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學經典的改寫與轉化——以《鏡花緣》改寫為例
作者:卓淑敏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u-Ming Cho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文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李汝珍鏡花緣文學經典改寫轉化Li-Ju-chenFlowers in the Mirrorliterary classicsrewritetransfor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3
1980年代以來,有關文學經典(classics)的討論,一直是文學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此乃因1840年(道光20年)鴉片戰爭後,在文化與教育兩方面均強調拋棄舊典,改習西經,向西方尋求真理。之後,1919年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學。時至今日,一向居於文化中心地位的語言文本,漸次由視覺圖像取而代之,由中心移轉至邊緣。而回歸的方式,即是在消費文化的氛圍中,以改寫(rewrite)、顛覆、戲仿(parody)、拼貼(collage)等方式進行「再創作」(re-creation),重新建構圖文關係,以吸引漸次消失的閱聽者。
在兒童文學領域中,出版界長期以來以「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系列叢書」的方式,將歷代的古典小說改寫並集結成套,是早期兒童讀者接觸古典文學的入門書,但隨著卡通及漫畫的盛行,文學傳播的載體亦隨著改變,因應不同媒體的特性,對於原典的轉化亦有差異。然而,研究者認為,經典的傳承,所強調的重點並非形式而是文化上的承接,改寫乃是針對時空轉換而進行的必要流變。因此,必需尋求經典改寫與轉化的可行法則,方能使其在未來仍能長久存續。
《鏡花緣》自1920年由魯迅首先提倡其文學經典地位,之後引發學者的討論及改寫轉化。本論文共分柒章,第壹章為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鏡花緣》文獻探討,第貳章著眼於文學經典的改寫與轉化,分成四個部分討論:經典的定義、文學經典的價值與意義、改寫與轉化的界定及基本原則,在本章中歸納出文學經典的特性為:文化性、獨特性及時間性。第參章討論《鏡花緣》的經典意義、《鏡花緣》在兒童文學上的意義及《鏡花緣》改寫版本的現況。第肆章至第陸章以《鏡花緣》改寫版本六十四冊為研究對象,以人物、事件、主題、場景、圖文關係為分析要項,探討改寫版本轉化的現況。
相較於其他中國經典章回小說,《鏡花緣》的改寫除文字形式外,屈指可數,而改寫轉化就紙本而言,多著重前半部海外歷程忽略其後半之遊戲習俗與機智幽默。雖隨著時代進展而有圖像化趨勢,但在表現形式上仍以說故事為主,缺少轉化。在第柒章中,筆者除進行總結外,更提出此經典作品轉化為知識性讀物、立體繪本(Pop-up)、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以及結合現代數位科技的可能性。
The discussion about literary classics has been a popular issue in the literary research world since the 80s. This is because of the major set back in the Opium War in 1840( Year 20, Tao Kuang Emperior), people are incline to cast away the old tradition and embrace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both i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spects. Later, 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1919, vernacular literature has become the central form of communication. Up until now, written text which has been center of the culture for centuries were replaced gradually by the various visual form, and move to a less important position. The only way to get back to the stage is through re-creat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and visual elements by ways of rewrite, subvert, parody, and to collage. Only through these channels can it attract disappearing audiences in the world of consumerism.
In the field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publishers have been using the commercial packaging under the name of “series of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to rewrite the literary works and novels. This is often the child reader’s first contact with literary classics. But as animations and comic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 platform of literary works has changed accordingly. Due to the nature of different media,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s also varies. However, it is researcher’s view that the legacy of classics is on the cultural side rather than form, re-writing is necessary change that has to be made under the transition of time and space. Thus, we must seek for the possible rules and formats to keep the literary classics last regardless of time.
