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劉逢祿古音學研究
作者:都惠淑
作者(外文):TOH HYE SOOK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新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劉逢祿詩聲衍上古音二十六部顧炎武黃侃王力陰聲陽聲入聲合韻對轉旁轉無聲字多音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3
本論文一共有十章。
第一章為緒論。
以下第二、三、四、五、六、八章的分析方法是,盡量分析出劉逢祿的《詩聲衍》序、表、條例上的古音觀。
第二章為劉逢祿的生平簡述。
據劉逢祿的生平資料,先介紹劉逢祿的生平、師友,治學精神與態度,而
後作其年譜與著作表。
第三章為劉逢祿研究古音的背景。
探討劉逢祿的古音學,一定要先了解其時代背景。因此分別以小學跟經學兩方面來敘述之。劉逢祿的古音學,影響於劉氏者有顧炎武、江永等,受劉氏影響者有龍啟瑞、陳立、黃侃等。本章分別簡述他們的古韻分部情況與古韻觀念。
第四章為劉逢祿的古音研究系統。
筆者對本論文中,大膽地設定出來折衷一派,不知能否成立。
本章的研究過程,先介紹清儒學者心目中對考古、審音的觀念如何,然後探討後代學者的考古、審音觀念。依據清儒學者與後代學者的觀念,分析考古派、審音派的系統。最後,比較清儒在分部上的創見跟劉逢祿二十六部的分部情況,判斷劉氏屬於折衷派。
本章的內容分為七節。
第一節 清儒對考古、審音的觀念。
其所謂考古跟審音的觀念,不是近代以後才有的,清代古音學者們也已有如此的觀念。本節從吳棫開始,接著楊慎、顧炎武以下到黃侃,將他們所認為的考古跟審音的看法都做整理分析。
第二節 何謂考古派。
從王力以後近、現代學者對考古派的定義來看,都是注重於先秦押韻之文跟諧聲偏旁,來研究古音。考古派的古音學者沒有入聲獨立。即主張陰陽二分法。
第三節 考古派的系統。
按照考古派的定義來分析其系統,可從吳棫、陳第開始走顧炎武→段玉裁→孔廣森→王念孫→章太炎的系統。章太炎可說是,集考古派的大成者。
第四節 何謂審音派。
近、現代學者對審音派的定義,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陰陽入三分法。就是一定要把入聲獨立出來成部為名。另外一個是多利用等韻跟今音的知識。
第五節 審音派的系統。
其審音派的系統,從戴震開始,至集審音派大成的黃侃。
第六節 折衷派。
本文中所謂折衷派的定義,並非一半是考古,另一半是審音的意思。就是說,學者們所分析的考古派學者當中,沒有把入聲獨立出來,但古韻分部上也有利用等韻跟今音知識,那麼把他歸到折衷派裡面。如江有誥。還有,學者們所分析審音派的學者當中,雖然多用等韻跟今音知識,卻沒有入聲獨立出來的
,或心目中有入聲獨立但未有成名的,即將其歸到折衷派裡面。如江永。
其折衷派的系統,就江永開始,接著江有誥、夏燮,後有劉逢祿。
第七節 劉逢祿的古音研究系統。
對於劉逢祿的古音系統,沒有人解釋清楚。只有唐先生認為劉逢祿是考古派的,但並沒有明確的說明。筆者認為應把劉逢祿歸到折衷派裡面。筆者所立折衷派的定義與所要具備的條件以及將劉氏歸屬折衷派之理由,由兩個方面來談。
第五章為劉逢祿的古音研究方法。
劉逢祿的古韻研究方法分五條來敘述。其五條為古代韻文、諧聲偏旁、說文重文、方言、韻書韻目。其適當的例子是從《詩聲衍》條例二十一則中舉列

第六章為劉逢祿《詩聲衍》序、表、條例之分析。
從《詩聲衍》序,分析劉逢祿作詩聲衍的原因、對於古音研究的態度跟資料、二十六部的韻目跟次第問題。
從《詩聲衍》表,再補充《廣韻》與劉逢祿二十六部之韻目對應。
從《詩聲衍》條例二十一則,分析劉逢祿的古音觀念。
第八章為補劉逢祿二十六部諧聲表。
劉逢祿未有專著自己的諧聲表。筆者利用劉氏的《詩聲衍條例》二十一則
,儘量找出諧聲之例,而試作劉氏之諧聲表。
以下第七、九章的分析方法是,前段先介紹劉逢祿以前諸儒的看法,接著探討劉逢祿的觀念,再討論劉逢祿以後學者的看法。
第七章為劉逢祿的古音學。
本章的內容分為三節。
第一節 在古韻方面
本節討論的重點為劉氏在分部上的得失問題。其內容以冬部、未部、質部獨立為優點,而以緝盍部之不分、蕭部與愚部之入合併為一與未部之不精密為缺點。并論劉氏的分部原則與二十六部韻目以及對後代學者分部的影響。
第二節 劉逢祿二十六部在古音學史上的地位
清儒對古音研究從顧炎武十部到黃侃三十部,在古音學史上可說顧炎武為始創者,黃侃為終結者。其中間還有不能忽略的有王念孫二十二部與劉逢祿二十六部。王念孫二十二部可說是考古派的最終結果,所以本文中認為他是清代古音研究的第一次橋樑。劉逢祿雖不是真正的審音派,但劉氏的分部觀念影響於黃侃,因此本文中旨在探討劉氏在清代古音研究的第二次橋樑問題。
第三節 在古調方面
學者對古聲調有不同之見解,即有人主張古有四聲說、有人主張古有三聲或二聲說,而有人主張古有五聲說。劉逢祿在聲調方面認為古有四個聲調。本節談劉氏之聲調論之前先回顧古聲調的概況,之後再探討劉氏批評前儒的古聲調問題。
第八章為補劉逢祿二十六部的諧聲表。
試作劉逢祿二十六部的諧聲系統。
第九章為對劉逢祿二十六部的構擬。
至民國之前,清儒亦有表示古韻母音值,他們只以文字說明音值擬測。至民國高本漢始用西洋音標後,學者對古音擬測工作更有系統化。劉逢祿未有留
下來自己的擬音系統,因此筆者據歷代諸儒的擬音觀或其系統,試擬劉逢祿二十六部的韻母系統,並以現代音標來標明每韻部之讀音。
試擬劉逢祿二十六部的韻母系統前,討論介音、主要元音、韻尾問題。
第十章為結論。
以上面各章討論的論旨為基礎,從而評論劉逢祿古音研究的成就及其意義
丁道久 《形聲類篇》 大亭山館叢書本
丁邦新 〈上古陰聲字具輔音韻尾說補證〉師大國文學報 十六 民76.6new window
〈以音求義,不限形體 ── 論清代語文學的最大成就〉
第一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 1993.11
〈漢語上古音的元音問題〉 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二輯 1994
