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祖堂集》否定詞之邏輯與語義研究
作者:張皓得
作者(外文):Chang,Ho-Deu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良吉
簡宗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祖堂集》否定詞m系否定詞p系否定詞矛盾關係反對關係自異相異互異邏輯語法語義negativescontradictory relationscontrary relationsindefinite contrarydefinite contra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43
本篇論文以《祖堂集》裡出現的所有否定詞為研究對象。首先,用演繹法來建立假設,用歸納法(完全歸納法)來驗證其假設。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都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的,這種世界與時間結合而造成「事」,與空間結合而產生「物」,我們通常合稱為「事物」。基於這種基本觀點,可說語言結構是一種現實世界的表達,因而它如實地或刻意地反映這種現實世界,而且這些看法也可適用於漢語否定詞的體系。由此,筆者主要用演繹法來大膽地假設說漢語的m系否定詞表達「空間性概念」,而p系否定詞表達「時間性概念」。第參、肆、伍和陸章,利用這種假設,剖析《祖堂集》裡出現的所有否定詞而驗證此假設與《祖堂集》的否定詞用法是否吻合。第二,在語言的邏輯結構層次分析上,在本篇論文的第參章裡,用謂詞邏輯研究法分析《祖堂集》裡出現的否定句以解釋早期近代漢語否定詞的邏輯結構與語言結構的同異。第三,用具有普遍性的語言學方法論,如「區別性特徵(distinctive feature)」、「標記成分(marked member)」、「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ICA)」、「互補分布(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有定(definite reference)和無定(indefinite reference)」、「焦點(focus)、新信息(new information)以及舊信息(old information)」、「義素分析法(seme analysis或componential analysis)」等,在第肆、伍和陸章裡分析探討《祖堂集》否定詞在邏輯語言結構層次或純粹語言結構層次上的語法結構和語義特點。第四,用計量和統計方法來分析《祖堂集》否定詞的分布情況以解釋近代漢語否定詞的面貌和體系。最後,用漢語否定詞的歷時演變來解釋《祖堂集》否定詞的共時結構,並且透過這種解釋來檢討本篇論文的結論是否具有妥當性。就研究步驟來說,先把《祖堂集》全文輸入到電腦,按否定詞類別歸類而分析探討否定詞的邏輯、語法和語義。
本篇文論共分八章,579頁。第壹章敘論,主要論及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否定界說、否定範圍和否定焦點。第貳章邏輯結構、語言結構和否定詞,主要討論「邏輯結構與語言結構之間的同異」、「邏輯的同異問題與否定」以及「時空、語言實詞分類和《祖堂集》否定詞分類(m系否定詞和p系否定詞)之間的關係」。第參章 《祖堂集》否定詞之邏輯意義分析,主要用謂詞邏輯學的方法分析《祖堂集》否定詞之邏輯結構和邏輯意義。第肆章《祖堂集》m系「否定詞」之語義分析(一)─「無」,主要用語法學和語義學的研究方法探討m系否定詞當中「無」字在邏輯語言層次和純粹語言層次上之邏輯結構、語法結構和語義特點。第伍章《祖堂集》m系「否定詞」之語義分析(二),主要用語法學和語義學的研究方法探討其他m系否定詞在純粹語言層次上之語法結構和語義特徵,如「未」、「莫」、「勿」、「沒」、「亡」、「罔」、「靡」和「微」。第陸章《祖堂集》p系「否定詞」之語義分析,主要用語法學和語義學的研究方法探討《祖堂集》的p系否定詞在邏輯語言層次和純粹語言層次上之邏輯意義、語法結構和語義特點,如「不」、「非」、「匪」、「否」和「弗」。本章後面附帶討論「休」字,上古漢語時期它的否定用法不存在,到後來產生於方言之中,因此它不屬於所謂m/p系否定詞。第柒章《祖堂集》中「否定詞」之邏輯和語義特點,主要探討《祖堂集》否定詞在邏輯層次和語言層次上之特點,如「矛盾關係(contradictory relation)、反對關係(contrary relation)與否定詞」,「時空關係與否定詞」、「主客關係與否定詞」、「常變關係、動靜關係與否定詞」、「時間的空間化(量化)」、「空間的時間化」、「客觀現象的意志化」、「肯定與否定的選擇(疑問)」、「測度否定」、「名詞的述語化」、「雙重否定」、「否定詞之互用」等等。第捌章結論,用三張圖表,把《祖堂集》裡出現的所有否定詞系統化,扼要地解釋而究明第壹章敘論中的六條研究目標。最後附有引用及主要參考書目和《祖堂集》否定詞索引。
總之,筆者利用《祖堂集》裡出現的否定詞探討否定詞在符號隱性系統和符號顯性系統上的特徵。由此,筆者發現到幾點新理論,第一、語言研究要區分符號隱性系統和符號顯性系統,才能得到完善的結果。第二、邏輯學的「矛盾(contradiction)」和「反對(contrary)」顯現為語言的否定詞時,在《祖堂集》裡,區別「矛盾」和「反對」的關鍵在於否定詞是否替代其相應的肯定形式。第三、《祖堂集》的漢語否定詞不僅具有一個完整的系統(paradigm),而且從古到今一直維持m系和p系兩組系統,因為m系和p系否定詞分別表示邏輯意義上的空間概念和時間概念。其他純粹語言結構層次上的否定詞用法都是在這種邏輯意義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如「時間的量化否定」、「疑問否定」、「測度否定」、「『無』義否定」等等。第四、邏輯學的矛盾概念和反對概念顯現為語言符號時,產生一些問題,因此研究符號顯性系統的否定詞,反對概念還要分成「確定反對(definite contrary)」和「不定反對(indefinite contrary)」。
引用及主要參考書目
.用電腦排列文字功能(sort:Big5碼)依作者或編者的筆畫為次第。
.朝代名和國名不包括在內。
.區分中文書和外文書,前者排在前,後者排在後。
.清代以前的古籍以時代順序為次第而排在各類的前面。
壹、語料部
南唐靜.筠,《祖堂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初版,1984.6
南唐靜.筠,《八萬大藏經46卷,祖堂集》,울:東國大學校出版部,1976
南唐靜.筠二禪德合編,《祖堂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6
南唐靜.筠,《祖堂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
南唐靜.筠,《佛藏要籍選刊.14,祖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南唐靜.筠,《佛光大藏經(禪藏.史傳部,祖堂集一、二)》(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4.12
南唐釋靜.釋筠編撰,吳福祥.顧之川點校,《祖堂集》,長沙:岳麓書社,1996.6
南唐靜.筠,柳田聖山譯,《大乘佛典.13祖堂集》,東京:中央公論社,1990(*1974)
南唐靜.筠,釋月雲譯,《祖堂集》(共二冊,收錄於《韓文大藏經》183、184),울:東國大學校譯經院,1981,1983
南唐靜.筠,馮作民譯註,《禪語錄》(《祖堂集》收錄於下冊),臺北:星光出版社,民國71.7
南唐靜.筠,葛兆光釋譯,《祖堂集》,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6.8
〔日〕太田辰夫,《祖堂集口語語彙索引》,東京:朋友書店,1962
〔日〕柳田聖山,《祖堂集索引》(上中下),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0-1984
〔日〕太田辰夫,《唐宋俗字譜.祖堂集之部》,東京:汲古書院,1982.8(昭和57年8月)
潘重規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12
貳、工具書
〔宋〕陳彭年等,《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5.9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8.9
R. R. K. 哈特曼等著,黃長著等譯,《語言與語言學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10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62.10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一、二)》,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10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2
《中國語言學大詞典》編纂委員會,《中國語言學大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3
中國語學研究會編,《中國語學新辭典》,東京:光生館,1977.5
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7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1957級語言班編,《現代漢語虛詞例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1
