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應麟之經史學
作者:何澤恆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e, Ze-He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鄭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1
主題關鍵詞:王應麟經學深寧居士宋代史學顧炎武困學紀聞考據法"SONGDYNASTYGUYAN-WUKUN-XUE-JI-WENCHINESE-LITERATURELITERATURE"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4) 專書(5)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6
1.王應麟
2.經學
3.深寧居士
4.宋代 SONG-Dynasty
5.史學
6.顧炎武 GU, YAN-WU
7.困學紀聞 KUN-XUE-JI-WEN
8.考據法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騫教授指導
王應麟之經史學提要 HE, ZE-HENG
研究生何澤恆撰
民國七十年六月
前言
王應麟,字伯厚,晚號深寧居士,宋季仕至禮部尚書,入元後杜門不出,讀書治學,
凡二十年,卒。
深寧早歲攻詞科,嘗應博學鴻詞中選。著作宏富,見於著錄者無慮三十種。今傳世者
以玉海、困學紀聞二書最為通行。玉海係其早年為詞科所輯之類書,采摭雖豐,然非
深寧所自矜重。困學紀聞則為其入元以後,晚歲精力所萃之著作,故欲研討其學術,
無疑當以是書為主而輔以其他遺著。
深寧詞科之學,頗受呂東萊、真西山之影響,惟綜論其學術血脈之所自,則應歸諸朱
子。深寧晚年隱居鄉里,足不出甬上,故後人推以為四明之儒宗。然南宋學術,朱陸
分途,四明學者多宗陸;其以朱變陸者,則有黃東發、王深寧、史果齋,皆已當宋之
季世。而深寧所得於朱子之傳者,尤在其經史之學。夫傅文約禮,深寧固知兼,重而
其自所表見之成績,則仍偏多於博文。加之宅心溫厚,不喜標立門戶,故後來全謝山
論其學術,但見其著書之博采眾說,便謂其兼師朱陸呂,又或稱其為明招之傳,是皆
未足以審其學術傳承之真也。本文第一章詳述深寧生生平事蹟,並考其學術淵源,而
於以下各章中屢有指陳,以為補充。
困學紀聞一書,於經史子集天道歷數地理,皆有所涉及,足見深寧於古書幾無一不讀
,其為學蓋主通貫四部而不主專業。其論經,亦反對墨守家法,拘執門戶,故既重視
漢唐以來諸經之註疏,又兼采北宋諸儒之說,以至時賢之議論,而求其融匯貫通。蓋
可謂深有得於朱子論經之遺旨。其研經,莫不原原本本,具有根柢,而不涉空言。故
或貫通全經經文,參證諸家註疏以為說;或類比群經異同,以為參校;而於經文經說
之不見於傳本,而猶存載於他書者,亦特加重視,遂又別開輯佚之學。此種考證著書
之法,對此後清儒有甚大的影響。故其著作,亦特為清儒所眾口同譽也。本文經學篇
依困學紀聞原書篇次,分章論述,以期探討其經學之梗概。
至於史學,深寧無專史之修纂。而嘗裒輯玉海,書中備載有宋一代掌故,率本諸實錄
國史日曆,多為後來史志所未詳者,足供後人考究宋代史實之參考。然其書本為獺祭
而作,非撰史之比,故欲研究深寧之史學,仍應以困學紀聞為主要之依據。紀聞書中
考史凡六卷,而其論史之旨趣已在其中,蓋其議論,亦莫不藉考證以出之也。本文貫
串全書,立治道、人才、風俗、制度四項,分了敘述。紀聞考史各卷,但依諸史先後
之次以為序,本無分立節目;本文分節,乃作者歸納而為之,用便於記述耳,必綜貫
以求,而後可以知其論史之通義也。
顧在深寧之意想中,其實亦無經史之分途。彼嘗言「因經明道」,則所重者尤在道,
然觀其為學,可知其決不主舍經以言道。其申道明道,一以實事實學為說,可謂實事
求是。故書中往往舉史事以證經義,一則欲藉具體之事以闡明經旨,再則可證經中所
述之義,皆可於後代史實中得其驗證,以見經義之確乎可以施行。此其融匯經史,而
欲求致用之深旨之所在。本文史學篇之最後一節,於此即有所申論。
清儒對深寧之博學,特為激賞,而尤有得於其考證著書之方法。故倣傚困學紀聞之體
裁而成書者,自顧停林日知錄以下,蓋數數見,而其考據之方法,雖益詳益密,然大
閣始乎椎輪,增冰成於積水,深寧之功,固不可沒。清儒既重其學,故於困學紀聞,
自閻潛邱、何義門、全謝山以下,為之箋校者無慮七家,逮嘉道間,復有萬蔚亭為之
集證、翁鳳西為之輯註,幾可謂終有清一代,用力於其書者始終不衰。然諸家箋注,
多詳考其文字事實之出處原本,於深寧因考證經史以申明義理之一面,鮮有發明,本
文則轉於此點詳指陳。至於力索冥蒐,考辨是非,則清儒之珠玉在前,非作者淺學之
所能望其萬一。故本文有詳人之所略而略人之所詳者,殆睎意乎補前賢之所未備,雖
力有未逮,區區微意,固在此也。
深寧身處易代之際,亡國以後歸里隱居不出,著書講學以卒。故其困學紀聞書中,每
寓故國之思、亡國之痛。諸家箋註中,唯全謝山對其身世之慨多所摘抉,可謂大有功
於深寧之書者,每寓故國之思、亡國之痛。諸家箋註中,唯全謝山對其身世之慨多所
摘抉,可謂大有功於深寧之書者。本文最後一章,本謝山之意,續加發揮。竊意以為
後人之傚深寧著書而真有得於深寧者,唯顧亭林日知錄一書。亭林之學亦宗朱子,而
其身世之所遇,復與深寧差似,異代同情,其心目之所關注,乃不期而若合符節,其
為書之體貌風神,遂亦見有若是之相近也。日知錄亦盛為清儒所推重,惟以其書中用
語,多觸時諱,故有清一代通行之板本,皆為人所改竄,而其書中所特寓之民族精神
,亦隨之湮沒而不彰。然其手鈔原本,則仍暗中流傳不輟。困學紀聞雖亦多寄其遺民
之志節、民族之意識,然就清人言,則終究為一部前人之遺籍,且所述悉以考證之面
貌出之,其旨亦較隱晦,故更可公開流行。清初諸儒之重視日知錄者,幾無不同時注
意困學紀聞,雖一一書同為此後清儒考據之學淵源所自,然清儒之好讀其書者,其始
或亦暗寓其民族意識也。惟在清廷高壓之下,文網殊密,學術被逼轉向,深寧亭林,
遂僅以博學多聞為世所崇重,而其生平志節之所寄,重義理重經世之遺旨,反沈埋而
未章,是則未可以言二人學術之全也。故本文特並深寧亭林而為之論者,蓋亦表微之
意云爾。
本文之撰成,蒙 鄭因百師悉心指導。自揆忝居門下,先後己十年,受業請益,仰沾
時雨,深媿資性駑鈍,未足以報 先生之循循善誘也。寫作期間,復承 何佑森師時
加啟迪,開悟良多。又蒙 臺靜農師賜予題籤,尤為銘感。全文述竟,謹誌其至誠之
謝忱焉。#1033197P.AB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