〈漢語上古音韻研究〉 國科會獎助論文 1973
〈上古漢語的音節結構〉 史語所集刊 第五十本 第四分
于靖嘉 〈戴東原《轉語》考索〉 語言文字學 1987.3
大島正健《支那古韻史》 富山房 昭和四年十月
小川環樹《中國語學研究》〔東洋學叢書〕 創文社 昭和五十九年十一月第二刷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下冊 中華書局
1993.7
王念孫 《古韻譜》音韻學叢書 廣文書局
《高郵王氏之遺書》上虞羅氏輯本 文海出版社
王力 〈《詩經韻讀》答疑〉 中國語文 第一期 1985
〈雙聲疊韻的應用及其流弊〉 龍蟲並雕齋文集 第三冊 中華書局
1980.1
〈古韻脂微質物月五部的分野〉 龍蟲並雕齋文集 第三冊
〈古無去聲例證〉 龍蟲並雕齋文集 第三冊
〈略論清儒的語言研究〉 龍蟲並雕齋文集 第三冊
〈黃侃古音學述評〉 龍蟲並雕齋文集 第三冊
〈漢語音韻學〉 王力文集 第四卷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0.9
〈漢語音韻〉 王力文集 第五卷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0.9
〈詩經韻讀〉 王力文集 第六卷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0.9
〈同源字典〉 王力文集 第八卷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0.9
〈漢語史稿〉 王力文集 第九卷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0.9
〈清代古音學〉 王力文集 第十二卷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0.9
〈先秦古韻擬測問題〉 王力文集 第十七卷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0.9
〈上古韻母系統研究〉 王力文集 第十七卷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0.9
〈上古漢語入聲和陰聲的分野及其收音〉 王力文集 第十七卷
1990.9
〈古韻分部異同考〉 王力文集 第十二卷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0.9
王寧 《訓詁學原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6.8
王士元 〈聲調發展方式一說〉 語言研究 第一期 1988
王國維 《定本觀堂集林》 世界書局 1983.5
《高郵王氏說文諧聲譜》 王忠愨公遺書本
王顯 〈清代學者在古韻分部研究上的貢獻〉 古漢語研究論文集(二)
北京出版社 1984
王立霞 《李因篤的古音學》 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5
王鐵純 〈試論漢字多音異讀現象的規範〉 語言文字學 1989.1
王若江 〈試析"數韻共一入"與"異韻同入"〉 語文研究 第三期 1990
王俊才 〈明清之際理學的特點及其流派〉 晉陽學刊 第二期 1989
王雲五主編 《佩文韻府》縮印本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68.7
支偉成纂述 《清代僕學大師列傳》 藝文印書館 民59.10
孔廣森 《詩聲類》音韻學叢書 廣文書局
《詩聲分例》音韻學叢書 廣文書局
方俊吉 《高郵王氏父子學之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 1974.2
〈高郵王氏學述〉 高雄師範學院學報三期 1974
司馬光 《類篇》 中華書局 1984.12
包著彬 〈試論同源字與通假字〉古漢語研究第二輯 河南大學出版社 1989.11
白一平 〈關於上古音的四個假設〉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二輯 1994new window
白冰 《十大語文學家》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7
古琴芳 《以廣韻諧聲證江氏元部獨立說》 學海出版社 1978.11
牟應震 袁梅校點 《毛詩質疑》 齊魯書社
江永 《古韻標準》音韻學叢書 廣文書局
江有誥 《音學十書》音韻學叢書 廣文書局
江舉謙 《詩經韻譜》 私立東海大學出版 1964.4
〈詩經例外押韻現象論析〉 東海文薈第八期 1967.7
江素卿 《論常州學派之學術特質及其經世思想》 高師大碩論 民85.6
史存直 〈關於周秦古音的聲調問題〉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 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7.9
〈古音祭部是獨立的韻部嗎?〉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 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7.9
〈古音東冬兩部的分合問題〉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 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7.9
〈古音真文兩部的分合問題〉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 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7.9
