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周易》經傳「敬天」思想研究
作者:劉義生
作者(外文):LIU, I-SHENG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杜明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周易敬天天道天人關係天人合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周易》這部書幽微而昭著,繁富而簡明,內容反映著當時先民對於複雜的宇宙天地、自然現象、社會和人生問題的獨特認識與思維方式。數千年來,《周易》的思想與價值,有形無形地影響著華夏大地上的廣大人民的社會生活、政治活動以及人生哲學。然是什麼緣故有如此大的影響?毋庸質疑的答案就是-《周易》經傳的「敬天」思想。
                眾所周知,「天」在先秦就已經是諸多經典及思想家所探索的核心問題,是中國傳統哲學中最古老、內涵最豐富的範疇,更是通貫古今、超越空間的範疇。而《周易》全書都是在探究「天」與「人」的關係,可以說《周易》一開始就與「天」息息相關。故研究《周易》所提供的天人範疇的原始材料,可幫助我們理解古代的天人關係及其文明、先民心理、觀念等;尤其從「敬」的視角對「天」的多元意涵進行語境詮解,其所呈現出的人生智慧、思維理則和倫理規範,不但對當時的先民們影響甚鉅,就是對於現代人們當下及未來亦頗具重要的啟示。故爾,「敬天」實則是這些所謂價值與思想的基源,也是所有「天人」關係的源頭與條件;因為「敬」是個體對生命價值的態度,意味著對追求生命完善的戒慎和自省,同時也是個體積極性與理性作用的原動力。所以,無「敬」,則一切無所存在,亦可以說「敬天」思想實則是古代中國文化的終極根源。
                  故此,本論文的性質不只是對《周易》經傳「天」概念作範疇史的梳理,更多是對《周易》經傳「敬天」本質哲理與致用方面的揭示和擴充。為此,本論文第壹章「緒論」先做論文寫作的梗概介紹及重要文獻的探討,以期了解目前學術研究情形並作為論文的研究方向參考。第貳章從「文字學」的探討開始,先根據「天」字之形體或所呈現的本義,再爬梳先秦文獻中相關的天論,以探索「天」字及其近義字在先秦以前的概念,彙整「天」的多元性意義;再從天人關係的角度探討「敬天」緣由與「敬天」體現,以上這些先備資料可作為本論文爾後各章節的論述基礎。第參章的內容類似是《周易》經傳「敬天」思想的導論。本章以宏觀的視野,從《周易》古經的「基本名義」及「體例架構」論述其內蘊的「敬天」思想,並揭示《周易》經傳所涉及的基本天論觀點;其次第肆章「原始帝天」的敬天思想,從《周易》經傳時代的歷史與文化背景為視角,如當時先民的原始宗教觀、天命觀等,這是《周易》經傳產生「敬天」思想的核心因素;再者,從卜筮的起源與卜筮之用,探知先民的「天人關係」之情狀,進而由卦爻占斷辭論述其吉凶價值觀,本章揭示《周易》經傳「敬天」思想的形成與轉變;接下來第伍、陸章將以微觀的視角,廣泛與深入地發掘《周易》經傳「敬天」的思想及其體現的古人智慧,從諸多經世致用的價值,提升人類文化與道德素養,以及為治國理民提供重要的理論根據和借鑑意義。
一、專書
(一)古籍
《周易》,《十三經注疏本》,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元月八版。
《尚書》,《十三經注疏本》,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元月八版。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元月八版。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元月八版。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元月八版。
《孟子》,《十三經注疏本》,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元月八版。
《周禮》,《十三經注疏本》,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元月八版。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元月八版。
[周]莊  周著、[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3年。
[周]荀  況:《荀子》,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周]李耳著[魏]王弼注:《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周]左丘明:《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
[周]呂不韋著、[漢]高誘注:《呂氏春秋》,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元月三版。
[周]孫武撰、[三國]曹操等注、楊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孫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1月第6次印刷。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2000年9月第二次印刷。
〔西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漢]鄭玄注:《易緯是類謀外四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臺一版。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高雄復文書局,2004年4月初版三刷。
[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5月第4次印刷。
[漢]劉  向:《新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班  固:《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3月初版。
[魏]王  弼、[晉]韓康伯:《周易王韓注》附《周易略例》,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抱經堂本》,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0年2月。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一版三刷。
〔宋〕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臺北:三民書局,2018年11月,二版七刷。
〔宋〕洪邁撰:《容齋隨筆》,臺北:大力出版社,1981年七月初版。
〔宋〕歐陽修《易童子問》,收入《歐陽修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第2版。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朱  熹:《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2007年9月初版三十五刷。
[宋]朱  熹:《朱文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新華書店,1988年8月第2次印刷。
〔宋〕李  覯:《李覯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2月,2版。
〔宋〕張  載:《橫渠易說》,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宋]朱  熹:《周易本義》,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年9月初版二刷。
