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談隊戲
書刊名:民俗曲藝
作者:黃竹三
出版日期:1998
卷期:115
頁次:頁247-266
主題關鍵詞:隊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5
     隊戲是山西、河北等古中原地區省份宗教祭祀戲劇的一種。它歷史悠久,流傳 至今,其演出與當地賽社、民俗活動緊密結合,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自1985 年以來,山西潞城、長子等地發現多種有關隊戲的明清抄本,陽城、沁水、晉城和 河北邯鄲、武安、涉縣等地隊戲不斷演出,引起海內外學界的注目。 「隊戲」一詞,見諸古代文獻者有三處:一是宋劉斧<<青瑣高議>>後集卷之五 「隋煬帝海山記」下;二是元楊維禎<<東維子文集>>卷六「送朱女士桂英演史 序」;三是<<元史.祭祀六>>「國俗舊禮」條。證明隊戲是唐宋時一種簡單的戲劇 形式,淵自民間,流傳宮廷,且與祭祀活動有一定聯擊。 明清至今,隊戲演出一直與賽社祀神緊密結合。上黨賽社,略分「官賽」、 「鄉賽」、「村賽」三類,均有迎神、享賽、送神活動,報賽主神,分別為當地神 廟所祀神靈,衍及道、佛、儒三教諸神。河北賽社,只有村賽,而規模巨大,主神 多為玉皇。二處賽事活動主動:一為陰陽先生,掌管整個賽祭;二是樂戶藝人,在 賽祭時分別裝扮各色人物以樂、舞、劇娛神。民眾皆踴躍參與,或供饌禮拜,或裝 扮故事人物,與賽事融為一體。在賽祭過程中,不斷穿插演出隊戲和其他戲劇形式 如院本、雜劇等,而以隊戲為主。 根據演出的時間、地點不同,隊戲大致可分為三種:上馬隊戲是迎神時在路上 上演的娛神表演,因神像往往放在轎�堜帡豕恕W拉�憐瘨i,故這類表演又稱「走 隊」、「流隊」,它多為歌舞,但己有簡單故事情節;供盞隊戲是在香亭內向神靈 供饌時演出的,由於受供盞的時間限制,表演也較簡單,只有大致劇情比劃,而無 劇詞,故又稱「啞隊」;正際戲是每天祭祀儀式告一段落後,在神殿對面戲臺上正 式上演的隊戲,由於時間較充裕,故演出情節較完整,往往與院本、雜劇連演。 從表演形態看,隊戲又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固定在神廟戲臺上的表演,它先由 「前行」(參軍色,又稱「竹竿子」)執竹竿登場「致語」,然後藝人上場表演, 藝人據竹竿子所述劇情,大致作一些舞蹈動作或武竹,最後由竹竿子散隊作結。另 一種不受舞臺限制,由藝人於路上表演,戲內戲外交叉,更為原始質樸。 隊戲的劇目多達一百多種。從內容看,一為神怪故事,用以再現神靈,頌揚神 靈;二是歷史故事,三為生活小戲,它們出現較晚,是迎神賽社演出時為滿足觀眾 多方面欣賞需求而進行劇目改革的結果。 隊戲的演出,曲詞用詩贊體韻文,間以散文道白。用吟誦腔,無絃索伴奏,僅 以鑼鼓擊節。服飾簡單,其「龍褂」前似馬褂後似袍,道具粗糙,時以竹片、樹枝 代替槍劍,與演出形態的原始相稱,顯示出極古樸的風格。 隊戲是中國宗教祭祀戲劇的一朵奇葩,它在晉冀廣大農村重新被發現,證明中 原古賽古儺曾經相當繁盛而流傳至今,歷演不衰,又證明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 演出形態的獨特,更豐富我國宗教祭祀戲劇的品類,極應引起重視。 隊戲是山西、河北等古中原地區省份宗教祭祀戲劇的一種。它歷史悠 久,自隋唐時期產生以來,歷經千年,一直流傳至今。其演出與當地賽 社、民俗活緊密結合,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引起海內外研究者的 注意。 1985年,為編纂<<中國戲曲志.山西卷>>,山西省文化部門到上黨地 區考察和整理古代戲曲史料,上黨戲劇院栗守田、原雙喜先生收集到原藏 於潞城縣崇道鄉南舍村村民曹占鰲、曹占標兄弟處的明萬曆二年抄立的記 錄賽祭程序和演出節目的底本<<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又名 <<周樂星圖>>),其中載有當時祭祀獻演「隊戲」、「正隊」的劇目 名稱。1989年,受長治市戲劇研究室委託,長子縣戲劇工作者張振南先生 又搜集到原藏於縣東大關村村民牛希賢處的清嘉慶二十三年抄立的同為 記載賽祭程序和演出節目的古抄本<<唐樂星圖>>,內中也記錄「對 子」、「行對」、「正對」、「襯對」、「大對」等劇目名稱。其後,在 山西長治、長子、潞城、平順、壺關、屯留、沁水和河北涉縣、武安、邯 鄲等地農村的社賽民俗活動中,陸續發現隊戲的演出。自此,學術界才瞭 解這一古老宗教祭祀戲劇的存在,揭開了研究探討的帷幕。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