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聲詩研究
作者:陳鍾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ung-hsiu CHE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立信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唐代 聲詩 燕樂 詩詞 樂府 曲子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2
論 文 摘 要
本文「唐聲詩研究」主要以最早輯錄唐聲詩的《樂府詩集》之〈近代曲辭〉卷為底本,參酌任半塘《唐聲詩》下編一百五十六曲調名以及黃坤堯〈唐聲詩歌詞考〉一文(將歌詞逐一找出),並增補新出總集(《全唐詩補編》)所輯錄之若干唐聲詩,對於二人所研治唐聲詩之成果進行探討與論辨,並從唐代燕樂發展史之角度,擬測唐聲詩與唐曲子詞之辨體方法,確定唐聲詩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介乎詩、詞兩大韻文系統當中,獨具開創新體之地位。
唐聲詩是唐代合燕樂別具聲情而可歌之聲詩歌詞,而大唐燕樂從初唐太宗時期即已完成十部規模,此大唐十部燕樂主要是以胡樂為主,在經過盛唐玄宗朝一連串對於燕樂進行政策性的改革,於開元二十四年升胡部樂為堂上樂,並於天寶十三載頒布燕樂十四調,使得唐聲詩曲調之製作,大部分集中於玄宗盛、中唐時期,而達到鼎盛階段,於是唐聲詩大量被製作而出,成為合燕樂別具聲情之歌詞,唐聲詩之內容多半十足反映出唐人生活之面貌。
唐聲詩在合樂方式上,主要分為「據辭以譜曲」與「依曲填詞」兩大類,其中「依曲填詞」又可區分為「依前朝舊曲而為新辭」以及「依唐人所譜之曲填辭」兩種,其中「依唐人所譜之曲填辭」的唐聲詩則存有齊、雜言句型之詞貌。而最早收錄唐聲詩之《樂府詩集.近代曲辭》卷,其中有若干聲詩亦被雜收於《樂府詩集》其他樂府類中,由此可得知聲詩燕樂曲調之淵源與特殊性質;《全唐詩》則進一步將若干唐聲詩視為唐詞而另立詞類收錄之,主要是由於明、清以來詞論家將若干唐聲詩視為唐曲子詞之因素,由此亦可得見,唐聲詩與唐曲子詞之關係與體例判準之複雜性,因此,本論文從大唐燕樂曲調發展過程為背景,探究唐聲詩與唐曲子詞合樂之方式,認為唐聲詩合樂樂曲,主要是以燕樂十四調之系統為範疇,而唐曲子詞合樂樂曲年代則逐漸由燕樂十四調發展至晩唐燕樂二十八調系統,並以敦煌《雲瑤集雜曲子》、《花間集》、《全唐五代詞》等多部詩詞總集所收輯之唐聲詩與唐曲子詞作為研討對象,討論聲詩與詞體之間的關係,最後以《花間集》作為詞體成熟之準本,並針對唐聲詩與唐曲子詞二者提出辨體之法。此外,本論文進一步認為唐聲詩在中國樂府詩歌史上,雖無樂府之名,然實際具有樂府入樂歌詩之「始義」,可直言的是,唐聲詩實為唐代入樂之樂府詩;而唐聲詩在合燕樂之前提下,介乎中國詩、詞兩大韻文系統當中,具有開創新體(詞體)的衍生功能,是值得重視之詩歌體製。
參 考 書 目

一、歷代經史典籍、工具書

《禮記》漢.鄭玄注,(台北:慧豐學會出版,新文豐印行),1978年。
《禮記集解》清.孫希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毛詩鄭箋》,(校相臺岳氏本),(台北:新興書局),1993年。
《隋書》新校本,唐.魏徵等撰,(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樂府古題要解》唐.吳兢撰,《歷代詩話續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樂府雜錄》唐.段安節撰,《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樂書要錄》佚名,《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羯鼓錄》唐.南卓撰,《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舊唐書》新校本,後晉.劉昫等撰,(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新唐書》新校本,宋.歐陽修、宋祁同撰,(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
《宋史》元.脫脫撰,(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金史》元.脫脫撰,(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通典》唐.杜佑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歷代樂志律志校釋》第一分冊、第二分冊 丘瓊蓀校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9年。
《樂書》宋.陳暘著,(《四庫全書珍本》)王雲五主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中國古代音樂史料輯要》梁在平選印,(台北:學藝出版社),1971年。
《中國音樂史料》全六冊,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三輔黄圖校注》何清谷校注,(陜西:三秦出版社),1998年。
《白孔六帖》白居易撰、孔傳續撰,(台北:新興書局),1969年。
《唐會要》全三冊,宋.王溥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唐五代文學編年史》陶敏、傅璇琮等編撰,(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周祖譔編撰,(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上海:地圖集出版社),1982年。
《詩詞曲韻總檢》盧元駿輯校,(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唐律疏議箋解》劉俊文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隋唐兩京坊里譜》楊鴻年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舞蹈史研究組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
《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史念海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詞學研究書目(1912-1992)》黃文吉主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唐語林校證》唐.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白樂天年譜》羅聯添著,(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杜甫年譜》元.王實甫撰,(台北:西南書局),1978年。
《東坡題跋》宋.蘇軾撰,(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唐代詩文六家年譜.劉夢得年譜》羅聯添著,(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姜亮夫撰,(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譚正璧主編,(香港:香港文史出版社),1961年。
《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陳國慶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電子檢索工具:「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檢索」。