[宋]程  頤:《周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0月2刷。
[元]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收錄於《通志堂經解》冊8,臺北:大通書局,1970年。
〔元〕俞  琰:《周易集說》,收錄於《通志堂經解》冊8,臺北:大通書局,1970年。
[元]梁  寅:《易參義》,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明]蕅益智旭著:《周易禪解》,臺中:慈光圖書館,2012年3月。
[明]來知德:《周易集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6月第1次印刷。
[清]王夫之:《周易外傳》,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清]王引之:《經義述闡》,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9月初版。
〔清〕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三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清]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清]王心敬:《豐川易說》,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清]惠  棟:《豐川易說》,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清]陳夢雷:《周易淺述》,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6月的1次印刷。
[清]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高雄:河洛圖書出版社。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新北:頂淵出版社,2006年8月初版一刷。
《易經證釋》,台中:瑞成書局,2014年7月。


(二)近人專著(按姓氏筆畫順序)
丁四新撰:《楚竹書與漢帛書周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丁禎彥與臧宏主編的《中國哲學史教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于豪亮:《馬王堆帛書《周易》釋文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次印刷。
中國國學中心編:《易道廣大-周易智慧與人文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第1次印刷。
方同義:《中國智慧的精神-從天人之間到道術之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第2次印刷。
方東美:《生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
方東美著、馮滬祥譯:《中國人的人生觀》,臺北:幼獅文化事業,1988年7月7版。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4年5月五版。
王忠林注譯:《荀子》,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4月。
王國維:《王國維先生全集》,臺北:大通書局,1976年。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1917年)。轉引侯外廬等著:《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古代思想。
王祥齡:《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9月初版三刷。
王祥齡:《先秦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9月三刷。
王章陵:《周易思辯哲學》,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月初版。
王  博:《易傳通論》,臺北:大展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1刷。
王智榮:《易學與兵學之研究》,《百年易學菁華集成〈周易〉與中國文化》,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
王雲五主編、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王新春:《易學與中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第1刷。
王新春:《神妙的周易智慧》,北京:中國書局,2004年5月第3次印刷。
本杰明•史華茲著:《古代中國得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一版。
白川靜原著、加地伸行、范月嬌合譯:《中國古代文化》,新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白川靜著、溫天合譯:《甲骨文的世界-古殷王朝的締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9月初版。
任繼昉:《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二刷。
任繼愈等編:《中國哲學史通覽》,上海:東方出版社,1996年8月二刷。
成中英:《易學本體論》,新北:康德出版社,2008年3月。
成中英主編:《本體與詮釋-從真理與方法到本體與詮釋》,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次印刷。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1月第1次印刷。
朱伯崑主編:《易學基礎教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2月第4刷。
朱伯崑:《易學漫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2月初版二刷。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元月六版。
牟宗三:《周易哲學演講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京出版社,2013年10月初版三刷。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1月初版。
吳克峰:《易學邏輯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次印刷。
呂理政:《天人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年初版。
呂紹綱《周易的哲學精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第1次印刷。
呂紹綱:《周易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宋多魁:《周易探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一版。
李杏邨:《天人之際》,臺北:東大出版社,1986年。
李  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4月四刷。
