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談青少年休閒活動與教育
書刊名: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
作者:詹明倫
出版日期:2001
卷期:9
頁次:頁183-190
主題關鍵詞:休閒活動教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2
     青少年時期是一段由孩童時期進入到成年的轉變時期, 在這段期間由於生理上的 轉變往往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加上置身於暴力、脫序、奢靡、經濟投機與公理正義不明的社 會環境中,由於價值觀念偏差造成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等社會問題。休閒活動包羅萬象,種類 繁多。從字源的觀點來看休閒,休閒是一段免於謀生工作的時間,且以閒逸雅緻的心情,從 事哲學、藝術提昇人文價值的自我教育活動。換言之,「休閒」即是擺脫勞務責任之後,剩 下來可以自由支配的閒暇時間,以及自由活動的時間。在時間運用方面,剩下來可以自由支 配的閒暇時間,以及自由活動的時間。在時間運用方面,雖然青少年非上課可自由支配的時 間有逐漸增加趨勢,理論上青少年們應有較多的休閒時間,但是受到課業及升學壓力的影響 ,青少年們不得不利用非上課時間遊走於補習班之間。這種現象使得真正可自由支配的時間 所剩無幾,也造成時間利用的困擾。所謂休閒教育者,廣泛的說是指家庭、學校及社會三者 之中,凡是能夠提供正確而且有的休閒者。例如:家庭中的父母親、學校裡的老師、社會上 的傳播媒體... 等等。狹義地說,休閒教育者就是對休閒活動方面有所研究及學習的體育人 。青少年因為升學主義的掛帥,而不得不捨棄休閒活動,造成身心發展的不健康。師資不足 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青少年得不到正確的資訊,造成觀念的偏差,也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 ,休閒活動對於青少年的特質與身心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青少年休閒活動除了娛樂身心外 ,更可促進身心的健康、健全人格的發展及道德規範的培養。家庭、學校、大眾傳播媒體, 或者是專業的休閒教育者都希望藉鼓勵青少年們參與休閒活動,來疏解種種由轉變而造成的 不安,並且培養青少年們建立對人生正面的看法與意義。
期刊論文
1.王煥琛(19940700)。休閒教育從理論與實踐之研討。臺灣教育,523,9-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敏玲(19960800)。「無聊」(boredom in leisure)與青少年偏差休閒行為。測驗與輔導,137,2830-28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宜靜(20000900)。從家庭、學校及社會之觀點探討青少年的休閒教育。臺灣體育,108,73-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建政(19940900)。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2),2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顏妙桂(19940700)。休閒與教育。臺灣教育,523,15-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何福田(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慶國(1992)。國中學生課外時間所從事之行為調査報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義雄(199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7)。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5)。青年休閒活動現況調査報吿。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Goodale, T.、Godbey, G.(1988)。The evolution of leisure。State Colleg:Venturh Publishing。  new window
3.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6)。跨世紀的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專輯。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民璿(1990)。青少年社會參與及社會適應。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5)。青少年白皮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Larson, R. W.、Kleiber, D. A.(1991)。Free time activities as factors in adolescent adjustment。Handbook of clin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with adolescents。NY:Wiley。  new window
2.Kleiber, D. A.、Rickards, M.(1985)。Leisure and recreation in adolescence: Limitations and potential。Constraints on leisure。Springfield, IL:Charkes C. Thoma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