑事被告憲法上防禦權的新篇章〉,《臺大法學論叢》,第48卷特刊,頁1703-1730。
176.蘇瑞鏘,2012,臺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不當核覆初探:以蔣介石為中心的討論,臺灣文獻季刊,第64卷第3期,頁213。
177.蘇瑞鏘,2008,從雷震案看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法律處置對人權的侵害,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5期,頁121-123。
178.蘇瑞鏘,2016,解除言論自由的枷鎖-100行動聯盟廢除刑法第100條的抗爭,檔案半年刊,第15卷第1期,頁36-37。
179.顧立雄,1999,刑事基本權入憲的意義-珍視人性的尊嚴及對人性墮落的警覺,司改雜誌,第22期,頁5。
180.欒兆星,2019,「黨化」抑或「獨立」?國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理念及困境,法制史研究:中國法制史學會會刊,第35期,頁179。
(三)學位論文
1.林宜萍,2016,暗礁處處的台灣司法之路─從蘇建和案看台灣司法改革的變遷,成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邱太三,2009,臺灣政治民主化下刑事人權法制之立法變遷,臺灣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四)會議記錄
1.院會紀錄,1997,立法院公報,第86卷第52期,頁44。
2.院會紀錄,2000,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5期,頁165。
3.院會紀錄,2003,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8期,頁1824。
4.院會紀錄,2010,立法院公報,第99卷,第29期,頁49。
5.委員會紀錄,1981,立法院公報,第71卷,第23期,頁123、125。
6.委員會紀錄,1953,立法院公報,第11會期,第4期,頁8-9。
7.委員會紀錄,1992,立法院公報,81卷第57期,頁246-247。
8.委員會紀錄,1993,立法院公報,82卷第14期,頁674。
9.委員會紀錄,2001,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52期,頁9-13。
10.委員會紀錄,2000,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5期,頁323。
11.委員會紀錄,2002,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5期,頁386。
12.委員會紀錄,2002,立法院公報,第91卷,第32期,頁176-177。
13.委員會紀錄,2020,立法院公報,第109卷,第28期,頁298。
14.委員會紀錄,2016,立法院公報,第105卷第74期,頁165-167。
15.黨團協商紀錄,2009,立法院公報,第98卷,第16期,頁497。
16.聽證會,1994,立法院公報,第83卷,第47期,頁236-237。
17.會議記錄,審查規定司法獨立之意義案,1930,臺北,黨史館藏,轉引自欒兆星,2019,「黨化」抑或「獨立」?國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理念及困境,法制史研究:中國法制史學會會刊,第35期,頁193。
(五)政府出版品
1.司法院,2007,司法周刊,第1358期,頁1。
2.司法院,2010,司法周刊,第1514期,頁1。
3.司法院,2016,司法周刊,第1822期,頁2-3。
4.司法院,2016,司法周刊,第1823期,頁1。
(六)報紙
1.法官政治黨務訓練班開學紀盛,1926.11.3,民國日報,廣州,轉引自欒兆星,2019,「黨化」抑或「獨立」?國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理念及困境,法制史研究:中國法制史學會會刊,第35期,頁184。
2.徐部長改革司法之主張,1926.12.24,大公報,長沙,轉引自欒兆星,2019,「黨化」抑或「獨立」?國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理念及困境,法制史研究:中國法制史學會會刊,第35期,頁184。
(七)網站資料
1.公布5大司改政見 蔡英文:當選後將親自召開全國司改會議,2015/8/25,關鍵評論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
/23302,瀏覽日期: 2022/4/27。
2.彭紹瑾檢察官含淚移交第一高球場弊案,1989/9/21,華視新聞網, https://news.cts.com.tw/cts/general/198909/198909211796051.html,瀏覽日期2022/3/29
3.內政統計月報,https://www.moi.gov.tw/cl.aspx?n=4412,瀏覽日期2022/3/30。
4.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就職演說,1984,維基百科https://zh.m.wiki
source.org/wiki,瀏覽日期2022/3/25。
5.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就職演說,1990,維基百科https://zh.m.wiki
source.org/wiki,瀏覽日期2022/3/25。
6.總統就職演說,1996,總統府,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
22070,瀏覽日期2022/3/25。
7.總統就職演說,2000,總統府,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瀏覽日期2022.4.4。
8.總統就職演說,2004,總統府,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瀏覽日期2022/4/6。
9.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馬英九先生就職演說,2008,總統府,https://
www.president.gov.tw,瀏覽日期2022.4.15。
10.中華民國第13任總統、副總統宣誓就職典禮,2012,總統府,https:
//www.president.gov.tw,瀏覽日期2022/4/15。
11.總統就職演說,2016,總統府,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
/22070,瀏覽日期2022/4/19。
12.1999全國司法改革會議議題曁結論,1999,https://www.jrf.org.tw
/articles/806,瀏覽日期2022/4/2。
13.范光群,2013,民進黨八年執政的司法改革~以審判體系的改革為重心,https://tda.228.net.tw/nathan/2013/8Years/Day_3/%E5%8F%B8%E6%B3%95%E7%AF%87.pdf,瀏覽日期2022.4.4。
14.「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聽會報告, https://lis.ly.gov.tw/,瀏覽日期2022/4/7。
15.世界自由評比,Freedomhouse, https://freedomhouse.org/reports
/publication-archives,瀏覽日期2022/4/6。
16.詹順貴,2000,國會是法律租界?,https://digital.jrf.org.tw/
articles/660,瀏覽日期2022/4/13。
17.馬英九、蕭萬長的人權政策--新世紀台灣人權宣言,2008/2/20,https://blog.xuite.net/wtf_0711/twblog/118385421,瀏覽日期2022/4/15。
18.人權公約執行監督聯盟,2019,邁向兩公約的漫漫長路, https://covenantswatch.org.tw/2019/05/06/twocovenantsbiweekly01,瀏覽日期2022/4/17。
19.委員會審查中華民國(臺灣)初次報告所考慮的問題清單 中華民國(臺灣)對問題清單的回應, https://www.humanrights.moj.gov.tw/17725/17733/Normalnodelist,瀏覽日期2022.4.17。
20.新新聞主筆室,2020,風評:蔡英文總統捅了司法的馬蜂窩,新新聞, https://www.storm.mg/article/2835351?page=2,瀏覽日期2022.4.20。