李  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臺北:藍燈出版社,1992年9月。
李周龍:《易學窺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2刷。
李秋麗:《周易智慧名言故事》,臺北:廣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11月。
李紅振:《周易探源》,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刷。
李  廉:《周易的思維與邏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二刷。
李煥明《易經的生命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李  零:《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學》,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1月初版。
李學勤:《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李學勤主編:《中國古文明起源》,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年3月。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周易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2年1月初版二刷。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一從考古學、文學看《周易》》,長春:長春出版社,1992年初版一刷。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初版。
李霖生:《周易神話與哲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11月初版。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
李鏡池:《周易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
汪忠長:《周易六十四卦淺析》,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
周法高:《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
周法高:《金文詁林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5月。
周長耀:《天人論集》,臺北:世紀書局,1982年2月再版。
周長耀:《敬天探源》,臺北:世紀書局,1981年8月再版。
周鼎珩:《易經講話》附原易,臺北:自由出版社,1964年2月臺初版。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10月初版第八刷。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7月初版。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9月三版。
林文欽:《易傳之變易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10月初版。
林文欽:《宗教與易理論集》,臺南:臺灣周易養生學會,2017年4月。
金景芳著、呂紹綱整理:《周易講座》,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4月1版1刷。
金景芳:《周易全解》,臺北:韜略文化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二版第二刷。
金景芳:《周易通解》,長春:長春出版社,2007年1月第1刷。
侯外廬等著:《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俞學明、陳紅:《中國古代的哲學與宗教》,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一刷。
施湘興:《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1月初版。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柳詒徵:《國史要義》,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臺四版。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8月三版。
胡厚宣、胡振宇著:《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胡厚宣:〈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歷史研究》第九期,1959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書局,1972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二集》,上海:上海書店,2014年3月。
胡偉希:《天人之際-中國哲學十二講》,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初版。
胡道靜、戚文等著:《周易十講》,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4月一版。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范文瀾:《群經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批判》,臺北:水牛出版社,1971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10月臺二版第十一次印行。
唐明邦:《周易評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第1次印刷。
唐  華:《中國易經哲學思想原理》,新北:大中國圖書出版社,20020年5月一版三刷。
唐  頤:《易經一本通》,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孫劍秋:《易學新論》,臺北:中華文化交育學會,2007年4月。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年。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3月初版二刷。
徐志銳:《周易陰陽八卦說解》,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7月初版五刷。
徐芹庭:《易經源流》,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4月初版一刷。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1999年9月初版12刷。
苕木匠:《揭開帝王的秘籍:正讀周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0年。
馬振彪著、張善文整理:《周易學說》,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1月第1次印刷。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高  名:《古文字類編》,臺北:台灣大通書局,1986年。
