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醫學通識倫理教育與醫師的社會責任
書刊名:高醫通識教育學報
作者:戴正德
出版日期:2006
卷期:1
頁次:頁5-17
主題關鍵詞:通識教育醫學倫理社會責任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
通識教育的目的無非在於塑造學生的生命價值觀,使之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並確實建立起「生活的目的在於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的人生觀。在醫學院裡,通識教育則是要把這個悲天憫人的情懷應用到醫病關係上,促進醫療品質的提升與人類社會的健康,但一個人的社會價值在進入大學前後其雛形就大約定型,使大學裡的通識教育事倍功半。因之生命教育其實就應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配合。 醫生在歷史上都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他不只看病治人,在社會中也是一股安定的力量,醫生不能閉門造車,而必須在價值變遷的時期,扮演“上醫”的角色去關懷社會,創造時代。
期刊論文
1.Alexander, Leo(1949)。Medical Science under Dictatorship。New Engl J. Med,241,39-47。  new window
圖書
1.黃崑巖(2004)。談教養。台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ohlberg, L.(1981)。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Cambridge, MA:Harper and Row。  new window
3.Pierson, G. W.(1979)。A Short History。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O'Conner, Michael、Merwin, S.(1988)。Mysteries of Motivation。Carlson Learning Company。  new window
5.Piaget, J.(1964)。The Moral Judgment of A Child。New York:The Free Press。  new window
6.Potter, Van Rensselaer(1971)。Bioethics: Bridge to the Future。Prentice Hall。  new window
7.崔西•季得、錢基蓮(2005)。愛無國界。台北:天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Gilligan, Carol(1982)。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