二、總集、別集
《宋本花間集》全一冊,西蜀.趙崇祚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
《教坊記箋訂》唐.崔令欽撰,任二北箋訂 (台北:宏業書局),1973年。
《樂府詩集》全二冊, 宋.郭茂倩編撰(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古樂府》元.左克明,(《四庫全書.集部》)
《宋本樂府詩集》全三冊 宋.郭茂倩編撰(台北:世界書局),1979年。
《全唐詩》清.彭定求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全唐文》清.董誥等編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年。
《全唐詩補編》陳尚君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全唐五代詞》上、下冊,曾昭岷、王兆鵬、曹濟平、劉尊明編著,(北京:中華書局)
,1999年。
《敦煌歌辭總編》全三冊,任半塘編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全宋詩》傅璇琮等編,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四部叢刊》,(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
《胡仲子集》等三種,(景印文淵閣四庫叢書304),(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唐才子傳校箋》全五冊,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三家評註李長吉歌詩》唐.李賀著、清.王琦等評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白居易集》唐.白居易撰、顧學頡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白居易集箋校》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元稹集》唐.元稹撰、冀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玉谿生詩集箋注》唐.李商隱撰、清.馮浩箋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元氏長慶詩集》唐.元稹撰;《元白詩箋證稿》陳寅恪撰,(合訂本),(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王右丞集箋注》唐.王維撰、趙殿成箋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韋莊集校注》唐.韋莊撰、李誼校注,(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
《溫飛卿詩集箋注》唐.溫庭筠撰、清.曾益謙原注、清.顧予咸補注、清.顧嗣立書、張秀章等編校,(大連:大連出版社),1999年。
《李白集校注》唐.李白著、瞿蛻園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李太白詩文繫年》,(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年。
《岑參集校注》岑參著,陳鐵民、侯忠義校注,附錄〈岑參年譜〉,(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岑參詩集編年箋註》岑參撰、劉開揚箋註,(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劉禹錫詩集編年箋注》劉禹錫著,蔣維崧、趙蔚芝等箋注,(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高適詩集編年箋註》高適著,劉開揚箋註,(台北: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三、專著類

《詞源》宋.張炎撰,《百部叢書集成5》,(板橋:藝文印書館),1968年。
《律呂成書》元.劉瑾撰,《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詞源注》宋.張炎著、夏承燾校注;《樂府指迷箋釋》沈義父著、蔡嵩雲箋釋,(合訂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詩源辯體》明.許學夷著,杜維沫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西京雜記全譯》晉.葛洪集,成林、程章灿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唐詩紀事》全二冊 ,宋.計有功撰,(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元刊夢溪筆談》宋.沈括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
《唐詞紀》明.董逢元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年。
《唐音癸籤》明.胡震亨著,(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詩話全編》吳文治主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明詩話全編》吳文治主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詩藪》明.胡應麟撰,(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
《詞話叢編》唐圭璋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律呂新論》清.江永撰,《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燕樂攷源》清.凌廷堪著,《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詞林紀事、詞林紀事補正》合編 全二冊,清.張宗橚編、楊寶霖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聲詩》上下編 ,任半塘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敦煌曲初探》任二北著,(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3年。
《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王昆吾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隨唐燕樂調研究》日.林謙三著,(《近古文學概論等三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
《法曲》丘瓊蓀著,(《近古文學概論等三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
《唐宋大曲考》王國維著,(《論曲五種》),(台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
《詞調溯源》夏靜觀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詞苑叢談校箋》徐釚編著,王百里校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詞律探原》張夢機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new window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全二冊,楊蔭瀏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
《中國音樂史.樂譜篇》薛宗明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中國音樂史.樂器篇》薛宗明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樂師與史官》閻步克著,(北京:三聯書店出版),2001年。
《唐代酒令藝術》王昆吾著,(上海:東方出版社中心),1996年。
《樂府詩述論》王運熙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詞學叢編》全五冊,唐圭璋編,(北京:新華書店),1996年。
《詞學概說》吳丈蜀著,(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樂府歷史的研究》增田清秀著,(東京都:創文社),昭和56年(1981年)。
《唐代音樂歷史的研究.樂制篇》岸邊成雄,(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社),1961年。
《唐代音樂史的研究》上下冊,岸邊成雄著,梁在平、黃志炯譯,(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3年。
《詩歌與音樂論稿》李時銘著,(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new window
《唐樂古譜譯讀》葉棟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東西樂制之研究》王光祈,(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漢唐大曲研究》王維真著,(台北:學藝出版社),1988年。
《燕樂新說》劉崇德著,(合肥:黃山書社),2003年。
《唐戲弄》全二冊,任半塘著,(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詞曲史》王易著,(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唐代文化》全三卷 李斌城著,(北京:新華書店),2002年。
《敦煌文學源流》張錫厚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
《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李劍亮著,(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唐五代詞史論稿》劉尊明著,(北京:新華書店),2000年。
《唐代樂舞新論》沈冬著,(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燕樂探微》丘瓊蓀遺著、隗芾輯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蕭滌非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漢樂府研究》張永鑫著,(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漢代樂府與樂府歌辭》張壽平撰,(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中國詞史》上下卷,黃拔荊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唐宋詞與商業文化關係研究》王曉驪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葛曉音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漢語詩律學》王力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古典詩的形式結構》張夢機著,(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倚聲學(詞學十講)》龍沐勛著,(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係研究》吴相洲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四、論文