高  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79年6月。
高  亨:《周易古經今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3月第2次印刷。
高  亨:《周易雜論》,濟南:齊魯書社,1979年7月第1次印刷。
高  亨:《周易九講》,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第1次印刷。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一版。
商寬宏:《周易自然觀》,臺北:大展出版社,2014年1月,初版1刷。
寇方墀:《全本周易導讀本》,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出版社,1988年。
張立文:《周易與儒道墨》,臺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
張立文主編、莫艮副主編:《和境:易學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立文主編:《天》,臺北:七略出版社,1996年11月初版。
張再興:《西周金文文字系統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張吉良:《周易哲學與古代社會思想》,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9月初版。
張玖青:《周易文化與人生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2月一版。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學說史》先秦卷(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善文:《周易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7月初版三刷。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8年9月再版。
張  磊:《天經》,臺北:時英出版社,2014年3月。
梁啓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書局,1980年。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
章太炎:《易學論叢》,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許錟輝主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2009年10月。
郭君銘:《易學陰陽觀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年2月第1次印刷。
郭沫若:《周代金文圖錄及釋文》,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3月初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陳  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陳詠明:《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1月初版。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6月初版六刷。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初版二刷。
陳遵嬀:《中國天文學史》第3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9月初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
傅樂成主編、蕭璠著:《先秦史》,臺北:長橋出版社,1980年8月三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
彭  鵬:《君子觀象以進德修業-易經之《易大象》導讀》,臺北: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1年9月第一版。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3月一刷。
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4月一刷。
曾春海主編:《先秦天人關係專題》,《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六卷第十二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9年12月。
閔建蜀:《易經解析:方法與哲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5年,第四次印刷。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馮友蘭著、趙復三譯:《中國哲學簡史》,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刷。
馮滬祥:《天人合一》,臺北: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1992年。
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三版。
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增訂一版。
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8月。
黃俊傑主編:《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月初版二刷。
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一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8年2月第1次印刷。
黃黎星:《先秦易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1刷。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第七次印刷。
楊亞利:《《周易》與中國文化》,北京:三聯書店,2018年5月初版第1刷。
楊家駱主編:《殷墟卜辭研究》,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12月初版。
楊效雷:《詮釋學視野下的易學》,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第1次印刷。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4年8月再版二刷。
楊慶中:《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1刷。
楊慶中:《周易經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楊慶中:《周易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溫海明主編:《易經明解》,貴陽:孔學堂書局,2019年8月1版。
董作賓:《董作賓學術論文集》,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初版。
詹鑫鄞:《神靈與祭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現名鳳凰出版社),1992年。
