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現觀莊嚴論》對藏傳佛教中觀學止觀理論與實踐的影響--以對能取、所取的分析為例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覃江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4)
頁次:77-81
主題關鍵詞:現觀莊嚴論藏傳佛教中觀學道次第能取所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9
本文通過分析《現觀莊嚴論》與早期中觀學的道次第理論的區別,指出《現觀莊嚴論》做為瑜伽行中觀派的濫觴,開創了以般若為宗,將唯識學的道次第理論融入中觀學的傳統。具體以對能取、所取的分析為例,說明《現觀莊嚴論》把對二取的破除與各個修行階位相配合,清楚地指明了在不同階位破除能取、所取的重要性,以及具體內容。再通過梳理這些思想對寂護、蓮花戒、宗喀巴等藏傳佛教前弘期、後弘期代表人物的影響,說明《現觀莊嚴論》對形成藏傳佛教中觀學的教觀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極大地促進了藏傳佛教中觀學止觀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期刊論文
1.陳玉蛟(19881000)。「現觀莊嚴論」初探。中華佛學學報,2,157-2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拉(2010)。蓮花戒名著《修習次第論》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山口益、肖平、楊金萍(2006)。般若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龍樹、鳩摩羅什(1994)。大智度論。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多羅那他、張建木(1983)。印度佛教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宗喀巴、法尊、劉小儂、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2009)。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市:橡樹林文化:盤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Conze, Edward(1954)。Abhisamay lanara。ROMA:Is. M. E. O.。  new window
7.薩迦班智達、張煒明(2011)。成佛之路--顯明佛陀密意。四川省藏傳佛教文化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麥彭、索達吉堪布(2014)。中觀莊嚴論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彌勒(2004)。現觀莊嚴論。彌勒五論。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賈曹杰(2007)。心要莊嚴疏。般若波羅蜜多要訣現觀莊嚴論釋心要莊嚴疏合集。臺北:大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獅子賢(2007)。現觀莊嚴論明義釋。般若波羅蜜多要訣現觀莊嚴論釋心要莊嚴疏合集。臺北:大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時憲(2010)。八千頌般若經論對讀。羅時憲著作全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