吳汝鈞編著,《佛教思想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7
呂叔湘,《文言虛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0.1
張玉金,《甲骨文虛詞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4.3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北京:中華書局,1986.1
陳新雄等,《語言學辭典》,臺北:三民書局,民國78.10
曾明德等,《詩詞曲語辭集釋》,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10
黃自來,《英漢語言學名詞彙編》,臺北:文鶴出版社,民國70.6
楊樹達,《詞詮》,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6.6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12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8.7再版(*1962.5)
劉堅等主編,《唐五代語言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1
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增補定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0新3版
魯川主編,《動詞大詞典》,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4.2
龍潛庵,《宋元語言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12
謝紀鋒編纂,《虛詞詁林》,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1
譚鑫田等主編,《西方哲學詞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5
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語言文字分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8.4
參、專書部
一、語言學類
〔清〕劉淇,《助字辨略》,臺北:開明書店,民國47.4
〔清〕王引之,〔清〕孫經世補,《經傳釋詞/補/再補》,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4
〔清〕馬建忠著,章錫琛校注,《馬氏文通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8.9
〔英〕A.J.艾耶爾著,《語言﹑真理與邏輯》,臺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76.2
〔蘇〕H.A 康德拉紹夫著,楊全森譯,《語言學說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8
〔美〕Noam Chomsky著,謝石、結構群譯,《句法結構》,臺北:結構群,1989.12
于谷,《禪宗語言和文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研究室編,《句型和動詞》,北京:語文出版社,1987
中國語文雜志社,《語法研究和探索(中國語文叢書五)》,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7
中國語文雜志社,《語法研究和探索(中國語文叢書六)》,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11
中國語言文化學會,《建設中國文化語言學》,哈爾濱:《北方論叢》編輯部,1994.12
〔日〕太田辰夫著,江藍生等譯,《漢語史通考》,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5
〔日〕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7
方立,《美國理論語言學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6
王了一,《中國語法綱要》,北京:開明書店,1952.10
王力,《中國古文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1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6.9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板橋:駱駝出版社,民國76.7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6.9
王力,《同源字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2.7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6,1996.10(*王力,《漢語史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4)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5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0. 3
王文顏,《佛典漢譯之研究》,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3.12new window
王松茂主編,《漢語語法研究參考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王建平,《語言交際中的藝術─語境的邏輯功能》,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9
王福祥,《漢語話語語言學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7
王德春,《語言學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1
王曉升,《語言與認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5
王鋼,《普通語言學基礎》,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5
《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雜誌編輯部,《80年代與90年代中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3
《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雜誌編輯部,《語言學習理論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6
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九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9
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十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5
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十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8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語法修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史存直,《漢語語法史綱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申小龍,《中國文化語言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9
申小龍,《中國句型文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3
申小龍,《中國語言的結構與人文精神》,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10
申小龍,《漢語人文精神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1
申小龍,《語文的闡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12
申小龍,《語言的文化闡釋》,上海:知識出版社,1992.7
石安石,《語義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12
石安石,《語義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5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1.7
伍謙光,《語義學導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朱一之、王正剛選編,《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現狀和回顧》,北京:中國語文出版社,1987.10