21.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分組決議歸納說明,2017,https://justice.presi
dent.gov.tw/meeting/55,瀏覽日期2022/4/20。
22.國是會議成果報告,2017,https://justice.president.gov.tw/ meeting/55,瀏覽日期2022/4/20。
23.第六次籌備委員會議記錄,2017,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籌備委員會, https://justice.president.gov.tw/meeting/54,瀏覽日期2022.4.21。
24.第四分組第六次會議記錄,2017,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籌備委員會, https://justice.president.gov.tw/meeting/45,瀏覽日期2022.4.21。
25.總結會議會議記錄,2017,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籌備委員會, https://justice.president.gov.tw/meetings/3,瀏覽日期2022/4/21。
26.期達到「冤案零容忍」的目標,落實憲法訴訟權保障精神,自由時報,2019.12.10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
/3004703,瀏覽日期2022.4.22。
27.專家參審制司法院長喊卡,2006,聯合報,https://www.tiplo.com.tw
/tw/tn_in.aspx?mnuid=1221&nid=40671,瀏覽日期2022/4/24。
28.推國民法官制 總統府:陪審參審爭議非重點,2020,中央社,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07-04/430916,瀏覽日期2022/4/24。
29.國民法官制已融合兩制優點之說明新聞稿,2020,司法院, 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887-213158-6a0cd-1.html,瀏覽日期2022/4/24。
30.中華民國109年臺灣地區一般民眾對司法認知調查報告,2020,司法院,https://www.judicial.gov.tw/tw/dl-108225-4d3889595be244d
4d3889595be242b698bff552120d5b19.html,瀏覽日期:2022/5/1。
31.行政院,96年7月11日行政院第3049次院會決議, https://www.ey.gov.tw/Page/4EC2394BE4EE9DD0/874a6b6a-c7e3-4acf-89d6-d3d7caaf6212,瀏覽日期2021/07/19。
32.張娟芬,張娟芬專欄:審檢不分六十年(一),2017/3/7,上報,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3225,瀏覽日期2021/7/10。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1.B.Guy Peters,2011,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Continuum.
2.Douglass C.North,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Frank Schmalleger,2016, Criminal Justice: A Brief Introduction ,Pearson Education.
4.Stephanos Bibas,2012, The Machinery of Criminal Jus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 Frank Longstreth (eds.),1992,: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
6.Yin,RobertK,1994,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二)期刊
1.B.Guy Peters,2000, Institutional theory:problems and prospects, Political Science Series, No.69, Vienn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p.2-14.
2.Ellen M. Immergut,1998,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 Society, Sage Publications, vol. 26,p.5-34.
3.Erik Bleich,2018,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Judicial Decision-Making: Ideas, Institutions, and Actors in French High Court Hate Speech Rulings,World Politics 70,p.78.
4.Lee Epstein and Jack Knight, 1998,The Choices Justices Make.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p.183.
5.Jan-Erik Lane and Svante Ersson,2000, The New Institutional Politics Performance and outcomes, London: Routledge,p.166-167.
6.M. Lynch,2015,A Theory of Human Rights Accountability and Emergency Law: Bringing i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Journal of Human Rights,14:4,p.509.
7.Peter A. Hall, Rosemary C. R. Taylor,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Political Studies,XLIV,p.936-957.
8.Paul Pierson,2000,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4, No. 2, p.251-267.
9.Rogers M. Smith,1988, Political Jurisprud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Future of Public Law,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2,p.106-107.
10.Samuel P. Huntington,1993,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p.316.
11.Stephen D. Krasner ,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16, p.223-246.
12.Suchman, M. & Edelman, L. 1997, Legal rational myth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law and society tradition, 21 Law & Social Inquiry, p.905-906.
13.Sven Steinmo , 2008, what i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pproach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50-178.
14.Troy Q. Riddell,2010, What Can Political Science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f Criminal Justice in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stice 52(3), p.321-32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