〈古音侯部是獨立的韻部嗎?〉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 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7.9
〈關於古韻脂支歌三部之間的關係〉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 華東師大出
版社 1997.9
〈古音之幽兩部之間的交涉〉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 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7.9
〈古音中的陰陽入互轉問題〉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 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7.9
〈說反切〉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 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7.9
〈朱駿聲古韻十八部韻字表〉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 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7.9
伍明清 《宋代之古音學》 臺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6
〈項安世之古音觀念〉 中國文學研究 二 民77.5
全廣鎮 〈從詩經韻腳探索上古之聲調〉 中國學術年刊 九 民76.6new window
向熹 《詩經古今音手冊》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88.2
呂友仁 〈錢大昕小學表微〉 語言文字學 1988.4
向夏 〈王力先生寫的一本課本和一篇論文〉 語文雜誌 第五期 1980.8
汪鎣撰 黃侃評 《黃侃手批爾雅正名》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86.12
汪榮寶 〈歌戈魚虞模古讀考〉 國學季刊一卷二號 1923
吳棫 《韻補》音韻學叢書 廣文書局
吳文祺 〈上古音中的幾個問題〉語言文字研究專輯(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6
〈關於傳統語言文字學的問題〉 語言文字學 1985.9
語文論叢第二輯 1983
吳靜之 《上古聲調之蠡測》 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5.6
吳慶峰 〈論"異平同入"〉 語言文字學 1989.8
吳世俊 《王力上古音學說述評》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 民78
吳禮權 《中國語言哲學史》 臺灣商務 1997
吳福祥 〈六書音均表述評〉 語言文字學 1989.2
吳龍川 《劉逢祿公羊學研究》 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 民87.6
吳英華 〈古音喉牙相通考〉 制言半月刊 三十五期
朱維德 〈"古無輕唇音"補證〉 語言文字學 1986.10
宋保 《諧聲補逸》許學叢書 藝文印書館
余迺永 《上古音系研究》 中文大學出版社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5
〈上古三十八部五元音系統為 i I W a u 說〉語文雜誌 第十一期
1983.12
余英時 〈戴震的《經考》與早期學術路向〉 錢穆先生八十歲記念論文集
〈戴東原與清代考證學風〉 錢穆先生八十歲記念論文集
〈略論清代儒學的新動向〉 歷史與思想 聯經 民65
〈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 歷史與思想 聯經 民65
何九盈 〈乾嘉時代的語言學〉 北京大學學報 第一期 1984
〈上古音節的結構問題〉 語言學論叢 第十四輯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5.9
《中國現代語言學史》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5.9
何九盈 陳復華 《古韻通曉》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10
〈古韻三十部歸字總論〉 音韻學研究 第一輯
中華書局1984.北京
何師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 大安出版社 1987.12
柯淑齡 《黃季剛先生之生平及其學術》 文化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 民71.5new window
俞允海 〈音轉當論〉 語文論叢 第二輯 1983年
敖士英 〈古代濁聲考〉 輔仁學誌 二卷 一期
沈兼士 《廣韻聲系》 大化書局 1984.10
〈漢字義讀法之一例 ── 說文重文之新定義〉 沈兼士學術論文集
中華書局 1986.12
〈聲訓論〉 沈兼士學術論文集 中華書局 1986.12
邱德修 〈段氏之脂支三部分用說商榷〉 國立編譯館館刊十八:二 民78.12
〈觀堂對乾嘉古音學的承襲〉 觀堂聲韻學考述 五南圖書1994.1
杜道德 侯廷章 〈"入聲短促"非入聲本質〉 語言文字學 1987.4
林尹 《訓詁學概要》 正中書局 民61
《中國學術思想大綱》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1.10
〈章炳麟之生平及其學術文章〉 孔孟月刊 第十四卷 十一期 1976.7
