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調查台灣主要沖積扇的分布,特徵,並對沖積扇加以分類
,以期掌握台灣沖積扇分布的地域性,進而探討各類型沖積扇的主要形成
因子與建立台灣沖積扇的演育模式。根據航照判讀、室內計測及野外考察
,獲得台灣沖積扇特徵值資料,依此加以分類,探討其形成之要因,並驗
證其演育模式,結果如下:1.台灣全新世沖積扇以花東縱谷平原、蘭陽溪
谷平原、陳有蘭溪谷、 高屏溪谷 潮州斷層崖等地區最為發達,共115個
扇。2.花東縱谷68條河流中共31個沖積扇,其中屬花蓮溪系有7個,秀姑
巒溪系13 個,卑南溪系11個,中央山脈側25扇,海岸山脈側6扇。花蓮
溪系扇規模較 大,坡度較緩,多為一階埋切型扇;秀姑巒溪及卑南溪系
扇,規模較小,坡度 較陡,多呈二、三階切割型複成扇,且卑南溪系扇
下切量大於秀姑巒溪及花蓮 溪者;堆積層縱剖面厚度變化,北側呈近山
區最厚,扇端最薄,南側呈凸透鏡 狀,由此似可說明花東地區有南側大
於北側之不等量上升運動,且北側山區, 扇形成之前已隆升,南側山區
,在扇形成同時仍持續隆升至今。3.蘭陽地區68條河川, 其中有30個沖
積扇,縱谷內13個、平原區17個。縱谷 內上游扇較下游扇面積大, 四
季以上多呈四階複成扇,其中又以第一、二階面 高度最高,規模最大,
四季以下多為低位二階扇,以第四階面規模較大,且不 論上、下游沖積
扇堆積層縱剖面厚度變化多呈凸透鏡狀,由此似可推知溪谷區 沖積扇形
成之同時,集水域仍不斷隆升;平原扇規模較溪谷扇大,其中以雪山 山
脈側礁溪斷層附近,沖積扇最發達,但複成扇現象不明顯。4.高屏溪谷與
潮州斷層區有153條河川,其中有38個沖積扇,荖濃溪谷內有22 個,楠
梓仙溪谷及潮州斷層崖各有8個。溪谷扇規模較小,多呈高位複成扇,
且沖積扇位置的上方或下方時有主流河階出現,可看出本區溪谷之主、支
流營 力互相消長複雜的變動情形,另由複成扇新扇扇頂不斷下移的情況
,似可推知 本區目前河道下切率大於集水域之上升速率。5.陳有蘭溪谷
有46條河川,有16個沖積扇,屬本流系有12個,支流和社溪系3 個,沙
里仙溪系1個。上游扇規模較大,扇面坡面平坦,多成高位複成扇,以
第一階面最發達,下游扇規模較小,多以第三、四階面規模較大。6.將本
研究115個扇之12項地形特徵,依群落分析方法,及野外考察之成果,可
分溪谷扇及平原扇二型。台灣溪谷扇有扇面規模愈大,位置愈近上游,高
度愈 高,階數愈多,階序愈屬高位,下切深度愈大趨勢;平原扇規模多
較溪谷扇大, 坡度較緩。7.經判別分析結果得知,決定溪谷區沖積扇存
在與否之因子,依序為隆升率差值、 降雨侵蝕指數、集水域地質、年平
均降雨量、集水域地質年代等;而決定平原 區沖積扇存在與否之因子依
序為集水域地質、溪口距、年平均降雨量、降雨侵 蝕指數、隆升率差值
、山間盆地面積、高度面積積分、起伏比等。8.經因子分析及迴歸分析結
果得知,影響沖積扇形態之因子,溪谷扇與平原扇頗 有差異。就扇面規
模而言,影響溪谷扇規模最重要的因子為上、下游位置,平 原扇為集水
域面積;就剖面形態而言,影響溪谷扇坡度最重要因子為起伏比, 平原
扇為面積高度積分;就下切程度而言,影響溪谷扇下切之最重要因子為地
盤隆升率,平原扇為年平均降雨量;就開析程度而言,平原扇的開析程度
與扇 面經歷的時間有關,溪谷扇則較無法確定影響因子;就堆積物狀態
而言,不論 溪谷或平原扇堆積物之球度與降雨侵蝕指數有關,而圓度,
僅平原扇可看出與 河川搬運距離有關,溪谷扇則不明顯;至於入谷程度
而言,僅平原扇此項特徵 明顯,年平均降雨量及地質條件是主要控因
。9.台灣溪谷或平原區扇之演育頗適合以動態均衡模式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