熊十力:《原儒》,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
趙建功:《中國哲學天人觀及其與易學關係之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年2月第1次印刷。
趙建偉:《出土簡帛《周易》疏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年元月初版。
趙雅博:《知識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廖明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二版。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第1刷。
劉大鈞,林忠軍:《周易經傳白話解》,濟南: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
劉大鈞,林忠軍譯注:《易傳全譯》,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8月第1版。
劉大鈞:《周易概論》,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6月第3次印刷。
劉玉平:《《周易》的思維方式》,北京:三聯書店,2018年5月初版第1刷。
劉耘華:《詮釋學與先秦儒家之意義生成:《論語》、《孟子》、《荀子》對古代傳統的解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劉雲超:《周易與儒學》,北京:三聯書店,2018年5月初版第1刷。
劉綱紀、范明華著:《易學與美學》,臺北:大展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2月初版。
蔣  凡、李笑野著:《天人之思-周易文化象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蔣  凡:《周易演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1次印刷。
蔣  凡:《周易與人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設,2004年4月第1次印刷。
鄧立光:《周易象數義理發微》,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8月。
鄧球柏:《周易的智慧》,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4月初版第1刷。
鄭吉雄:《周易階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設,2018年12月初版第1刷。
鄭萬耕:《易學與哲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年2月第1次印刷。
魯洪生:《細讀周易》,北京:研究出版社,2019年8月第2次印刷。
魯實先、王永誠編:《甲骨文考釋》,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初版。
蕭漢民、羅熾:《易學與人文》,臺北:大展出版社,2006年9月初版1刷。
賴美惠:《《彖傳》時義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戴家祥:《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第2刷。
藍吉富、劉增貴主編:《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嚴靈峯:《易學新論》,臺北:正中書局,1976年。
蘇永利:《易學思維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初版。
蘇淵雷:《易學會通》,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顧頡剛:《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93年。
[俄]普列漢諾夫著、曹葆華譯:《論藝術》,北京:三聯書店,1974年。
〔德〕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詮釋學》下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7月。
〔德〕費爾巴哈著、王太慶譯:《宗教的本質》,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二、單篇論文
王天彤:〈《周易》的明訟敕法的治民思想〉,《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12月,第21卷第6期。
王天彤:〈《周易》的富民思想〉,《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校學報》,2004年第20卷第4期。
王天彤:〈應民以順天修德以愛民—論《周易》的順天應民的愛民思想〉,《蘭州學刊》,2009年第11期,總第194期。
王建敏:〈《易經》天命無常與孔子天命有常思想比較研究〉,《柳州師專學報》,第30卷第1期,2015年2月。
王  珏、劉聖山:〈《周易》軍事思想述論〉,《中國軍事史研究》,2021年第2期。
王啟東:〈《周易》之時的哲學易運及重要意義〉,《渤海大學學報》,2020年第2期。
王啟東:〈《易經》環境倫理觀摘要〉,《南臺人文社會學報》,2014年5月第十一期。
王貽社、李秋麗:〈《周易》「時」得哲學管窺〉,《河南社會科學》,2003年5月,第11卷第3期。
王  雅:〈「生生」、「感通」、「偕行」-《易傳》的天人共生哲學〉,《周易研究》,2010年第3期(總第一0一期)。
王新春:〈《周易.大象傳》的易學詮釋視域〉,《孔子研究》,2019年第3期。
  王新春:〈《周易》時的哲學發微〉,《孔子研究》,2001年第6期。
王  雙:〈《周易》商旅專卦淺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6期。
史少博:〈《周易》「吉」、「凶」論的辯証關係與現實價值〉,《河北學刊》,2011年3月第31卷第2期。
史少博:〈《周易》環境官對現代的啟示〉,《齊魯學刊》,2003年第3期,總174期。
平  心:《關於周易的性質、歷史內容和製作時代》,《學術月刊》,1963年第7期。
任繼愈:《易經和它的哲學思想》,《光明日報》1961年3月31日。
成雲雷:〈先秦儒家秩序構建思想中的天〉,《東岳論叢》,2010年8月,第31卷第8期。
朱伯崑:〈易經的憂患意識與民族精神〉,《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艾新強:〈《周易》民本思想述論〉,《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余永梁:〈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收入《古史辨》第三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93年。
余敦康:〈殷周之際宗教思想的變革〉,《中國哲學史研究》,1980年1月。
吳立群〈從《易經》之「易」看「天人合一」的和諧觀〉,《船山學刊》,2008年2期。
呂華僑:〈天人關係新論〉,《船山學刊》,2005年第4期。
李中華:〈「天人合德」與「繼善成性」-對《周易》發展觀的生態學詮釋〉,《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7月,第10卷第7期。
李勤德:〈《周易》爻變與「得位」、「中正」說〉,《廣州師院學報》,1995年第4期。
李  廉:〈《周易》的天地人協調思想〉,《南京社會科學》,1997年第2期,總第96期。