Flowers in the Mirror has received wide recognition as well as discussions and rewriting since Lu Xun set the basic tune for its position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 This dissertation will be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first chapter is my research motivation, purpose of research,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literature review; second chapter will focus on the rewrit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classics. I will be discussed this in four parts: the definition of classics,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terary classics, the definitions of rewrite and transform. In this chapter, I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classis are: cultural, unique and timely; the third chapter will discuss the importance and meaning of Flowers in the Mirror as a literary classics, its meaning in children literature, and how this classic work has been rewrite; from fourth to six chapters, analysis will be done based on person, event, topic, set and word-picture relationship, these elements will be examined on all sixty four rewrite versions.
As comparison to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s, the rewrite of Flowers in the Mirror focus mainly on textual format. And even in the printed rewrite transformation version, most versions focus on first 50 chapters of the book which depicts the adventure overseas, and overlook the latter 50 chapters which full of culture of gaming and humor. Our society change rapidly, thought most rewrite versions have put their effort to be more visual oriented but these rewrite versions still present in mainly on story-telling fashion, which lack of dynamic transformation. Thus, in chapter seven, aside from the conclusion, researcher will present how this literary classics can be transform into informative picture book, Pop-up, performing arts, and the possibilities to combine with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一、文本
(一)原著
李汝珍著:《鏡花緣》上下冊,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6月。
李汝珍著:《鏡花緣》,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10月。

(二)改寫本
大腳先生改寫、繪圖,《鏡花緣下、翼民國奇觀》,台北縣: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
大腳先生改寫、繪圖,《鏡花緣上、海外遇仙緣》,台北縣: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
方瑜編撰,《鏡花緣:鏡裏奇遇記》,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月。
月隱寒霜改寫,《鏡花緣》,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王薇改寫,李玉蘭繪圖,《鏡花緣》,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5月。
世一編輯部改編,《鏡花緣》,臺南市: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7月。
幼福編輯部改寫,《鏡花緣》,臺北縣:幼福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石延博等編寫,《鏡花緣》,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5年8月。
任文京、梁志林改寫,《鏡花緣》,河北: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年4月。
任文京、梁志林改寫,賴昊君繪圖,《鏡花緣》(上下冊),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月。
收穫美術社改編,《鏡花緣》,高雄市:收穫美術出版社,1991年4月。
何友明改寫,董春雷繪圖,陳文賢插畫,《鏡花緣》,臺北市:風車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李雪改寫,趙光宇繪圖,封面設計奇異堡圖文,《鏡花緣》,北京:連環畫出版社,2006年8月。
李潼改寫,洪義男繪圖,《鏡花緣》,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2月。
杜宗霖改寫,姜春年繪圖,《鏡花緣》,臺南市:大千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7月。
奇異堡童書改寫、繪圖,《鏡花緣》,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8年3月。
