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史學史的研究與展望--宋代篇
書刊名:臺大歷史學報
作者:王德毅
作者(外文):Wang, Teh-yi
出版日期:1996
卷期:20
頁次:頁485-499
主題關鍵詞:史學金毓黻中國史學史宋代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
  • 點閱點閱:36
本文回顧宋代史學史的研究成果,並提出未來展望。史學家修史,不僅要敘明歷史事實,在修書過程中,還要對史料的鑑別,做適當的考證,如司馬光修《通鑑》,特做《考異》,說明史料之去取,其方法是值得仿傚的。史實要借文字呈現出來,然不同的用詞,就會有不同的涵義,甚至出現不同的解釋,如孔子修《春秋》,簡而且嚴,有所謂一字褒貶,歐陽修撰《新五代史》,朱熹修《通鑑綱目》,都是法《春秋》的。所以對史學思想的探究,亦屬重要課題。中國自三代以後,朝代有興亡,政權有更替,在大一統的思想之下,正閏之辨,也是常為史學家所關注的。對史學家的研究,必先從其所生存的時代去考量,以了解其修史的動機,同一時期的史學家所修的史書,也有一共同的特點。北宋史學家喜治唐史,其立意在以唐為鑑。南宋史家愛研蜀漢、東晉及南朝史,多討論南北攻守形勢,這又是就南宋的國家處境立言的。宋代史家的共同點則是重視史學中的義理觀念,強調尊王攘夷,從大是大非的觀點立言,而不計其小惡小善,南宋的史學發展,更為突出,且與時代密切相接,既能發揚《春秋》精神;又能宣導儒家的倫理德治,史學著作的質與量都提升了,給人以無限的精神力量。宋代史學家是有使命感的,他們修史為了經世,庶使國家太平,時代進步,最低限度也能有助於端正人心,有益於風俗教化,他們的史學思想極值得研究。宋代史家眾多,史籍繁富,等待我們研究的大多了。二十世紀史學家對宋代史學的研究,已有了豐盛而輝煌的成果,展望未來,繼續研究,必將更為精博,如能有賢者出,集其大成,寫出一部「博而得其要」的宋代史學史,將是吾人所期盼的。
期刊論文
1.王德毅(19860800)。袁樞與通鑑紀事本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2/13,75-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建華(1994)。評朱熹主編綱目。文史,39,271-2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元(1994)。評朱熹對歷史人物的看法。史學史研究,1994(1),43-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懷祺(1981)。鄭樵在歷史編篡學上的成就。史學史研究,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崇榜(1986)。宋代四川史學的特點。西南師範學院學報,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德毅(1993)。宋代史學的教學。臺北。127-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舜徽(1956)。中國史論文集。湖北。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德毅(1991)。馬端臨與文獻通考313-3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宋晞(1981)。南宋浙東的史學。臺北。673-6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宋衍申(1992)。中國史學史綱要。中國史學史綱要。長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裴汝誠(198504)。續資治通鑑長編考略。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乃和(1992)。勵耘承學錄。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須。通鑑學。通鑑學。臺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懷祺(1992)。宋代史學思想史。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心傳(1967)。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臺北縣: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錢穆(1971)。朱子新學案。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莫伯驥(1936)。五十萬卷樓藏書目初編。五十萬卷樓藏書目初編。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85)。資治通鑑叢論。資治通鑑叢論。河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來可泓(1990)。李心傳事蹟著作編年。李心傳事蹟著作編年。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樂素。徐夢莘考。求是集(第1輯)。廣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光崇(1984)。袁樞與通鑑紀事本末。中國史學史論叢。遼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東漢)班固。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章學誠(1972)。文史通義,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62)。續資治通鑑長編(新定本),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