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江右王門學者鄒元標思想研究
作者:林宣佑
作者(外文):Lin, Hsuan-Yu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楊儒賓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鄒元標陽明學三教思潮朱子學Zou YuanbiaoYangming SchoolThree Religions ThoughtsZhu Xi Schoo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論旨在探討晚明江右王門學者鄒元標的生平與思想。鄒元標是晚明政治、學術上最具聲望的人物之一。政治上,鄒元標早年以抗議張居正奪情被廷杖而聞名,後因直諫不得萬曆所用,遂辭官歸里講學,與同樣被黜落的趙南星、顧憲成並稱東林黨三君,為在野清流的領袖。學術上,鄒元標則是江右王學的掌舵者,他所主持的仁文書院,與顧憲成、高攀龍的東林書院,馮從吾的關中書院,汪應蛟、余懋衡的紫陽書院號稱晚明四大書院。然而,學界在從事晚明學術研究時,雖經常提及鄒元標,甚至引用鄒元標的說法,但至今為止,鄒元標的研究成果仍未深入,還有許多空白尚須填補。因此,本文除運用大量一手史料,詳細描繪出鄒元標過去因缺乏行狀、墓誌銘等生平資料而不為人所熟悉的生命圖像;也針對鄒元標涉入的晚明陽明學、三教、朱子學復興等三大思潮,依次探討鄒元標王學思想的發展歷程、與佛道二教的交涉,以及和朱子學的互動,展現其思想之特色與意義。更希望透過鄒元標此一個案分析,進一步將視角擴大到整個中晚明思想史,從而對陽明後學眾聲喧嘩的多元思想型態、三教合一思潮的景緻、陽明學與朱子學的競合,有更深層、全面的理解。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life and ideology of Zou Yuanbiao, a scholar from the Yangming School in Jiangyou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Zou Yuanbiao was highly respected in both political and academic spheres during his time. In the realm of politics, Zou Yuanbiao gained fame in his early years for protesting against Zhang Juzheng's abuse of power, which resulted in him being publicly flogged. However, later on, due to his unsuccessful attempts to offer advice to Emperor Wanli, he chose to resign from his official position and return to his hometown to pursue scholarly activities. Alongside Zhao Nanxing and Gu Xiancheng, who also faced political setbacks, Zou Yuanbiao was collectively known as the "Three Gentlemen of the Donglin," serving as leaders of the intellectual opposition. In the realm of academia, Zou Yuanbiao was the leading figure of the Yangming School in Jiangyou. He served as the director of the Renwen Academy, which, along with Gu Xiancheng and Gao Panlong's Donglin Academy, Feng Congwu's Guanzhong Academy, and Wang Yingjiao and Yu Maoheng's Ziyang Academy, were known as the "Four Great Academies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However, despite frequent references and even quotations from Zou Yuanbiao's works in the field of late Ming academic research, his scholarly achievements remain largely unexplored and many gaps still need to be filled. Therefore, this study extensively utilizes primary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provide a detailed depiction of the life of Zou Yuanbiao, showcasing aspects of his life that have remained unfamiliar to the public due to the lack of biographical records, epitaphs, and o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sequentially examines the three major intellectual trends of late Ming Dynasty, namely Yangming School, the Three Teachings, and the revival of Zhu Xi's teachings, in which Zou Yuanbiao was involved. It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Zou Yuanbiao's Yangming School ideology, his engagement with Buddhism and Daoism, and his interaction with Zhu Xi's teachings, showcasing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his philosophical ideas. Moreov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of Zou Yuanbiao, it is hoped to broaden the perspective to the entir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mid-to-late Ming Dynasty. This will lead to a deeper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erse ideological patterns among Yangming's followers, the phenomenon of integrating the three teachings (Buddhism,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and the competi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Yangming School and Zhu Xi School.
