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文學法譯的翻譯語徑與實踐:以鍾理和、夏曼・藍波安與吳明益作品為例
作者:林豪森
作者(外文):Lin, Hao-Se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系
指導教授:鍾秀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4
主題關鍵詞:台灣文學中文文學書寫與翻譯書寫(非)虛構書寫多語文本翻譯法文翻譯Taiwanese literatureliterature in Chinesewriting and translation writing(non-)fictionmultilingual text translationFrench transl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論文以台灣文學作品經法國法語翻譯至法國的再現,探究原文作者書寫的手法和翻譯書寫的特質,譯文譯者翻譯的策略與實踐,加諸文學場域中個體與團體直接或間接的共同參與,如何於跨國後仍(不)能因閱讀而至的景觀體現台灣。過往台灣文學外譯的對譯語言多以「中文-外文」作為主要語徑與實踐的依據,長期以兩種單語往返於國內外文學場域積累的文學語言和資本,將可能使台灣文學作家試圖以台灣眾語言作為書寫的鋪陳、點綴、襯托和抵抗,以及結合虛構與非虛構反映的各族群日常因而消弭。本論文將作者、讀者、譯者、學者、語言學習者和體制機構視為文學場域中,各自或共同帶有能動力的行動者。並經由各方對語言(意識)的實踐,探討台灣文學語言與作品的生成與翻譯。本論文將試以鍾理和、夏曼.藍波安和吳明益的原文和法譯作品為例,首先論及作者文學多語書寫與翻譯書寫的想法與意義,接續剖析三位不同譯者對台灣文學語言的認知以及衍生的翻譯策略與實踐,最後再以主題摘選的方式對比原文和譯文,應證台灣文學語言與作品外譯的侷限與發展。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French translation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through the case studies of Zong Li-he, Syaman Rapongan and Wu Ming-yi. Reflecting the tension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indigenous languages, including Hakkas and aboriginal languages etc, on the island, one of the features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is the creative use and inter-play of multi-languages by the writers. However, these features pose challenges to translation practices. If the translator ignores such complexities of translingual practices of the texts, the inten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Taiwanese writers would be disappeared in the French version. Especially for the case of nonfiction narrative, translingual skills are essential for the writers to depict the real life in Taiwan in the sense of realism. Taking the lens of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of Mikhail Bakhtin and V. N. Volosinov,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and world literature of Pascale Casanova,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s in terms of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writers, readers, translators, academic researchers, language learners and institutes as agents and agency. The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deployed by the French translators reveals their own positions and conditions with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is study analyzes how their (un)consciousness and ideology influence the production and the results of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by investigating the writing style of three Taiwanese writers (Zhong Li-he, Syaman Rapongan and Wu Ming-yi) and the strategy of the French translators. Comparing their translation approach,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limitations and possibilities of the projec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中文
專書
Joshua A.Fishman。《語言社會學》。黄希敏譯。台北:巨流,1991。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1994。
王智明。《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台北:聯經,2021。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1983。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文化,1992。
弗朗茲・法農(Franz Fanon)。《黑皮膚,白面具》。陳瑞樺譯。台北:心靈工坊,2005。
史書美(Shu-mei Shih)。《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言系表述・呈現》。楊華慶譯。台北:聯經,2013。
史書美(Shu-mei Shih)。《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台北:聯經,2017。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國家建設六年計畫》。臺北巿: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1。
李昂。《殺夫》。台北:聯經,1989。
李育霖。《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台北:書林,2009。
李瑞騰編。《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
李育霖。《擬造新地球:當代臺灣自然書寫》。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吳明益主編。《臺灣自然寫作選》。台北:二魚,2003。
吳明益主編。《以書寫解放自然:臺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台北:大安,2004。
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台北:二魚文化,2007。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台北:夏日出版社,2011。