朱水林,《邏輯語義學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8
朱林清,《漢語語法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6
朱歧祥,《殷墟辭句法論稿─對貞卜辭句型變異研究》,臺北:學生書局,民國79.3
朱德熙,《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朱德熙,《語法答問》,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7
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6
朱德熙,《語法叢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
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7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9
何九盈,《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9
何容,《中國文法論》,臺北:開明書店,民國67.10
余志鴻,《現代語言學─理論建設的新思考》,北京:語文山版社,1996.1
吳竟存、侯學超著,《現代漢語句法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6
吳福祥,《敦煌變文語法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6.7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4.9
呂叔湘,《呂叔湘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8
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上海:學林出版社,1985
呂叔湘,《近代漢語讀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0.5
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4
呂叔湘﹑朱德熙等,《語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12
呂叔湘﹑朱德熙等,《語法研究和探索(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4
呂叔湘﹑朱德熙等,《語法研究和探索(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2
呂叔湘﹑朱德熙等,《語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9
呂叔湘、朱德熙,《語法修辭講話》,北京:開明書店,1952.12
呂香雲,《現代漢語語法學方法》,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10
岑麒祥,《語言學史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4
岑麒祥譯,《國外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8
李壬癸等編輯,《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二輯歷史語言學)》,臺北:中研究史語所,1994.5new window
李安宅,《語言、意義、美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3
李延福主編,《國外語言學通觀(上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11
李珊,《現代漢語被字句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
李臨定,《漢語比較變換語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2
沈陽,《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8
沈陽、鄭定歐,《現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6
高本漢著,趙元任、李方桂合譯,《中國音韻學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一年六月(*民國二十九年九月)
周光慶,《古漢語詞匯學簡論》,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2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造句編》,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民國50.4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民國51.8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專刊之39),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民國48.8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0new window
屈承熹,《語言學論集 ─ 理論﹑應用及漢語法》,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5.10
屈承熹,《歷史語法學理論與漢語歷史語法》,臺北:文鶴出版社,民國76.12
易孟醇,《先秦語法》,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7
林玉山,《漢語語法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1
邵敬敏,《九十年代的語法思考》,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1
邵敬敏,《文化語言學中國潮》,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1
邵敬敏、方經民,《中國理論語言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12
邵敬敏主編,《語法研究與語法應用》,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1
金兆梓,《國文法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3
俞理明,《佛經文獻語言》,成都:巴蜀書社,1993.10
柳士鎮,《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8
胡竹安.楊耐思.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0
胡壯麟等,《系統功能語法概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10
胡奇光,《中國小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1
胡明揚,《語言與語言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4
胡裕樹.范曉主編,《動詞研究綜述》,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6.6
范曉,《三個平面的語法觀》,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1
孫良明,《古代漢語語法變化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2
徐烈炯,《生成語法理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11
徐烈炯,《語義學》(修訂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10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11
徐道鄰,《語意學概要》,臺北:友聯出版社,民國69.1
祝敏徹,《近代漢語句法史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9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臺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74.10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6
袁毓林,《現代漢語祈使句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7
袁曉園,《中國語言學發展方向》,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12
袁曉園主編,《重新認識漢語漢字》,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10
馬慶株,《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10