一、傳統文獻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漢〕陸賈著,王毅注譯,《新譯新語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東漢〕安世高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4,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東漢〕安世高譯,《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7,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2,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4,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吳〕維祇難等譯,《法句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晉〕竺法護譯,《佛說大淨法門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2,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晉〕袁宏著,周天遊校注,《後漢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東晉〕不著撰者,《太上洞玄寶元上經》,收入《正統道藏》,冊10,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東晉〕竺曇無蘭譯,《佛說見正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7,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姚秦〕竺佛念譯,《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0,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6,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梁〕僧祐撰,《弘明集》,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52,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隋〕灌頂,《大般涅槃經疏》,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8,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隋唐〕不著撰者,《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冊10,收入《正統道藏》,臺北:藝文印書館。
〔唐〕不著撰者,《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冊2,收入《正統道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唐〕宗密,《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9,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唐〕宗密,《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收入《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63,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年。
〔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釋義鈔》,收入《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9,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年。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9,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唐〕澄觀疏義,〔明〕憨山德清提挈,《華嚴經綱要》,收入《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9,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年。
〔宋〕永明延壽,《宗鏡錄》,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8,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宋〕朱熹,《中庸章句》,《四書集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冊2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祖琇,《隆興編年通論》,收入《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75,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年。
〔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惟白集,《建中靖國續燈錄》,收入《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78,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年。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51,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蘊聞錄,《大慧普覺禪師普說》,收入《卍正藏經》,冊59,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金〕王志謹,《盤山真人語錄》,收入《正統道藏》,冊39,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元〕王玄真,《丹陽祭鍊內旨》,見《道法會元》,收入《正統道藏》,冊50,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8,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1988年。
〔元〕黃元吉編集,《淨明忠孝全書》,收入《正統道藏》,冊41,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尹真人高弟,《性命雙修萬神圭旨》,明萬曆四十三年序刊本,哈佛燕京圖書館典藏。
〔明〕王士禎,《池北偶談》,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870,臺北:臺灣商務館,1983年。
〔明〕王在晉,《越鐫》,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冊104。
〔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
〔明〕王家屏,《王文端公尺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49,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王時槐著,錢明、程海霞編校,《王時槐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王紹徽,《東林點將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107,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王棟,《一菴王先生遺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10,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王畿,吳震編校,《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申時行,《賜閒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34,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申時行等修,《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吳道南,《吳文恪公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31,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呂坤著,王國軒、王秀梅整理,《呂坤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李日宣,《傳是堂合編》,山西:三晉出版社,2018年。
〔明〕李材,《見羅先生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12,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李材,《見羅李先生經正錄》,收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四輯・子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明〕李材,《見羅李先生觀我堂稿》,收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四輯・集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明〕李邦華,《文水李忠肅先生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81,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周永年,《吳都法乘》,收入《大藏經補編》,冊34,臺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
