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紙材版畫對創作空間的應用與變化
書刊名:書畫藝術學刊
作者:黃世團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wang, Shyh-twan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
頁次:頁93-112
主題關鍵詞:空間凸版凹版變化木板畫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
  • 點閱點閱:7
藝術史學家貢布里希(Gombrich,1909-2001)在《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一書中提到:「抽象畫家開始對畫的表面問題產生了興趣,並開始越過籓籬,窺視裝飾家的營地….。」空間的營造是西方藝術的標準,在平面畫面中表現三度空間是所謂架上畫最大特色之一。藝術史學家韓瑞屈.沃夫林(Heinrich Wölfflin,1864-1945)在《藝術史的原則》(The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一書中曾言:「線性風格見諸線條,繪畫性風格見諸團塊。」1通常我們的眼睛習慣地循著線的引導,移動自己的視線去完成對象外貌的辨認,區別出對空間的感受。「繪畫性團塊」,特別是版畫中所呈現的是對象的總體,堅實明確的面積,一個完整印象,形成版畫藝術表現空間與變化的一大特色。因此,筆者欲藉由「紙材版畫的淵源」、「版畫的技巧與觀念」、「紙版畫的版種概況」、「紙材版畫的優點與缺點」探討版畫創作空間的應用與變化。本文共分前言、紙材版畫的淵源、版畫的技巧觀念、紙版畫的版種概況介紹,紙材版畫的優點與缺點、結語等六部分,期能從紙材版畫對創作空間的應用與變化作依多元且全方位的論述。
期刊論文
1.何佳瑞(20140400)。馬里旦(Jacques Maritain)之藝術創作理論與藝術教育。哲學與文化,41(4)=479,75-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宏(2008)。由現象學引發的觀看思考。藝術廣角,3,69-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永華(2012)。思索的維度--塞尚、高更繪畫藝術的相近性及影響力。美與時代,8,65-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志華(1999)。有意味的形式與後印象派繪畫。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1999(4),7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寶中(2005)。真實地觀看。美苑,2005(5),34-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歐芹(2007)。情感--繪畫藝術之靈魂。科教文匯,2007(8),2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潘紅桃(2012)。情感是文學創作的源動力。現代語文,2012(1),25-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宋雅暉(2011)。版畫意願--木版畫的版性研究(碩士論文)。西安美術學院研究所,西安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桑茂林(2004)。木版畫的傳承創新(碩士論文)。中央美術學院研究所,北京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于洪(2008)。凝聚與爭執:從版、畫、人的角度論版畫創作。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延祥(2000)。版畫。臺北:三民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OMBRICH, E. H.、雨云(2003)。藝術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Gombrich、範景中、楊思梁、徐一維(1999)。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蘇新平(2008)。版畫技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國家圖書館特藏組(2002)。木刻英華。臺北:國家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才郎(1986)。中華民國傳統版畫藝術。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蕭瓊瑞、廖新田、張雅晴、余青勳(2014)。版•畫•交響:廖修平創作歷程展。高雄市:高市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Wolfflin, Heinrich、曾雅雲(1989)。藝術史的原則。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尤昭良(2003)。塞尚與柏格森。台北市:高談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