林樹嶺、陳東和、張天賜主編,《鏡花緣》,臺南市:金橋出版社,1983年5月。
林樹嶺主編,柯英奇繪圖,臺中縣:興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施家齊改寫,張海濤繪圖,《鏡花緣》,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3月。
洪小如改寫,李信濤、張敬繪圖,《鏡花緣》,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6月。
洪小如改寫,陳士侯繪圖,《鏡花緣》,臺北市:東方出版社,1964年4月。
洪小如改寫,陳士侯繪圖,《鏡花緣》,臺北市:東方出版社,1998年5月。
洪小如改寫,陳士侯繪圖,唐壽南封面繪圖,《鏡花緣》,臺北市:臺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7月。
風車編輯製作,奇異堡童書繪圖,《鏡花緣》,台北縣:風車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7月。
唐淑芳改寫,陳文賢繪圖,《鏡花緣》,臺南市:長鴻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1月。
夏文蓉改寫,惠泉繪圖,《鏡花緣》,臺北縣:長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8月。
時風編寫,獨角王動畫,《鏡花緣》,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郝尚勤、李秀榮改寫,《鏡花緣的故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6月。
馬景賢改編,徐秀美繪圖,《鏡花緣》,臺北市:光復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9月。
張玲玲編寫,駱根興繪圖,《鏡花緣》,臺北市:臺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
張曼娟、孫梓評策劃撰寫,潘昀珈繪圖,《花開了:鏡花緣˙唐小山的故事》,臺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曹尚珺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俏、戴紅倩內文插畫,《萬里尋父》,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曹尚珺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妖島鬥法》,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莫等卿改編,《鏡花緣》,臺南市:啟仁書局有限公司,199年4月。
郭鳳娟改寫,《鏡花緣》,臺北市:聯廣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6月。
游宗蓉改寫,《鏡花緣》,臺中市:三久出版社,1995年7月。
華一書局編輯委員會編著,曾永義審訂,陳士侯、鄭玉梅、陳士貢繪圖,《鏡花緣》,華一書局,1985年7月。
黃墩岩主編,《鏡花緣》,臺北市:瑞昇文化圖書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3月。
賈英選注,《鏡花緣故事選》,臺北市:業強出版社,1991年3月。
鄒一凡改寫,《女兒國歷險》,臺南市:大眾書局,1992年12月。
管家琪改寫,楊麗玲繪圖,《鏡花緣:暢遊奇幻國度》,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管家琪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俏、戴紅倩內文插畫,《求仙記》,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管家琪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俏內文插畫,《唐敖治水》,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管家琪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倩內文插畫,《女兒國》,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管家琪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纏小腳男人》,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樂茞軍改寫,陳雄繪圖,《鏡花緣裡的故事》,臺北市:國語日報社,1973年7月。
蔡慧如改寫,廖鴻興繪圖,《鏡花緣》,臺北市:方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倩、戴紅俏內文插畫,《小人國》,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倩、戴紅俏內文插畫,《百穀仙》,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倩、戴紅俏內文插畫,《孝女射虎》,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倩、戴紅俏內文插畫,《美人魚報恩》,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倩內文插畫,《君子國》,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倩內文插畫,《紳士國》,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大人國》,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仙島奇緣》,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百花下凡》,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兩面國》,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返回天庭》,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海上奇遇》,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神槍少女》,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蛙女獻珠》,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賴瑞雲、林瑜改編,袁文彬、洪一英插圖,《鏡花緣》,臺北市:國際少年村,2000年。
賴瑞雲、林瑜改編,袁文彬、洪一英插圖,《鏡花緣》,臺北縣: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2月。

二、論著