〔明〕周汝登,《四書宗旨》,收入《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冊20,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明〕周汝登,《周海門先生文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65,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周汝登,《東越證學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65,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孟化鯉,《孟雲浦先生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67,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明聞刪定,《黃蘗無念禪師復問》,收入《嘉興大藏經》,冊20,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明〕林兆恩,《林子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92,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姚希孟,《棘門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7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胡直著,張昭煒編校,《胡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孫慎行,《玄晏齋奏議》,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23,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耿天臺,《耿天臺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31,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馬自強編,《萬曆五年進士登科錄》,收入《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第7函第4冊,寧波:寧波出版社,2006年。
〔明〕高攀龍,《高子未刻稿》,清抄本,國立北平圖書館典藏。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1292,臺北:臺灣商務館,1983年。
〔明〕屠隆,《鴻苞》,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90,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張元忭,《張陽和先生不二齋文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54,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張四維編,《萬曆五年會試錄》,收入《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會試錄》,冊37,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年。
〔明〕章潢,《圖書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972,臺北:臺灣商務館,1983年。
〔明〕郭子章,《明州阿育王山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230,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郭子章,《黔記》,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冊43,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年。
〔明〕郭子章,《蠙衣生傳草》,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56,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郭子章,《蠙衣生粵草》,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54,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郭子章,《蠙衣生黔草》,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55,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陳有年,《陳恭介公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35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陳建,《學蔀通辨》,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明〕陳龍正,《幾亭全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2,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陳獻章著,孫通海點校,《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257,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57,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湯顯祖,《玉茗堂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81,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焦竑,《焦氏筆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107,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焦竑,《焦氏筆乘續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107,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焦竑,《焦氏澹園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61,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紫柏真可,〔明〕憨山德清閱,《紫柏尊者全集》,收入《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73,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年。
〔明〕雲棲袾宏,《竹窗二筆》,收入《嘉興大藏經》,冊33,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明〕雲棲袾宏,《楞嚴經摸象記》,收入《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12,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年。
〔明〕馮時可,《馮元成選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冊61,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明〕馮從吾著,劉學智、孫學功點校整理,《馮從吾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4年。
〔明〕馮夢禎,《快雪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64,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楊時喬,《新刻楊端潔公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39,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楊起元,《太史楊復所先生證學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冊112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楊起元,《四書眼評》,明萬曆三十三年序刊本,日本內閣文庫典藏。
〔明〕楊廉,《楊文恪公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33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楊漣,《楊大洪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葉向高,《蒼霞餘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2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葛寅亮,《四書湖南講》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冊162,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葛麟,《葛中翰遺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柒輯》,冊1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虞淳熙,《虞德園先生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43,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道開,《密藏開禪師遺稿》,收入《嘉興大藏經》,冊23,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明〕鄒元標,《太平山房方外集》,收入《願學集》,明萬曆四十七年序刊本,據內閣文庫影印,傅斯年圖書館典藏。
