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被動的人生--在夾縫中生存的《東京奏鳴曲》
書刊名: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
作者:胡正文
作者(外文):Hu, Cheng-wen
出版日期:2017
卷期:7:2
頁次:頁95-114
主題關鍵詞:電影文本高夫曼戲劇隱喻社會脈絡人際互動Filmic textGoffmanDramatic metaphorSocial context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會議論文
1.游美惠(1998)。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第二屆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工作室 。臺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柳超莊(2007)。做人要扮戲:高夫慢論日常生活策略(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Mercado, Gustavo、楊智捷(2012)。鏡頭之後:電影攝影的張力、敘事與創意。新北市:大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Goffman, Erving、徐江敏、李姚軍(2011)。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Katz, Steven D.、陳榮政(2011)。日常生活的社會學。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ordwell, David、Thompson, Kristin、曾偉禎(2013)。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Aumont, Jacques、Marie, Michel、吳珮慈(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Flick, Uwe、廖志恆、林靜如、李正賢(2015)。質性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Indick, William、井迎兆(2014)。編劇心理學:在劇本中建構衝突。臺北市: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Aronson, Elliot、Wilson, Timothy D.、Akert, Robin M.、余伯泉、危芷芬、李茂興、陳舜文(2011)。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Turner, Graeme、高紅岩(2010)。電影作為社會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Sturken, Marita、Cartwright, Lisa、陳品秀、吳莉君(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臉譜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Denzin, Norman K.(1989)。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Prentice-Hall, Inc.。  new window
12.Goffman, Erving(1959)。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Doubleday Anchor Books。  new window
13.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周雅容(1998)。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