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史外傳心--清初江南遺民詩之生計書寫研究
作者:游勝輝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eng-Hui Yo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曹淑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明遺民生計書寫江南生命體驗理想形象The Ming LoyalistPoetry Writing of LivelihoodJiangnanLife ExperienceIdeal Ima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明清之際的遺民現象蔚為大觀,歷來備受論者矚目。其中,生計課題雖已頗受關注,然論者大多依據傳記與議論,基於道德化傾向,著重闡述從中體現的苦節持守,至於遺民生存的現實難題,以及由之而來對志節的挑戰,尚待進一步細緻的梳理;對於明遺民詩學的探討,也多側重哀感動盪世變、砥礪清峻志節與抵抗新朝統治的書寫面向,看似現實世俗的生計主題便往往不被重視。
本論文試圖突破既有研究成果之不足,基於江南地區之遺民數量、治生現象較之其他地域更為豐富,故以江南遺民詩之生計書寫為研究對象,以生命體驗與理想形象為切入進路,析論遺民如何書寫生計難題與從事治生活動的所思所感,從而「史外傳心」,體現遺民現實考量與政治寄託難分難解的生存情境,以及詩學理念與創作實踐的呼應與差異。根據以上思考,本論文展開以下三項論題:
  一、明遺民傳記生計記載的理想形象塑造:明遺民傳記往往記載遺民陷入困窮仍能安貧無怨、拒絕有違義理的援助,至於其家人,若非不被遺民顧念,只能被動受苦,便是主動與遺民一同茹苦守節;在對遺民治生方式的記載中,治生方式的現實謀生意味不高,往往成為遺民品概與志節的象徵;對於遺民之家境富裕與游食、游幕經歷,明遺民錄往往以略而不提維護遺民形象之純粹。由此可見,明遺民傳記的生計記載多為服務於理想形象塑造,更加鞏固「社會本相」的「社會表相」,也一定程度鼓勵與限制明遺民詩生計書寫的主題選擇與書寫模式。
  二、明遺民詩兼具困窮與固窮的生計貧困書寫:遺民既以詩抒洩或自嘲生活匱乏、變賣求生等不盡合乎理想的生命體驗,也試圖在困窮情境中自我塑造志士或詩人的理想形象;此外,面對家人一同為困窮所苦,此類書寫也會表達憐惜、慚愧、視若無睹或感恩成全等多元的所思所感。對理解明遺民生計議題而言,透過此類書寫,更能體會生計困難的遺民挺立人格的艱難與可貴。對理解明遺民詩學而言,此類書寫既有呼應道德性情的固窮形象塑造,亦有自曝淪落、家醜也在所不惜的困窮體驗抒發,既呼應亦不限於明遺民詩學的理念論述。
  三、明遺民詩兼具謀生與謀道的治生方式書寫:依照治生方式之性質與遺民的看法,本論文分為田園、知識、技藝治生與游食、游幕等三種主題書寫加以探討。對理解明遺民生計議題而言,一方面,透過隱喻象徵、連接遺逸典型或自覺的敘事安排,治生書寫得以將謀生的現實行為轉化為謀道的理想形象,從而呼應傳記的遺民形象塑造,另一方面,部分遺民也抒發從事治生必須面對的現實難題、精神負擔,以至於理想失落的焦慮,從而呈現更為深廣的生存情境。對理解明遺民詩學而言,治生書寫既有符合,或至少不違背詩學理念的理想形象塑造,亦有與官員交際的應酬贈答,以及不盡理想的生命體驗抒發,雖然可能違背詩學理念,卻也突破對於明遺民詩學的既定理解,在主題與書寫面向上時有嶄新的開拓。
  透過上述的研究成果,可見明遺民詩之生計書寫既將世俗平凡的生計議題轉化為非凡的遺民志節,又使遺民志節的道德內涵注入日常生活的沉重承擔,足以回應並深化對於明遺民生計議題與詩學理念的既定認識,並為理解清初詩歌之承繼與轉折提供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Researchers are always interested in the topic related to “the Ming loyalist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ir biographies, researchers usually focus on their self-moral requirement; however, how the Ming loyalists deal with their harsh life and the following challenge of their loyal preservation is seldom answered. Poetry written by the Ming loyalists are often explained to reveal their hardened will to resist the Qing authority, but to disclose their life in poverty.
Since most of the Ming loyalists lived in Jiangnan (江南),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poetry writing about Jiangnan loyalists’ livelihood, takes life experience and ideal images as the approach, to discuss their ideology, to reconstruct their picture of politics, to disclose their living experience,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etic concepts and writing practices. By poetry writing, Jiangnan loyalists could “express the mind out of history narrative. ” (史外傳心). Therefore, following three issue shall be discussed in the dissertation:
1. The Ideal Image Formation of the History Biographical Narrative about the Ming Loyalists’ Livelihood
Most of the Ming loyalists confidently live in poverty and refuse any unethical help. Their family usually follow their footsteps. Although some of them are rich or sponsored by the Qing officials, their livelihood is often neglected in records, because the Ming loyalists try to construct their moral image to specify their iron ethic instead of making a living. As a result, biographies mentioning livelihood of the Ming loyalists usually serve to construct an idealistic image, and even to encourage and restrict topics of literatures written by them.
2. The Ming Loyalists’ Poetry Writing about Suffering for and Remaining Calm in Poverty.
The Ming loyalists are accustomed to express or to self-deprecate their poor and unsatisfactory lives by poetry. They attempt to morph themselves into their ideal image, a person with iron will; moreover, they sometimes express their sadness, regret, appreciation, or taken-for-granted attitude toward their family in their poetry. Through those poetry, we could understand the paradoxical picture that they firmly withhold their idealistic imagination but undoubtedly express their true, unsatisfactory living condition. We could sometimes find the paradox mentioned above not only echoes but also exceeds to the ideal discourse of the poetics of the Ming loyalists.
3. The Ming Loyalists’ Poetry Writing about the Ways of Making a Living about Considering Morality and Material Life
This dissertation would discuss poetry written by the Ming loyalists in the following themes: rural life, art, knowledge, sponsorship, and being a staff of Qing officials. By using metaphor and symbolism, they try to echo themselves to symbolic historical figures, transform their real life into ideal image. On the other hand, their poetry sometimes express their anxiety to lose their belief, a spiritual burden. Understanding poetry of the Ming loyalists, readers could realize their idealistic imagination, social life involving the Qing authority, and thoughts on their imperfect life. Their poetry does not always comply with traditional poetic theme, but sometimes develop a new picture of poetry.