〔明〕鄒元標,《存真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冊7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明〕鄒元標,《南皋鄒先生語義合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冊9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鄒元標,《鄒忠介公奏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48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鄒元標,《鄒南皋集選》,明萬曆三十五年序刊本,哈佛燕京圖書館典藏。
〔明〕鄒元標,《願學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1294,臺北:臺灣商務館,1983年。
〔明〕熊廷弼,《熊襄愍公集》,清同治三年退補齋刻本,哈佛燕京圖書館典藏。
〔明〕管志道,《問辨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87,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管志道,《從先維俗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88,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管志道,《惕若齋集》,萬曆二十四年序刊本,內閣文庫典藏。
〔明〕管志道,《論語訂釋》,《管東溟先生文集》,萬曆二十五年序刊本,日本尊經閣文庫典藏。
〔明〕管志道,《續問辨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88,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趙用賢,《松石齋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41,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劉元卿,《劉聘君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54,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劉元卿著,彭樹欣編校,〈《瀧江講義》序〉,《劉元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明〕劉宗周著,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明〕墨憨齋編,《王陽明出身靖亂錄》,臺北:廣文書局,2012年。
〔明〕歐陽德著,陳永革編校整理,《歐陽德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蔡獻臣,《清白堂稿》,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陸輯》,冊22,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鄧以讚,《鄧定宇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56,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
〔明〕憨山德清著,〔明〕通炯編輯,《憨山老人夢遊集》,收入《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73,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年。
〔明〕錢一本,《像鈔》,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冊14,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明〕錢文薦,《南泉慈化寺志》,宜春:慈化寺,2015年。
〔明〕聶豹著,吳可為編校,《聶豹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羅大紘,《紫原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4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羅汝芳著,方祖猷、梁一群等編校,《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羅洪先著,徐儒宗編校,《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羅欽順,《整菴存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1261,臺北:臺灣商務館,1983年。
〔明〕羅欽順著,閻韜點校,《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明〕譚希思,《明大政纂要》,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15,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釋笑峰等撰,〔清〕施閏章補輯,《青原志略》,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245,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釋德清纂,〔明〕周宗建增補,《廬山歸宗寺志》,民國刻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
〔明〕顧允成,《小辨齋偶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92,臺北:臺灣商務館,1983年。
〔明〕顧與沐記略,〔清〕顧樞輯,〔清〕顧貞觀訂補,《顧端文公年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55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顧憲成,《涇皋藏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92,臺北:臺灣商務館,1983年。
〔明〕顧憲成,《顧端文公遺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冊94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范鄗鼎,《理學備考》,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122,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清〕丁珮等修,〔清〕黃瑞圖等纂,《(同治)安遠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清〕方苞等編,《欽定四書文・集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51,臺北:臺灣商務館,1983年。
〔清〕永瑢、〔清〕紀盷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李梅賓等修,〔清〕吳廷華等纂,《(乾隆)天津府志》,清乾隆四年序刊本,哈佛燕京圖書館典藏。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
〔清〕胡之玫編纂,陳立立,鄒付水整理,《淨明宗教錄》,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清〕孫奇逢,張顯清編,《孫奇逢集》,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孫承澤,《天府廣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73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孫承澤,《藤陰劄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冊94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徐乾學,《讀禮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冊114,臺北:臺灣商務館,1983年。
〔清〕高廷珍等輯,《東林書院志》,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張夏,《雒閩源流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5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梁國治等編,《御製文集二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1301,臺北:臺灣商務館,1983年。
〔清〕郭子仁編,《青螺公遺書合編》,清光緒三十一年刊本,傅斯年圖書館典藏。
〔清〕陳鼎,《東林列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冊458,臺北:臺灣商務館,1983年。