林尹 林炯陽 《中國聲韻學通論》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6.7
林語堂 〈支脂之三部古讀考〉 語言學叢書 文星書店 民國56.5
〈讀汪榮寶歌戈魚虞模古讀考書後〉語言學叢書 文星書店 民國56.5
〈再論歌戈魚虞模古讀〉語言學叢書 文星書店 民國56.5
林平和 《李元音切譜之古音學》 文史哲出版社 1980.4
林慶勳 《段玉裁之生平及其學術成就》 文化大學博士論文 1979new window
林慶勳 竺家寧 《古音學入門》 學生書局 1989.7
林慶彰 《明代考據學研究》 學生書局 民75.10new window
來新夏 〈如何應用與看待考據〉社會科學戰線 第一期 1985
孟傳書 〈古漢語異讀字說〉 語言文字學 1993.12
孟蓬生 〈四聲一貫說之我見〉 語言文字學 1992.7
李元度 《國朝先正事略》清代稿本百種彙刊 文海出版社
李妍周 《顧炎武的古音學》 臺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6
〈清人論陰陽對轉的過程〉 中國文學研究第六期 1981
李方桂 〈語言學三講〉 語言研究 第一期 1988
〈聲韻結合的問題〉 中國語文 第一期 1984
〈上古音〉 中國語文 第二期 1984
〈上古音研究〉 清華學報新九卷一、二期合刊 1971.9
〈切韻1的來源〉 史語所集刊 第三本
〈論開合口〉 史語所集刊 第五十五本 第一分
〈論聲韻結合〉 史語所集刊 第五十六本 第二分
〈論東冬屋沃之上古音〉史語所集刊 第三本 第三分 1933
〈論中國上古音的*-iweN、*-iwek、*-iweg〉 史語所集刊 第五本
第一分 1933
李桓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清代傳記叢刊 明文書局
李葆瑞 〈讀王力先生的《詩經韻讀》〉 中國語文 第四期 1984
李葆嘉 〈對清儒上古聲紐研究的評價〉 南京政治學院青年漢語史學(論壇)
第二期 南開大學中文系
〈論李元的古聲互通說〉 語言文字學 1992.1
《清代上古聲紐研究史論》 五南圖書 民85
李新魁 《古音概說》 學海出版社 1988.8
《漢語音韻學》 北京出版社 1986.7
〈上古音"曉匣"歸"見溪群"說〉 李新魁語言學論集
中華書局1994.6
李新霖 《清代經今文學述》 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7.6
李焯然 〈焦竑與陳第:明末清初古音學研究的兩位啟導者〉語文雜誌 1981.6
李運益 〈楊慎的古韻學〉 語言文字學 1990.12
李建國 〈段玉裁的古音學和應用〉 訓詁研究 第一輯 1981
李思敬 〈論吳棫在古音學史上的光輝成就〉 天津師大學報 第二期 1983
李恕豪 〈試論江永的語言學思想〉語文論叢 第二輯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陳第古音研究探索〉 語言文字學 1985.4
李開 〈簡論戴震對乾嘉語言解釋學的建樹〉 語言文字學 1991.2
〈論戴震的語言解釋學〉 語言文字學 1993.7
〈論戴震的古音學〉 語言文字學 1993.12
沙加爾 郭建榮 〈論去聲〉 語言文字學 1988.9
宋美瑩 《陳第 ── 文武雙全的古音學家》 幼獅 民83
近藤光南《清朝考證學 研究》 研文出版 1995.12
金周生 〈讀曾運乾喻母古讀考札記二則〉 聲韻論叢 第一輯
金有學 〈遠古、上古陰入陽聲的轉音韻尾問題〉 南都學壇 1988.4
金泰成 《黃侃古音學之研究》 東大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85.6new window
金鍾讚 〈論同聲必同部〉 第一屆中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4.3
〈段玉裁的歸部與其古十七部諧聲表〉 第十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 1997.5
邵榮芬 〈古韻魚侯兩部在後漢時期的演變〉中國語文 第六期 1982
〈古韻幽宵兩部在後漢時期的演變〉語言研究 第一期 1983.5
〈古韻魚侯兩部在前漢時期的分合〉中國語言學報 第一期 1983.4
竺家寧 《聲韻學》 五南圖書出版 1991.7new window
《古音之旅》(增訂再版)國文天地 1989.12
周斌武 〈錢大昕與清代音韻學〉 語言文字學 1985.9
《漢語音韻學史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3
《中國古代語言學文選》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8
〈戴震對清代訓詁學的貢獻〉 語言文字學 1990.7
周法高 《漢字古今音彙》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1973
《中國語言學論文集》 聯經出版社 1975.9
《中國音韻學論文集》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4.1
〈論上古音〉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二卷一期 1969.9
〈論古代漢語的音位〉 史語所集刊 二十五本
周祖謨 〈古音有無上去二聲辨〉 問學集上冊 知仁出版社
〈吳棫的古音學〉 問學集上冊 知仁出版社
〈四聲別義釋例〉 問學集上冊 知仁出版社
〈詩經韻字表〉 問學集上冊 知仁出版社
〈審母古音考〉 問學集上冊 知仁出版社
周有光 〈現代漢語中的多音字問題〉 中國語文 第六期 1979
施則敬 〈詩音去作入證〉 制言半月刊 第九期
姚師榮松《上古漢語同源詞研究》 台彎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71
〈文始、成均圖音轉理論述評〉 師大國文學報 二十 民80.6