  The poetry writing of the Ming loyalists’ livelihood not only combine their livelihood with extraordinary morality, but also justify their intention to make a living. It can also provide an important glimpse to understand the transition and inheritance of poetry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一、傳統古籍(以作者時代排序)
(一)明遺民著作
清.范鳳翼:《范勛卿詩集》,《范勛卿詩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1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順治刻本。
清.邢昉:《石臼後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李天植撰,清.宋景濂編次:《龍湫集》,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清乾隆十七年刻本,全書掃描影像見網站「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清.李天植:《李介節先生全集》,《四庫未收書輯刊》第7輯第1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嘉慶十九年錢椒刻本。
清.王時敏:《王時敏先生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民國六年蘇新書社本。
清.道盛說,清.大成、大奇校:《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明版嘉興大藏經》第3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7年,影印明萬曆間五臺等地刻徑山藏版。
清.獨立性易著,徐興慶編著:《天閒老人 獨立性易全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清.張岱著,夏咸淳校注:《陶庵夢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張岱著,夏咸淳校點:《張岱詩文集(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清.劉城:《嶧桐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2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光緒十九年養雲山莊刻本。
清.顧夢游:《顧與治詩》,《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初書林毛恒所刻本。
清.查繼佐:《國壽錄》,《明代傳記叢刊》第107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閻爾梅:《白耷山人詩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1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文德翼:《求是堂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4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朱鶴齡著,虞思徵點校:《愚菴小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清.姚佺:《詩源初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6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初抱經樓刻本。
清.蕭詩著,劉永翔點校:《釋柯集》,《明清上海稀見文獻五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清.李騰蛟:《半廬詩稿》,《叢書集成續編》第15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9年,影印民國四年豫章叢書本。
清.紀映鍾:《真冷堂詩稿》,《清代詩文集珍本叢刊》第44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影印清順治刻本。
清.紀映鍾:《戇叟詩鈔》,《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光緖三十一年江寧傅氏刻本。
清.朱一是:《為可堂初集》,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
清.吳喬:《圍爐詩話》,《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21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影印清嘉慶十三年虞山張氏刻借月山房彙鈔本。
清.彭士望:《恥躬堂詩鈔》,《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咸豐二年刻本。
清.黃宗羲:《南雷詩文集》,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11、12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杜濬:《變雅堂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7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杜濬:《變雅堂遺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光緖二十年黃岡沈氏刻本。
清.張履祥著,陳祖武點校:《楊園先生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清.方文:《嵞山續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康熙二十八年古櫰堂刻本。
清.方文著,胡金望、張則桐校點:《方嵞山詩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應撝謙:《性理大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影印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清.函可著,嚴志雄、楊權點校:《千山詩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8年。
清.徐石麒:《坦菴枕函待問編》,《叢書集成續編》第2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9年,影印清光緒十一年傳硯齋叢書本。
清.錢澄之:《田間集》,清康熙元年樂易堂刻本,全書掃描影像見網站「中華古籍資源庫」。
清.錢澄之著,諸偉奇校點:《田間詩集》,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清.錢澄之著,彭君華校點:《田間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清.錢澄之著,吳懷祺校點:《田間易學》,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清.錢澄之著,殷呈祥校點:《莊屈合詁》,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清.錢澄之著:《田間尺牘》,湯華泉校點:《藏山閣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清.陳瑚:《確庵文藁》,《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8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汲古閣刻本。
清.陳瑚著,楊焄點校:《頑潭詩話》,張寅彭編纂:《清詩話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清.顧炎武著,黃侃、張繼校勘:《原抄本日知錄》,臺北:臺灣明倫書局,1979年。
清.澹歸著,段曉華點校:《徧行堂集》,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8年。
清.澹歸:《徧行堂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2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乾隆五年刻本。
清.澹歸:《徧行堂續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2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乾隆五年刻本。
清.邱維屏:《邱邦士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道光十七年刻本。
清.陸圻:《威鳳堂集》,《南開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清人別集叢刊》第1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影印舊鈔本。
清.魏耕:《雪翁詩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9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民國二十三年張氏約園刻四明叢書第二集本。
清.胡介:《旅堂詩文集》,《四庫未收書輯刊》第7輯第2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楊炤:《懷古堂詩選》,《四庫未收書輯刊》第8輯第2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懷古堂刻本。
清.吳嘉紀著,楊積慶箋校:《吳嘉紀詩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陸元輔:《陸菊隱先生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抄本。
清.陸元輔:《陸菊隱先生詩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抄本。
清.陳濟生:《啟禎遺詩》,《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9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影印順治刻增修本。
清.黃宗會著,印曉峰點校:《縮齋詩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孫治:《孫宇台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4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二十三年孫孝楨刻本。
清.王夫之著,胡漸逵點校:《詩廣傳》,《船山全書》,第3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清.王夫之著,夏劍欽點校:《俟解》,《船山全書》,第12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清.王夫之著,夏劍欽點校:《搔首問》,《船山全書》,第12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清.王夫之著,歐劍虹點校:《明詩評選》,《船山全書》,第14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清.王夫之著,楊堅編校:《船山詩文拾遺》,《船山全書》,第15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清.王夫之著,戴鴻森箋注︰《薑齋詩話箋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申涵光:《聰山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07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周容:《春酒堂選稿》,《故宮珍本叢刊》第590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鈔本。
清.周容:《春酒堂詩存》,《春酒堂遺書》,《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民國二十一年四明張氏約園刊四明叢書本。
清.宗誼:《愚菴彙稿》,《叢書集成續編》第17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9年,影印四明叢書張氏約園開雕本。
清.潘江編,彭君華主編:《龍眠風雅全編》,合肥:黃山書社,2013年。
清.潘江:《木厓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3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沈謙:《東江集鈔》,《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康熙十五年仁和沈氏刻本。
清.吳騏:《顑頷集》,《四庫未收書輯刊》第5輯第2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黃雲著,清.王士禛選:《桐引樓詩》,《泰州文獻》第4輯第47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宮偉鏐:《春雨草堂集》,《泰州文獻》第4輯第46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鈔本。
