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四部具有烏扥邦視境的清代小說─《水滸後傳》、《希夷夢》、《紅樓夢》《鏡花緣》研究
作者:駱水玉
作者(外文):Lo Shui-y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柯慶明
齊益壽
王國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水滸後傳希夷夢紅樓夢鏡花緣烏扥邦小說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5
傳統小說中的烏扥邦視境,不但傳述了人心對某種更美善的生存境遇的想望與渴望,同時也是小說家言志抒情之境,因而往往具有豐富複雜的文學義蘊,實未可全然化約為理想國的提案書或某種思想意念的表述。本篇論文以陳忱《水滸後傳》、汪寄《希夷夢》、曹雪芹《紅樓夢》、李汝珍《鏡花緣》這四部清代長篇章回小說為研究對象,主要即尋繹小說中具有指標意義的烏扥邦視境──《水滸後傳》的海外暹羅、《希夷夢》的浮山春秋、《紅樓夢》大觀園的興衰起滅、《鏡花緣》登昇小蓬萊的天路歷程,作為論述作品旨趣或小說家作意的串連點,並試圖藉由實際作品的解讀,揭櫫烏扥邦視境在這四部清代小說中所召喚的文學效應。
中文論著(以著者或編者姓氏筆畫為序)
論 文
王孝廉,〈仙鄉傳說──仙山與歸墟的信仰〉,《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中國的神話世界(下編)》第三 章(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
朱崇儀,〈大觀園作為女性空間的興衰〉,《中外文學》22:2(1993:7)。new window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
牟宗三,〈水滸世界〉,《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76)。
何冠驥,〈中國文學中的烏扥邦主題〉,《借鏡與類比──中國文學研究的現代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9)。
何冠驥,〈幸福保證的謊言:論烏扥邦的真面目〉,《借鏡與類比──中國文學研究的現代化》(臺北:東大 圖書公司,1989)。
呂正惠,〈甄士隱與賈雨村〉,見《幼獅月刊》編輯委員會主編,《〈紅樓夢〉研究集》(幼獅文化公司, 1972)。
李達三(John J. Deeny)著,蔡源煌譯,〈文學與神話〉,《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第七章(臺北:聯經出 版公司,1978)。
李豐楙,〈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7(1995:9)。new window
唐長孺,〈讀《〈桃花源記〉旁證》質疑〉,《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臺北:帛書出版社,1985)。
夏志清著,黃維樑譯,〈文人小說和中國文化──《鏡花緣》研究〉,見夏志清編,《文人小說與中國文化》 (臺北:勁草文化公司,1975)。
韋正通,〈傳統中國理想人格的分析〉,見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1988)。
芙蘭西絲‧高爾芬(Francis Golffing)、芭芭拉‧高爾芬(Barbara Golffing)著,孟祥森譯,〈論烏扥邦的可能 性〉,見喬治‧凱布特(George Kateb)編,孟祥森譯,《現代人論烏扥邦》(Utopia)(臺北:聯經出版 公司,1980)。
康來新,〈疏影暗香──香菱氣韻的品評〉,見《幼獅月刊》編輯委員會主編,《〈紅樓夢〉研究集》(幼獅 文化公司,1972)。
張健,〈讀《水滸後傳》──中國的「烏扥邦」〉,見夏志清編,《文人小說與中國文化》(臺北:勁草文化 公司, 1975)。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扥邦──兼論中國烏扥邦文學的認定問題〉,《中外文學》15:13(1986:8)。new window
張惠娟,〈山色空濛雨亦奇──烏扥邦研究近貌〉,《中外文學》25:3(1996:8)。new window
張蓓蓓,〈「名教」一詞的產生及其相關問題〉,見《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鄭因百 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梅家玲,〈論《杜子春》與《枕中記》的人生態度──從「幻設技巧」的運用談起〉,《中外文學》15:12( 1997:5)。new window
陳炳良,〈《紅樓夢》中的神話和心理〉,《中外文學》11:12(1983:5)。new window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下冊(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
華唐,〈人間何處「桃花源」──「桃花源」的原型與變體〉,《明道文藝》223(1994:10)。
楊儒賓,〈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
逯耀東,〈陶淵明喝的酒〉,《勒馬長城》(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77)。
逯耀東,〈何處是桃源〉,《勒馬長城》(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77)。
廖炳惠,〈嚮往、放逐、匱缺──《桃花源詩并記》的美感結構〉,《解構批評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new window
齊益壽,〈《桃花源記并詩》管窺〉,《臺大中文學報》創刊號(1985:11)。new window
樂蘅軍,〈梁山泊的締造與幻滅──論水滸的悲劇嘲弄〉,《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 。
