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俞樾《太上感應篇纘義》探析
書刊名:經學研究集刊
作者:陳韋銓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Wei Chuan
出版日期:2020
卷期:28
頁次:頁55-90
主題關鍵詞:清代俞樾太上感應篇纘義注解Qing DynastyYu YueTaishang Induction Chapter Continuation SignificanceCom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51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謝君讚(20040500)。「太上感應篇」宗教倫理思想初探。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6,143-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登福(20021200)。《太上感應篇》、《太微仙君功過格》等勸善書對佛教修持法門的影響。人文社會學報.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1,5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志明(19870500)。太上感應篇之倫理思想。鵝湖月刊,12(11)=143,42-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志明(19870600)。太上感應篇之倫理思想。鵝湖月刊,12(12)=144,43-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蘇哲儀、邱一峰(20100200)。道教勸善書的道德思想及其教化方式析探--以《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為例。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3(3),55-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盧澤群(20010400)。論宋人對民間宗教性刊物的態度--以善書「太上感應篇」為例。中興史學,7,63-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志明(20110400)。民間善書的形成與教化--以《太上感應篇》為例。鵝湖,36(10)=430,19-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耀椿(19920900)。「太上感應篇」的社會教化功能。國文天地,8(4)=88,50-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肖群忠(2018)。行善去惡論:《太上感應篇》的傳統道德智慧。船山學刊,20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慧中(2018)。從勸善書看道教道德倫理以《太上感應篇》為例。中國校外教育,2018(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趙玉玲(2016)。《太上感應篇》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緒敏(2007)。論晚清學界宗師俞樾的學術成就及影響。河池學院學報,2007(4),35-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其和(2008)。論俞樾的訓詁思想與方法。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潔(2008)。道教勸善思想的現代闡釋--以《太上感應篇》為例。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朱新屋(2012)。作而非述--從《太上感應篇注》看惠棟的學術取向。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58-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素貞(2014)。從道教勸善書探三教融合--對《太上感應篇》的研究。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4(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盧康華(2005)。俞樾與詁經精舍。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唐國平(1992)。「門秀三千」的經學大師俞樾。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9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孫福喜(1993)。評俞樾對中國文獻學的貢獻。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4),4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徐雁平(2007)。詁經精舍:從阮元到俞樾。古典文獻研究,10,244-2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家駿(20121000)。論晚清俞樾與章太炎子學訓詁之進路。經學研究集刊,13,181-2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賴貴三(20120900)。晚清名儒俞樾曲園易學析論。孔孟學報,90,63-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石立善(2014)。清代儒學家與太上感應篇惠棟太上感應篇箋注與俞樾太上感應篇纘義比較考察。第三屆世界華文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唐山。36-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錢拓(2008)。俞樾《群經平議》訓詁術語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超凡(2007)。俞樾諸子學與文學研究(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蕭淑惠(2014)。俞樾《春秋》經傳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婷婷(2013)。論〈太上感應篇〉「善」之意蘊(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儷珠(2013)。《太上感應篇》在台流傳及其教學應用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香平(2010)。俞樾《諸子平議》研究(博士論文)。暨南大學,廣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廖仕閔(2016)。《太上感應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佳芬(2012)。俞樾《春在堂全書》中與日本漢文學者交往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呂丹妮(2018)。俞樾《小戴禮記平議》商補(碩士論文)。杭州師範大學,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燕(2017)。俞樾《群經平議》的校勘方法研究(碩士論文)。湖北師範大學,湖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鶴(2017)。俞樾《左傳平議》訓詁研究(碩士論文)。杭州師範大學,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賈婷(2016)。俞樾《毛詩平議》訓詁研究(碩士論文)。杭州師範大學,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尹馨萍(2015)。俞樾《古書疑義舉例》訓釋理念研究(碩士論文)。渤海大學,遼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馬瑜(2006)。俞樾《詩經》研究的成就及影響(碩士論文)。山西大學,山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杜預、孔穎達(2000)。春秋左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晝、袁孝政(1985)。劉子。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向、高誘(1985)。戰國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昭旭(1971)。俞曲園學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通、阮逸(1975)。中說。臺北市: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趙岐、孫奭、廖名春、劉佑平、錢遜、孟子(2000)。孟子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蕭子顯(1974)。南齊書。台北:史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剛(1994)。勸善成仙--道教生命倫理。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璞、邢昺(2000)。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邵、劉君祖(1986)。人物志。台北:金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充(1985)。論衡。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蕭繹(1966)。金樓子。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段成式(1983)。酉陽雜俎。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鄭玄、孔穎達、龔抗雲、王文錦(2000)。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莊周、郭慶藩(1997)。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班固(1985)。白虎通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熙(1985)。釋名。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先慎(1980)。韓非子集解。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杜道堅(1985)。文子纘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霞(1999)。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列禦寇、張湛(1985)。列子。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酒井忠夫、劉岳兵、孫雪梅、何英鶯(2010)。中國善書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羅炳綿(19780000)。清代學術論集。臺北:食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揚雄、范望(1978)。太玄經。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剛(2000)。勸善成仙--道教生命倫理。台北:大展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劉向、楊以漟(1985)。說苑。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鄭志明(1988)。中國善書與宗教。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先謙(1993)。荀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劉昫(1979)。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陸游(1985)。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胡楚生(1988)。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脫脫、淮沛(1992)。宋史。臺北:錦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公羊壽、何休、徐彥(2000)。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皮錫瑞(2004)。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聘珍、王文錦(1983)。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葛洪(1978)。抱朴子。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王弼、樓宇烈(1992)。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魏收(1972)。魏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逸(1974)。楚辭章句。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趙爾巽(1985)。清史稿列傳。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俞樾(2012)。太上感應篇纘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荀悦、黃省曾(1978)。申鑒。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鄧析(1966)。鄧析子。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羅雄飛(2014)。俞樾的經學思想與經學研究風格。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周裕鍇(2019)。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王弼、孔穎達、盧光明、李申、呂紹綱(2000)。周易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孔安國、孔穎達(2000)。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蕭登福(20020000)。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梁啟超(2008)。清代學術概論。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徐世昌、沈芝盈、梁運華(2008)。清儒學案。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應劭、王利器(2010)。風俗通義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許慎、段玉裁(2000)。說文解字注。復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鄭玄、賈公彥、趙伯雄、王文錦、陸德明、孔穎達、李學勤、十三經注疏編委會(2000)。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陳祖武(2006)。晚清名儒年譜。北京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