清.李鄴嗣著,張道勤校點:《杲堂詩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徐枋:《居易堂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8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清.黃生著,張尚穩、諸偉奇校點:《一木堂詩稿》,諸偉奇主編:《黃生全集》第1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黃生著,李霜琴校點:《杜工部詩說》,諸偉奇主編:《黃生全集》第2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黃生著,胡長春校點:《植芝堂今體詩選》,諸偉奇主編:《黃生全集》第4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黃生著,李霜琴校點:《唐詩矩》,諸偉奇主編:《黃生全集》第4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黃生著,李媛校點:《詩麈》,諸偉奇主編:《黃生全集》第4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曾燦:《六松堂集》,《四庫未收書輯刊》第7輯第2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鈔本。
清.曾燦:《六松堂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民國四年南昌退廬刻豫章叢書。
清.曾燦編:《過日集》,《清代家集叢刊》第16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18年,影印清康熙寧都曾氏六松草堂刻本。
清.陳祚明:《稽留山人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3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清雍正刻本。
清.陳祚明著,李金松點校:《采菽堂古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周篔:《采山堂詩》,《清代詩文集彙編》第8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道光十年信芳閣木活字印國初十家集詩抄本。
清.周篔:《采山堂遺文》,《清代詩文集彙編》第8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民國二十五年刻檇李叢書本。
清.魏禧著,胡守仁、姚品文、王能憲校點:《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王嗣奭:《杜臆》,《續修四庫全書》第13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清.朱用純編,清.金吳瀾補編,清.李祖榮校輯:《朱柏廬先生編年毋欺錄》,《清初名儒年譜》第1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影印清光緒六年刻本。
清.李顒著,陳俊民點校:《二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清.吳肅公:《街南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4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二十八年吳承勵刻本。
清.吳肅公:《街南續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4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程士琦等刻本。
清.魏禮:《魏季子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道光二十五年寧都謝庭綬紱園書塾刻寧都三魏文集本。
清.呂留良著,俞國林箋釋:《呂留良詩箋釋》,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呂留良著:《呂晚村先生文集》,俞國林編:《呂留良全集》第1、2冊,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屈大均著,歐初、王貴忱標點:《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清.李因篤:《續刻受祺堂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道光十年刻本。
清.孫枝蔚:《溉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除《後集》影印清康熙六十年刻本外,其他各集皆影印清康熙十八年刻本。
清.韓洽:《寄菴詩存》,《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4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清.潘問奇:《拜鵑堂詩集》,《四庫未收書輯刊》第8輯第2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刻本。
(二)其他古籍
1.經部new window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影印十三經注疏本。
東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十三經注疏本。
魏.何晏集解,北宋.邢昺注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出版社,1993年,影印十三經注疏本。
魏.王弼、東晉.韓康伯註,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影印十三經注疏本。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
明.何楷:《古周易訂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史部
西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新校史記三家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西漢.劉向輯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西晉.皇甫謐撰,明.吳琯校:《高士傳》,《叢書集成初編》第339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明吳琯校刊本。
西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北宋.歐陽脩、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李東陽編纂:《大明會典》,《元明史料叢編》第2輯第19冊,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影印萬曆刊本。
明.程敏政:《宋遺民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88冊,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年至四年程威等刻本。
清.萬斯同:《明史》,卷187,《續修四庫全書》第3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鈔本。
清.姚子莊等修,清.周體元等纂:《(康熙)石埭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安徽省》第62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影印清康熙十四年刊本。
清.李斯佺修,芮城等纂:《高淳縣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12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影印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
清.汪源澤修,聞性道纂:《康熙鄞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第18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年,影印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清.錢陸燦等纂,清.高士䴊、清.楊振藻修:《康熙常熟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21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清.釋超永輯,清.釋超揆校閱:《五燈全書》,《中華佛教人物傳記文獻全書》,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
清.陳鼎:《留溪外傳》,《四庫存目叢書》史部第12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影印清康熙三十七年自刻本。
清.于琨:《常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36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清.溫睿臨:《南疆逸史》,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清.魏㟲修,清.裘璉等纂:《康熙錢塘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第4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年,影印清康熙五十七年刻本。
清.馬齊等修:《聖祖實錄(一)》,《清實錄》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馬齊等修:《聖祖實錄(二)》,《清實錄》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祝宏修,清.趙節等纂:《雍正建水州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雲南府縣志輯》第5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影印清雍正九年修民國二十二年重刊本。
清.劉於義等監修,清.沈青崖等編纂:《雍正陝西通志》,《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陝西》第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影印清雍正十三年刻本。
清.五格:《乾隆江都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66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影印清乾隆八年刻光緒七年重刊本。
清.陳纕等修,清.倪師孟等纂:《乾隆吳江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6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影印清乾隆十二年修石印重印本。
清.劉嗣孔修,清.劉湘煃纂:《漢陽縣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36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影印清乾隆十三年刻本。
清.蔣溥等撰:《盤山志》,《故宮珍本叢刊》第243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影印清乾隆十九年刻本。
清.吳易峯等修,清.徐日明等纂:《太湖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安徽省》第61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影印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
清.郝玉麟《(乾隆)福建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曹襲先纂修:《乾隆句容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34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清乾隆修光緒重刊本。
清.張廷玉等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清.陳毅:《攝山志》,《故宮珍本叢刊》第252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影印清乾隆五十五年汪志伊刊本。
清.鄭方坤撰,清.馬俊良刪訂:《本朝名家詩鈔小傳》,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24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王昶等纂修:《[嘉慶]直隷太倉州志》,《續修四庫全書》第6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清嘉慶七年刻本。
清.張世浣等修,清.姚文田等纂:《重修揚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4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影印清嘉慶十五年刊本。
清.宋如林修,清.孫星衍、莫晉纂:《嘉慶松江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府縣志輯》第2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嘉慶松江府學刻本。
清.武念祖修,清.陳栻纂:《道光上元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3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清道光四年刻本。
清.王昶:《湖海文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影印道光十七年經訓堂刻本。
