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誰的中國?誰的模式?普遍性與特殊性之辯-
作者:李梅玲石之瑜
出版日期:2014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
集叢:中國學的知識社群鄰邊系列;17
ISBN:9789860419740
主題關鍵詞:中國大陸研究
學門:政治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期刊論文
1.Kennedy, Scott(20100600)。The Myth of the Beijing Consensu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19(65),461-477。  new window
2.丁志剛、劉瑞蘭(2010)。『中國模式說』值得商榷。學術界,2010(4),22-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Anderson, Jonathan(2006)。既不是神話 也不是奇蹟--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真相。經濟導刊,2006(12),77-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杜維明(2011)。中國的崛起需要文化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1(6),35-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唐士其(2010)。『中國模式』不可能『去政治化』。人民論壇,2010(24),54-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唐士其(2010)。『中國模式論』中的未定之數。中國市場,42,76-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唐亮(2011)。現代化的政治經濟學和中國模式的有效性評估。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4),175-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孫中欣(2009)。哈佛「中國通」談中國研究與中國模式--傅高義教授專訪。國際社會科學雜誌(中文版),26(1),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秦暉(2010)。有沒有『中國模式』?。中國市場,24,19-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秦暉(2011)。『左』與『右』:『中國模式』下的思想界。當代中國研究通訊,16,3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賈海濤(2010)。中國模式:在現實與想像之間。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6),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燕繼榮(2010)。『中國模式』的學術辨析。探索與爭鳴,2010(12),17-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燕繼榮(2012)。『中國奇跡』:成就與問題。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2(3),85-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eeson, Mark(2009)。Developmental States in East Asia: a Comparison of the Japanese and Chinese Experiences。Asian Perspective,33(2),5-39。  new window
15.Breslin, Shaun(2011)。The 'China Model' and the Global Crisis: from Friedrich List to a Chinese Mode of Governance。International Affairs,87(6),1323-1343。  new window
16.Puddington, Arch(2009)。A Third Year of Decline。Journal of Democracy,20(2),93-107。  new window
17.陳宜中(20101000)。崛起中國的十字路口:許紀霖先生訪談錄。思想,16,235-2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Whyte, Martin King(2009)。Paradoxes of China's Economic Boom。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35(1),371-392。  new window
19.Fukuyama, Francis(2012)。The Future of History: Can Liberal Democracy Survive the Decline of the Middle Class?。Foreign Affairs,91(1),53-61。  new window
20.Fewsmith, J.(2011)。Debating "the China Model"。China Leadership Monitor,35,1-7。  new window
21.Naughton, Barry(2010)。China's Distinctive System: Can it be a Model for Other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19(65),437-460。  new window
22.Inglehart, Ronald、Baker, Wayne E.(2000)。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the Persistence of Traditional Valu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5(1),19-51。  new window
23.黃宗智(2005)。悖論社會與現代傳統。讀書,2005(2),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宗智(2005)。認識中國--走向從實踐出發的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2005(1),83-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Fukuyama, Francis(2012)。China and East Asian Democracy: The Patterns of History。Journal of Democracy,23(1),14-26。  new window
26.Dickson, B. J.(2011)。Updating the China Model。Washington Quarterly,34(4),39-58。  new window
27.Dirlik, Arif(2011)。The Idea of a 'Chinese Model': a Critical Discussion。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1(2),129-137。  new window
28.Smith, Jennifer Grace(2010)。The "Beijing Consensus": China's Next Major Export?。China Elections and Governance Review,5,29-42。  new window
29.于迎麗(2010)。重新解讀「中國模式」:概念與影響。現代國際關係,2010(6),25-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尹倩(2011)。「中國模式」的基本內涵。高校理論戰線,2011(1),7-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文迪(2008)。「中國模式」與思想解放--訪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教授。上海黨史與黨建,2008(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Jacques, Marti、王瑾(2011)。中國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以國家為例。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4),109-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全毅(2011)。論中國經驗與中國模式。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45-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朱可辛(2009)。發展中的「中國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5),26-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朱可辛(20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文化支撐。