于丹、易中天:《經典,可以這樣讀》,臺北縣: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2月。
方正耀:《中國古典小說理論史》,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王勇編:《翫˙鏡花》,臺北縣:咖啡田文化館,2005年10月。
王寧:《文化翻譯與經典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
石元健輯譯:《羅素精選集》(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0年9月),頁35。
朱自強、何衛青:《中國幻想小說論》,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年12月。
朱眉叔:《李汝珍與鏡花緣》,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李玉平:《多元文化時代的文學經典理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月。new window
李劍國、占驍勇:《《鏡花緣》叢談—附《鏡花緣》海外考》,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汪正龍:《西方形式美學問題研究》,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周芬伶:《探索西遊記與鏡花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new window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兒童文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2月。
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北市: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2002年3月參版四刷(1994年參版一刷)。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97年7月。new window
洪文珍:《改寫本西遊記研究──情節取捨與標題製作之探究》,高雄市:慈恩出版社,1984年7月。
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茅盾:《神話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8月第2次印刷(1981年4月第1版)。
苟波:《仙境仙人仙夢》,成都市: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年3月。
孫康宜:《文學經典的挑戰》,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3月。
耿一偉:《羅伯˙威爾森——光的無限力量》,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9年2月。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1月。
高千惠:《移動的地平線:藝文烏托邦簡史》,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9年3月。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1月。
梅子涵等著:《中國兒童文學五人談》,天津:新蕾出版社,2008年12月。
傅佩榮:《哲學與人生》,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頁337-348。new window
彭懿:《世界幻想文學導論》,臺北市: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童慶炳、陶東風主編:《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
黃大宏:《唐代小說書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4月。
黃秋芳:《兒童文學的遊戲性》,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6月。
趙憲章、張輝、王雄:《西方形式美學——關於形式的美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趙憲章:《形式的誘惑》,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7年1月。
劉緒源:《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8月。
劉燕萍:《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詮釋》,上海市:學林出版社,2003年7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市: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5月再版(1966年10月初版)。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
錢穆:《經學大要》,臺北市: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12月。
閻景娟:《文學經典論爭在美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3月。
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3月。
龔鵬程主編:《讀經有什麼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三、譯著
Frank Lentricchia, 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李桂蜜譯:《為什麼讀經典》(Perche Leggere I Classici),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倪安宇、馬箭飛等譯:《義大利童話I》(Fiabe Italiane),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托馬斯˙孔恩(Thomas Kuhn)著,程樹德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7月。
艾略特(T.S.Eliot):《艾略特詩學文集》,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佛斯特著(Edward Morgan Forster),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