清.李瑤:《繹史摭遺》,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第105冊,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
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續修四庫全書》第53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同治五年刻本。
清.區作霖、馮蘭森修,曾福善等纂:《同治餘干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25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影印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清.錫德修,清.石景芬等纂:《同治饒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25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影印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清.李人鏡等修,清.梅體萱等纂:《南城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81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影印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清.許應鑅等修,清.曾作舟等纂:《南昌府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81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影印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清.楊謙纂,清.李富孫補輯,清.余弼續補:《梅里志》,《續修四庫全書》第7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影印清光緒三年刻本。
清.廖必琦、宫兆麟等修,淸.宋若霖等纂:《莆田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第8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影印清光緒五年補刊本民國十五年重印本。
清.李銘皖,譚鈞培修,清.馮桂芬纂:《同治蘇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10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清光緒八年刻本。
清.李培祜、朱靖旬修,清.張豫塏等纂:《(光緒)保定府志》,《中國地方誌集成.河北府縣志輯》第31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影印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清.馬其昶著,毛伯舟點校:《桐城耆舊傳》,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
清.徐鼒:《小腆紀傳》,《續修四庫全書》第33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光緒十三年刻本。
清.徐承禮:《小腆紀傳補遺》,《續修四庫全書》第33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光緒十三年金陵刻本。
清.江峰青修,清.顧福仁纂:《重修嘉善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第5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清光緒二十年刊本。
清.王有慶修,清.陳世鎔等纂:《道光泰州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50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清光緒三十四年補刻本。
民國.牛寶善纂修,魏永弼編輯:《柏鄉縣志》,《地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華北卷》第37冊,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2年,影印民國二十一年刊本。
民國.葛韻芬等修,江峯青纂:《(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地方誌人物傳記資料叢刊.華東卷.上編》第54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影印民國十四年刻本。
民國.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民國.汪曾武:《外家紀聞》,楊壽柟編:《雲在山房叢書》第1冊,民國十七年無錫楊氏排印本。
民國.王葆安修,馬文煥、陳式諶等纂:《(民國)香河縣志》,《地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 華北卷》第19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影印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民國.孫靜庵:《明遺民錄》,《中國野史集成續編》第23冊,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影印民國元年刻本。
民國.金鶴翀:《錢牧齋先生年譜》,陳祖武編:《清初名儒年譜》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民國.石國柱等修,許承堯纂:《歙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24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影印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
清.黃容等著,謝正光、范金民編:《明遺民錄彙輯》,南京:南京出版社,1995年。
3.子部
戰國.莊子著,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戰國.呂不韋撰,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隋.王通:《元經薛氏傳》,《叢書集成初編》第3482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影印漢魏叢書本。
唐.劉肅撰,恒鶴校點:《大唐新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北宋.沈括著,胡道靜校注:《夢溪筆談校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北宋.蘇軾撰,孔凡禮整理:《東坡志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第1編第9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南宋.羅大經著,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南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明.李時珍著,張紹棠重訂:《本草綱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明.王世貞著,魏宏遠點校:《藝苑卮言》,陳廣宏、侯榮川編校:《明人詩話要籍彙編》第6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明.喻昌撰:《寓意草》,伊廣謙等主編:《明清十八家名醫醫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年。
清.喻昌:《尚論篇》,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八年重鐫集思堂藏板,全書掃描影像見網站「https://library.princeton.edu」。
清.喻昌:《醫門法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清藏乾隆二十八年重鐫集思堂藏板,,全書掃描影像見網站「https://library.princeton.edu」。
清.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年。
清.王晫撰,陳大康校點:《今世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艾衲居士編著,張敏校點:《豆棚閒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清.王應奎著,王彬、嚴英俊點校:《柳南隨筆 續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高拱京:《高氏塾鐸》,清.王晫、清.張潮編纂:《檀几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康熙三十四年新安張氏霞舉堂刊本。
清.張潮編:《虞初新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清.鈕琇:《觚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50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影印清康熙三十九年臨野堂刻本。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錢泳著,張偉點校:《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楊際昌:《國朝詩話》,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第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葉廷琯:《鷗陂漁話》,《續修四庫全書》第116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同治九年刻本。
清.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續修四庫全書》第108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光緒十七年吳興陸氏家塾刻本。
民國.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4.集部
戰國.屈原著,南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東晉.陶淵明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南朝宋.鮑照著,黃節注:《鮑參軍詩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影印清嘉慶十四年重刻宋淳熙本。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唐.杜甫撰,南宋.劉辰翁批點,元.高楚芳編:《集千家註批點補遺杜工部集二十卷》,文懷沙主編:《隋唐文明》,蘇州:古吳州出版社,2004年,影印明嘉靖靖江王府刻本。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唐.韓愈著,屈守元、常思春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北宋.邵雍著,郭彧整理:《邵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北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楷主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北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南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南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影印宋本。
南宋.胡仲弓:《葦航漫遊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陳起輯:《江湖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
元.陳繹曾:《詩譜》,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元.陶宗儀:《南村詩集》,姜亞沙、經莉、陳湛綺主編:《汲古閣元人集及歷代詩家》第6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8年,影印明崇禎十一年汲古閣毛氏刻《元人集十種》。
元.陶宗儀撰,李夢生校點:《南村輟耕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金幼孜:《金文靖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吳訥等著:《文體序說三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姚舜牧:《來恩堂草》,《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0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明刻本。
明.陳繼儒:《陳眉公集》,《續修四庫全書》138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明萬曆四十三年史兆斗刻本。
明.張世偉:《張異度先生自廣齋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6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明崇禎十一年刻本。
明.張國維:《張忠敏公遺集》,《四庫未收書輯刊》第6輯第2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咸豐刻本。
