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公共文明:一個民族性創生的分野
書刊名:應用心理研究
作者:沙蓮香
作者(外文):Sha, Lian-xiang
出版日期:2010
卷期:45
頁次:頁17-43
主題關鍵詞:文明公共空間公眾民族性創生Public civilizationChinese nationalityTransi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5
期刊論文
1.Elias, N.(1998)。《文明的起源( 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沙蓮香(2008)。〈在孩子社會看孩子:『人性善』養成的社會意義〉。《當代青年研究》,6,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沙蓮香、廖菲(2008)。《北京市民公共行為調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周昌忠(2007)。神話學:生食與熟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學恂、莊澤宣(1938)。民族性與教育。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Lévi-Strauss, Claude、周昌忠(1998)。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高宣揚(2005)。福柯的生存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漢娜.阿倫特、王寅麗(2009)。人的境況。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汪暉、陳燕谷(2005)。文化與公共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費孝通(2007)。鄉土中國。江蘇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Habermas, Jürgen、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傑(1999)。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英文(2006)。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阿倫特的政治思想。北京:新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ofstede, Geert H.(1980)。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Beverly Hills, California:Sage。  new window
11.Lévi-Strauss, Claude、周昌忠(1994)。神話學:從蜂蜜到煙灰。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仁宇(2007)。《關係千萬重》。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潘光旦(1989)。《民族特性與民族衛生》。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傅佩榮(2007)。《解讀孟子》。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錢穆(2004)。晚學盲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先謙(1988)。〈荀子 ‧性惡篇、禮論篇〉。《新編諸子集成:二、荀子集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中國國家統計局(1990)。《中國統計年鑑》。國家統計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韓兆琦(2008)。《史記 ‧滑稽列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阮元校(2009)。《十三經注疏:禮記 ‧曲禮上》(舊稱《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澤厚(2000)。《論語今讀》。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周昌忠、張祖建(2007)。《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張祖建(譯);Levi- Strauss, C.(2007)。〈結構人類學〉(L'Homme nu anthropologie structural )。《克洛德 ‧列維-斯特勞斯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戍國(2004)。〈孟子 ‧公孫丑(上)〉,〈孟子 ‧梁惠王(上/下)〉,〈孟子‧離婁(上)〉。《四書集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峰、Toffler, A.(1996)。《創造一個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The third wave)。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袁志英(譯);Elias, N.(1999)。《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二卷 ‧社會變遷文明論綱》(Über den prozeß der zivilisation. Soziogenetische and psychogenetische untersuchungen)。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世英、趙敦華(譯);Johnson, P.(2006)。《阿倫特》(On Arendt)。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梁漱溟(2005)。《人心與人生》。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梁漱溟(2008)。《人生至理的追尋》。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費孝通(1999)。《生育制度》。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老舍(2005)。《茶館》。天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