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人權與民主的變奏--五四運動前後民權概念的演變
書刊名:二十一世紀
作者:尹淑鉉
作者(外文):Yin, Shu-xuan
出版日期:2020
卷期:180
頁次:頁33-51
主題關鍵詞:民權人權民主共和社會主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章士釗(1914)。讀嚴幾道〈民約平議〉。甲寅,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適、蔣夢麟、陶履恭、王徵、張祖訓、李大釗、高一涵(19200910)。爭自由的宣言。東方雜誌,17(16),133-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獨秀(1916)。袁世凱復活。新青年,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獨秀(19190215)。再質問《東方雜誌》記者。新青年,6(2),148-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紀霖(2008)。國本、個人與公意--五四時期關於政治正當性的討論。史林,20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紀霖(2008)。個人主義的起源--「五四」時期的自我觀研究。天津社會科學,2008(6),113-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獨秀(1919)。本誌宣言。新青年,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秋桐(19150710)。共和平議。甲寅雜誌,1(7),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獨秀(19191201)。法律與言論自由。新青年,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守常(19160515)。民彝與政治。民彝,創刊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獨秀(1921)。卑之無甚高論。新青年,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一涵(19170101)。一九一七年豫想之革命。新青年,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獨秀(1919)。實行民治的基礎。新青年,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獨秀(19151215)。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青年雜誌,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高一涵(19151115)。民約與邦本。青年雜誌,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大釗(1922)。平民政治與工人政治。新青年,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守常(19180715)。Pan…ism之失敗與Democracy之勝利。太平洋,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秋桐(1915)。國家與我。甲寅雜誌,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Jellinek, George、伯陽重(1907)。人權宣言論。民報,13,111-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羅志田(2013)。陳獨秀與「五四」後〈新青年〉的轉向。天津社會科學,2013(3),116-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高一涵(1922)。我國憲法與歐洲新憲法之比較。東方雜誌,19(22),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獨秀(1919)。本誌罪案之答辯書。新青年,6(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高一涵(19150915)。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青年雜誌,1(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秋桐(1912)。國權與民權。獨立週報,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東蓀(1913)。余之民權觀。庸言,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季陶(1914)。中華民國與聯邦組織。民國,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高一涵(19151015)。近世國家觀念與古相異之概略。青年雜誌,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秋桐(1915)。民國本計論(帝政與開明專制)。甲寅,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涵。共和。民彝,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大釗(1916)。制訂憲法之注意。憲法公言,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楊勇、趙宇霞(2014)。從人權到民主: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口號嬗變的歷史考察--以陳獨秀為個案的解讀。安徽史學,20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大釗(1919)。婦女解放與Democracy。少年中國,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高一涵(1919)。斯賓塞爾的政治哲學。新青年,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高一涵(1922)。女子參政問題(在武昌暑期學校的講演稿)。晨光,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行嚴(1917)。歐洲最近思潮與吾人之覺悟。東方雜誌,14(12),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楊念群(20190300)。五四前後"個人主義"興衰史--兼論其與"社會主義""團體主義"的關係。近代史研究,2019(2),4-24+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李大釗(1918)。庶民的勝利。北京大學日刊,2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守常(1919)。勞動教育問題。每週評論,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高一涵(1921)。省憲法中的民權問題。新青年,9(5),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獨秀(1920)。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新青年,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守常(1919)。廢娼問題。每週評論,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大釗(1919)。唐山煤廠工人生活--工人不如騾馬。每週評論,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陳獨秀(1920)。國慶紀念底價值。新青年,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蔡元培(1922)。我們的政治主張。努力週報,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執信(1920)。沒有工做的人的「生存權」和「勞動權」。星期評論,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季陶(1920)。上海的同盟罷工。星期評論,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高一涵(19200101)。對於「治安警察條例」的批評。新青年,7(2),2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1923)。民權運動大同盟。先驅,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1922)。民權運動大同盟宣言。先驅,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東蓀(1923)。人權與省憲。法學季刊,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閔斗基(1984)。清末湖南省的改革運動(1895-1898):以民權.平等論為中心。東方學志,41,271-2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陳獨秀(19141110)。愛國心與自覺心。甲寅雜誌,1(4),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陳獨秀(19150915)。敬告青年。青年雜誌,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陳獨秀(19160215)。吾人最後之覺悟。青年雜誌,1(6),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陳獨秀(19200901)。談政治。新青年,8(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陳獨秀(1918)。駁康有為共和平議。新青年,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秋桐。帝政駁議。甲寅雜誌,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Angle, Stephen C.(2002)。Human Rights and Chinese Thought: A Cross-Cultural Inqui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熊月之(2002)。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章清(2004)。「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郎宓榭、阿梅龍、顧有信、趙興勝(2012)。新詞語新概念:西學譯介與晚清漢語詞彙之變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常乃德(1930)。中國思想小史。上海: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守常(1923)。平民主義。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章士釗(19230418)。論代議制何以不適於中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守常(19211216)。由平民政治到工人政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190615)。近日外間發布之北京市民宣言單與陳氏不無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221029)。京各團體再請廢治安警察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沈松僑(2010)。國權與民權:晚清的「國民」論述,1895-1911。現代中國思想的核心觀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觀濤、劉青峰(2009)。從「共和」到「民主」--中國對西方現代政治觀念的選擇性吸收和重構。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章清(2015)。知識.政治.文化:晚清接納「新概念」之多重屏障。思想與方法: 近代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知識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金觀濤、劉青峰(2009)。近代中國權利觀念的起源和演變:中國個人觀念的起源、演變及其形態初探。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孫中山(2015)。討袁檄文(1914年5月)。孫中山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015)。[高一涵卷]導言。高一涵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大釗(2013)。憲法與思想自由(1916年12月10日)。李大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東蓀(2015)。我們為甚麼講社會主義(1919年12月1日)。張東蓀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大釗(1917)。學生問題(1917年4月3日)。李大釗全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獨秀(1924)。綱常名教(1919年4月6日)。獨秀文存。上海:亞東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大釗。法俄革命之比較觀(1918年7月1日)。李大釗全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一涵(1920)。言論自由的問題(1920年1月4日)。高一涵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高一涵年譜簡編。高一涵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