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後結構主義社會網路研究:以一所打工子弟學校歷時性危機事件的界面分析為例
書刊名:社會理論學報
作者:周彥汐
作者(外文):Zhou, Yan-xi
出版日期:2012
卷期:15:2
頁次:頁459-483
主題關鍵詞:後結構主義社會網路界面分析歷時性危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4
期刊論文
1.Boissevain, J(1979)。Network Analysis: A Reappraisal。Current Anthropology,20,392-394。  new window
2.Emirbayer, M.、Goodwin, J.(1994)。Network Anslysis, 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9,142。  new window
3.王中會、藺秀雲、方曉義(2010)。公辦學校和打工子弟學校中流動兒童城市適應過程對比研究。中國特殊教育,12,2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冰(2010)。城市打工子弟學校學生基木認知能力調查。職業與健康,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東(2011)。北京市5所打工子弟學校學生健康需求評估分析。中國學校衛生,1,17-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冠(2010)。行動視角下的非營利組織發展。學會,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任永傑(2003)。城市角落裏的“普九”主力軍--北京13所打工子弟學校師資情況報告。中國改革(農村版),8,59-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何雪松(2005)。社會網絡的動態過程及理論探索。上海行政學院學報,3,78-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穎(2008)。打工子弟學校教師的繼續教育需求調查研究--以北京市五所打工子弟學校教師爲對象。教育理論與賨踐,11,47-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呂紹青、張守禮(2001)。城鄉差別下的流動兒童教育--關於北京打工子弟學校的調查。戰略與管理,4,95-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亞軍、楊蘭(2011)。項目合作:讓打工子弟校教師享受到合適的培訓--以貴州貴陽市四所打工子弟學校教師培訓項目爲例。中小學管理,7,28-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周莫也(2010)。打工子弟學校的合法性爭議問題的解決對策--基於北京市海澱區打工子弟學校的調查研究。法制與社會,2,7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金美麗(2008)。淺談打工子弟學校圖書館的建設。山東圖書館季刊,4,75-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霍笑敏、付浩、趙雨(2010)。北京市打工子弟學校 開展體育援助的研究。運動,2,67-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姚薇薇(2010)。北京城市打工子弟學校的現狀和問題。北京社會科學,3,78-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徐煥文、楊立霞(2010)。我國打工子弟學校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探析。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79-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文宏(2011)。中國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研究30年(上)。江海學干,2,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陶紅、楊東平、李陽(2010)。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狀況分析--基於我國10個城市的調查。教育發展研究,9,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陶紅梅(2004)。北京打工子弟學校與公立學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中國特殊教育,9,87-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葉敬忠、李春艷(2009)。行動者爲導向的發展社會學研究方法--解讀《行動者視角的發展社會學》。貴州社會科學,10,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慧涵(2010)。北京打工子弟學校的困境及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以北京石景山打工子弟小學爲例。社會工作 (下半月),9,40-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謝尹安、鄒泓、李小青(2007)。北京市公立學校與打工子弟學校流動兒童師生關係特點的比較研究。中國教育學刊,6,9-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邊燕杰(2004)。城市居民社會資本的來源及作用:網絡觀點與調查發現。中國社會科學,2004(3),136-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Larson, Andrea(1992)。Network Dyads in Entrepreneurial Settings: A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of Exchange Relationship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7,76-104。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饒靜(2007)。楊鄉政權:依附型行動者--後税費時期我國農業鄉鎮政權的角色和行爲分析(博士論文)。中國農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Kapferer, B.(1972)。Strategy and Transaction in an African Factory。Manchester: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Press。  new window
2.馬汀•奇達夫、蔡文彬、王鳳彬、朱超威(2007)。社會網絡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Long, N.(2001)。Development sociology: Actor perspectives。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4.Bourdieu, Pierre、譚立德(2007)。實踐理性:關於行為理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文宏、劉軍、王衛東、Freeman, L. C.(2008)。社會網絡分析發展史。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urt, Ron S.、Ronchi, D.(1990)。Contested control in a large manufacturing plant。Social Networks through Time。Utrecht:ISOR。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