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代中後期江南士大夫的鄉居和城居--從「民望」到「鄉紳」
書刊名:明代研究
作者:濱島敦俊吳大昕
作者(外文):Hamashima, Atsutoshi
出版日期:2008
卷期:11
頁次:頁59-94
主題關鍵詞:江南三角洲商業化士大夫鄉紳鄉居城居Jiangnan DeltaCommercializationLiteratiShihLocal gentryRural livingUrban liv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9
中國從很久以前(至少在唐宋變革之後)就有庶民尊敬「士」或「讀書人」的風氣,而 認為士人都居住都市,庶民居在農村,學問的有無會因為居住空間的不同而有差異,則 是近世才出現的狀況。 明洪武十三年確立的官員優免規定中,只同意優免現職京官的雜役。從王升的家書 與太祖的詔敕中,可見元末明初江南士大夫或士與農民共同居住在農村,擁有共同生活 空間,一起負擔國家(王朝)的賦稅與徭役。姚文灝與陸深所留下的資料也顯示,一直到 明代中期,江南三角洲依然遵守士大夫階層也要負擔徭役的規定,不能以擁有官僚資格 來避役。 十六世紀在江南三角洲進行的商業化,造成了鄉居地主的消失與鄉紳階層的出現。 嘉靖以後士大夫以官僚身份做為後盾,拒絕擔負徭役;政治上形成「士民公議」或「地 方公議」的政治習慣。同時江南士大夫階層開始城居化,切斷了與農村居民的關係,分 離了與庶民的生活空間,士大夫階層也就不存在約束負擔徭役的動力,造成「役困」的 情況。「鄉紳」一詞隨徭役問題而出現,因而影響了文化階層的變化,形成「都市=識 字的知識份子世界」與「鄉村=不識字的庶民世界」的文化構造,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