吳明益。《複眼人》。台北:夏日出版社,2011。
吳明益。《單車失竊記》。台北:麥田出版社,2015。
邱彥貴、吳中杰。《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施正鋒主編。《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台北:前衛,2002。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台北:晨星,1992。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2002。
夏曼.藍波安。《航海家的臉》。台北:印刻文學,2007。
夏曼.藍波安。《老海人》。台北:印刻文學,2009。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2010。
夏曼.藍波安。《沒有信箱的男人》。台北:聯合文學,2022。
孫大川主編。《山海文化》。台北: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發展協會,1993-2000。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下集》。台北:印刻,2003。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 / Imagined Communities》。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2010。
許寶強、袁偉選編。《語言與翻譯的政治》。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陳建忠等。《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黄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1993。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10。
齊邦媛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台北:爾雅,1984。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東方主義》。王志弘等譯。台北:立緒文化,1999。
雷諾・博格(Ronald Bogue)。《德勒茲論文學》。李育霖譯。台北:麥田,2006。
陳健宏。《語言與國族的文化辯證:法語的案例》。台北:Airiti Press,2010。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外譯中心。《台灣文學外譯書目提要(1990-2011)》。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
國立臺灣文學館。《台灣文學外譯書目提要(1990-2016)》。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7。
趙德恕主編。《簡明法漢辭典》。台北:文橋出版社,2001。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2。
鍾理和。《笠山農場》。鍾理和文教基金會主編。高雄:派色文化,1995。
鍾理和、鍾肇政。《臺灣文學兩鍾書》。錢源鈞編。台北:草根,1998。
鍾理和。《鍾理和全集》。鍾鐵民編。高雄縣: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2003。
應鳯凰。《鍾理和論述》。高雄:春暉,2004。
應鳯凰。《鍾理和》。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
簡弘毅主編。《臺灣文學.精彩100》。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
簡義明。《寂靜之聲——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的形成與發展(1979-2013)》。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符號的想像-羅蘭巴特評論集》。陳志敏譯。台北:國立編譯館與桂冠圖書公司合作翻譯發行,2008。
賴慈芸主編。《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新北巿:聯經,2019。
篇章
王鈺婷。〈生態踏查與歷史記憶——從《迷蝶誌》到《蝶道》〉,《台灣的自然書寫》,陳明柔編,103-125。臺中:晨星出版社,2006。
張錦忠。〈「臺灣文學」-一個『臺灣文學複系統』方案〉,《重寫台灣文學史》,張錦忠、黄錦樹編,61-77。台北:麥田,2007。
楊翠。〈山與海的共構史詩——夏曼.藍波安作品中繁複的「海洋」意象〉,《台灣的自然書寫》,陳明柔主編,207-242。臺中:晨星出版社,2006。
魏貽君。〈書寫的文字政變或共和?台灣原住民文學混語書寫的意義〉,《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王德威主編,283-312。台北:麥田,2005。
期刊論文
王梅香。〈冷戰時代的台灣文學外譯—美國新聞處譯書計畫的運作(1952-1962)〉,《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9(2014):223-254。
申惠豐。〈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美學思想〉,《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0(2010):81-115。
安必諾(Angel PINO)。〈台灣文學在德、美、法三國-歷史及現狀一瞥〉,《中外文學》34(2006):155-165。
邱漢平。〈凝視與可譯性:班雅明的翻譯理論研究〉,《中外文學》29(2000):13-38。
林建光。〈再現「異者」:班雅明的寓言與象徵理論〉,《中文外學》34(2005):176-190。
吳明益。〈且讓我們蹚水過河:形構臺灣河流書寫/文學的可能性〉,《東華人文學報》9(2006):177-214。
吳明益。〈選擇《迷蝶誌》的思考與書寫〉,《文訊》182(2000):114-116。
吳明益。〈戀土、覺醒、追尋,而後棲居——台灣生態批評與自然導向文學發展的幾點再思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0(2007):45-79。
吳明益。〈天真智慧,抑或理性禁想?關於原住民族漢語文學中所呈現環境倫理觀的初步思考〉,《中外文學》37(2008):111-147。
林德祐。〈臺灣的記憶、世界的敘述-《天橋上的魔術師》法文版譯評〉,《編譯論叢》12(2019):209-218。
徐菊清。〈贊助對臺灣文學英譯的發展與傳介之影響〉,《編譯論叢》6(2013):1-32。
陳慶浩。〈臺灣文學在法國:回顧與前瞻〉,《文訊》(2008):62-67。
陳榮彬。〈星球性、反全球化、地方知識:臺灣原住民文學英譯與世界文學〉,《臺灣文學研究雧刊》28(2022):1-32。
單德興。〈朝向一種翻譯文化——評韋努隄的《翻譯改變一切:理論與實踐》〉,《編譯論叢》8(2015):143-154。
楊傑銘。〈論鍾理和文化身分的含混與轉化〉,《臺灣學研究》4(2007):43-60。
廖朝陽。〈可譯性與精英翻譯:談譯家的職責〉,《中外文學》31(2002):19-40。
廖詩文。〈政府公部門的翻譯贊助與台灣文學的外譯-以台灣文學外譯書目提要(1990 ﹣2011)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8(2012):305-326。
劉威廷。〈台灣原住民文學裡的殖民重層——以夏曼.藍波安的書寫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5(2017):305-364。
關首奇(Gwennaël GAFFRIC)。〈台灣文學在法國的現狀〉,《文史台灣學報》3(2011):131-163。
關首奇(Gwennaël GAFFRIC)。〈多語書寫、翻譯與想像:王禎和手稿初探〉,《中山人文學報》37(2014):83-97。
學位論文
王梅香。《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邱瑒青。《台灣客家文學法譯論析-以《笠山農場》為例》。文藻外語大學多國語複譯所碩士論文,2014。
張淑彩。《當代臺灣文學英譯研究:一個文化政治的考察》。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博士論文,2015。