(一)論文集與期刊論文

《龍榆生詞學論文集》龍榆生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詞學論薈》趙為民、程郁綴選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
〈聲詩和聲與詞體的關係〉黃坤堯著,(《詞學》第五輯),夏承燾、唐圭璋主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頁148-153。
〈唐詩中使用和送聲的現象〉邱燮友,《國文學報》第二期,民國62年4月,頁321-336。
〈唐代民間歌謠與曲子詞之探述〉邱燮友,《中國學術年刊》1期,1976年12月,頁new window
29-40。
〈唐代民間歌謠發生的原因及其社會背景〉邱燮友,《國文學報》第四期,民國64年6月,頁117-124。new window
〈由敦煌曲看詞的起源〉林玫儀,《書目季刊》,第8卷第4期,1975年3月。
〈敦煌曲在詞學研究上的價值〉林玫儀,《漢學研究》第4卷第2期,1986年。new window
〈試論敦煌曲子詞的調式〉林玫儀,《隋唐五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
中國文學系)1998年。
〈雜歌謠辭所反映的社會現象〉林淑貞,《中國學術年刊》第17卷,1996年3月。new window
〈唐人的生活〉傅樂成撰,《國立編譯館館刊》一卷四期,1974年6月。
〈唐代邊塞詩與流行歌曲〉何寄澎,《幼獅月刊》40卷 1期,1974年7月。
〈隋唐音樂與詞的關係試探〉沈冬,《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四卷.第三期,頁53-61。〈唐五代聲詩與曲子詞混雜現象試析〉湯君,《新國學》第四卷,項楚主編(成都:new window
巴蜀書社)2002年,頁86-99。
〈唐樂古譜節拍探求〉莊永平,《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第22卷第1期,2003年3月,頁27-30。
〈關於唐俗樂二十八調的音階〉呂冰,《中國音樂學》(季刊),1994年第4期,頁10-25。
〈相和五調中的清、平、瑟調新論〉丁紀元,《黃鍾》(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頁7-26。
〈相和五調中的楚、側二調考辨〉丁紀元,《黃鍾》(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頁23-29。
〈初盛唐清樂從屬關係質疑〉葛曉音,《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四期,頁94-97。
〈一代宗師任中敏〉—紀念任中敏先生百年誕辰,張宏梁,《藝術百家》,1997年第四期。
〈詩樂離合與詞體確立〉汪聚應,《陜西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12月,第29卷第4期,頁26-30。
〈花間詞:詩與樂的再度結合〉高鋒,《鎮江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頁48-52。
〈關於《教坊記》中幾個曲名的考辨〉周延良,《晉陽學刊》1996年第3期,頁76-80。
〈唐聲詩歌詞考〉黃坤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研究所學報》第13期,1982年。
〈唐五代詞律的構成與聲韻探頤〉黃坤堯,《聲韻論叢.第九輯》,聲韻學學會主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8月,頁209-228。
〈從古樂譜看樂調和曲辭的關係〉葛曉音、﹝日﹞戸倉英美,《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頁147-161。
〈唐傳古樂譜和與之相關的音樂文學問題〉王小盾、陳應時,《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頁166-176。
〈關於古樂譜和聲辭配合若干問題的再認識——兼答王小盾、陳應時先生〉葛曉音、﹝日﹞戸倉英美,《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頁166-178。
〈任半塘「唐聲詩皆為齊言」說商榷〉李立信,《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2期,1999年12月。
〈亦雅亦俗的唐聲詩〉李立信,第二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民國89年3月11-12日。
〈論亂中有序的雜言詩〉李立信,《東海學報》三十六期(1)1995:1-28,民國84年七月。new window
〈論元結在新樂府運動中的地位〉李立信,(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中國唐代學會、東海大學中文所、東海大學歷史所),民國83年10月。
〈論雜律〉李立信,(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頁205。
〈古今節拍一律論的代表人——任半塘〉張林,《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頁43-51。
〈關於唐曲子問題商榷〉任半塘,《文學遺產》第二期,1980年,頁43-51。
〈關於蘇祇婆調式音階理論的研究〉關也維著,《音樂研究》1981年第三期,頁42-52。
〈唐代大曲第一部----秦王破陣樂〉李石根,《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單牌體曲牌的曲式結構類型〉褚歷,《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季刊),1997年第3期,頁45-50。
〈唐時《陽關》疊法探微〉趙春婷,《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季刊),2002年第2期,頁83-89。
