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出土材料談「才」字--兼談《易經》「三才」
書刊名:饒宗頤國學院院刊
作者:季旭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 Hsiu-sheng
出版日期:2017
卷期:4
頁次:頁49-66
主題關鍵詞:語源學引申義三才EtymologyExtend meaningsCaiYiSanca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曹錦炎(1985)。平陰鼎蓋考釋。考古,1985(7),633-6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鎮烽、忠如、志儒(1976)。陜西省岐山縣董家村西周銅器窖穴發掘簡報。文物,1976(5),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唐蘭(1976)。陜西省岐山縣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銅器銘辭的釋文和注釋。文物,1976(5),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季旭昇(2015)。《上博九.史蒥問於夫子》釋譯及相關討論。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4),242-2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段玉裁(1979)。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戴侗(2006)。六書故。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鼎祚(2003)。周易集解。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海波(1965)。甲骨文編。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駿聲(1984)。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筠(1983)。說文句讀。北京:中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洪家義(1988)。金文選注繹。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偉(2009)。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包山二號楚墓冊。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弼、韓康伯、孔穎達(1965)。周易註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符(1965)。潛夫論。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孝定(1965)。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司馬遷(1959)。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1996)。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劍(2007)。釋「造」。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鍇(1987)。袪妄。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裘錫圭(1980)。釋柲.附錄:釋弋。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學勤(2011)。釋「釮」為四分之一。三代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學勤(2013)。釋「釮」為四分之一。初識清華簡。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天虹(2014)。由嚴倉楚簡看戰國文字資料中「才」、「(??)」兩字的釋讀。簡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阮元(1993)。釋易(??)意。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