李維斯陀(Claude Levi-Strauss)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Myth and Meaning),臺北市:麥田出版,2001年7月。
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Sacred Narrative: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Myth),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著,余君偉、傅士珍、李永平、郭強生、蘇榕譯:《盡得其妙——如何讀西方正典》(How to Read and Why),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著,高志仁譯:《西方正典》上下冊(The Western Canon),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3月。
柯林˙杜瑞茲(Colin Duriez)著,褚耐安譯:《聖經、魔戒與奇幻宗師》,臺北市:啟示出版,2004年4月。
約翰˙赫伊津哈(J. Huizinga)著,多人譯:《遊戲的人》(Homo Ludens),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年1月。
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Theory of Literature),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0年11月。
麥可˙懷特(Michael White)著,莊安祺譯:《托爾金傳》(Tolkien: A Biography),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臺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1月。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Transformations of Myth through Time),臺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1-3月再版。
愛德華˙希爾斯(Edward Shils)著,傅鏗、呂樂譯:《論傳統》(Tradition),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5月。
葛哈德˙貝林格(Gerhard Bellinger)著,林宏濤譯:《神話學辭典》(Knaurs Lexikon der Mythologie),臺北市:商周出版,2006年6月。

四、學位論文
王安琪:《〈格列佛遊記〉與〈鏡花緣〉再探:曼氏諷刺理論詮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7月。new window
王季文:《鏡花緣神話國度研究》,臺北市: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5月。
王瓊玲:《清代才學小說研究》,臺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6月。new window
呂覲芬:《《鏡花緣》的主題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宋孟貞:《《紅樓夢》與《鏡花緣》的才女意義析論》,南投縣: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0年6月。
李芷慧:《《鏡花緣》兒童文學改寫研究》,宜蘭縣: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1月。
林喬偉:《從中國古典文學賞析來探討多媒體製作的腳本結構—以鏡花緣多媒體為例》,桃園縣: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姜臺芬:《追尋意義之旅:天路歷程與鏡花緣的寓言探索》,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7月。new window
殷肇霙:《《鏡花緣》中女性生命的主體性研究》,嘉義縣: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2月。
張有政:《《鏡花緣》修辭藝術探微》,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8月。
郭楊:《乾隆嘉慶時期涉海小說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3月。
陳英琪:《有趣的閱讀與辯證的省思;格列佛遊記與鏡花緣中的遊記、幻想以及寓言形式之運用》,臺中縣: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陳豐味:《《鏡花緣》與兒童文學》,臺東市: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曾鳴:《女兒國:男權社會的反諷》,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3月。
黃淑偵:《《鏡花緣》神話原型與敘事技巧研究》,臺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7月。
黃渼婷:《 “弗森堡”與 “鏡花緣”中的烏托邦》,臺北市: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賴宛敏:《《鏡花緣》中百花仙子謫凡歷程之結構析論》,臺北市: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駱水玉:《四部具有烏托邦視境的清代小說——《水滸後傳》、《希夷夢》、《紅樓夢》、《鏡花緣》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6月。
韓佩錦:《李汝珍的女性認同—析論《鏡花緣》之解構性別角色定規》,彰化縣: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羅潤基:《《李氏音鑑》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小學組碩士論文,1991年5月。
蘇淑芬:《鏡花緣研究》,臺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5月。
五、期刊論文
(一)《鏡花緣》
孔令境:〈鏡花緣史料〉,《鏡花緣》,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2月,頁839-841。
毛志勇:〈女兒國的兩個系統——兼論吳承恩與李汝珍的女性審美觀〉,《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0年,頁180-187。
王同書、夏穎:〈《鏡花緣》的現代意識〉,《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8年,頁189-197。
王向輝、王麗麗:〈從《格列佛游記》和《鏡花緣》看中西傳統文化的差異〉,《外國文學研究》,第2期,1995 年,頁27-32。