科學社會主義,2011(5),3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Lampton, David M.(2008)。中國模式為何吸引世界目光。黨建,2008(10),6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Dirlik, Arif、呂增奎(2009)。重訪後社會主義:反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5),24-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Nolan, Peter、呂增奎(2005)。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國外理論動態,2005(9),3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林春(2010)。「中國模式」議。政治經濟學評論,2010(4),64-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徐崇溫(2010)。關於如何理解中國模式的若干問題。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2),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秦宣(2008)。國際視野中的「中國模式」--兼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影響。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4),9-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軒傳樹(2011)。如何認識西方視野下的「中國模式」。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4),46-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高尚全(2012)。強調「中國模式」可能誤導改革。人民論壇,2012(19),66-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張維為(2008)。中國模式回應世界挑戰。當代中國史研究,15(2),118-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張維為(2009)。中國模式的解讀及影響。領導之友,2009(5),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張維為(2011)。一個奇跡的剖析:中國模式及其意義。紅旗文稿,2011(6),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郭盛(2011)。「中國模式」研究綜述。紅旗文稿,2011(2),20-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Gill, Bates、Huang, Yanzhong、陳正良、羅維(2007)。中國軟實力資源及其局限。國外理論動態,2007(11),56-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程恩富(2009)。中國模式的經濟體制特徵和內涵。經濟學動態,2009(12),50-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程恩富、胡樂明、劉志明(2011)。關於中國模式研究的若干難點問題探析。河北經貿大學學報,32(1),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楊永生、劉冰(2010)。中國模式的普遍性、特殊性及趨勢。求實,2010(4),3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楊學功(2010)。全球化與「中國模式」--兼談雷默的「北京共識」。學術界,2010(1),3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Perry, Elizabeth J.、褚國飛(2009)。略論新中國政治體制的活力。國際社會科學雜誌(中文版),2009(2),56-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Andreani, Tony、趙越(2008)。中國融入世界市場是否意味著「中國模式」的必然終結?。國外理論動態,2008(5),67-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鄭永年(2009)。國際發展格局中的中國模式。中國社會科學,2009(5),20-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鄭永年(2010)。中國模式研究應去政治化。人民論壇,2010(24),52-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鄭永年、黃彥杰(2010)。中國「國家主義經濟模式」何處去。中國市場,2010(11),16-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Dirlik, Arif(2006)。Beijing Consensus: Beijing "Gongshi." Who Recognizes Whom and to What End?。  new window
圖書
1.丁學良(2011)。辯論「中國模式」。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eatherstone, Mike、趙偉妏(2009)。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韋伯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Noland, Peter、張瑾(2006)。中國處在十字路口上。香港:大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維迎(2011)。中國市場的邏輯。台北:木馬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亞生(2011)。中國模式到底有多獨特?。北京:中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永年(2011)。中國模式:經驗與困局。臺北:揚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Naisbitt, John、Naisbitt, Doris、侯秀琴(2009)。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臺北:天下遠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Shirk, Susan L.、溫洽溢(2008)。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沈雲鎖、陳先奎(2007)。中國模式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Khan, Azizur Rahman、Riskin, Carl(2001)。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China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1.Halper, Stefan、王鑫、李俊宏(2010)。北京說了算?中國的威權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臺北:八旗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志武(2010)。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臺北:八旗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Leonard, Mark、林雨蒨(2008)。中國怎麼想?。臺北:行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丁學良(2011)。中國模式:贊成與反對。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維為(2010)。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Jacques, Martin、李隆生、張逸安(2010)。當中國統治世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Shih, Chih-Yu(1999)。Collec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and Legal Reform in China。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8.Shih, Chih-yu(2007)。Democracy (Made in Taiwan): The "Success" State as a Political Theory。Lanham, MD:Lexington Books。  new window