舊題明.鍾惺、譚元春編,清.王汝南補輯:《明詩歸》,《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33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清鈔本。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雜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錢謙益撰集,許逸民、林淑敏點校:《列朝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金之俊:《金文通公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康熙二十五年懷天堂刻本。
清.李楷:《河濱文選》,《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嘉慶謝蘭佩謝澤刻本。
清.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標校:《吳偉業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李漁:《尺牘初徵》,《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5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順治十七年刻本。
清.周亮工:《讀畫錄》,《周亮工全集》第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龔鼎孳著,孫克強、裴喆校點:《定山堂詩集》,《龔鼎孳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清.鄧漢儀編:《驪珠集》,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九年刻本。
清.鄧漢儀:《詩觀初集》,《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慎墨堂刻本。
清.鄧漢儀:《詩觀二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慎墨堂刻本。
清.鄧漢儀:《官梅集》,《泰州文獻》第4輯第47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影印1980年泰州古舊書店鈔本。
清.尤侗著,楊旭輝點校:《尤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施閏章著,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增訂版)》,合肥:黃山書社,2018年。
清.汪琬著,李聖華箋注:《汪琬全集箋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清.計東:《改亭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乾隆十三年計璸刻本。
清.黃傳祖、陸朝瑛選:《扶輪新集》,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順治十八年刻本,,全書掃描影像見網站「中華古籍資源庫」。。
清.陳維崧著,陳振鵬標點,李學穎校補:《陳維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陳維崧輯:《篋衍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3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乾隆二十六年華綺刻本。
清.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清.王抃:《王巢松年譜》,《叢書集成續編》史部第37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影印吳中文獻小叢書。
清.朱彝尊輯錄,劉尚榮點校:《明詩綜》,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王士禛著:《漁洋文集》,袁世碩主編:《王士禛全集》第3冊,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清.王士禛著:《漁洋詩話》,袁世碩主編:《王士禛全集》第6冊,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清.李驎:《虬峰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3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李良年著,朱麗霞整理:《秋錦山房集.秋錦山房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張英:《篤素堂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5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汪懋麟:《百尺梧桐閣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清康熙刊本。
清.高士奇:《清吟堂全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6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康熙朗潤堂刻本。
清.王鴻緒:《橫雲山人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4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康熙刻增修本。
清.張雲章:《樸村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6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華希閔等刻本。
清.釋元璟:《完玉堂詩集》,《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21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清雍正刻本。
清.邵廷采:《思復堂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5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楊賓著,柯愈春主編:《楊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馮景:《解舂集詩文鈔》,《續修四庫全書》第14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乾隆盧氏刻抱經堂叢書本。
清.汪森:《小方壺文鈔》,《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8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清.錢撝祿著:《錢公飲光府君年譜》,清.錢澄之著,諸偉奇等輯校:《所知錄》,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清.錢撝祿撰,錢奕珠點校:《錢澄之先生年譜》,合肥: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清.李塨著,鄧子平、陳山榜點校:《李塨文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清.方苞著,劉季高:《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湯之孫編:《明末邢石臼先生孟貞年譜》,王雲五主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4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清.張庚輯,祁晨越點校:《國朝畫徵錄》,杭州:浙江人民美術社,2011年。
清.張庚:《強恕堂文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82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影印清乾隆刻本。
清.孫鋐輯評:《皇清詩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98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影印清康熙二十九年鳳嘯軒刻本。
清.沈季友:《檇李詩繋》,《歷代地方詩文總集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影印清康熙四十九年金南鍈敦素堂刻本。
清.魏憲編:《百名家詩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97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影印清康熙枕江堂刻本。
清.卓爾堪:《遺民詩》,《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2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魏世儼:《魏敬士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道光二十五年寧都謝氏紱園書塾刻寧都三魏全集本。
清.徐文駒:《師經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65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清康熙五十一年刻本。
清.沈德潛、周準輯:《明詩別裁》,《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9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乾隆刻本。
清.沈德潛選:《國朝詩別裁集》,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影印清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重訂本。
清.全祖望輯,沈善洪等點校:《續甬上耆舊詩》,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年。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整理:《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李稻塍、李集輯:《梅會詩選二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0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乾隆三十二年寸碧山堂刻本。
朝鮮.成海應:《研經齋全集》,韓國:旿晟社,1982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臺北:頂淵文化,2004年。
清.陶澍注:《靖節先生集》,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
清.王寶仁編:《奉常公年譜》,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66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影印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清.夏荃:《退庵筆記》,《四庫未收書輯刊》第3輯第2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鈔本。
清.許燦編,清.朱緒曾補輯:《梅里詩輯》,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三十年刊本。
清.陳溥編:《安道公年譜》,《清初名人年譜》第5冊,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6年,影印清光緒刻本。
清.沈粹芬、黃人等輯:《國朝文匯》,《續修四庫全書》第167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宣統元年上海國學扶輪社石印本影印。
民國.羅振玉:《徐俟齋先生年譜》,《清初名儒年譜》第9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民國.羅繼祖編:《李蜃園先生年譜》,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66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影印民國二十五年石印本。
二、近人論著(以作者筆畫排序)
(一)專書
卞僧慧:《呂留良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孔定芳:《清初遺民社會:滿漢異質文化整合視野下的歷史考察》,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方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毛文芳:《圖成行樂:明清人文畫像題詠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new window
王文榮:《明清江南文人結社考述》,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民文化,2012年。
王次澄:《宋遺民詩與詩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修訂版)》,臺北:聯經出版,2015年。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new window
王煥鑣:《明孝陵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