王志芳:〈《鏡花緣》所體現的奇幻思維方式的雙重性〉, 《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12期,2008年,頁57-58。
王宜庭:〈男所不欲 勿施于女——論《鏡花緣》之女兒國〉,《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總27期,第2期,1997年,頁42-60。
王青:〈女兒國的史實、傳說與文學虛構〉,《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8年5月,頁120-125。
王瓊玲:〈《鏡花緣》中的醫藥〉,《古典文學》,第十四集,1997年5月,頁373-408。
吉約里(John Guillory)著,劉穎譯,〈意識形態與經典形式:新批評的經典〉,《文學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朱軍:〈《鏡花緣》中“百花仙子”的領導藝術淺析〉,《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8期,2008年,頁42。
余克超、張傳藻:〈鄭振鐸與《鏡花緣》研究〉,《明清小說研究》,第六期,1987年月,頁243-249。
吳淑玲:〈女性意識的高揚——論《鏡花緣》女性解放思想之探討〉,《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41-52。
李仁淵:〈重訪「女兒國」:清中葉以來關於《鏡花緣》的性別論述〉,《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1年12月,頁127-156。new window
李玉馨:〈反傳統與擁傳統:論「鏡花緣」中的女權思想〉,《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總258期,1993年11月,頁108-120。new window
李辰冬:〈鏡花緣的價值〉,《李辰冬古典小說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頁327-338。
李時人:〈李汝珍 “河南縣丞”之任初考〉,《明清小說研究》,第六期,1987年,頁237-242。
李雄飛、郭瓊:〈《鏡花緣》版本補敘〉,《中國文化研究》,秋卷,2007年,頁151-155。
李慕如:〈兒童文學之編製〉,《兒童文學綜論》,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頁471-493。
李豐楙:〈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七期,1995年9月,頁107-156。new window
汪龍麟:〈20世紀《鏡花緣》研究述評〉,《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0年,頁60-65。
侍守愚、姚夢芹:〈《紅樓夢》與《鏡花緣》對 “纏足’問題的態度〉,《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4年,頁183-189。
周岩壁:〈《格列佛遊記》與《鏡花緣》在前文學遺產繼承上的比較〉,《南都學壇》,第16卷,第1期,1996 年,頁52-55。
林連祥:〈鏡花緣結構探索〉,《中外文學》,第9卷,第8期,1981年1月,頁28-37。new window
邱海珍:〈《鏡花緣》對《山海經》的發展〉,《中州大學學報》,第5期,2008年,頁57-59。
姜平:〈《紅樓夢》《鏡花緣》女性意識的藝術表現方式比較〉,《福建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2009年,頁85-89。

胡毅,〈鏡花緣與葛利佛遊記〉,《鏡花緣》,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2月,頁835-838。
胡適,〈鏡花緣的引論〉,《鏡花緣》(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2月),頁797-824。
胡適,〈關於鏡花緣的通信〉,《鏡花緣》,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2月,頁825。
凌石:〈《鏡花緣》理想境界淺譯〉,《明清小說研究》,第六期,1987年月,頁223-228。
夏志清著、黃雅樑譯:〈文人小說和中國文化--<鏡花緣>(李汝珍著)研究〉,《幼獅月刊 》,第40卷,第3期,1974年9月,頁18-29。
孫佳訊,〈孫佳訊先生回信〉,《鏡花緣》,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2月,頁827-828。
孫佳訊,〈鏡花緣補考—成正於胡適之先生〉,《鏡花緣》,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2月,頁829-833。
孫佳訊:〈《鏡花緣公案辨疑》補說〉,《明清小說研究》,第六期,1987年月,頁229-236。
徐士年:〈談談鏡花緣〉,《鏡花緣》,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2月初版,頁783-796。
袁世碩:〈《鏡花緣》和《山海經》〉,《東岳論叢》,第25卷第3期,2004年5月,頁66-70。
袁盛財:〈千幻萬化難離其宗——論《鏡花緣》的異國形象分析〉,《新余高專學報》,第8卷,第3期,2003年7月,頁40-43。
袁華玲:〈從朦朧走向明朗的女兒世界——論《聊齋志異》、《紅樓夢》、《鏡花緣》女性觀的演進〉,《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第4期,2008年,頁35-36+5。
馬濟萍:〈試論道教 “立善修德” 思想及其影響〉,《淮海工學院(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1期,2005年3月,頁24-26。
張思齊:〈《鏡花緣》比較探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總24卷第6期,2003年6月,頁123-131。
張興龍:〈試析中國詩性智慧語境下的《鏡花緣》〉,《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1期,2005年3月,頁51-54。
張蕊青:〈《鏡花緣》與清代文化風習〉,《江海學刊》,第6期,1999年,頁174-176。
張蕊青:〈江蘇人文傳統對李汝珍創作之影響〉,《學海》,1999年5月,頁130-133。
張蕊青:〈為女性解放的 “先鋒”小說——《鏡花緣》〉,《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99年,頁138-144。
張蕊青:〈乾嘉揚州學派與《鏡花緣》〉,《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總195期,1999年,頁103-107。
陳文新:〈《鏡花緣》:中國第一部長篇博物體小說〉,《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99年,頁126-137。
陳孝娥:〈十九世紀前中西游歷小說散論〉,《安康學院學報》,第2期,2009年,頁50-52。

