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交通過失犯之可預見義務
書刊名:輔仁法學
作者:陳宏毅
作者(外文):Chen, Hung-yi
出版日期:2010
卷期:40
頁次:頁85-142
主題關鍵詞:可預見性過失行為因果關係的條件客觀的注意義務客觀的社會規範ForeseeabilityNegligence actThe chain of causationThe objective obligation of careObjective social norm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
本研究是針對交通過失或疏失行為,基於可預見性的義務或過失行為造成法益侵害結果的因果關係等問題。這因果關係是基於行為人本身的可預見性,是指在這個社會上一個有理性的人有可能預見而去避免任何風險或危險,換言之,這個〝可預見性〞意味著對於交通事故之結果的發生有客觀的可預見性。有個主要的理由是每一個人都認為駕駛人犯了錯誤。換言之,這個〝可預見性〞是以各種社會客觀的規範去發現社會客觀的事實。當然這是指駕駛人需要負有相當的注意義務,這暗示可能有較多的過失或疏失的行為發生侵害的結果,因為欠缺預見可能性。本文欲從分析交通過失犯的實行行為中,使客觀注意義務成為過失犯的實質要件。在這研究中,客觀的注意義務是基於客觀的可預見性為其界線,到目前為止,針於交通事故所為的司法判決,這樣的研究成果是合適的。
圖書
1.福田平(2004)。全訂刑法総論。東京:有斐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麗卿(2006)。新刑法探索。台北:元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甘添貴(1988)。刑法總論講義。台北:嘉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井田良(20050810)。刑法総論の理論構造。成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山田(2002)。刑法通論。臺北:林山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柯耀程(2001)。變動中的刑法思想。台北:元照公司:柯耀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蔡墩銘(1991)。中國刑法精義。臺北:漢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廖正豪(1993)。過失犯論。臺北市: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東茂(2007)。刑法綜覽。一品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甘添貴、謝庭晃(2006)。捷徑刑法總論。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蘇俊雄(1998)。刑法總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甘添貴(199803)。月旦法學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玉秀(200006)。刑事思潮之奔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榮德(200501)。論刑法上注意之違反與業務過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大谷實(200703)。刑法講義総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日本弁護士連合会、人権擁護委員会編(199410)。分析交通事故事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西田典之•山口厚•佐伯仁志編(2007)。刑法の争点,Jurist増刊,争点,新•法律學の争点シリーズ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前田雅英(1993)。刑法の基礎総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根威彦(200502)。刑法の重要問題『総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ans Welzel(197609)。目的行為論序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藤木英雄(1975)。刑法総論講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齊藤信宰。目的行為論と過失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T. H. Jones & M.G. A. Christie(2003)。Criminal Law。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