田建榮:《中國考試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田曉菲:《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白一瑾:《清初貳臣士人心態與文學研究》,天津:天津文學出版社,2010年。
朱則杰:《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朱麗霞:《明清之交文人游幕與文學生態——以徐渭、方文、朱彝尊為個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1997年。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何炳棣著,徐泓譯註:《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2017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增訂版)》,臺北:聯經出版,2010年二版。new window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臺北:允晨文化,1986年。
呂妙芬:《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臺北:聯經出版,2017年。new window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new window
李有成:《在理論的年代》,臺北:允晨文化,2006年。
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2008年。new window
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李聖華:《方文年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汪世清撰,汪大白、俞乃華校點:《黃生年譜》,諸偉奇主編:《黃生全集》第4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周絢隆:《易代》,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孟森:《明清史講義》,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new window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出版,2009年。new window
林宜蓉:《舟舫、療疾與救國——明清易代文人徐枋之身分認同與遺民論述》,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new window
林香伶:《反思.追索與新脈:南社研究外編》,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new window
林麗月:《奢儉.本末.出處:明清社會的秩序心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4年。new window
金仕起:《中國古代的醫學、醫史與政治》,臺北:政大出版社,2010年。
柯慶明:《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new window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范金民:《賦稅甲天下:明清江南社會經濟探析》,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
孫之梅:《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徐永斌:《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會交往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徐茂明:《江南士紳與江南社會:1368-1911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秦燕春:《清末明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馬將偉:《易堂九子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張亨:《思文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new window
張兵等著:《文化視域中的清代文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張宏生:《江湖詩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張研:《清代經濟簡史》,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
張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張暉:《易代之悲:錢澄之及其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張德建:《明代山人文學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臺北:臺大出版中心,1997年。
陳水雲:《清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永明:《從逆寇到民族英雄:清代張煌言形象的轉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new window
陳永明:《清代前期的政治認同與民族書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陳岸峰:《甲申詩史:吳梅村書寫的一六四四》,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陳智超主編:《陳垣全集》第18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國球、王德威編:《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new window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陳寶良:《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傅衣凌:《明清農村社會經濟》,北京:三聯書店,1961年。
曾守仁:《思文/幽明/天人之際的儒門詩教觀》,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馮其庸、葉君遠著:《吳梅村年譜》,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
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new window
楊正潤:《現代傳記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葉嘉瑩:《陶淵明〈飲酒〉詩講錄》,臺北:桂冠圖書,2000年。
鄔國平、王鎮遠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廖肇亨:《忠義菩提:晚明清初空門遺民及其節義論述探析》,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new window
趙永紀:《清初詩歌》,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二版。
趙園:《易堂尋蹤: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描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趙園:《家人父子——由人倫探訪明清之際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趙園:《想像與敘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趙儷生:《顧炎武傳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劉重喜:《明末清初杜詩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劉曉東:《明代的塾師與基層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潘承玉:《南明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潘承玉:《清初詩壇:卓爾堪與〈遺民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new window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蔣寅:《清代詩學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鄭孝胥著,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遺民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錢杭、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9冊,臺北:聯經出版,1994年。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修訂三版。
錢鍾書:《宋詩選註》,臺北:書林出版,1990年。
錢鍾書:《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1990年。
錢鍾書:《談藝錄:補訂重排本》,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謝正光、佘汝豐著:《清初人選清初詩彙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謝正光:《停雲獻疑錄》,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謝正光編:《明遺民傳記資料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謝明陽:《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謝明陽:《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1年。new window
鍾祥財:《中國農業思想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
韓立新:《唐代干謁詩中的士人形象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顏崑陽:《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臺北:聯經出版,2020年。
羅時進:《地域.家族.文學:清代江南詩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嚴志雄:《秋柳的世界:王士禛與清初詩壇側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3年。
嚴志雄:《錢謙益〈病榻消寒雜咏〉論釋》,臺北:中央研究院,2012年。
嚴志雄:《錢謙益的『詩史』理論與實踐》,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嚴迪昌:《清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嚴壽澂:《詩道與文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闞紅柳:《清初私家修史研究──以史家群體為研究對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顧凱:《明代江南園林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顧誠:《南明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
顧鳴塘:《《儒林外史》與江南士紳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new window
(二)期刊論文
孔定芳:〈論明遺民的生計〉,《中國經濟史研究》2012年第4期,頁37-49。
尤雅姿:〈由歷代家訓檢視傳統士人家庭之經濟生活模式〉,《思與言》第36卷第3期(1998年9月),頁1-59。new window
王小丁、閆春燕:〈從呂留良與黃宗羲的《高旦中墓誌銘》之爭透視清初江南儒者習醫〉,《中醫藥文化》第15卷第4期(2020年8月),頁26-32。
王文榮:〈清初江南遺民結社研究——以蘇、松、常、鎮四府為考察中心〉,《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期(2011年12月),頁117-121。
王水照:〈南宋文學的時代特點與歷史定位〉,《文學遺產》2010年第1期,頁47-55。
王世光:〈清儒治生觀念芻議〉,《雲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頁82-85。
王成勉:〈明末士人之抉擇——論近年明清轉接時期之研究〉,《食貨月刊》,第15卷第10期(1986年10月),頁65-75。
王汎森:〈陳寅恪的歷史解釋——以《柳如是別傳》及《論再生緣》胡適眉批本為例的討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7卷第4期(2020年7月),頁62-73。
王國瓔:〈史傳中的陶淵明〉,《臺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0年5月),頁193-228。new window
王晴峰:〈戈夫曼自我觀的兩重性闡釋〉,《創新》2019年第1期,頁34-41。
王煒:〈呂留良編選、棄選八股文考論〉,《中江學術》2013年第3期,頁66-79。
王遜:〈明末的科舉反思與學風轉型——兼論明末、清初士人對科舉的不同態度〉,《雲南社會科學學報》2016年第4期,頁97-105。new window
王學玲:〈清順治京師詩壇之盛世話語:以北籍仕清文人為考察〉,《中正漢學研究》第21期(2013年12月),頁187-212。new window