李新霖:〈「以德配天」思想的演進-以《詩》《書》《左傳》《國語》經典為例〉,《哲學與文化》,2009年12月,第36卷第12期。
李曉勇:〈傳統儒家的天人觀與政治哲學〉,《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
李鏡池:〈周易筮辭考〉,後收載於《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李鏡池:〈周易筮辭續考〉,後收載於《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李蘭芝:〈試論《周易》的價值取向〉,《南開學報》,1996年第5期。
李祥俊:〈儒學「天」觀念的含義演進與思想特徵〉,《社會科學戰線》,2021年第2期。
杜明德:〈論「以和為貴」〉,《宗教哲學》,2007年12月第42期。
沈瓞民:〈《周易》管見〉,《文匯報》,1961年8月15日。
周子葳:〈《周易》中的天人之學〉,《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12月,第27卷第6期。
林  明、徐艷雲:〈《周易》古經「明德慎罰」觀辯析〉,《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
林麗真:〈《周易》「時」「位」觀念的特徵及其發展方向〉,《周易研究》,1993年第4期。
金聖基:〈易經哲學中神人關係的詮釋〉,《孔子研究》,2015年第4期。
姜文化、張斌峰、楊崗營:〈《周易》「時」觀的基本特質探析〉,《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11月。
姜文華:〈《易經》環境倫理觀摘要〉,《南臺人文社會學報》,2014年5月第十一期。
胡厚宣:〈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歷史研究》第九期,1959年。
唐明邦:〈《周易》論和諧〉,《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年10月第5期。
孫祖芬:〈從順天應時看《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宗教學刊》季刊第76期,2016年6月。
孫  霞:〈乾卦中的三才思想〉,《黑龍江交育學院學報》,2012年3月,第31卷第3期。
徐春根:〈《周易》「天人合一」思想管窺〉,《嘉應學院學報》,第28卷第12期,2010年12 月。
郝鐵川:《周公本為巫祝考》,《人文雜誌》,1987年第五期。
高文策:〈論周易的成書年代與發源地域〉《光明日報》,1961年6月2日4版。
高卓坤:〈「象數」與「天道」:《周易》「天人合一智慧考辨」〉,《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第17卷第9期,2017年9月。
寇方墀:〈久溺逸樂必有亂,清除積弊可亨通—《周易》蠱卦經傳新釋〉,《周易研究》2017年第2期(總第一四二期)。
崔明明:〈《周易》中「時」的哲學〉,《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年3月第27卷第4期。
崔  波、高秀昌:〈《周易》法律思想初探〉,《黃淮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9月,的13卷第3期。
康學偉:〈論《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的4期。
張文智:〈論《易傳》的象數、義理合一模式與天人合一的理論架構〉,《周易研究》,2008年第2期(總第八十八期)。
張世英:〈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求是雜誌》,2007年7月。
張正春:〈《周易》的吉凶觀〉,《殷都學刊》,1994年第1期。
張亞初、劉雨:〈從商周八卦數位記號談筮法的幾個問題〉,收入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一輯。
張豈之:〈五十年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4期。
張路園、瞿華英:〈《周易》「當位」、「得中」思想探微〉,《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梁韋弦:〈《易傳》中的易道與天道、人道及神道〉,《齊魯學刊》,2001年第6期(總第165期)。
梁韋弦:〈《易傳》的吉凶觀〉,《周易研究》,1994年第1期(總第十九期)。
梁清華:〈《易傳》的天人合一哲學及其對中國封建法的影響〉,《周易研究》,2001年第2期(總第四十八期)。
連劭名:〈論《周易》中的「德」〉,《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
郭沫若:〈《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收錄於《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1卷)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收錄於《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收錄於《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郭沫若:〈先秦天道觀之進展〉,收錄於《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收錄於《郭沫若全集》(第8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
郭沬若:〈卜辭通纂考釋〉,收入逾許錟輝主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第一編,台中:文听閣圖書,2009年10月。
郭勝坡:〈《周易》哲學的「中道」觀〉,《周易研究》,2008年第4期(總第九十期)。
郭繼民:〈《周易》的「生態學」解讀-從「還原」的角度〉,《周易研究》,第28卷第12期,2010年。
陳夢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燕京學報》第19期,1936年。
陳德述:〈《周易.易傳》中的治國理論與德治思想〉,《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第3期。
傅玲玲:〈由《禮記》之「天」觀念論其中之人文精神〉,《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四卷第十期,2007年10月。
傅道彬:〈師法天地:《周易》與中國詩性智慧〉,《函授教育》,1997年4月。
曾春海:〈《周易》天人關係說之形成與涵義〉《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六卷第十二期,2009年12月。
曾振宇:〈《易傳》天論的哲學意義-兼論中國哲學有沒有哲學概念〉,《周易研究》,2001年第2期(總第四十八期)。
湯一介:〈論「天人合一」〉,《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2期。
湯鳴逸:〈易經中的辯證法及唯物主義因素〉,《人文科學雜誌》,1957年第1期。
賀聖迪:〈《周易》「觀象製器」說與傳統科技〉,《周易研究》,1990年第2期(總第六期)。
馮溪屏、彭毅力:〈《周易》的生命自然觀及其自由意蘊〉,《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1年8月,第18卷第4期。
黃忠天:〈從「自然主體觀察」論《周易》經傳的書寫〉,《周易研究》(山東大學),2009年,第3期(總101期)。
黃沛榮:〈《易經》形式結構中所蘊涵之義理〉,《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