〈黃季剛先生之字源、詞源學初探〉 師大國文學報 十八
〈由上古韻母系統試析詩經之例外押韻〉教學與研究 第三期1981.5
姚淦銘 〈論王國維駕馭古音學的學術效益〉 語言文字學 1991.11
胡適 〈戴震對江永的始終敬禮〉胡適手稿 第一集 卷一
〈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 胡適文存 第一集 卷二
聯經/胡適紀念館1966.2
胡望安 《通假字彙》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2 武昌
胡楚生 〈顧亭林對於清代學術之影響〉 清代學術史研究 學生書局 77.2
〈劉逢祿《論語述何》析評〉 清代學術史研究續編 學生書局 民83
姜聿華 〈中國傳統語文學的特點及其文化背景〉 語言文字學 1990.6
凌紹雯纂修 高樹藩重修 《康熙字典》 啟業書局 民70.9
唐作藩 《漢語音韻學常識》 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1988.5
〈論清代古音學的審音派〉 語言研究1994年增刊
〈對上古音構擬的幾點質疑〉 語言學論叢 第十四輯
馬裕藻 〈戴東原對於古音學的貢獻〉 北大國學季刊二卷二號 1927.5
馬學進 〈怎樣擬測上古漢語〉 幼獅月刊 第四十三卷二期
馬宗霍 《中國經學史》 臺灣商務 民75.2
姜亮夫 《中國聲韻學》 文史哲出版社 1986.1
侯廷章 〈"古無輕唇音"新探〉 語言文字學 1988.6
夏中易 〈試談古入聲的本質〉 語言文字學 1982.2
夏炘 《詩古音表二十二部集說》音韻學叢書 廣文書局
夏燮 《述韻》 番昜館廨本
孫玉文 〈顧炎武《古音表》中"并入"和"收入"解析〉語言文字學1989.1
〈略論清儒關於上古漢語四聲別義的研究〉 語言文字學 1992.9
殷孟倫 〈黃侃先生漢語論著在漢語研究史上的地位〉語言文字學 1981.12
〈黃侃先生在古漢語方面的貢獻〉 河北師院學報 第二期 1987
容肇祖 〈戴震說的理及求理的方法〉北大國學季刊第二卷第一號 1925.2
〈記考證學的先鋒陳第〉 大公報史地周刊 八十四期 1936.5
《明代思想史》第八章〈考證學與反玄學 ── 陳第〉開明1930上海
秦似 〈對審音問題的若干意見和建議〉 語文雜誌 第十期 1983.4
祝敏徹 張文軒 〈論初期"協韻"〉 語言文字學 1982.2
段玉裁 《六書音均表》音韻學叢書 廣文書局
《段玉裁遺書》 大化書局 1986.4
高明 〈反切起源論〉 高明小學論叢 黎明 民69.9
〈中國歷代韻書的韻部分合〉 華岡文科學報 第十二期
高本漢 〈中國古音之系統及其演變〉 史語所集刊 第二本 第二分new window
〈上古中國音當中的幾個問題〉 史語所集刊 第一本
《中國音韻學研究》 商務印書館 1948
高本漢 趙元任 《上古音討論集》 學藝出版社
高彥次郎 《古韻研究》 東方文化研究所 昭和十四年二月
徐世昌 《清儒學案》中國學術名著歷代學案 世界書局
《清儒學案小傳》清代傳記叢刊 明文書局
徐德庵 《古代漢語論文集》 巴蜀書社出版 1991.1
徐芳敏 〈古韻分部中若干聲符的歸屬問題〉中國文學研究 二 民77.5new window
徐超 〈楊樹達語源學思想及其研究方法〉 語言文字學 1991.11
《語言文字學》 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6.6
徐復觀 〈清代漢學衡論〉 大陸雜誌 五十四卷 第四期
莊述祖 《珍埶宦遺書》 清嘉慶道光間令舫刊本
陰時夫 《韻府群玉》 菁華堂梓行
郭錫良 《漢字古音手冊》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6.11
〈也談上古韻尾的構擬問題〉 語言學論叢 第十四輯
郭振生 〈詩經通假看先秦古聲母〉 語言文字學 1990.12
郭力 〈江永詩韻研究得失淺析〉 語言文字學 1993.8
麥仲貴 《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二冊 學生書局

陳師新雄《古音學發微》 文史哲出版社 1983.2
《鍥不舍齋論學集》 學生書局 1984.8
《音略證補》(重校增訂) 文史哲出版社 1988.9
《文字聲韻論叢》 東大圖書公司 1992.1
《訓詁學》(上冊) 學生書局 民83.9
〈論談添盍怗分四部說〉 中史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抽印本) 1989.6
〈李方桂先生《上古音研究》的幾點質疑〉中國語文 第六期 1992
〈毛詩韻三十部諧聲表〉 聲韻論叢 第三輯 學生書局
〈戴震答段若膺論韻書幾則聲韻觀念的啟示〉漢學研究 第九卷
第一期 1991.6
〈從詩經的合韻現象看諸家擬音的得失〉 鍥不舍齋論學集 學生書局
1984.8
〈戴震答段若膺論韻書對王力脂微分部的啟示〉史語所集刊
第五十九本第一分(抽印本) 1988
〈清代古音學之主流與旁支〉 第一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 1993.11
〈黃侃的古音學〉 中國語文 第六期 1993
〈黃季剛先生及其古音學〉 中國學術年刊 第十四期 1993
〈民國古音學研究的開創人黃侃〉 師大學報 三十一 民75.6
〈鄿春黃季剛先生古音學說是否循環論證辦〉孔孟學報五十八 民78.9
〈怎樣才算是古音學上的審音派〉 中國語文 五期 1995
〈上古陰聲韻尾再檢討〉 第十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7.5
〈章太炎先生轉注假借說一文之體會〉 國文學報 第二十一期
〈王念孫《廣雅釋詁疏證》訓詁術語一聲之轉索解〉第一屆國際暨第
三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訓詁論叢 第三輯
陳健儿 〈略論戴震的語言學思想〉 語言文字學 1982.7
陳德藝 《古今人物別名索引》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78.9
