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葉適經世思想研究
作者:曹在松
作者(外文):CAO, ZAI-SONG
校院名稱:國立台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德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9
主題關鍵詞:葉適經世思想中國思想儒家思想道學YE-SHICHINESE-THOUGHTCONFACIAM-THOUGH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4
經世思想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中,一向是時代思想的主流。經世與修身在儒家思想中,
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根源於原始儒學的「內聖外王」觀念,唯是兩者所重本有
所異,因此儒家思想的發展時生異化或對立的現象。在宋代,經世思想成為突出的時
代思想,因為儒家思想和儒者在宋代同具有與前不同的時代意義。本文擬以葉適為中
心,探討南宋永嘉經世之學在宋代思想上的性質與其意義。
在宋代,儒家思想由於儒學復興運動,獲得思想上的正統地位,且成為朝野一致尊奉
的國家指導理念。所謂「政教合一」的國家性格,更為明顯。當時從幼年誦讀儒家經
典的士人,成為社會的支配階層,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為范仲淹,他說:「先天下之
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最能表示儒者在宋代的特殊時代意義。但是,宋代儒學
的演變過程,儒家思想雖成為國家的指導理念,卻顯出逐漸與現實脫節的奇特現象。
尤其,道學興起,儒家思想與相實之間的鴻溝更為加深。道學特重個人道德修持,以
作為治平的前提。它雖不排斥經世,而外在事功遠不如「內聖」功夫之重要。如果我
們將道學的發展與兩宋國勢的興衰作比較,不難發現兩者之關係未能相互相成。
南宋永嘉學派有鑑及此,認為當時國勢之積弱不振,實由於儒家思想失去現實生命之
故。因此,葉適返歸六經,探索儒家思想的真實生命及儒者之本分,而肯定了古聖先
王經世大業實本乎「內外交相成之道」。儒學的真實生命,不可能盡見於「內聖」功
夫,亦不僅只求「事功」,葉適歸依三代統緒,證實「事功」與「義理」實是同源共
根的。他返求六經,重建自堯舜至孔子的本統,由此不僅反對道學家「舍孔子而宗孟
子」的思想,而且要超漢唐之事功而上之,由之而堅定了其經世思想的基礎。他雖然
歸本於三代統緒,但是卻反對「言古而不通於今」的「泥古」思想。強調「測於古,
證於今」,以達古為今用的經世宗旨。因此,「三代統緒」與「通古達今」的歷史意
識,便是葉適今世思想的主要組成因子。
葉適衝破了秦漢以來種種的傳統觀念;就政治思想來言,闡明「君民合一」的古義,
以反對君主獨權和中央集權,並指出此二者便是阻礙宋代治道的禍根,因而主張歸本
原始儒家以天下為公的理念。而且,他對根深蒂固的傳統經濟觀念,也加以批判,指
責所謂「聖人諱言理財」、「輕末」、「重義於利」的思想,實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古
義,故主張儒者應以淑世為懷,積極有為。至於傳統「華夷之辨」,葉適對之提出懷
疑。他以為「王者無外」便是古代華夷關係的主導理念,及至後代,中國與異族雖盡
失華夷和平共存的理念,而中國強辨夏夷之別,實於事無補。故他主張建立對國際關
係的正確關念,以便規劃恢復故疆以報大仇之至計。
葉適的思想在儒家經世思想之發展上,佔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一方面遠承古代「
內外交相成」之統緒,近接宋初儒家的經世精神;另方面重視史學與時代背景,實開
明清經世思想的先聲。故曰:葉適經世思想的意義,決不是僅具與道學抗衡的「異端
」之性質而已。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