馬學良主編,《語言學概論》,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5.11
高名凱,《高名凱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1
高名凱,《國語語法》,臺北:洪氏出版社,民國65.9
高名凱,《漢語語法論》,臺北:開明書店,民國74.7
高名凱,《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1
高名凱﹑石安石,《語言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3
高守綱,《古代漢語詞義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10
高尚仁、鄭昭明合編,《中國語文的心理學研究》,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1.5
將紹愚,《蔣紹愚自選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7
張世錄,《語言學原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7
張世錄,《語言學概論》,臺北:中華書局,民國68.5
張永言,《詞匯學簡論》,武昌:華中工學院,1982
張伯江等,《漢語功能語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4
曹逢甫,《主題在國語中的功能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6.9
曹廣順,《近代漢語助詞》,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6
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匯的發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4new window
梁錦祥,《語言學研究的通用方法》,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5.6
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臺北:開明書店,民國77.12
許世瑛,《常用虛字用法淺釋》,臺北:復興書局,民國84.3十三版(*許世瑛,常用虛字用法淺釋,臺北:復興書局,民國58.3)
許仰民,《古漢語語法》,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7
郭紹虞,《漢語語法修辭新探(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7
陳平,《現代語言學研究─理論.方法與事實》,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5
陳承澤,《國文法草創》,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6
陳明遠,《語言學和現代科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6
陸善采,《實用漢語語義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4
陸儉明,《陸儉明自選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1
章士釗,《中等國文典》,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2.11
湯廷池,《國語語法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4.9
湯廷池,《國語變形語法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8.3
湯廷池,《漢語詞法句法五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3.9
湯廷池,《漢語詞法句法續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8.12
程祥徽、田小琳,《現代漢語》,香港:三聯書店,1989.11
程湘清,《隋唐五代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3
黃宣範,《漢語語法論文集》,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1.12
黃宣範,《語言哲學》,臺北:文鶴出版社,民國72.12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九月
奧托.葉斯柏森,何勇等譯,《語法哲學》,北京:語文出版社,1988.8
楊伯峻,《中國文法語文通解》,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1.9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3
楊建國,《近代漢語引論》,合肥:黃山書社,1993.3
楊樹達,《高等國文法》,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1.9
賈彥德,《漢語語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1
廖序東,《楚辭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9
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0
褚孝泉,《語言哲學─從語言到思想》,上海:新華書店,1991.11
趙元任,《語言問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11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9
趙世開,《現代語言學》,上海:知識出版社,1983.9
劉小梅,《範疇語法及其在漢語中的適用性》,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2.12
劉月華、潘文娛,《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3.4
劉令等,《語言學概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11
劉堅、蔣紹愚主編,《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彙編》(唐五代),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6
劉堅等著,《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3
劉復,《中國文法講話(上)》,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63.12
劉福增,《語言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0.12
潘允中,《漢語詞彙史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9
潘允中,《漢語語法史概要》,河南:中州書畫社,1982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12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
蔣禮鴻﹑任銘善,《古漢語通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4
鄭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3
鄭奠、麥梅翹編,《古漢語語法學資料彙編》,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1.10
鄧守信,《漢語及物性關係的語意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3.9new window
黎錦熙,《比較文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1
黎錦熙,《國語文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53.7
戴浩一等主編,《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3
戴華山,《語意學》,臺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民國63.8
戴耀晶,《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9.11
謝國平,《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民國74.7new window
謝康基,《語意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0.3
簡師宗梧,《認識我們的語言文字》,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民國73.12
魏岫明,《漢語詞序研究》,臺北:唐山出版社,民國81.6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9