陳振寰 《韻學源流注評》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8.10
〈論古韻東冬江三分〉 國際關系學院學報 1980.2
陳彭年 宋本《廣韻》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8.10
陳紹棠 〈古音分部定論商榷〉 新亞書院學術年刊 第六期
陳建初 〈論黃侃先生的語源學思想〉 語言文字學 1990.5
陳燕 〈試論段玉裁的合韻說〉 語言文字學 1992.8
陳靜華 《清代常州學派論語學研究 ── 以劉逢祿、宋翔鳳、戴望為例》
成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7
陳慧劍 《入聲字箋論》 東大圖書 民82
陳祖武 〈關於乾嘉學派的幾點思考〉 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中央研中國文哲研究所 民83
陳飛龍 《說文無聲字考》 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第一六五種
陳振岳 〈劉逢祿的公羊學〉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2
陳其泰 《清代公羊學》 東方出版社 1997 北京
陳鵬鳴 〈劉逢祿生年及著作略考〉 史學史研究 1996.第一期
馮蒸 《說文同義詞研究》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12
莫友芝 羅常培 《韻學源流》 華聯出版社
清國史館《清代列傳》清代傳記叢刊 明文書局
梁啟超 《戴東原》 台灣中華書局 1979.2
《清代學術概論》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5.2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華正書局 1989.8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華正書局 1981.10
梁廷燦 《歷代名人生卒年表》 商務印書館 民59
張世祿 《中國古音學》 商務印書館 民19.12
〈漢語語音發展的規律〉 語言文字學 1981.2
〈漢語詞源學的評價及其他 --- 與岑麒祥先生商榷〉
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 學林出版社 1984.10
〈漢語同源詞的孳乳〉 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 學林出版社 1984.10
張世祿、楊劍橋 〈漢語輕重唇音的分化問題〉 語言文字學 1986.10
張師文彬《高郵王氏父子學記》 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78
《說文無聲字衍聲考》 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 第十四輯抽印本 民59.6
張建葆 《說文音義相同字研究》 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63.2
張文軒 〈顏師古的"合韻"和他的古音學〉 語言文字學 1988.1
〈論初期協韻〉 蘭州大學學報 第一期 1982
〈論協韻和讀破的關系〉蘭州大學學報 第四期 1984
張日昇 〈試論上古四聲〉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第一卷 1968.9
張日昇 林明 《周法高上古音韻表》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73.9
張琨 張賢豹 《漢語音韻史論文集》 聯經出版社 1987.8
張清常 〈中國上古*-b聲尾的遺跡〉 語言學論文集 商務 1993
張廣慶 〈清代經今文學群經大義之《公羊》化 ── 以劉、宋、戴、王、康
之《論語》著作為例〉 經學研究論叢 第一輯 聖環圖書 民83
《劉逢錄春秋學研究》 師大博論 民86
《劉逢祿年譜》 學生書局 民87
張慧美 《王力的古音學》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論 民85.1
張惠言 《說文諧聲譜》皇清經解續編本 藝文印書館 1965.10
張運宗 《劉逢祿與常州學派》 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1996
章太炎 《章氏叢書》 世界書局 1982.4
《文始》 廣文書局 1970.10
《小學答問》 廣文書局 1970.10
《國故論衡》 廣文書局 1973.6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12
許慎 段玉裁 魯實先 《說文解字注》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4.2
許師錟輝《說文解字重文諧聲考》 台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九號
抽印本 民53.6
《說文解字重文形體考》 文津 1973
許惠貞 《江永及其古音學》 臺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
陸宗達 《訓詁簡論》 北京出版社 1980.7
《訓詁研究》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1
陸志韋 《古音說略》 台灣學生書局 1971.8
《陸志韋語音學著作集》一二三 中華書局 1985
陸梅珍 〈詩經韻字注音問題商榷〉 語言文字學 1990.1
陸寶千 《清代思想史》 廣文書局 1983