〔清〕陳濟生,《啟禎遺詩》,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9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彭士望,《恥躬堂文鈔》,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52,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彭際盛等修,〔清〕胡宗元纂,《(光緒)吉水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清〕華希閔,《延綠閣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玖輯》,冊1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鄂爾泰等修,〔清〕靖道謨等纂,《(乾隆)貴州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冊572,臺北:臺灣商務館,1983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鄒漪,《啟禎野乘一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4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趙吉士編,《續表忠記》,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
〔清〕蔣超,《峨眉山志》,民國二十三年排印本。
〔清〕談遷,《棗林雜俎》,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13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39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3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錢謙益纂閱,《紫柏尊者別集》,收入《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73,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年。
〔清〕謝旻等監修,〔清〕陶成等纂,《江西通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黃彰健校勘,《明世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
黃彰健校勘,《明光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
黃彰健校勘,《明神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
黃彰健校勘,《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
黃彰健校勘,《明熹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

二、近人論著

丁為祥,〈叩問良知的「不能」――關於儒家道德理性的反思與檢討〉,《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5年5月,頁13-19。
太虛,《《法華經》講演錄》,《太虛大師全書》,臺北: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1980年。
王美鳳,〈馮從吾與鄒元標學術交往略論:兼談關學與心學之互動〉,《唐都學刊》第28卷第6期,2012年11月,頁18-22。
王格,〈「九諦九解」之爭始末考〉,《哲學動態》2014年第12期,頁40-45。
王啟元,〈從五臺山到徑山:密藏道開與《嘉興藏》初期經場成立論考〉,《法鼓佛學學報》第20期,2017年6月,頁129-157。
古清美,《顧涇陽、高景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朱生俊,《鄒元標研究》,南昌:南昌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朱湘鈺,〈江右學者胡廬山思想脈絡析論――從「闡述師教」談起〉,《漢學研究》第27卷第1期,2009年3月,頁113-140。
朱鴻林,〈王陽明從祀孔廟的史料問題〉,《史學集刊》第6期,2008年11月,頁41。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臺北:允晨文化,2011年。
吳孟謙,〈宋明思想史中的《楞嚴經》――荒木見悟相關研究成果述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1卷第1期,2021年3月,頁57-70。
吳孟謙,〈明代伏牛山鍊磨法門考論〉,《漢學研究》第35卷第1期,2017年3月,頁165-190。
吳孟謙,〈晚明「身心性命」觀念的流行――一個思想史觀點的探討〉,《清華學報》新44卷第2期,2014年6月,頁215-253。
吳孟謙,〈晚明虞山書院的生死輪迴之辨──兼論耿橘、張鼐的思想立場〉,《明代研究》第36期,2021年6月,頁103-144。
吳孟謙,《融貫與批判――晚明三教論者管東溟的思想及其時代》,臺北:允晨文化,2017年。
吳宗慈,《廬山志》,民國二十二年排印本。
吳宣德,《江右王學與明中後期江西教育發展》,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吳振漢,〈明儒鄒元標的為學與用世〉,收入王成勉編,《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紀念牟復禮教授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17-49。
吳震,《泰州學派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呂妙芬,《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呂妙芬,〈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99年12月,頁165-207。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呂銘崴,《顧憲成、高攀龍的思想型態:從二子對陽明學與朱子學的詮釋與反省說起》,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李勁松,〈鄒元標與仁文書院〉,《南昌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頁73-74。
杜琮、張超中注譯,《太乙金華宗旨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束景南、雷鳴,〈《性命圭旨》作者「尹真人」考〉,《文史》2011年第3期,頁 217-224。
周大興,〈頓悟與漸修――謝靈運〈辨宗論〉重探〉,《漢學研究》第32卷第3期,2014年9月,頁95-128。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林永勝,〈反工夫的工夫論――以禪宗與陽明學為中心〉,《臺大佛學研究》,第24期,2012年12月,頁123-154。
林勝智,〈明代道教圖像學研究:以《玄帝瑞應圖》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6期,1999年3月,頁131-194。
侯潔之,〈無善無惡之辯:以管東溟、顧涇陽論戰為中心的探討〉,《文與哲》第31期,2017年12月,頁379-416。
侯潔之,《晚明王學由心轉性的本體詮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2012年。
徐一智,〈從《觀音經持驗記》看明代居士的觀音信仰〉,《成大歷史學報》第49號,2015年12月,頁93-146。
徐美潔,〈王夫之及俞樾「鄒元標論」之異同淺析〉,《貴州文史叢刊》2011年第3期,頁93-96。
徐郁縈,〈元明時期「血書華嚴」之因緣初探〉,收入陳一標主編,《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2014》,臺北: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2014年。
徐復觀,〈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與態度問題〉,收入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大林出版社,1981年。
徐儒宗,《江右王學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翁健鐘,《鄒元標與明代中晚期的講學活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年。
馬濤,《呂坤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高立人主編,《白鷺洲書院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小明,〈黔中王門李渭思想研究〉,《王學研究》第四輯,2016年9月,頁174-196。
張昭煒,〈陽明後學鄒元標氣節綜評〉,《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6期,2015年11月,頁41-52。
張昭煒,〈鄒元標與泰州學派:以羅汝芳為中心〉,收入《全國紀念羅汝芳誕辰5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5年,237-247。
張昭煒,《良知學的收攝――鄒元標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張雪松,〈《性命圭旨》淵源考〉,收入趙衛東編,《全真道研究第九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20年,頁105-122。
張新民,〈西南邊地士大夫社會的產生與精英思想的發展――兼論黔中陽明心學地域學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收入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編,《國際陽明學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頁192-223。
張學智,〈胡直對心學宗旨的發揮〉,《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藝曦,〈吳正志購〈富春山居圖〉卷年代小考〉,《故宮文物月刊》第340期,2011年7月,頁40-43。
張藝曦,〈明中晚期江右儒學士人與淨明道的交涉――兼論《淨明忠孝全書》的影響〉,《明代研究》第20期,2013年6月,頁1-33。
張藝曦,〈飛昇出世的期待――明中晚期士人與龍沙讖〉,《新史學》第22卷第1期,2011年3月,頁1-57。