陳榕:〈女性主義烏托邦之旅——吉爾曼的《她鄉》與李汝珍的《鏡花緣》中女兒國之比較〉,《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3期,2008年,頁96-100+105。
單有方:〈《鏡花緣》引用《山海經》神話手法淺析〉,《殷都學刊》,2001年,頁71-73。
彭增玉:〈論《鏡花緣》思想傾向的複雜性〉,《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9年,頁121-126。
敦玉林:〈《鏡花緣》 “君子國”裡 “讓”與 “爭”的道德解析〉,《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3期,2004年9月,頁33-35。
敦玉林:〈《鏡花緣》中 “君子國”的道德問題〉,《淮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2003年6月,頁801-803。
黃克武:〈「鏡花緣」之幽默﹣﹣清中葉中國幽默文學之分析〉,《漢學研究》,第9卷,第1期,總17期,1991年6月,頁353-399。new window

楊龍、孫秀華:〈論《鏡花緣》的尋根文化內涵〉,《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期,2008年,頁59-61。
葉於棋著:〈《鏡花緣》的性別初探〉,《教育研究》,第13期,2005年,頁47-56。
管仁福、李卿:〈紅樓鏡花終虛幻,難忘世間女兒情——《紅樓夢》、《鏡花緣》比照解讀〉,《紅樓夢學刊》,第3輯,2003年,頁171-179。
劉凌:〈《鏡花緣》與《格列佛游記》的異同分析〉,《考試周刊》,第26期,2008年,頁26。
劉雪梅:〈論道教思想對《鏡花緣》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3年,頁171-179。
劉晶:〈從禽魚物象看《鏡花緣》的想象〉,《文學教育(下)》,第11期,2008年,頁22-23。
劉鳳霞:〈從《鏡花緣》看李汝珍的女性才德觀〉,《牡丹江大學學報》,第7期,2008年,頁19-21。
劉蓮英:〈論《鏡花緣》“奇不入幻”的敘事選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4期,2008年,頁118-122。
劉驥、楊雅(王樂) :〈奇特的想象,絕妙的諷刺——《格列佛游記》和《鏡花緣》諷刺手法之比較〉,《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9年,
頁90-92。
蔣玉蘭:〈從兒童文學視角比較《鏡花緣》和《格列佛游記》〉,《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5期,2003年,頁17-21。
蔡元培等著:〈全國專家對於讀經問題的意見〉,《讀經問題》,香港:龍門書店,1966年10月影版。
鄭榮豪:〈《鏡花緣》的結構〉,《中國文化研究》,《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0年,頁167-179。
黎活仁:〈烏托邦與女性主義--近四十年有關「鏡花緣」研究的回顧〉,《古典文學 》,第13期,1995年9月,頁135-164。
賴素玫:〈《鏡花緣》前結構的神話敘述〉,《國立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五輯,2000年9月,頁152-163。
駱水玉:〈淪降暨遐昇——論《鏡花緣》所望終虛的天路歷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2001年3月,頁231-268。new window
戴媛媛:〈從唐小山看《鏡花緣》中的女性觀〉,《邊疆經濟與文化》,第1期,2009年,頁87-89。
謝丹:〈《鏡花緣》中的海屬特色探析〉,《牡丹江大學學報》,第2期,2009年,頁45-47。
謝丹:〈不滿化為諧趣——李汝珍《鏡花緣》“遊戲心態”探析〉,《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8年,頁76-78。
鍾明奇:〈脈承與超越——論《鏡花緣》〉,《明清小說研究》,第22期,1991 年12月,頁189-202。
魏愛蓮(Ellen Widmer):〈女性讀者眼中的《鏡花緣》〉,《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頁229-237。
顧建新、劉媛媛:〈略論《鏡花緣》中多久公的形象〉,《淮海工學院學報》,第2卷,第1期,2004年3月,頁35-38。
顧海芳:〈《鏡花緣》中的語氣副詞 “畢竟”、“再”〉,《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2年,頁43-45。
顧海芳:〈《鏡花緣》海州方言詞匯例釋〉,《咸寧師專學報》,第22卷,第4期,2002年8月,頁102-103。

(二)經典
南方朔:〈如何閱讀以及為何閱讀〉,《盡得奇妙——如何讀西方正典》(How to Read and Why),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文森特˙雷奇(Vincent B. Leitch)著,王順珠譯:〈文學的全球化〉,《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76-191。
王寧:〈文學經典的形成與文化闡釋〉,《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92-203。
王璦玲:〈「忖度予心,百不失一」:論《桃花扇》評本中批評語境之提示性與詮釋性〉,《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頁129-189。new window
朱國華:〈文學經典化的可能性〉,《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98-109。
朱靜美:〈新前衛劇場之經典名劇再創作——溯源〉,《中外文學》,28卷9期,2000年2月,頁119-146。new window
艾略特(T.S.Eliot)著,杜國清譯:〈傳統和個人的才能〉,《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市:田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3月,頁1-20。
吳思敬:〈一切尙在路上〉,《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357-363。
吳潛誠:〈強勢批評家卜倫和他的《西方正典》〉,《西方正典(上)》(The Western Canon),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3月,頁12-17。
李玉平:〈互文性與文學經典〉,《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64-78。
杜衛˙佛克馬(D.W. Fokkema)著,李會芳譯:〈所有的經典都是平等的,但有一些比其他更平等〉,《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7-23。