陸寶千 劉昭仁 《莊存與 戴震 龔自珍》 商務印書館
舒化龍 《漢語發展史略》 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1983.3
湯志鈞 〈清代經今文學的復興〉 經學史論文集 大安出版社 民84.6
〈清代經今古文學的傳承〉經學史論文集 大安出版社 民84.6
〈近代經學的發展與消亡〉經學史論文集 大安出版社 民84.6
湯炳正 〈古等呼說〉 史語所集刊 第十一本
閔爾昌 《王念孫之年譜》 民二十三年 排印本
《碑傳集補》清代稿本百種彙刊 文海出版社
曾運乾 《音韻學講義》 中華書局 1996.11 北京
曾明路 〈上古押韻字的條件異讀〉 中國語文 第一期 1987
賀巍 〈今聲調與古平仄〉 語言文字學 1982.1
喻世長 〈漢語上古韻母剖析和擬音〉 語言研究 第一期 1984
彭炅乾 〈清代古音學研究的殿後人黃侃〉 中國語文 1958.5
董作賓 《中國年曆簡譜》 藝文印書館 1991.3
董同龢 《漢語音韻學》 台灣學生書局 1973.10
《上古音韻表稿》 台聯國風出版社 1975.11
董師忠司《江永聲韻學評述》 文史哲出版社 1988.4
〈江永聲韻學抉微〉 聲韻論叢 第二輯 學生書局
董似穀修 湯成烈篡 《江蘇方志 ── 光緒武進陽湖縣志》 學生書局
光緒五年重修 光緒三十二年重刊本
黃以周 《禮書通故‧六書通故》 光緒癸巳年黃氏試館刊本
黃永鎮 《古韻學源流》 臺灣商務 民59.7
黃侃 〈音略〉 黃侃論學雜著 漢京 1984.7
〈詩音上作平證〉 黃侃論學雜著 漢京 1984.7
〈說文聲母字重音鈔〉 黃侃論學雜著 漢京 1984.7
〈與人論治小學書〉 黃侃論學雜著 漢京 1984.7
〈論反切之起原〉 黃侃論學雜著 漢京 1984.7
黃典誠 《漢語語音史》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11
黃榮發 〈音轉的內容、成因與條例〉 語言文字學 1987.4
黃愛平 〈乾嘉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學術研究〉 清史研究集 第五輯
趙爾巽 《清史稿》 中國近代史料彙編
趙振鐸 《訓詁學史略》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8.3
裴銀漢 《江有誥古音學探微》 政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6
劉逢祿 《劉禮部集》 清道光十年 思誤齋刊本
劉師培 《劉申叔先生遺書》四 大新書局 民54.8
劉賾 《聲韻學表解》 啟望圖書 民61.10
劉盼遂 《王石渠先生年譜》 國立女師大學術季刊 一卷三期 1930
《段王學五種》 藝文印書館 1970.6
劉人鵬 〈協音說歷史考〉 中國文學研究 第三期 1978.5
《陳第之學術》 臺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77
劉利 〈古音學與清代語文學〉 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 1990.4
劉錦源 《清代常州學派論語學》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 1995
龍宇純 〈上古陰聲字具輔音韻尾說檢討〉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五十本new window
第四分 民68.12
〈再論上古音-b尾說〉 臺大中文學報創刊號 民74.11
〈有關古韻分部內容的兩點意見》 中國文學研究 第三期 1978
〈試說詩經的雙聲轉韻〉 中國語言學論集 幼獅文化公司 民66.1
潘師重規《黃季剛先生遺書》 石門圖書公司 1987
〈聲母多音論〉 制言半月刊 三十七、三十八合刊本
楊家駱 《別署居處名通檢》 世界書局 1978.10
楊煥典 〈關于上古漢語的鼻音韻尾問題〉 中國語文 第四期 1984
楊劍橋 〈論端、知、照三系聲母的上古來源〉 語言研究 第一期 1986
楊樹達 〈古音對轉疏證 〉 清華學報 十卷二期
〈詩音有上聲說〉 積微居 積微居叢書之二 台灣大通書局 民60.5
〈之部古音證〉 積微居 積微居叢書之二 民60.5
〈古音咍德部與痕部對轉證〉 積微居 積微居叢書之二 民60.5
楊春霖 〈試論上古聲母的通轉問題〉語言文字研究專輯(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6.6
楊國榮 〈清代僕學方法發微〉 華東師大學報 第四期 1985
〈評胡適對清代僕學方法的改造〉 社會科學戰線 第三期 1986
〈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 經學研究論叢 第一輯聖環圖書 民83
楊榮祥 〈從顧炎武對入聲的認識看其古音研究的得失〉語言文字學 1992.6
楊向奎 《清儒學案新編》 齊魯書社 1985.2
曹述敬 〈錢玄同的古聲紐說及其他〉 訓詁研究 第一輯 1981
〈錢玄同的古韻說〉 語言文字學 1982.8
曹劍芬 〈論清濁與帶音不帶音的關係〉 中國語文 第二期 1987
厲為民 〈試論輕聲和重音〉 中國語文 第一期 1987
齊瘈天 《聲韻語源字典》 重慶出版社 1997.3
寧忌浮 《古今韻會舉要及相關韻書》 中華書局 1997.5 北京
鄭玄 《毛詩鄭箋》 台灣中華書局 1983.12
鄭張尚芳〈上古韻母系統和四等、介音、聲調的發源〉 語言文字學 1988.1
〈上古音構擬小議〉 語言學論叢 第十四輯
〈上古入聲韻尾的清濁問題〉 語言研究 第一期 1990
蔡冠洛 《清代七百名人傳》清代傳記叢刊 明文書局
錢大昕 〈觀〉 十駕齋養新錄卷一 台灣中華書局 1982.10
〈毛詩多轉音〉十駕齋養新錄卷四 台灣中華書局 1982.10
〈長深高廣〉十駕齋養新錄卷五 台灣中華書局 1982.10
〈一字兩讀〉十駕齋養新錄卷五 台灣中華書局 1982.10
〈沈休文不識雙聲〉十駕齋養新錄卷五 台灣中華書局 1982.10