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頁39-103。new window
王鴻泰:〈明清的資訊傳播、社會想像與公眾社會〉,《明代研究》第12期(2009年6月),頁41-92。new window
王鴻泰:〈迷路的詩——明代士人的習詩情緣與人生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頁1-54。new window
丘文豪:〈清初忠君觀——以陳鼎《留溪外傳》為例〉,《歷史教育》第19期(2012年12月),頁163-183。new window
白一瑾:〈「遺民門客」紀映鍾與清初京城詩壇〉,《中國韻文學刊》第32卷第3期(2018年7月),頁59-81。
伍丹戈:〈論清初奏銷案的歷史意義〉,《中國經濟問題》1981年第1期,頁58-65。
朱則杰:〈「明」與「清」: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頁144-148。
朱則杰:〈胡介家族女詩人考〉,《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38期(2016年6月),頁780-784。
朱則杰:〈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日」與「月」〉,《學術研究》1994年第6期,頁131-133。
朱則杰:〈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秦」與「漢」〉,《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4期,頁114-119。
朱麗霞、周慶貴:〈杜濬年譜〉,《明清小說研究》2010年第2期,頁174-187。
朱巍:〈試論陸世儀農田水利之學的理論與實踐——以江南太倉為例〉,《農業考古》2010年第4期,頁181-184。
何冠彪:〈「得福不知今日想,神宗皇帝太平年」——明清之際士人對萬曆朝的眷戀〉,《九州學林》第3卷第3期(2005年秋季),頁86-117。
何齡修:〈關於魏耕通海案的幾個問題〉,《文史哲》1993年第2期,頁31-41。
余新忠:〈「良醫良相」說源流考論——兼論宋至清醫生的社會地位〉,《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頁120-131。
吳承學:〈「詩能窮人」與「詩能達人」——中國古代對於詩人的集體認同〉,《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頁178-192。
吳晗怡:〈文化遺民的遺與逸——以胡思敬為例〉,《或問》第25期(2014年),頁117-132。
宋光宇:〈試論明清家訓所蘊含的成就評價與經濟倫理〉,《漢學研究》第7卷第1期(1989年6月),頁195-214。new window
李桂奎:〈「詩史」說辨證與「心史」詩學建構〉,《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4期(2020年7月),頁116-123。
李堅懷:〈論明孝陵記憶場中的朱元璋形象建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頁138-145。
李惠儀:〈世變與玩物——略論清初文人的審美風尚〉,《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35-76。new window
趙永紀:〈清初遺民詩人方文〉,《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頁91-97。
胡金望:〈論方文的遺民情結與詩風〉,《東南學術》2008年第5期,頁142-148。
賈菲菲:〈略論明末遺民方文的詩歌創作〉,《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3期(2016年6月),頁38-41。
龐晚婧:〈方文的詩歌創作〉,《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2期(2017年6月),頁49-54。
李瑞豪:〈焦慮與反省:「浙西三李」的遊幕經驗及其表述〉,《文藝評論》2015年第2期,頁108-113。
李聖華:〈晚明山人與山人詩〉,《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4期(2002年7月),頁77-82。
卓清芬:〈唐代詠鶴詩的傳承與發展〉,《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5卷第1期(1996年6月),頁75-99。
周于飛:〈「驚隱詩社」成員認定過程考論〉,《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13卷第3期(2011年8月),頁9-12。
周邦君:〈《補農書》與明末清初江南耕讀文化〉,《農業考古》2009年第1期,頁135-140。
周振鶴:〈釋江南〉,錢伯城主編:《中華文史論叢》第4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頁141-147。
周湘雁翔:〈佛教「正命」經濟倫理的內涵與困境〉,《學術探索》2016年第7期,頁19-24。
周穎:〈吳嘉紀詩歌「漸失本色」之考辨〉,《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9年8月),頁70-73。
林麗月:〈世變與秩序:明代社會風尚相關研究評述〉,《明代研究通訊》第4期(2001年12月),頁9-19。
侯體健:〈「江湖詩派」概念的梳理與南宋鐘後期詩壇圖景〉,《文學遺產》2017年第3期,頁81-94。
俞國林:〈呂留良與吳之振交游述略〉,《中國詩歌研究》2001年第1期,頁183-219。
姜勝利:〈明遺民與清初史學〉,《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2003年1月),頁9-14。
洪麗珠:〈何為遺民——宋元以降夷夏視閾下的易代士人研究〉,《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2期(2019年第3期),頁151-159。
胡春麗:〈胡介年譜簡編〉,《歷史文獻》第20輯(2017年10月),頁416-472。
范金民:〈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7年第2期,頁171-178。
傅揚:〈反思王通、儒學與隋唐思想史──評李小成著,《文中子考論》〉,《臺大歷史學報》第43期(2009年6月),頁269-276。
夏勇:〈明遺民周岐事迹探微〉,《貴州文史叢刊》2011年第3期,頁54-59。
孫之梅:〈明清人對「詩史」觀念的檢討〉,《文藝研究》2003年第5期,頁59-65。
孫衛國:〈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頁163-188。new window
徐永斌:〈明清時期文人的治生觀念〉,《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冬之卷,頁123-129。
徐永斌:〈張履祥的治生之路與治生觀〉,《中國文化研究》2014年夏之卷,頁89-101。
徐志平:〈杜濬與龔鼎孳之交遊及其心靈衝突研究〉,《興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5年6月),頁241-259。new window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東亞文化》第24輯(1986年12月),頁83-110。
秦天:〈博文約禮,不費治學——張履祥的遺民生活實踐〉,《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78期(2008年1月),頁162-164。
耿春紅:〈經濟依附與職業獨立──南宋江湖詩派個案研究〉,《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3期(2008年5月),頁87-91。
馬銘明:〈孫枝蔚與徽籍汪姓文人交遊考——兼論清初揚州文壇「士商互動」〉,《勵耘學刊》2019年第1期,頁148-167。
高蓮蓮:〈游幕與清初士人心態及詩風演變——以康熙己未博學鴻儒科布衣處士士人群為考察對象〉,《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2012年9月),頁55-59。
常曉敏:〈論顧炎武謁孝陵詩〉,《呂梁學院學報》第9卷第5期(2019年10月),頁11-15。
張天傑:〈呂留良時文評選中的遺民心態與朱子學思想——以《四書講義》為中心〉,《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頁146-155。
張兵、侯冬著:〈清代幕府研究述評〉,《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3期(2011年5月),頁92-99。
張兵:〈清初遺民詩創作的社會文化環境與遺民詩群的地域分布〉,《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4期(1999年7月),頁1-7。
張兵:〈遺民與遺民詩之流變〉,《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期(1998年7月),頁7-12。
張健:〈「詩窮而後工」說之探究〉,《幼獅學誌》第15卷第1期(1978年6月),頁1-55。
張德建:〈明代「窮而後工論」意義向度的展開〉,《文化與詩學》2015年第1期,頁352-380。
曹淑娟:〈演繹創傷——〈同谷七歌〉及其擬作的經驗再演與轉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5期(2016年11月),頁1-44。new window
章宏偉:〈毛晉刻書活動考論〉,《明史研究論叢》第7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頁194-227。
莫礪峰:〈讀《呂留良詩箋釋》獻疑〉,《中華讀書報》2016年3月2日,第15版。
連文萍:〈明代詩歌啟蒙教習研究-由王世貞的學詩經驗談起〉,《漢學研究》第28卷第1期(2010年3月),頁157-189。new window
陳丹丹:〈民初上海清遺民之生計與交接〉,《漢語言文學研究》2014年第3期,頁31-39。
陳友喬:〈顧炎武北游期間的經濟生活〉,《蘭州學刊》2009年第7期,頁210-212。
陳文新:〈「真詩在民間」──明代詩學對同一命題的多重闡釋〉,《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頁78-82。
陳永福:〈明末清初鄉紳經濟生活的變遷——蘇州府太倉州王時敏的事例研究〉,《北大史學》第15輯(北京:北京大學歷史學系,2010年),頁151-181。
陳玉女:〈明末清初嘉興藏刊刻與江南士族〉,《佛光學報》新4卷第2期(2018年7月),頁301-372。new window
陳家煌:〈從鶴的物性看白居易詩中的鶴〉,《成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14年6月),頁95-138。new window
陳曉峰:〈范鳳翼詩文集版本及作品流傳論析〉,《文藝評論》2013年第12期,頁125-130。
陳寶良:〈「富不教書」:明清塾師之生存狀態及其形象〉,《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頁64-70。
魚宏亮:〈晚明政治危機與《明夷待訪錄》的寫作動因〉,《清史研究》2003年第4期,頁81-87。
曾守仁:〈世變下的錢澄之性情詩說——真詩、苦吟與隱秘詩史論〉,《文史哲》第26期(2015年6月),頁379-424。new window
曾禮軍:〈詩與訓:戒子詩的文化功能與文學價值〉,《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頁37-46。
游勝輝:〈明遺民詩中的治生形象及其修辭策略──以方文醫卜、游食詩為中心〉,《臺大中文學報》第71期(2020年12月),頁241-292。new window
游勝輝:〈論韓愈干謁文中的自我形象塑造〉,《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36期(2018年6月),頁67-96。new window
程民生:〈論「耕讀文化」在宋代的確立〉,《社會科學戰線》2020年第6期,頁93-102。
逯雪梅:〈張縉彥詩文考述〉,《閱江學刊》第2期(2017年4月),頁129-135。
馮保善:〈顧苓生卒年考〉,《江海學刊》1994年第6期,頁183。
黃小峰:〈拯救鄭思肖:一位南宋「遺民」的繪畫與個人生活〉,《美術研究》2020年第4期,頁52-63。
黃毓棟:〈明遺民家庭對出處的安排——寧都魏氏個案研究〉,《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14年12月),頁387-419。new window
黃毓棟:〈明遺民歸莊著作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8期(1999年1月),頁331-347。new window
楊旭輝:〈清初傳記散文中遺民形象書寫的道德範式——以清初遺民徐枋傳記為例〉,《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頁158-167。
楊茜:〈明遺民生計圖景——以耕讀處館的張履祥為中心〉,《歷史檔案》2015年第3期,頁55-66。
董根明:〈錢澄之史學思想初探〉,《安徽史學》2017年第4期,頁125-130。
漆永祥:〈論吳之振與《宋詩鈔》、《黃葉村莊圖》、《種菜詩》及其它〉,《國學研究》第31期(2013年6月),頁319-350。
熊秉真:〈從唐甄看個人經驗對經世思想衍生之影響〉,《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4期(1985年6月),頁1-28。new window
劉春玲:〈論晚明士大夫的潤筆風氣〉,《陰山學刊》第23卷第3期(2010年6月),頁26-30。
劉重喜:〈方文的評杜與學杜〉,《古典文學研究》第17期下卷(2004年第2期),頁123-132。
劉曉東:〈「棄儒從商」與「以文營商」——晚明士人生計模式的轉換及其評析〉,《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第2期,頁137-141。
劉曉東:〈世俗人生:儒家經典生活的窘境與晚明士人社會角色的轉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2001年9月),頁121-126。
劉曉東:〈明代士人本業治生論——兼論明代士人之經濟人格〉,《史學集刊》2001年第3期,頁70-75。
劉曉東:〈晚明士人生計與士風〉,《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頁17-22。
劉曉東:〈論明代文人的「異業治生」〉,《史學月刊》2007年第8期,頁96-108。