樂蘅軍,〈唐傳奇的意志世界〉,《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new window
鄭力為,〈儒家正名論之探討〉,見牟宗三先生七十壽慶論文集編輯組編,《牟宗三先生的哲學與著作》(臺 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
歐陽健,〈海的探險和海外世界的發現──《鏡花緣》歷史價值芻論〉,《明清小說采正》(臺北:貫雅文化 公司,1992)。
專 書
孔另境編,《中國小說史料》(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
孔尚任著,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校注,《桃花扇》(臺北:里仁書局,1996)。
孔穎達等,《〈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冊一,臺北:藝文印書館)。
孔穎達等,《〈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冊一,臺北:藝文印書館)。
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95)。
王先謙,《〈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冊二,臺北:世界書局,1972)。
王國維、林語堂等著,《〈紅樓夢〉藝術論》(臺北:里仁書局,1984)。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0)。
王齊洲,《四大奇書與中國大眾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編,《陶淵明研究資料彙編‧詩文彙評》(臺北:明倫出版社,翻印本)。
全祖望,《〈鮚埼亭集〉選輯》冊一(臺北:臺灣銀行,1965)。
朱熹,《朱文公集》(《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刊正編》冊五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
朱謙之校釋,任繼愈譯,《〈老子〉釋譯──附馬王堆〈帛書老子〉》(臺北:里仁書局,1985)。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江日昇,《臺灣歷史演義》(原名:《臺灣外記》)(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1新校本)。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明清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0)。
余英時、周策縱等著,《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1985)。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new window
吳承恩,《西遊記》(臺北縣:智揚出版社,1986)。
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5)。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比爾‧莫莪思(Bill Moyers)著,朱侃如譯,《神話》(The Power of Myth )(臺北縣:立緒文化公司,1995)。
李正治,《春秋戰國禮樂思索的正反諸型》(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new window
李汝珍著,張友鶴校注,《鏡花緣》(以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原刊初印本」為底本之彙校本,北京:人民文學 出版社,1990)。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汪寄,《希夷夢》(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大達圖書供應社排印本),見王以昭主編,《罕本通俗小說叢刊》第貳 輯(臺北:天一出版社,1974)。
汪寄,《希夷夢》(法國圖書館藏嘉慶十四年「本堂藏板」本),見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 說叢刊》二七輯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
汪辟疆原編,龔鵬程導讀,《唐人傳奇(上)》(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
周延年,《莊氏史案攷》(1932),見沈雲龍選輯,《明清史料彙編》八集第九冊(臺北縣:文海出版社)。
周慶雲輯,《潯溪詩徵》(1917夢坡室刊本,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藏)。
周學濬等纂,《湖州府志》冊四(同治十三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1996)。new window
俞樾,《茶香室叢鈔‧續鈔‧三鈔》冊四(臺北:廣文書局,1969)。
柏拉圖(Plato)著,卓維德(Benjamin Jowett)英譯,侯健譯,《柏拉圖理想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976)。
施耐庵、羅貫中著,王利器校訂,《插圖〈水滸全傳〉(校訂本)》(臺北:貫雅文化公司,1991)。
柳存仁(Liu Ts''un-yan),《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刊於Chinese Popular Fiction in Two London Libraries (Hong Kong:Lung Men Bookstore , 1967).
