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詞律探原
作者:張夢機
作者(外文):Zhang, Meng-J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高明
鄭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1
主題關鍵詞:詞律詩樂關係樂曲詞體音律宮調中國文學文學CHINESE-LITERATURE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6)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0
結語
本章於唐五代詞考源及訂律既竟,似可得簡單之結論,茲約為四端述之,以為最殿:
一、王易詞曲史論詞體成立之順序,凡有三例:初整齊而後錯綜,一也;初獨韻而後
轉韻,二也;初單片而後雙疊,三也。流衍至於五代,短章未足盡興,伶工樂府乃增
其節拍,化短為長。迨北宋柳永周邦彥輩,通樂工文,本舊曲以翻新調,於是慢詞生
焉。今按敦煌曲中,長調頗多,如傾盃樂凡一百一十字,內家嬌凡一百零六字,拜新
月凡八十六字,鳳歸雲凡八十四字,洞仙歌凡七十七字,別仙子凡七十九字,實與慢
體相類。又唐詞杜牧八六子一闕,見尊前集,凡九十字,鍾幅卜算子慢,見全唐詩,
凡八十九字,尹鴞金浮圖,見尊前集,凡九十四字,皆不失為慢詞之椎輪。然則慢體
之作,非始于宋人也明矣。
二、唐詞調名有為後人所誤用者,如浣溪沙一調,北宋以後,於此調齊言聲詩之七言
六句者,名浣溪沙;於其雜言作「七、七、七三、」兩片者,則有攤破浣溪沙、攤聲
浣溪沙、南唐浣溪沙等名,惟其初並不然也。按此調在唐,本有雜言、齊言兩體,統
稱浣溪沙。今觀敦煌曲中,名浣溪沙者,凡十一首,皆作雜言;尊前、花間二集內,
浣溪沙之各體皆備,但絕無二名,可以證也。宋人強立名目,不過徒滋紛擾耳。又五
代以後,以山花子為雜言浣溪沙之別名(如和凝詞),唐時則不然,蓋山花子在唐,
獨自為調,其與浣溪沙之雜言體句法雖同,而一□平韻,一□仄韻,非可混為一調,
自敦煌曲發現後,益證此說不謬,任氏初探嘗詳論之,可參本章山花子條。
三、再者,唐詞調名,有為後人所混用者,如萬樹詞律發凡云:「有調同名異者,如
木蘭花與玉樓春之類,唐人即有此異名。」今考兩調格律,實不相涉。按花間集載木
蘭花詞三首,玉樓春七首,其七字八句仄韻者為玉樓春體;木蘭花則韋莊詞、毛熙震
詞、魏承班詞,凡三體,三體格律稍異,然從無與玉樓春同者。且花間集所收魏承班
詞,長短句體木蘭花與五十六字體玉樓春兩調並列,則其聲律必有不同,固無可疑,
萬氏從宋人之混合,而不從五代之析分,殊非。又尊前集收歐陽炯詞,亦兩調並列,
皆五十六字七言八句,其首句平起者為木蘭花,仄起者名玉樓春。然御製詞譜僅據花
間集,分五十二字至五十五字者為木蘭花,五十六字七言八句者為玉樓春,亦有待商
榷。他如漁父與漁歌子,詞律以下之譜書,亦皆視為異名同調之作,蓋誤。按漁歌子
見於敦煌曲及花間集,均以「三三、七、」「三三、六、」兩片為正格,與張志和漁
父作「七、七、三三、七、」者不同。今考志和所作單片平韻者名漁父,唐五代作者
,皆無漁歌子之名,而顧敻、孫光憲所作雙疊仄韻者名漁歌子,卻無漁父之名,可見
當時實截然兩調。觀李珣於張體則題漁父,於顧體則題漁歌子,一家之作,而分體異
名,是為確證。然則舊說之誤,蓋可知也。
四、本章比勘唐五代詞之格律,知舊譜頗有疏漏者,如菩薩蠻兩段結句,唐五代詞用
拗律者多,不但第三字多用平聲,且第一字亦多用仄聲,其用常律句者蓋不多見,試
檢唐五代詞驗之,溫庭筠「雁飛殘月天」、「玉釵頭上風」;韋莊「美人和淚辭」、
「綠窗人似花」;牛嶠「玉郎猶未歸」、「錦屏春晝長」等,罔不如是。又如詞中凡
仄起仄住(仄仄平平仄仄)之六言句,其第一三五字平仄雖可不拘,但第五字作仄聲
時,則第三字必用平聲,反之亦然。要之兩字中必有一平聲也。再檢唐五代詞驗之,
牛嶠更漏子「金燼暗挑殘燭」;牛希濟謁金門「淚滴枕檀無數」;毛文錫何滿子「恨
對百花時節」;魏承班滿宮花「應在倡樓酩酊」;尹鴞清平樂「雨打梨花滿地」等皆
然,無例外者。然此類聲響,詞律、詞譜皆未道及,百密一疏,終不免玉玷之誚。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