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乞巧文化傳承的圖像形式
書刊名:民俗研究
作者:余永紅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015(4)
頁次:103-111
主題關鍵詞:乞巧智慧圖像傳承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
乞巧文化中最核心的含義應是"巧",就是靈敏思維與熟練技藝的有機結合,表現了婦女的智慧與靈巧。經過歷代的傳承與演變,乞巧風俗不僅作為一種民俗儀式世代流傳,同時也形成了與之密切關聯的乞巧文化系列圖像。乞巧文化的圖像系列是緊緊圍繞乞巧活動的偶像、儀式、結果等三個方面而形成的。這些圖像雖然不是乞巧民俗的主體,但通過這些系列圖像,不僅可以窺探歷代乞巧民俗的基本狀況,同時也形成了乞巧文化的視覺藝術化呈現形式。進一步關注和研究這些圖像,有助於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乞巧文化的本質,有效傳承乞巧文化。
期刊論文
1.劉宗迪(2012)。摩喉羅與宋代七夕風俗的西域淵源。民俗研究,2012(1)=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逵夫(2006)。漢水、天漢、天水--論織女傳說的形成。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逵夫(2012)。由秦簡〈日書〉看牛女傳說在先秦時代的面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昭第(2014)。東方智慧女神:西和乞巧歌巧娘娘崇拜的基本主題。文藝爭鳴,20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湯池(1979)。西漢石雕牽牛織女辨。文物,197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俞允堯(1997)。七夕乞巧女兒節。文史雜志,199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映婕、張虎生(2008)。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的“傳統”或“傳統主義”--以兩個七夕個案為例。民族藝術,200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葉舒憲(2013)。乞橋.乞巧.鵲橋:從文化編碼論看七夕神話的天橋儀式原型。民族藝術,2013(6),5-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祝群英(2010)。論中國民間藝術的美學精神。文藝評論,20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銀(2008)。古代詩詞曲賦中的七夕風俗與〈牛郎織女〉(碩士論文)。西北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韓養民、郭興文(1987)。中國古代節日風俗。西安市:陜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李莉、李修建(2013)。藝術人類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曉路(2006)。中華藝術通史.五代兩宋遼西夏金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子賢、趙逵夫(2014)。西和乞巧歌。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逵夫(2014)。西和乞巧節。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玉貴(2001)。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吉軍、方建新、方健、呂鳳棠(2001)。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楊逸,區迅雷(20130813)。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接受專訪談天河乞巧節--烏丙安“女兒節”變“婆婆節” 乞巧文化獲“修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