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追尋意義之旅:「天路歷程」與「鏡花緣」的寓言探索
作者:姜台芬
作者(外文):JIANG, TAI-FEN
校院名稱:國立台灣大學
系所名稱:外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朱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9
主題關鍵詞:寓言寓言天路歷程鏡花緣FORETELLALLEG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5
本論文分兩大部分:前半綜析近代文論對allegory--個無所不在又變化多
端,幾與文學齊生的表現方式或文學因素--的新看法。後半則從這些新觀點出發,
實際地析論兩部allegory(或可譯為「寓言」)作品。
依據傳統的定義,allegory是一具有二元指攝或詮釋架構的寫作形式。在字
面上,它敘述一個故事,卻(同時)指攝著另一更高層次的真理,這兩個層次的結構
相互呼應,簡言之allegory表面上說著一回事,卻意指另一回事,此一定義
即使到近代仍廣被接受。不過近年來,一些文論家開始作更進一步的探究,發掘出a
llegory-辭所涉及的一些文學理論上的根本問題。他們發現:其一,all
egory的「二元結構」並不如傳統定義中那麼理所當然,究竟我們如何確定它的
存在?它如果存在,又是如何運作的?其二,allegory其實敘述著語言本身
的故事,它所要傳達的真理,其實就是人類語言的真象:人類受限於時空,其言言自
然也限於時空,而無法觸及至高無上的永恆真理。allegory使用間接,比喻
的語言,正揭示語言不能直指真理,只好憑藉一不得已的謬誤(以他物代替真理)的
真象。allegory永遠在敘述「語言其實無法傳遞真理」這件事。其三,基於
上述發現,自浪漫主義以來盛行的「allegory劣於symbol(象徵)」
的說法就大大值得商榷了,若allegory所描繪的是人類語言無法逃脫的困境
,那麼以象徵手法超越時空,呈現一永恆的對感經驗的止圖,只不過是詩人一廂情願
的夢想罷了。本部分的討論最後以兩位當代批評家對但丁(Dante)的alle
gory所作的分析作為結束,因為他們發現但丁作品透露著一種獨特的希望訊息,
或能為近代文論家筆下困於時空的人類語言提供一條出路。他們發現,但丁一方面深
刻體認到人類語言傳意功能的有限,一方面又堅持對至高真理的希求與信仰。期能藉
「在希望、信仰中努力」之原則,提昇人類語言的境界。
本文第二部分的實際作品分析發現「天路歷程」與「鏡花緣」正敘述著人類語言在兩
種不同文化中的兩種不同的故事。「天路歷程」一方面指出人類語言「繁義」、「自
我重複」等種種拘限,一方面強調對上帝語言的絕對信仰是唯一出路:信,可以使人
類語言跨越時空之限,上及上帝的真理。而「鏡花緣」在揭露傳統儒學、理學及釋道
思想完全建立於語言的「自我重複」的真象之後歸止於「以文為戲」的結論。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