劉麗:〈論清初貳臣詩人詩歌中的「庾信意象」〉,《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頁18-21。
歐陽健:〈伯夷事迹之考述——「伯夷文化論」之一〉,《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6卷第2期(2004年6月),頁1-8。
歐陽健:〈伯夷精神之解讀——「伯夷文化論」之二〉,《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6卷第3期(2004年9月),頁1-9、17。
潘承玉:〈《且樸齋詩稿》:遺民徐懋曙的詩史追求〉,《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31卷第4期(2011年7月),頁72-75。
潘承玉:〈清初明遺民詩人的詩史意識〉,《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第2期,頁55-60。
潘浩正:〈清初明遺民文學家徐芳的生卒年及其他〉,《文學遺產》2019年第6期,頁182-185。
蔣金芳:〈「種菜」詩唱和與順康時期江南文人心態〉,《學術交流》第308期(2019年11月),頁170-179。
蔣寅:〈王士禛與江南遺民詩人群〉,《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5期(2005年9月),頁116-125。new window
蔣寅:〈陸游詩歌在明末清初的流行〉,《中國韻文學刊》第20卷第1期(2006年3月),頁10-19。
鄭滋斌:〈吳喬年譜新編〉,《大陸雜誌》第82卷第2期(1991年2月),頁35-39。
鞏本棟:〈「詩窮而後工」的歷史考察〉,《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頁19-27。new window
錢志熙:〈「詩學」一詞的傳統涵義、成因及其在歷史上的使用情況〉,《中國文學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262-280。
謝明陽:〈周岐入清前後的行迹考論〉,《國學》第6集(2018年10月),頁283-323。
鍾曉峰:〈詩領域的自覺:晚唐的「詩人論述」〉,《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4期(2012年6月),頁49-83。new window
韓品玉、劉爽:〈明遺民的農耕情結及其影響流變〉,《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頁94-99。
魏堯西:〈姚淑及其《海棠居初集》〉,《文史雜誌》1988年第1期,頁14-16。
羅宗濤:〈宋代詩人贈相士詩考〉,《政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2年12月),頁203-232。
嚴志雄:〈錢謙益之「詩史」說與明清易鼎之際的遺民詩學〉(Qian Qianyi’s Theory of Shishi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中國文哲論叢》第1期(2005年7月),頁1-77。
顧華為:〈張履祥的耕讀治世思想與實踐〉,《泰山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4年7月),頁32-36。
(三)專書論文、會議論文
王成勉:〈再論明末士人的抉擇——近二十年的研究與創新〉,《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一)》(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2007年),頁231-242。new window
余同元:〈朝廷政治與宮廷生活中的江南——兼論明清宮廷生活中的蘇州之韻〉,北京故宮博物院編:《「宮廷與江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年),頁1-34。
李劍鋒:〈明遺民對陶淵明的接受〉,左東嶺主編:《2005明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頁441-458。
邱仲麟:〈醫生與病人——明代的醫病關係與醫療風習〉,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2008年),頁255-263。new window
徐志平:〈明遺民與清初通俗小說關係初探〉,《第一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頁241-259。
張淑香:〈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頁47-74。new window
游勝輝:〈「史傳形象」與「詩性自我」:以明遺民周篔生計議題之史傳記載及詩歌書寫為中心〉,發表於2019年12月14日「古典文學新論:臺大 / 哈佛博士生學術研究工作坊」。
蔡英俊:〈「詩史」概念再界定──兼論中國古典詩中「敘事」的問題〉,林明德、黃文吉總策劃:《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一)》(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頁2-21。
謝正光:〈清初忠君典範之塑造與合流——山東萊陽姜氏行誼考論〉,鍾彩鈞、楊晉龍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頁291-343。new window
謝明陽:〈錢澄之的遺民晚景——以《田間尺牘》為考察中心〉,林明德、黃文吉總策劃:《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二)》(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頁988-1011。
謝娟:〈明代醫人與社會——以江南世醫為中心的醫療社會史研究〉,范金民主編:《江南社會經濟研究:明清卷》(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頁1196-1258。
(四)學位論文
王樂為:《曾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杜桂萍先生指導。
吳增禮:《清初江南遺民生存境況研究》,長沙:湖南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10年,蕭永明先生指導。
吳瑩:《明遺民文德翼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碩士論文,2017年,梁洪生先生指導。
李旭:《陸元輔年譜》,聊城:聊城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鞏聿信先生指導。
汪德方:《明清易代之際女遺民形象的書寫與建構》,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曹淑娟先生指導。
柳華琴:《周容詩歌及詩學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陳斌先生指導。
段瑩:《孫枝蔚年譜》,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0年,賈三強先生指導。
胥若枚:《胡不歸?——杜濬詩及其形象探析》,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蔡英俊先生指導。
范偉軍:《黃生及其《杜詩說》研究》,合肥: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楊應芹先生指導。
張志敏:《明遺民生存狀況探析》,蘭州:蘭州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高偉先生指導。
游勝輝:《家園.遺民.田家苦——錢澄之田園詩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吳彩娥先生指導。new window
劉威志:《明遺民錢澄之返鄉十年詩研究(1651-1662)》,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簡恩定先生指導。
潘慈慧:《明清之際〈七歌〉體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耿湘沅先生指導。
饒芷瑄:《國變.身分與文化認同──曹溶及其作品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曹淑娟先生指導。new window
(五)外文及翻譯著作
Erving Goffman: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59.
Frederick W. Mote, “Confucian Eremitism in the Yuan Period”, in Arthur F. Wright(ed), The Confucian Persuas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pp. 202-240.
Steven Owen, “The Self’s Perfect Mirror: Poetry as Autobiography ” in Shuen-fu Lin & Steven Owen ed., The Vitality of The Lyric Voice: Shih Poetry from the Late Han to the T’ang(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71-102.
Susan Mann,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Yim, Lawrence C. H. :The Poet-historian Qian Qianyi,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日.一海知義:〈真詩〉,《吉川博士退休記念中國文學論集》(京都:筑摩書房,1968年),頁673-681。
日.大木康:《冒襄和〈影梅庵憶語〉》,臺北:里仁出版社,2013年。
日.大木康:《明清文學の人びと——職業別文學誌》,東京:創文社,2008年。
日.大木康著,周保雄譯:《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日.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
日.岸本美緒著,熊遠報譯:〈明清時代的身份感覺〉,日.森正夫等編,周紹泉等譯:《明清時代史的基本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頁364-386。
日.岸本美緒著,劉迪瑞譯:《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日.荒木見悟:《明清思想論考》,東京:研文出版,1992年。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出版,2008年。
日.淺見洋二著,金程宇、日.岡田千穗譯:《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日.清水茂:〈論錢澄之詩風三變〉,《東方文化》第37卷第1期(1999年),頁77-87。new window
日.森正夫:《森正夫明清史論集》,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
日.森正夫著:《「地域社會」視野下的明清史研究:以江南和福建為中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
日.鈴木正,〈明代山人考〉,收入《清水博士追悼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大安出版社,1962年),頁357-388。
日.濱島敦俊著,吳大昕譯:〈明代中後期江南士大夫的鄉居和城居——從「民望」到「鄉紳」〉,《明代研究》第11期(2008年12月),頁59-94。new window
加.卜正明(Timothy Brook)著,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加.莫瑞.史坦(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臺北:立緒出版,2009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美.K. E. 福爾索姆(Kenneth E. Folsom)著,劉悅斌、劉蘭芝譯:《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Friends, Guests, and Colleagues),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2年。
美.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臺北:時報出版,2009年。
美.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臺北:時報出版,2015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王柏華、陶慶梅翻譯:《中國文論:英譯及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陳躍紅、劉學慧譯:〈自我的完整映象——自傳詩〉,樂黛雲、陳珏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110-137。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劉世安譯:《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美.高夫曼(Erving Goffman)著,徐江敏等譯,余伯泉校閱:《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苗栗:桂冠圖書出版,2011年。
美.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治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定宜庄、顏宜藏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魏斐德(Wakeman, F. E.)著,陳蘇鎮、薄小瑩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