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風險.危機.災害防治”研究十年--以《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2017)為例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李克建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8)
頁次:28-36
主題關鍵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災難研究災后重建災害防治學術自覺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
  • 點閱點閱:4
2008~2017年間,《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刊載了一系列災難研究學術成果,以災難研究為學術增長點,在特色欄目的設立與整合上做出了積極的探索與嘗試,不遺余力地推動學術刊物、學者與學術之間的密切互動和良性發展,不斷喚起學術刊物和學者的學術自覺意識。國內外學者圍繞災難/災害概念、災后重建、災害治理、災害應對等主題,從概念的理論辨析到地震、干旱、泥石流、海嘯、風災、火災等具體的個案分析;從災后重建、移民安置到災區社會、經濟和文化變遷與適應;從災難/災害的現代應對方式到少數民族傳統知識的古為今用,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期刊論文
1.莊孔韶、張慶寧(2009)。人類學災難研究的面向與本土實踐思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蘇珊娜.M.霍夫曼、彭文斌(2011)。彰顯的關懷:災難與人類學領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安東尼.奧立佛-斯密斯、彭文斌(2011)。風暴中的聲音:救災與重建中的社會關係。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文(2014)。宋人災害記憶的歷史人類學考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0),15-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永祥、彭文斌(2013)。中國災害人類學研究述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湯蕓、張原(20151000)。高寒濕地草原沙化災害的自然人文肇因與應對機制--若爾蓋轄曼牧民沙害防治的人類學考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0),7-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安東尼•奧立佛-史密斯、納日碧力戈、彭文斌(2011)。災難的理論研究--自然、權力和文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安東尼•奧利弗-斯密斯、彭文斌、黃春軍(2013)。「何為災難?」--人類學對一個持久問題的觀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納日碧力戈(2008)。災難的人類學辨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永祥(2011)。什麽是災害?--災害的人類學研究核心概念辨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芳(2013)。「災害」、「災難」和「災變」--人類學災厄研究關鍵詞辨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閔祥鵬(20151000)。歷史語境中「災害」界定的流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0),13-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周大鳴、夏少瓊(2012)。國外災難研究百年--十大轉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原(20160900)。中國人類學災難研究的學理追求與現實擔當--生活世界的可持續性與彈韌性機制的在地化營造。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9),13-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蔣彬(20170700)。災後重建與羌族災難觀的重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7),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長德(2008)。汶川大地震對全國及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及對策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戴賓(2009)。四川地震災區工業布局調整的若干問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曾慶芬(2009)。北川羌族自治縣震災後農牧業生產調查報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世明(2011)。災後情感贏回策略對景區游客流失原因及旅遊意願關係影響研究--汶川地震後四川旅遊例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沈蘇彥(2011)。四川省旅遊市場災後恢複模式研究--基於尖點突變模型的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清娥(2012)。5•12震後旅遊扶貧的實踐效應--北川羌族自治縣旅遊開發模式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梅(2008)。汶川大地震對四川省財政收支的影響。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天德、沈子榮、王鵬(2008)。汶川大地震後災區重建物資供應、資金籌集與分配的有效性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胡斌(2009)。對資產證券化參與災後重建項目融資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朱靖、黃寰(2014)。自然災害與經濟增長之辨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紹明(2008)。汶川大地震後羌區文化重建問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石碩(2008)。汶川地震災區--岷江上游的人文背景與民族特點--兼論岷江上游區域災後重建過程中對羌文化的保護。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徐君(2009)。再論民族文化「災後重建」中的民眾主體地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秋月、龔平(2011)。芻議抗震救災中的人文精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純剛、齊顧波(2013)。震後標語與災害文化的構建--以《標語如潮見真情》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吳鈾生、丁一(2009)。汶川災後重建中民間組織的困境與發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孟甜(2014)。非政府組織參與災害救助的困境解讀與制度重構--以汶川地震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周如南、景燕春、朱健剛(20170100)。災後重建中的社區營造--地方治理中NGO參與的比較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1),39-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楊慧(20150500)。社會脆弱性分析:災難社會工作的重要面向。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5),8-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程科、陳秋燕(2011)。災區中學生的創傷後成長與領悟社會支持的關係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正權、肖旭(2012)。災後學生心理重建長效機制探討。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張晨光(2012)。社會支持在災區中學生創傷後成長中的中介效應檢驗。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斌(2011)。汶川地震災區工作人員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現狀調查。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魏晉(2009)。我國地震災害應急機制建立及發展趨勢探討--基於社會燃燒理論的角度。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楊正文(2013)。巨災風險分擔機制探討--兼論5•12汶川大地震「對口援建」模式。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熊海帆(2009)。巨災風險管理問題研究綜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蔣曉麗、王億本(2012)。災難報道熱傳播的冷思考--從多維視角拓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張悅(2014)。突發災難事件輿情在社會化媒體上的呈現與管理。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張立偉、余婷(2011)。論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的共識凝聚。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崔青青、譚銳(2011)。汶川地震救災重建的政治基礎和倫理內涵。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夏少瓊(2013)。對口支援--政治、道德與市場的互動--以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為中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鄧玲、李曉燕(2009)。汶川地震災區生態環境重建及對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黃寰(2009)。生態修復中的價值標尺與機制創新--汶川地震災區生態價值補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趙兵(2008)。日本災後重建的經驗教訓及對我國的啟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羅伯特•E.•巴利奧斯、李芳、張巧運(2014)。卡特里娜咫風與新奧爾良參與式重建規劃的人類學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米歇爾•甘博、邱月(2017)。金浪--斯裏蘭卡西南沿海地區海嘯救助的公平分發話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瑪拉·貝納杜禧、白晗、竇雪瑩(20170200)。災難管理中的兩面神雅努斯--仍有脆弱性,但已具彈韌性。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2),24-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羅康隆(2011)。地方性知識與生存安全--以貴州麻山苗族治理石漠化災變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陳雪英(2013)。西南少數民族災難認知圖示、敘事及傳統應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杰•特倫斯•麥凱布、劉源、彭文斌(2013)。圖爾卡納游牧民對乾旱的衝擊與回應--人類學理論和災害研究的啟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張曦(2013)。地震災害與文化生成--災害人類學視角下的羌族民間故事文本解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張楠(2013)。災難人類學視角下的人禍研究以艾滋病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張原(20170200)。田野情景中的災難人類學--地方災難場景與應災實踐經驗的民族志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2),35-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葉宏、王健、張建(2012)。「社區災害管理」的本土化策略--以西部民族地區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周利敏(2015)。永續社區减災--國際减災最新趨向及實踐反思。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羅意(20160900)。旱災與牧民的應對策略--新疆阿勒泰草原一個定居哈薩克社區的個案。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9),20-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王啟濤(20160900)。古代絲綢之路的災害治理及其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啟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9),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王啟濤(20170400)。古代絲綢之路的疾病防治及其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啟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4),23-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