夏曼.藍波安。《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清華大學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芷凡。《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民作家一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盎、阿道・巴辣夫為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黄靖嵐。《客家文學在台灣的出現與發展(1945-2010)》。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論文,2014。
許芮瑜。《吳明益《單車失竊記》中臺語文化詞英譯的翻譯策略探討》。天主教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論文,2019。
鍾怡彥。《鍾理和文學語言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鍾怡彥。《美濃作家的在地書寫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
雜誌
卓立(Esther LIN-ROSOLATO)。〈台灣文學作品法譯與接受〉,《台灣文學館通訊》,32(2011):18-22。
夏曼.藍波安。〈把身體帶到海上,成為島嶼的男人〉,《La vie》,196(2020):116-121。
陳慕真。〈攜手前行:臺灣文學外譯現況〉,《臺灣文學館通訊》,67(2020):27-30。
英文
Books
Chi, Pang-yuan, John J. Deeney, Ho, Hsin, Wu, Hsi-chen and Yü, Kwang-chung.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aiwan: 1949-1974). Taipei,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1975.
Graham, Allen. Roland Barth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Homi, K. 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Taiwanese Literature Historical Top 100. Tainan: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2012.
Shih, Shu-mei. Visuality and Identity: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Shih, Shu-mei, Tsai, Chien-hsin and Brian Bernards. Sinophone Stud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Shih, Shu-mei and Liao, Ping-hui. Comparatizing Taiwa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5.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Wolf, Michaela and Fukari, Alexandra. 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Chapters
Bassnett, Susan. “The Translation Turn in Cultural Studies.” In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edited by Susan Bassnett and André Lefevere, 123-140.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Journal articles
Gaffric, Gwennaël. “Creolization Translation and the Poetics of Worldness: On Wu Ming-Yi’s French Translation.” Ex-position 41 (2019): 71-92.
法文
專書(Monographies)
Bourdieu, Pierre. Les héritiers. Paris: Éditions de Minuit, 1966.
Bourdieu, Pierre. La reproduction. Paris: Éditions de Minuit, 1971.
Bourdieu, Pierre. Ce que parler veut dire: L’économie des échanges linguistique. Paris: Librairie Arthème Fayard, 1982.
Bourdieu, Pierre. Langage et pouvoir symbolique, Paris: Édition du Seuil, 2001.
Bakhtine, Mikhail (V. N. Volochinov). Le marxisme et la philosophie du langage-essai d’application de la méthode sociologique en linguistique. traduit du russe et présenté par Marina Yaguello. Paris: Éditions de Minuit, 1977.
Chen, Ruoxi. Le Préfet Yin, et autres histoires de la Révolution Culturelle. trad. par Simon Leys. Paris: Denoël, 1980.
Chi, Pang-yuan, John J. Deeney, Ho, Hsin, Wu, Hsi-chen et Yü Kwang-chung. trad. par André Nougé. 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contemporaine (Taiwan: 1949-1974), Livre I: Essais, Livre II: Nouvelles. Taipei: Institut national de traduction, 1989.
Chan, Hing-Ho, Liu, Joyce Chi-Hui, Peng, Hsiao-Yen, Pino, Angel et Rabut, Isabelle. La littérature taïwanaise: État des recherches et réception à l’étranger. Paris: Édition You Feng, 2011.
Chen, Hsin-yuan, Xiao, Cathy et Frédéric Dalléas. Cent trésors de la littérature taïwanaise. Tainan: Le musée national de la Littérature taïwanaise, 2012.
Deleuze, Gilles et Guattari Félix. KAFKA-Pour une littérature mineuse. Paris: Édition de Minuit, 1975.
Fanon, Franz. 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 Paris: Édition du Seuil, 1952.
Genette, Gérard. Seuils. Paris: Édition du Seuil, 1987.
Gaffric, Gwennaël. La littérature à l’ère de l’Anthropocène-Une étude écocritique autour des œuvres de l’écrivain taïwanais Wu Ming-yi. Paris: Édition L’Asiathèque, 2019.
Guillermaz, Patricia (Hou Pin-tsing). La Poésie chinoise contemporaine. Paris: Éditions Seghers, 1962.