張藝曦,《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里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年。
莫蕤,〈鄒元標儒學中「仁」的思想探析――以《願學集》為中心〉,《漢字文化》2020年第14期,頁191-193。
許蔚,〈明儒鄧定宇先生遺著版本述〉,《地方文化研究》2017年第1期,頁16-20;
許蔚,《斷裂與建構――淨明道的歷史與文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
許蔚,〈新建文潔鄧定宇先生年譜稿〉,《國學研究》第35卷,2015年6月,頁339-389。
郭松義,〈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準〉,《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一集,2001年10月,頁384-387。
陳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書版社,2007年。
陳永革,《陽明學派與晚明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玉女,〈明末清初嘉興藏刊刻與江南士族〉,《佛光學報》新第4卷第2期,2018年7月,頁301-372。
陳立勝,〈王陽明「四句教」的三次辯難及其詮釋學義蘊〉,《臺大歷史學報》第29期,2002年6月,頁1-27。
陳志強,《晚明王學原惡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
陳長文,〈明代科舉中的官年現象〉,《史學月刊》2006年第11期,頁44-48。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陳昭吟,〈道經中署名羅洪先之著作考辨〉,《成大中文學報》第75期,2021年12月,頁33-74。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陸永勝,《心・學・政――明代黔中王學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15年。
傅鳳英注譯,《新譯性命圭旨》,臺北:三民書局,2022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下)》,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開展――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彭國翔,《近世儒學史的辨正與鉤沉》,臺北:允晨文化,2013年。
游騰達,〈王懋竑《朱子年譜》探賾與朱學宗旨之辯〉,《臺大中文學報》第65期,2019年6月,頁117-162。
黃一農,〈「e考據」卮言:從曹雪芹叔祖曹荃的生辰談起〉,《清華學報》第50卷第4期,2020年12月,頁575。
黃小石,《淨明道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黃文樹,〈王門弟子與佛教〉,《正觀》第29期,2004年6月,頁137-214。
黃文樹,〈陽明後學與利瑪竇的交往及其涵義〉,《漢學研究》第27卷第3期,2009年9月,頁127-158。
黃敏浩,〈牟宗三論江右王門之劉兩峰、劉師泉與王塘南〉,《鵝湖學誌》第67期,2021年12月,頁99-138。
黃森茂,〈論天啟年間首善書院講學之興廢始末〉,《中國文學研究》第20卷,2005年6月,頁211-244。
楊維中注譯,《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廖肇亨,〈雪浪洪恩初探――兼題東京內閣文庫所藏《谷響錄》〉,《漢學研究》第14卷第2期,1999年12月,頁41。
熊十力,〈關於中國文化史〉,收入郭齊勇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熊十力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劉青衢,〈江右王門後學鄒元標研究述略〉,《教育文化論壇》2017年第3期,頁18-24。
劉青衢,〈鄒元標都勻證道及其前後思想衍變〉,《貴州文史叢刊》2017年第4期,頁35-49。
劉勇,《晚明士人的講學活動與學派建構――以李材(1529―1607)為中心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劉琳娜,《道德與解脫――中晚明士人對儒家生死問題的辯論與詮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劉曉東,《明代的塾師與基層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劉鍾蔭修,周恭壽纂,《(民國)麻江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潘光旦,《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蔡仁厚,《王學流衍――江右王門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年。
蔣勳導讀,《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臺北:信誼基金出版社,2011年。
鄧淑君,《明代官版佛教大藏經《永樂北藏》刊印與頒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7年。
錢明,《王陽明及其學派論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錢新祖著,宋家復譯,《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駱芬美,《明代官員丁憂與奪情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戴繼誠,〈紫柏大師與東林黨人〉,《普門學報》第34期,2006年7月,頁187-224。
鍾彩鈞,《明代程朱理學的演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8年。
魏月萍,,《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魏月萍,〈悟道之機――晚明儒者「屢空」、「屢中」的詮釋特色〉,《漢學研究》第35卷第2期,2017年6月,頁129-158。
魏月萍,〈從「良知」到「孔矩」:論陽明後學三教合一觀之衍變》,《中國哲學史》第4期,2008年12月,頁96。
魏志遠,《鄒元標思想初探》,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竇全曾等修纂,《(民國)都勻縣志稿》,民國十四年鉛印本。
〔日〕,橫手裕著,黃崇修譯,〈道教於「本然之性」與「氣質之性」之言說――兩種的「性」與「神」為核心〉,《興大歷史學報》第17期,2006年6月,頁27-40
〔日〕三浦秀一,〈万暦の王学者鄒元標の前半生とその思想〉,《集刊東洋学》第122号,2020年1月,頁42-61。
〔日〕土田健次郎著,朱剛譯,《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日〕宇井伯壽,《第三禅宗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43年。
〔日〕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等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日〕荒木見悟著,如實譯,〈陽明學與明代佛教〉,《佛光學報》第4期,1979年6月,頁173-193。
〔日〕荒木見悟著,陳曉杰譯,《明代思想研究――明代的儒佛交流》,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22年。
〔日〕荒木見悟著,焦堃等譯,《陽明學的位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年。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佛教與儒教》,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日〕荒木龍太郎,〈明儒鄒南皋の思想――頓悟漸修論を中心にして〉,收入荒木教授退休記念会編,《荒木先生退休記念中国哲学史研究論集》,福岡:葦書房,1981年,頁545-562。
〔日〕野沢佳美,〈明代北蔵考(一)――下賜狀況を中心に〉,《立正大學文學部論叢》117号,2003年3月,頁81-106。
〔美〕于君方著,方怡蓉譯,《漢傳佛教復興:雲棲袾宏及明末融合》,臺北:法鼓文化,2021年。
〔美〕何炳棣著,徐泓譯,《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美〕克利福德・格爾茲(Clifford Geertz)著,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英〕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臺北:立緒文化,2001年。
〔新加坡〕許齊雄,〈我朝真儒的定義:薛瑄從祀孔廟始末與明代思想史的幾個側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7年第47期,頁93-113。
〔新加坡〕許齊雄著,葉詩詩譯,《北轍――薛瑄與河東學派》,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
〔韓〕鄭雨峰著,林侑毅譯,〈十九世紀朝鮮文人對呂坤《呻吟語》及其他著作的接受與意義〉,《中正漢學研究》第28期,2016年12月,頁177-190。
Berling, Judith A. “When They Go their Separate Ways: The Collapse of the Unitary Vision of Chinese Religion in Early Ch’ing” In Irene Bloom and Joshua A. Fogel eds. Meeting of Minds: Interaction in East Asian Traditions and Thought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209-237.
Dardess, John W. “T’ai-ho Literati in Ming China,” A Ming Society: T’ai-ho County, Kiangsi, in the Fourte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