〈敦煌歌辭、敦煌詞、民間詞與文人詞之考辨〉劉尊明,《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頁1-7。
〈敦煌詩詞補正與考源〉汪泛舟,《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頁105-187。
〈清樂大曲究竟有多少---兼與王小盾先生商榷〉劉小龍,《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季刊),1999年第2期,頁88-92。
〈唐代胡樂之研究〉王婉冰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五卷第一期,1972年1月,頁42-52。
〈任中敏先生和他所建立的散曲學、唐代文藝學〉王小盾、李昌集,《文學遺產》,1996年第6期,頁104-114。
〈論隋唐燕樂樂部〉沈冬,《民族藝術》,1997年第2期,頁181-196。
〈唐宋燕樂歌辭的歷史考察---論《碧雞漫志》的主旨及其意義〉謝桃坊,《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第1期,頁134-139。
〈在詩律與詞律之間---「漁歌子」詞調分析〉謝俐瑩,《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二期
〈唐五代詞創調史述要〉金志仁,《南通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63-69。
〈詞調與唐宋大曲之關係〉(上)(中)(下)梅應運撰,《大陸雜誌》14卷1-3期,1957年1月。
〈唐人的詩體分類〉王運熙,《中國文化》第十二期,頁154-164。
〈論初唐近體詩律的形成與歌詩入樂的關係〉呉相洲,《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總第133期,2000年第2期,頁65-69。
〈詞起於源於民間再闡釋〉劉尊明,《中國韻文學刊》1995年第1期,頁56-64。
〈詞起源於中唐詩客論---兼論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個詞派〉王輝斌,《貴州社會科學》總186期、第六期,2003年11月,頁57-62。
〈論韋莊詞與“以詩為詞”的源頭〉莫立民,《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頁35-37。
〈論中唐文人詞源於聲詩〉孫維城,《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1期,頁81-85。
〈淺議宋代的聲詩〉羅紅艷,《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總第41期,2003年第2期,頁48-71。
〈試論「以詩為詞」的判斷標準〉劉石,《北京中華書局》頁83-100。new window
〈詞體:兩大聲律系統的複合〉韓經太,《文學遺產》1994年第5期,頁61-69。
〈宋人詞體觀念的形成及其對詞體發展的影響初探〉柯雅芬,《中華學苑》第四十四期,頁177-197。new window
〈關於樂府詩的幾個問題〉曹道衡,《齊魯學刊》1994年第3期,頁4-37。
〈李白詞真偽証說〉王輝斌,《襄樊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63-65。
〈曾昭岷等新編《全唐五代詞》評介〉林鍾勇,《書目季刊》第三十五卷第一期,頁69-76。
〈天下遍奏「西涼」樂,四郡俱作詞牌名---兼論唐代文人詞的發端及其演變軌跡〉楊國學、王春玲,《河西學院學報》第1期,2002年2月,頁33-37。

(二)學位論文

《九宮大成譜中唐聲詩研究》謝怡奕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
《唐詩入唱研究》洪靜芳著,(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4月。
《詞體起源與唐聲詩關係之研究》陳枚秀著,(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段安節樂府雜錄箋訂》洪惟助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new window
《隋唐西域樂部與樂律研究》沈冬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9年new window
《詩歌諷諭傳統與唐代新樂府研究》朱我芯著,(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3年new window
《溫庭筠與晚唐五代文人詞之定型》洪若蘭著,(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0年new window
《宋人擇調之翹楚:〈浣溪沙〉詞調研究》林鍾勇著,(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唐代和詩研究》陳鍾琇著,(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new window
《敦煌佛教歌曲之研究》林仁昱著,(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new window
《唐代詩歌之樂器音響研究》林恬慧著,(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唐代燕樂十部伎、二部伎之樂舞研究》劉怡慧著,(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唐代文人詞研究》楊肅衡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龜茲樂與隋唐音樂文化之研究》陳柏蓉著,(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
國84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