洪興祖,《〈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
韋昭,《國語》(《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刊正編》冊一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中國哲學中之「道」之建立及其發展》(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 ,1973)。
孫佳訊,《〈鏡花緣〉公案辨疑》(濟南:齊魯書社,1984)。
旅生,《癡人說夢記》(1904),收入《晚清小說大系》卷三六(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袁宏,《後漢紀》(《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刊正編》冊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張湛,《〈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55)。
張愛玲,《回顧展II──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臺北:皇冠出版社,1991)。
曹雪芹著,俞平伯校訂,王惜時參校,《校本〈紅樓夢〉》(以戚序本為底本、庚辰本為主要校本之八十回彙 校本,附高鶚增改之百二十回程印本後四十回,臺北:華正書局,1985)。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
陳正炎、林其錟,《中國古代大同思想研究》(香港:中華書局,1988)。
陳忱,《水滸後傳》(華東師範大學藏紹裕堂刊本),見《古本小說集成》冊五七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陳壽著,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new window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二次修訂版)。
陳慶浩,《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傅樂成,《中國通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1)。
彭定來等編(清聖祖敕編),《全唐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1968)。
馮浩,《〈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
馮其庸主編,《紅樓夢》研究所彙校,《〈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彙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楊勇,《〈陶淵明集〉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76)。
楊鳳苞,《秋室集》,見《叢書集成續編》冊一五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葛洪,《抱朴子》(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廖炳惠,《里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new window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2)。
劉安編,《淮南子》(《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刊正編》冊二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
蔡元放評改,《水滸後傳》(臺灣大學圖書館藏乾隆三十五年大字圈點刊本,臺北:天一出版社,1975)。
鄭騫編注,《詞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修訂八版)。
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臺北:三民書局,1983)。
賴炎元,《〈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臺北:仲信出版社,1981翻印本)。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
顧炎武,《顧亭林文集》(臺北:新興書局,1956)。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公司,1975)。
編者不詳,《水滸資料彙編》(臺北:里仁書局,1981)。
英文論著(以著者或編者姓氏字母為序)
Aldridge , Owen , "Utopianism in World Literature ," in Tamkang Review 14 , Nos. 1-4(Autumn 1983-Summer 1984).
Chang , Hui-chuan(張惠娟) , Literary Utopia & Chinese Utopian Literature:A Generic Appraisal (Ann Arbor , Michigan: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 1986).
Fang , Edith Kuang-lo , "Utopian Tradition:East and West ," in Tamkang Review 6 , No. 2 &7 , No. 1(October , 1975-Apring , 1976).
Levitas , Ruth , The Concept of Utopia (New York:Philip Allan , 1990).
Manuel , Frank E. and Manuel , Fritzie P. , Utopian Thought in the Western World (Cambridge , Mas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 1979).
More , ST. Thomas , Utopia , edi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Edward Surtz , S. J.(New Haven :Yale Univ. Press , 1964).
Mumford , Lewis , The Story of Utopia(New York:The Viking Press , 1962).
Plaks , Andrew H. , Archetype and Allegory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76).
Racine , Luc , " Paradise , the Golden Age , the Millennium , &Utopia:A Note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Ideal Society ," trans. by Jeanne Ferguson , in Diogenes 122(Summer , 1983).
Wang , Pi-twan Huang(黃碧端), Utopian Imagin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iction(Ann Arbor , Michigan: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 1982 ,c1980).
Widmer , Ellen , The Margins of Utopia:Shui-hu hou-chuan and the Literature of Ming Loyalism(Cambridge ,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 Harvard Univ.: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 Press, 1987).
Yang , Hsiao-ting(楊小定), Utopian Tradi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A Sampling Study(Taipei:Diss. National Taiwan Univ. , 198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