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注音符號的意義、應用以及人們對它的態度--兼談與漢語拼音的情況比較-
作者:韋荷雅
作者(外文):Wippermann, Dorothea
書刊名:漢語標音的里程碑:注音符號百年的回顧與發展;信世昌 (主編)
頁次:67-79
出版日期:2014
出版項:臺北:五南
主題關鍵詞:注音符號漢語拼音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期刊論文
1.林碧慧(20110300)。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之爭兼論注音符號的書寫價值--一位華語教學現場老師的肺腑之言。國文天地,26(10)=310,84-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歐德芬(20110700)。論華語文教學標音工具--以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為例。清雲學報,31(3),10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Liu, Yongbing(2005)。A Pedagogy for Digraphia: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inyin on Literacy Teaching i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ar and Pedagogical Innovations in a Wider Community。Language and Education,19(5),400-414。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2010)。漢語拼音教學國際討論會論文集。漢語拼音教學國際討論會。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有光(1979)。漢字改革概論。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長安(2011)。臺灣語文政策概述。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黎錦熙(1934)。國語運動史綱。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De Francis, John(1950)。Nationalism and Language Reform in China。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子敏(1966)。茶話。臺北:國語日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理嘉(2003)。漢語拼音運動與漢民族標准語。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何秋堇(2012)。注音符號的文化演現。臺北:秀威資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方師鐸(1965)。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臺北:國語日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于錦恩(2007)。民國注音字母政策史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陸儉明、蘇培成(2004)。語文現代化和漢語拼音方案。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博宇(1964)。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蘇培成(2010)。當代中國的語文改革和語文規範。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卜兆鳳(2004)。21世紀中國人才的培養與「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學。語文現代化和漢語拼音方案。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立(2004)。漢語拼音是普通話教學的有效工具。語文現代化和漢語拼音方案。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袁鐘瑞(2004)。小學漢語教學不能消弱。語文現代化和漢語拼音方案。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梅維恆(2004)。迫切需要各種各樣的注音讀物。語文現代化和漢語拼音方案。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Dorothea, Wippermann(1985)。Das Phonetische Alphabet Zhuyin Zimu。Entstehung und Verbreitung im Zuge der Nationalsprachlichen Be-wegung in der Republik China 1912-1949。Bochum:Brockmeyer。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