黃沛榮:〈論孔子與周易經傳之關係〉,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1995年5月。
黃慶萱:〈《周易》時觀初探〉,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中國學術年刊》第10期。
黃黎星:〈與時偕行趣時變通-《周易》「時」之觀念析〉,《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
楊麗娟:〈《周易》經傳中「時」之思想探賾〉,《文化長廊》,2016年11月。
葉樹勛:〈《周易.大象傳》所見古代儒家的刑罰自然主義〉,《學術研究》,2012年第8期。
董作賓:〈中國上古史年代〉,見於《董作賓學術論文集》,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初版。
蒙培元:〈天地人-談《易傳》的生態哲學〉,《周易研究》,2000年的1期(總的一四三期)。
裴瑞玲:〈《周易.大象傳》思想內容試析〉,《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年6月,第17卷第2期。
趙中偉:〈《周易》「天」之思想的創造性詮釋〉,《哲學與文化》,2007年10月,第三十四卷第10期。
趙正泰:〈「敬天」與「敬德」-試析「敬」論的出現與義涵〉,《齊魯學刊》,2018年第5期,總第266期。
趙伯雄:《先秦「敬」德研究》,載《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2期。
趙雅博:〈易經與易傳的思想(一)〉,《孔孟月刊》第10期,1991年6月。
趙繼明:〈和合:《周易》的精神本質〉,《晉陽學刊》,1999年第4期。
鄭吉雄、傅凱瑄:〈《易傳》作者問題檢討(上)〉,《船山學刊》,2015年第3期,頁66。
鄭吉雄、傅凱瑄:〈《易傳》作者問題檢討(下)〉,《船山學刊》,2015年第5期,頁69-72。
齊思和:〈西周時代的政治思想〉,收錄於《中國史探研》,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第1刷。
劉清平:〈敬天祭祖中的政教合一-析先秦文化的宗教意識〉,《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劉  琦:〈天帝人-先秦天人關係初探〉,《船山學刊》,2010年第2期。
劉  雁:〈試論原始宗教意識與象徵思維〉,《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53卷第2期。
劉毓慶:〈《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下)〉,《名作欣賞》,2016年16期。
劉  震:〈《大象傳》的德治與法治思想〉,《周易研究》,2017年的4期(總第一四四期)。
劉曉麗:〈試析《周易》的敬天重人的天人與革故鼎新的變易歷史觀觀〉,《理論學刊》,2002年10月。
劉興邦〈《易傳》的天人關係論〉,《求索》,2003年1月。
潘志鋒:〈近20年關於「天人關係」問題的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4期。
魯洪生、姜國申:〈振民育德拯弊治亂-《周易蠱》卦主旨辨析〉,《船山學刊》,2016年第6期。
賴換初:〈《禮記》「敬」、「讓」 思想採析〉,《倫理學研究》,2012年第3期。
錢玄同:〈答顧頡剛先生書〉,收入《古史辨》第一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93年。
謝小萌、李博:〈論儒家的敬天信仰〉,《學術交流》,2020年11月第11期。
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見《燕京學報》第6期,收入《古史辨》第三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93年。


二、學位論文
千炳敦:《易傳之天人合德》,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石  磊:《先秦至漢儒家天論新探》,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3月。
向雅馨:《周易「時」之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5月。
朴榮雨:《《易經》中理想人格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吳品儀:《先秦儒家天人關係之「天」概念探討》,臺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6月。
吳建明:《先秦儒家「天人合德」哲學之探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
李學衛:《先秦易學哲學》,咸陽:西藏民族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林芳璋:《周易卦象之認知思維探析》,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林倖如:《先秦儒家天人關係與基督交神人關係之比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林曉慧:《《周易》對現代社會的意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6月。
金學權:《《易經》之天人關係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89年。
孫祖芬:《周易》與《聖經》的天道觀比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曉瓊:《先秦儒家「敬」論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
莊曉琳:《《易傳》趨吉避凶思想研究》,曲阜: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陳肖男:《先秦時期的原始宗教與王權》,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3月。
陳芝豪:《甲骨卜辭與《周易》經傳吉凶觀念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陳  脉:《大學》天人關係之硏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馮  舒:《《周易》之「時中」觀及其倫理意蘊》,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5月。
黃靖旋:《孔子天人思想的哲學考察》,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楊永勝:《先秦儒家「敬」觀念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楊愛娟:《周易天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趙  暘:《先秦儒家天命觀》,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頁7。
劉  霞:《易傳「時」的哲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4月。
謝政欣:《周易經傳哲學論人與自然的關係》,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12月。


網路資料:
錢耕森、沈素珍:〈《周易》論天地人三才之道〉。本文由 HYPERLINK
 「https://www.wenku1.net/」第一文庫網(www.wenku1.net)首發。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