〈唐宋韻同用獨用不同〉十駕齋養新錄卷五 台灣中華書局 1982.10
〈雙聲疊韻〉十駕齋養新錄卷五 台灣中華書局 1982.10
〈雙聲亦韻〉十駕齋養新錄卷十六 台灣中華書局 1982.10
〈雙聲〉十駕齋養新錄卷十六 台灣中華書局 1982.10
《潛研堂文集》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錢穆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7.3
錢玄同 《文字學音篇形義篇》 學生書局 民58.3
〈古韻二十八部音讀之假定〉 木鐸 第二期 1873.11
〈重印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書後〉 師大國學叢刊 第一卷第二期
錢玄同編《劉申叔先生遺書》寧武南氏校印本 民國23
賴惟勤 《中國音韻論集》(賴惟勤著作集1) 汲古書院 1989.2
賴江基 〈吳棫的古音觀〉 語言文字學 1989.10
閻玉山 〈上古漢語輔音韻尾的分類〉 語言文字學 1988.8
歐陽覺亞〈聲調與音節的相互制約關係〉 中國語文 第五期 1979
鋼和泰 〈音譯梵書與中國古音〉 北大國學季刊 第一卷第一期 1923
謝師雲飛〈自諧聲中考匣紐古讀〉 南洋大學學報 四期 1970
〈黃季剛先生上古音學說之論定〉 南洋大學學報 第五期 1972
謝一民 《鄿春黃氏古音說》(增訂本) 台灣大通書局 1971.5
謝國楨 《顧寧人學譜》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3.8
謝‧葉‧雅洪托夫 〈上古漢語的韻母系統〉1959 漢語史論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6.11
〈上古漢語的唇化元音〉1960 漢語史論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6.11
〈上古漢語的複輔音聲母〉1960 漢語史論集 北京大學出版
社 1986.11
〈上古漢語的韻母ER〉1977 漢語史論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6.11
〈上古漢語的起首輔音L和R〉1977 漢語史論集 北京大學
出版社 1986.11
〈上古漢語的起首輔音W〉1977 漢語史論集 北京大學
出版社 1986.11
〈上古漢語〉1965 漢語史論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6.11
魏建功 《古音系研究》 中華書局 1996.12 北京
鍾克昌 《戴氏轉語索隱》 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1.6
鍾敬華 〈論傳統語言學的繼承和發展〉 語言文字學 1990.8
鍾彩鈞 〈宋翔鳳的生平與師友〉 第一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 1993.11
〈劉逢祿公羊學概述〉 第一屆清代學術研討會 1989.11
〈宋翔鳳的微言大義說〉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 1992.12
〈宋翔鳳學術及思想概述〉 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中央研中國文哲研究所 1994.6
繆荃孫 《續碑傳集》清代傳記叢刊 明文書局
瞿靄堂 〈論語言的聲韻調分析方法〉語言論文集 商務印書館 1985.2
藤堂明保〈上古漢語 音韻〉 中國文化叢書1 大修館書店 平成三年七月
《漢字語言辭典》 學燈社
戴君仁 〈古音無邪紐補證〉 輔仁學志 十二卷 一、二期合刊
戴淮清 《漢語音轉學》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6.12
戴震 《戴東原先生全集》 大化書局 1987.4
盧淑美 《楊升菴古音學研究》中正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7
濮之珍 《中國語言學史》 書林 民79.11
羅思光 《中國哲學史》第三卷 三民書局 民國77.11
羅常培 〈讀牟應震《毛詩古音考》〉 漢語音韻學導論 九思叢書 1978.3
蕭一山 《清代通史》全五冊 臺灣商務 民74.4
嚴可均 《說文聲類》音韻學叢書 廣文書局
嚴學窘 〈周秦古音研究的進程和展望〉 語言文字研究專輯(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6.6
〈周秦古音結構體系〉 音韻學研究第一輯 中華書局 1984.北京
〈試論古訓的得失與取捨〉中國語文研究 第八期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
文化研究所 1986.8
嚴文郁 《清儒傳略》 商務印書館
龔自珍 《龔自珍全集》夏學叢書 河洛圖書出版社 民64.9
顧之川 〈論方以智的音轉學說〉 語言文字學 1991.9
〈阮元的小學成就及治學方法〉 語言文字學 1991.12
顧炎武 《音學五書》音韻學叢書 廣文書局
顧野王 《大廣益會玉篇》 中華書局1987.7
《二十五史》 鼎文書局 民64.1
《清代文集篇目分類索引》 台聯國風出版社 民68.12
Arthur W.Hummel編著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volume1and2》
南天書局 民80.10
〈上古音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李榮 李方桂 俞敏 王力等
語言學論叢 第十四輯
《漢語大字典》縮印本 四川湖北辭書出版社 1996.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