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陌生的新家園--異地重建後新北川居民的空間商榷和文化調適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
作者:邱月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3)
頁次:32-39
主題關鍵詞:災後重建地景空間排異商榷能動性調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
  • 點閱點閱:4
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國家"再造一個新北川"的決策下,北川縣城整體異地重建。北川新縣城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的統一規劃和山東援建方的統一建設下,成為了具有羌族風格的"新型現代城鎮"。本文主要通過災后重建的新北川所呈現的地景風貌,以探尋國家意志如何從結構上建構了一種新型文化身份,同時分析新北川居民在"羌族"和"地震幸存者"的雙重表述之下,在對新北川的不同程度的"排異反應"中,如何通過日常行為對這一被贈予的空間進行修改或重新分配,并為之注入特殊的情感與意義,逐漸形塑起自己的"時空慣例"。由此,新北川這一陌生空間,成為了富有地方感的"新家園"。
期刊論文
1.李宗義、林宗弘(20130700)。社會韌性與災後重建:汶川地震中的國家與地方社會。東亞研究,44(2),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Pred, Allan(1984)。Place as Historically Contingent Process: Structuration and the Time-Geography of Becoming Places。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74(2),279-297。  new window
3.張原(20160900)。中國人類學災難研究的學理追求與現實擔當--生活世界的可持續性與彈韌性機制的在地化營造。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9),13-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芬、丁楊(20161000)。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思想探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10),183-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勝科(2010)。北川新城安置房爭議。財經,2010(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世棟(2014)。廢墟上的契機--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研究(博士論文)。中國農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鄢瑩(2009)。家園何謂?--以四川省阿壩州茂縣牛尾巴寨為例(碩士論文)。中央民族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盧陽旭(2012)。災害干預與國家角色--汶川地震災區農村居民住房重建過程的社會學分析(博士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Jiang, Wenjing(2014)。Towns Undergoing Changes: A Case Study on the Recovery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new window
5.王玲(2012)。救災政治:合法性經營視角下的現代國家與鄉村社會(博士論文)。華中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Lefebvre, H.、李春(2007)。空間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Tuan, Yi-Fu(1974)。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Prentice-Hall。  new window
3.Malpas, Jeff E.(1999)。Place and Experience: A Philosophical Topograph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Zukin, Sharon、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2010)。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伍松喬(2011)。羌之紅:北川重建羊皮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夏少瓊(2014)。浴火重生--災難、重建與社會變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010)。北川年鑒。北川:北川縣人民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敬采雲(2013)。後援建時代地震災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北川縣為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Cresswell, Tim(2014)。Place: An Introduction。John Wiley & Sons。  new window
10.Lefebvre, Henri、Nicholson-Smith, Donald(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Wiley-Blackwell。  new window
11.Harvey, David、Braun, Bruce(1996)。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Blackwell。  new window
其他
1.(20110511)。雕塑大師葉毓山暢談災區劫後「新生」,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5-11/3032529.s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Seamon, David(1980)。Body-subject, Time-space Routines and Place-ballets。The Human Experience of Space and Place。London:Croom Helm。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