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道教勸善書的道德思想及其教化方式析探--以《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為例
書刊名: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
作者:蘇哲儀邱一峰
出版日期:2010
卷期:3:3
頁次:頁55-78
主題關鍵詞:道教勸善書三聖經道德教化因果報應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125
勸善書是為融合儒釋道三教思想與民間信仰,用以教化人們實踐道德的民間通俗讀物。宋元以降,大量託言神靈名義的道教勸善書開始傳播流行,這些道教勸善書,多數以「因果報應」、「積德行善」的宗教道德觀念,引導人們能為善去惡。這對於傳統封建社會中下階層的人民,存在著敎忠敎孝的道德教化功用,在傳統社會中形成一股穩定人心的宗教約束力。本文以《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此道教「三聖經」以為考察對象,探討產生道教勸善書的道德思想以及其通俗實用的教化方式。
期刊論文
1.蘇哲儀、邱一峰(2008)。道教勸善書的道德教化思想析探-以《文昌帝君陰騭文》為例。嶺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唐君毅(1975)。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香港:新亞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葛洪(1998)。抱朴子。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弼、韓康伯、孔穎達、國立編譯館(2001)。周易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孔晁(1983)。逸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霞(1999)。道教勸善書研究。四川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袁嘯波(1995)。民間勸善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志明(1988)。中國善書與宗教。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志明(1986)。中國社會與宗教--通俗思想的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昌齡(1986)。太上感應篇註。道藏輯要叢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孔安國(2001)。尚書正義。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傳村(1998)。文昌帝君陰騭文。台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硅石(1986)。陰騭文註。道藏輯要叢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隆基(2001)。孝經注疏。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弼、韓康伯(2001)。禮記。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朱熹(1986)。四書章句集註.孟子集註。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慧遠(2004)。廬山慧遠法師文鈔。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有英(2005)。勸善書的教化意蘊。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