19.Huntington, Samuel P.(1968)。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0.Harrison, Lawrence E.、Huntington, Samuel P.、李振昌、林慈淑(2003)。為什麼文化很重要。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Eisenstadt, Shmuel N.、曠新年、王愛松(2006)。反思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Kristof, Nicholas D.、WuDunn, Sheryl、陳妙香(1996)。驚蟄.中國。台北:智庫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金耀基(2004)。中國的現代轉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潘維(2010)。當代中華體制:中國模式的經濟、政治、社會解析。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靜旻(2007)。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Naisbitt, John、Naisbitt, Doris、趙啟正、張洪斌、許靖國(2010)。對話:中國模式。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Rohwer, Jim、張紹宗(1997)。亞洲的崛起:美國為什麼將隨著亞洲的經濟繁榮而繁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Steinfeld, Edward、曹檳、孫豫寧(2011)。中國的邏輯:為什麼中國的崛起不會威脅西方。北京:中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Cohen, Paul A.、林同奇(1991)。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塞繆爾.亨廷頓、周琪、劉緋、張立平、王圓(1998)。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Huntington, Samuel P.、黃裕美(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施雪華(20091208)。提『中國模式』為時尚早,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310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袁偉時(20100504)。中國模式再審視,http://www.aisixiang.com/data/33428.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袁偉時(20110413)。『中國模式』?太早了!,http://www.guancha.cn/life/2011_04_13_56063.s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袁劍(2010)。是中國模式,還是中國想像?,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347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觀察者(20101118)。科爾奈:根本沒有『中國模式』,http://101.226.0.82/society/2010_11_18_51113.s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Ockham Research(20081224)。Does China Truly Offer an Alternate Economic Model?,http://seekingalpha.com/article/112205。  new window
7.Lagerkvist, Johan(2008)。The Limits of the China Model,http://www.glasshouseforum.org/pdf/GF_lagerkvist_chinamodel.pdf。  new window
8.Shirk, Susan(20100813)。Economist Debates: China Model,http://www.economist.com/debate/overview/179。  new window
9.Gresh, Alain(20081103)。Understanding the Beijing Consensus,http://mondediplo.com/2008/11/03beijingconsensus。  new window
10.Horn-Phathanothai, Leo(20081219)。Challenging the China Model,https://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en/2643-Challenging-the-China-model-。  new window
11.Kurlantzick, Joshua,Link, Perry(2009)。China: Resilient, Sophisticated Authoritarianism,https://freedomhouse.org/sites/default/files/UnderminingDemocracy_Full.pdf。  new window
12.Leonard, Mark(2008)。The Creation of a Chinese Model,http://www.gbcc.org.uk/files/documents/China%20Review45.pdf。  new window
13.Naughton, Barry(2009)。Singularity and Replicability in China's Developmental Experience,www.aeaweb.org/assa/2009/retrieve.php?pdfid=356。  new window
14.丁學良(2009)。「中國模式」為何不好推廣?,http://www.aisixiang.com/data/31240.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丁學良(2010)。中國發展與中國模式的未來,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358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紹光(2011)。建國60年,兩個時期不能被隔斷,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389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續添(2011)。中心主義政治制度與「中國政治模式」,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38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汪暉(20110418)。中國道路的獨特性與普遍性,http://www.guancha.cn/wang-hui/2011_04_18_65730.s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沈聯濤(2011)。中國增長模式新啟示,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412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俞可平(2011)。「西化」與「中化」的百年論爭--回顧與思考,http://www.aisixiang.com/data/47324.html?page=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維為(20111122)。問答張維為之一:關於「中國模式」,http://www.guancha.cn/zhang-wei-wei/2011_11_22_62198.s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許紀霖(20101213)。慎提中國模式,http://www.guancha.cn/xu-ji-lin/2010_12_13_71459_ shtml。  new window