Huang, Fan. Le Goût amer de la charité, traduit du chinois par Pierre Charau et Mathilde Chou. Paris: Flammarion, 2004. coll. Lettres d’Extrême-Orient, Paris, 1992, 156 pp. Rééd., 2004. Publié avec le concours du Conseil pour la planification et le développement culturels de la République de Chine à Taipei.
Marchand, Sandrine. Sur le fil de la mémoire-Littérature taïwanaise des années 1970-1990. Lyon: Tigre de Papier, 2009.
Nikolaïevitch Volochinov, Valentin. Marxisme et philosophie du langage-Les problèmes fondamentaux de la méthode sociologique dans la science du langage. Nouvelle édition bilingue traduite du russe par Patrick Sériot et Inna Tylkowski-Ageeva. Limoges: Éditions de Lambert-Lucas, 2010.
Oseki-Depre, Inês. Théories et pratiques de la traduction littéraire. Malakoff: Armand Colin, 1999.
Syaman, Rapongan. La mémoire des vagues. Traduit du chinois par Marie-Paule CHAMAYOU. Lyon: Tigre de Papier, 2011.
Trân, duc thao. Recherches sur l’origine du langage et de la conscience. Paris: Éditions sociales, 1973.
Walter, Benjamin. “La tâche du traducteur.”Œuvres I, 244-262, Trad. de l’allemand par Maurice de Gandillac. Paris: Gallimard, 2000.
Walter, Benjamin. L’œuvre d’art à l’époque de sa reproductibilité technique, version de 1939, Trad. de l’allemand par Maurice de Gandillac et révisé par Rainer Rochlitz, Dossier et notes réalisé par Lambert Dousson. Paris: Gallimard, 2008.
Wu, Ming-Yi. Les Lignes de navigation du sommeil. Traduit du chinois (Taïwan) par Gwennaël GAFFRIC. Paris: Édition You Feng, 2013.
WU, Ming-Yi. L’homme aux yeux à facettes. Traduit du chinois (Taïwan) par Gwennaël GAFFRIC. Paris: Édition Stock, 2014.
Wu, Ming-Yi. Le magicien sur la passrelle. Traduit du chinois (Taïwan) par Gwennaël GAFFRIC. Paris: Édition L’Asiathèque, 2017.
Zhong, Le-He. La ferme de la montagne Li. Traduit et annoté par Artur K. ZARDEGA, S. J. en collaboration avec Marie-Thérèse DEKONINCK-GAUTHIER. Arras: Artois Presses Université, 2010.
論文(Études et ouvrages théoriques)
Bourdieu, Pierre. “Avenir de classe et causalité du probable”, Revue française de sociologie 15 (1974): 3-42.
Casanova, Pascale. “Consécration et accumulation de capital littéraire. La traduction comme échange inégal”, 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 144 (2002): 7-20.
Gaffric, Gwennaël. Histoire, langues et taïwanité: le cas de Rose, Rose, I Love You de l’écrivain taïwanais Wang Chen-Ho(歷史、語言與台灣性-以王禎和的《玫瑰玫瑰我愛你》為例). Lyon–France: Université Jean Moulin (Lyon 3), 2010.
Gaffric, Gwennaël. Taïwan, écriture et écologie: explorations écocritiques autour des œuvres de Wu Ming-yi. Lyon – France: Université Jean Moulin (Lyon 3), 2014.
Gaffric, Gwennaël. “La créolisation comme stratégie de traduction?” La main de Thôt 2 (2014): 1-15.
網路資源
台灣客家文學館。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default.htm.
鍾理和數位博物館網站資料。http://cls.hs.yzu.edu.tw/zhonglihe/home.htm.
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網,外譯房。http://tln.nmtl.gov.tw/ch/M10/nmtl_w1_m10_s0.aspx.
文化部。104年文化部翻譯出版補助計劃補助名單。http://grants.moc.gov.tw/Web/PointPublish.jsp?P=723&B=114.
文化部。105年文化部翻譯出版補助計劃補助名單。http://grants.moc.gov.tw/Web/PointPublish.jsp?B=366.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中文系106年學年入學手冊。http://www.inalco.fr/sites/default/files/asset/document/brochurechine2016-2017-16-07-2016reduit_1.pdf.
「國家語言發展法」。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43.
蔡易澄採訪。〈90年代的文藝青年是如何被鍊成的?:訪作家吳明益〉。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5820.
劉威廷。〈現代達悟族作家的重層帝國逆寫—《沒有信箱的男人》簡評〉。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122749/6403895.
Académie française, La 9e édition.(法蘭西學術院,第9版)。https://www.academie-francaise.fr/le-dictionnaire/la-9e-editio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