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蘇軾的吏治法改革論
書刊名: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作者:姜吉仲
作者(外文):Kang, Gill-ju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43
頁次:頁1-25
主題關鍵詞:蘇軾吏治法任人之失詩賦取士論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8
唐朝為北朝社會脈絡之下發展過來的,是在學術思想上該屬於佛教發展段階的時期。在這樣思想和文化的背景之下,就使知識階層對經學研究和政治造成無關心的風期。其結果,他們通過科舉制度來官吏進出的機會少,而以蔭補制度爲直接進出官界的特權,且這特權有官界進出後更受優待。然經過唐末的混亂時期,種種弊端續發生引起了農民叛亂等,使唐朝滅亡加速。為了維持王朝和皇權強化,就有政治主體勢力的變化,是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在唐朝中末期以後,寒士(庶族)階層繼續進出官界,終於造成與世襲貴族的對立。這是使唐朝政治體制變化,且對文化形成和社會結集要因的重要要因之一。作爲唐朝財政根幹的均田制之崩壞,其影響租稅制度,且造成經濟構造和軍事制度的變化等,唐朝政治體制解體的加速化。在唐末期政治社會等諸變化,就使世襲門閥貴族階層沒落,且有寒士階層的登場,是產生的新支配階層(士大夫)。士大夫階層的擡頭,與科擧制度有密切的關係。唐代科舉是以詩賦取士。這就是以學問能力爲官吏進出的關鍵而作用社會結集要因。因此,在唐末期造成了古文復興運動,且在學術思想界興起儒學復興運動,也會成爲社會變動要因。儒學復興運動是到宋代隨著科舉制度定型化,對理學展開和發展有其深刻之影響。其結果,使宋代儒學對政治和學術思想占有主導的地位。且與科擧制度的演變一起塑成宋代特有的文化傳統類型。這也與皇權強化和士大夫在政治舞臺的登場有密切的關係。本文探討在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的蘇軾,對北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等諸方面的現實認識,且在科舉制度的定型化過程中,蘇軾對吏治法的特有看法,是以『東坡文集』爲中心加探討。
期刊論文
1.屈超立(2003)。科擧制度與宋代吏治。齊魯學刊,3,85-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希運(1999)。三蘇與北宋進士科擧改革。山東大學校,2,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世文(2004)。北宋貢擧改革與經學變古。四川大學學報,1,117-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湯岳輝。蘇軾在變法運動中。惠州學院學報,24(2),5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山(200403)。蘇軾熙寧科擧制改革時的議論。山西大學學報,27(2),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勾孟(2008)。蘇軾的科擧觀述評。中國考試,3,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許呤雪、許孟青(200107)。試論蘇軾的名實思想。西南民族學院,22(7),185-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姜吉仲(199703)。北宋吏治法改革論議之硏究。華岡文科學報,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姜吉仲(199703)。北宋吏治法改革議論之研究--以歐陽修和司馬光之逐路取士爭論為主。華岡文科學報,21,225-2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啓漢(1985)。論蘇軾的嘉祐進策。中國史硏究,2,33-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春瑜(2000)。中國反貪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策略。奏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策別。奏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金諍、姜吉仲。中國文化與科擧制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臨川先生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議學校貢擧狀。奏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喬衛平(1994)。中國宋遼金夏敎育史。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選擧。宋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選擧。文獻通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呂公。一朝名臣言行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覯(198310)。上范待制書。直講李先生文集。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安石。仁宗皇帝言事書。王臨川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081)。蘇軾傳。列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蘇徹。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樊城後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韓愈論。奏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策別。東坡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論高麗買書利害箚子三首。奏議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蘇軾。策略。東坡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姜吉仲(199911)。司馬光對政治現實的認知和對人才觀之硏究。宋旭軒敎授八十榮壽論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姜吉仲(199812)。對於司馬光與歐陽修之間的吏治法改革爭論。慶熙史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姜吉仲(199512)。范仲淹對吏治法的改革論。慶尙史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姜吉仲(200112)。歐陽修的現實認識和吏治法改革論。慶熙史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楊承輝(199609)。中國古代經營管理思想硏究。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027)。范仲淹。列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031)。包拯。列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貢院乞逐路取人狀。章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蘇軾。御試制科策。後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蘇軾。形勢不如德論。後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蘇軾。中庸論下.策略4。應詔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萬言書。王文公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蘇軾。范文正公集敍。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蘇軾。策略。應詔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蘇軾。策略。應詔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蘇軾。策別。應詔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蘇軾。策別。應詔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策別。應詔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策別。應詔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徐州上皇帝書。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金錚。科擧制度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策略。應詔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馬端臨(1975)。文獻通考。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司馬光(1992)。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