23.童世駿(20101213)。中國模式的普遍性與特殊性,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0_12_13_52071.s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裴敏欣(2011)。中國:經濟增長和政權合法性,http://www.aisixiang.com/data/44455.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鄭永年(2005)。切勿誇大「北京共識」,http://www.inmediahk.net/node/147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鄭永年(2010)。中國模式的核心是什麼?,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 id=336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鄭永年(2010)。「中國模式」為何引起世界爭論?,http://test.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49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觀察者(20110413)。福山:中國模式代表集中高效,http://www.guancha.cn/life/2011_04_13_56076.s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觀察者(20110415)。福山:中國模式的特徵與問題,http://www.guancha.cn/life/2011_04_15_56153.s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觀察者(20110417)。福山:有效政府與民主不衝突,http://www.guancha.cn/life/2011_04_17_56195.s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胡鞍鋼(2005)。對中國之路的初步認識。中國與全球化:華盛頓共識還是北京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Anderson, Jonathan(2012)。『中國模式』、『華盛頓共識』和『亞洲模式』。反思「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敬璉(2012)。前言:『中國模式』,還是過渡體制。反思「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秦曉(2012)。『中國模式』與『中國模式論』。反思「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馬立誠(2012)。海內外激辯『中國模式』。反思「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Heberer, Thomas、莊俊舉(2006)。中國是否可視為一種發展模式?--七個假設。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許紀霖(2012)。普世文明,還是中國價值?--近十年中國歷史主義思潮之批判。反思「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賈康(2012)。我看『中國模式』問題。反思「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俞可平(2006)。「中國模式」:經驗與鑒戒。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莊俊舉(2006)。「北京共識」與中國模式研究。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chweickart, D.、周凡(2006)。從這兒你到不了那兒:對「北京共識」的思考。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趙穗生(2009)。中國模式探索:能否取代西方的現代化模式?。中國模式:解讀人民共和國的60年。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俞可平、莊俊舉(2005)。熱話題與冷思考(代後記)--關於北京共識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對話。中國與全球化:華盛頓共識還是北京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偉光(20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和成功開創。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紹光(2010)。探索道路: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六十年。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毅(2012)。所謂「中國模式」自秦制以來就有。反思「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左憲民(2010)。「北京共識」與中國道路的價值意蘊解析。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甘陽(2010)。中國道路:三十年與六十年。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甘陽(2010)。發展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亞洲模式。人民共和國六十年與中國模式。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田春生(2006)。「中國模式」:如何理解--從制度轉型的視角。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余金成(2006)。和諧社會目標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初步形成。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吳志攀(2010)。[人民共和國六十年與中國模式]序。人民共和國六十年與中國模式。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吳波(2010)。社會形態與現代化雙重視野中的中國道路。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宋林飛(2010)。「中國模式」的成功與未來。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君如(2010)。對「中國模式」的幾點看法。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林(2010)。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越性。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杜維明、李振昌、林慈淑(2003)。東亞現代化意義初探。為什麼文化很重要。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捷(20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當代中國發展道路。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Stiglitz, J. E.、李楊、章添香(2010)。[全球化及其不滿]中文版序。全球化及其不滿。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房寧(2010)。中國發展的政治模式。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常士誾(2006)。兩條道路的差異:「華盛頓共識」與中國發展道路道路--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的探索。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宇(2010)。中國模式的含意與意義:經濟學的視角。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黃平(2010)。「北京共識」還是「中國經驗」。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Ramo, Joshua Cooper、新華通訊社《參考資料》編輯部(2005)。北京共識。中國與全球化:華盛頓共識還是北京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鄒東濤(2006)。「華盛頓共識」、「北京共識」與中國獨特的發展道路。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趙宏(2010)。中國模式與世界主要發展模式比較研究。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Jacques, Martin、趙麗(2010)。理解中國。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Jacques, Martin、趙麗(2010)。不要用我們的標準去評價中國。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劉軍寧(1998)。特殊價值與普遍價值之間--「文明衝突」的另一面。全球關係中的中國處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劉康(1998)。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的不同選擇。90年代的「後學」論爭。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蔡拓(2010)。探索中的「中國模式」。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鄧小平(2010)。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節選)。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Stiglitz, J. E.、蘇創(2005)。後華盛頓共識的共識。中國與全球化:華盛頓共識還是北京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