季廣茂:〈經典的由來與命運〉,《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19-132。
林孝信、黃俊傑:〈美國的經典通識教育:經驗、問題與啟示〉,《通識教育》,第3卷,第4期,1996年12月,頁117-132。
金莉:〈經典修正〉,《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頁294-305。
保羅˙勞特(Paul Lauter)著,李會芳譯:〈經典——彼時和此時〉,《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25-32。
洪櫻芬:〈通識課程中的經典教育——以「《大學》、《中庸》之研讀」課程為例〉,《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第1卷,第3期,97年1月,頁153-169。new window
范如君整理:〈輕經典與新思潮——陳信元專訪正中書局總經理單小琳〉,《文訊》,第192期,2001年10月,頁62-64。
張錫輝:〈經典詮釋與技藝:論「游於藝」對經典教育之啟迪〉,《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第1卷,第1期,2006年11月,頁79-108。new window
郭強生:〈讀它作什麼?〉,《盡得奇妙——如何讀西方正典》(How to Read and Why),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頁8-9。
曾守正:〈經典、去經典、重讀經典——大學通識教育中經典教育的若干思考〉,《鵝湖》,第33卷,第3期,2007年9月,頁51-64。new window
程正民:〈經典在對話中生成〉,《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91-97。
童慶炳:〈文學經典建構諸因素及其關係〉,《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79-90。
黃偉儀:〈再現「莎士比亞」——從脫衣舞到香港劇場裏的莎士比亞〉,《中外文學》,第31卷,第1期,2002年6月,頁125-135。new window
楊春忠:〈經典再生產與「本事遷移理論」〉,《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33-145。
劉紀蕙:〈西方正典之外〉,《西方正典(上)》(The Western Canon),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3月,頁18-19。
劉意青:〈經典〉,《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頁286-287。
閻景娟:〈試論經典的永恆性〉,《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49-63。

(三)改寫
李慕如:〈兒童文學編製方式〉,《兒童文學縱論》,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頁479-493。
阮若缺:〈都是格林童話惹的禍?〉,《兒童文學學刊》第4期,2000年11月,頁6-13。new window
林文寶:〈改編與體制——兒童文學寫作論述之一〉,《東師語文學刊》,第2期,1989年6月,頁1-36。
林文寶:〈兒童文學製作的理論〉,《兒童文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2月出版六刷(1996年9月初版一刷),頁28-34。
林世敏:〈我如何改寫「西遊記」〉,《慈恩兒童文學論叢》,宏法寺慈恩育幼基金會印行,頁25-33。
林武憲:〈兒童讀物的改寫〉,《慈恩兒童文學論叢》,宏法寺慈恩育幼基金會印行,頁17-24。
林武憲:〈孫悟空大戰孫悟空〉,《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的探索》,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頁206-209。
林武憲:〈從「西廂記」的改寫談起——談臺視「中華兒童故事寶庫」〉,《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的探索》,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頁158-160。
林愛華:〈格林童話之現代解讀〉,《東吳外語學報》,第17期,2002年3月,頁1-22。new window
洪淑苓:〈臺灣童話作家的顛覆藝術〉,《擺盪在感性與理性之間》,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頁143-170。
馬景賢:〈從「瞎子摸象」談古典文學改寫方向〉,《文訊》,第63期,1994年4月,頁28-30。
許玉燕:〈改寫經典《吉訶德》:論兒童文學在跨文化傳遞中的意識型態問題〉,《中外文學》,第34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65-81。new window
葛琳編著:〈兒童文學的製作〉,《師專兒童文學研究(下冊)》,臺北市:中華出版社,1973,年5月,頁93-161。
廖卓成:〈改寫〉,《童話析論》,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2年5月,頁183-213。new window
廖卓成:〈論馬景賢改寫的史記〉,《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3期,2008年1月,頁55-73。new window
鄭清文:〈民間故事的改寫〉,《文學臺灣》,第43期,2002年7月,頁45-47。new window
鄧名韻:〈童心∕同心?--安徒生故事翻譯的選擇與文化對話〉,《兒童文學學刊》第4期,2000年11月,頁14-34。new window

六、英文論著
Ju-Chen, Li. Flowers in the Mirror, Ed. And trans. Lin Tai-yi.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5.
J.R.R. Tolkien. Tree and Leaf, London: Unwin Hyman Limited, 1988.
J.R.R. Tolkien. On Fairy-stories, Ed. Verlyn Flieger and Douglas A. Anderson. 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2008.
Lewis, David. Reading Contemporary Picturebooks: Picturing tex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2001.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 Ed. Frank Lentricchia and Thomas McLaughlin.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