龔千炎,《中國語法學史稿》,北京:語文出版社,1987.12
C. K. Ogden和I. A. Richards著,金鳳柱譯,《意味 意味(The Meaning of Meaning)》,울:翰信文化社,1986.10
월터 J. 옹著,李永傑譯,《言語 現存》,울:探求堂,1985.9
Eugene A. Nida,Cho Hang-Bum譯,意味分析論(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Meaning),울:塔出版社,1994.9
L. Weisgerber著,許發譯,母國語와 精神形成,울:文藝出版社,1993.6
〔日〕志村良治,《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東京:三冬社,1984.4
〔韓〕沈在箕等,《意味論序說》,울:集文堂,1994.9
〔韓〕金鎮宇,《言語─ 理論과 應用》,울:塔出版社,1994.9
〔日〕橋本萬太郎著,河永三譯:《言語地理類型學》,울:學古房,1990.12
Charlesn. Li & Sandra A. Thompson,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Berkeley:Univ.of California Press,1981
Edward Sapir,Language,Taipei:Rainbow-bridge Book Co.,民國59.9
Edwin G. Pulleyblank,Lexicon of Reconstructed Pronunciation in Early Middle Chinese, Late Middle Chinese, and Early Mandarin,Vancouver:UBC Press,1991
Edwin G. Pulleyblank,Middle Chinese ─A Study in historical Phonology,Vancouver:Univ. of Brithsh Columbia Press,1984
F. R. Palmer,Semantics,Cambridge:Cambribge univ. Press,1988
Itziar Laka,On the syntax of negation,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4
John Lyons,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 Press.,1977
John Lyons,Language and Linguis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Press,1987
John Lyons,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5
John Lyons,Semantics(Volume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John Lyons,Semantics(Volume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Laurence R. Horn,A Natural History of Neg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Leonard Bloomfield,Language,Chicago:The Univ.of Chicago Press,1984.
Peter W. Culicover,Syntax,N. Y. and London:Academic Press,1982
Stephen Ullmann,The Principles of Semantics,Oxford:Jackson, Son & Co.,1951,1959
Steven Bradley Smith,Meaning and Negation,The Hague:Mouton,1974, 1978
Yuen Ren Chao,A Gramnar of Spoken Chinese,臺北:敦煌書局,民國74.3
Yuen Ren Chao,Language and Symbolic Systems,臺北:虹橋書店,民國59.3
二、邏輯及佛教類
2.1邏輯類
朱水林等,《現代邏輯概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11
牟宗三,《理則學》,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5.12(*民國60.12)
《西方邏輯史》編寫組,《西方邏輯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6
何應燦.彭漪連主編,《邏輯學引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8
沈劍英,《佛家邏輯》,臺北:商鼎,1994.2
汪奠基,《中國邏輯思想史》,臺北:明文,1993
金岳霖,《形式邏輯》,秦皇島:人民出版社,1979.10
〔德〕阿多爾諾著,張峰譯,《否定的辯證法》,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4
奎因著,陳中人譯,《從邏輯的觀點看》,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9.2
陳宗明,《現代漢語邏輯初探》,北京:生活.讀書.真知三聯書店,1979
陳宗明,《漢語邏輯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陳波,《邏輯哲學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1
陳耀南著,《漢語邏輯學》,香港:波文書局,1977.10
〔德〕黑格爾,《邏輯學(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9
〔德〕黑格爾,《邏輯學(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6
鄔昆如等著,《理則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7.9(*民國72.6)
邏輯與語言研究會編,《邏輯與語言研究(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3
讓─布萊斯.格里茲著,李錫胤譯,《現代邏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7
2.2佛教類
印順,《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77.6
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綱》,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
洪修平、吳永和,《禪學與玄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0
〔英〕約翰、麥奎利(John Macquarrie),鍾慶譯,《神學的語言與邏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8
陳新會,《中國佛教史籍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0.6
馮作民譯註,《禪語錄(全二冊)》,臺北:星光出版社,民國71.7
黃夏年主編,《禪宗三百題》,臺北:建安出版社 1996.3
葛兆光,《中國禪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2
鄭偉宏,《佛家邏輯通論》,臺北:聖環圖書,1997.4
霍韜晦,《佛家邏輯研究》,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1.2new window
三、其他類
J. M. 布洛克曼著,李幼蒸譯,《結構主義》,臺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6.8
T. 霍克思(Terence Hawkcs)著,陳永寬譯,《結構主義與符號學》,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民國77.3
〔日〕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42.5
王堯臣等,《崇文總目(上.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
卡洛琳.M.布魯墨著,張功鈐譯,《視覺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8
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法〕
吳康、周世輔,《哲學概論》,臺北:正中書局,民國62. 9
李烈炎著,《時空學說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1
李震,《宇宙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12
沈清松,《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臺北:牛頓出版社,民國76.1new window
肖峰著,《從哲學看符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3
胡適,《胡適講演集》(上冊),臺北:胡適紀念館,民國67
勒范恩(Robert Levine),馮克芸、黃芳田、陳玲瓏譯,《時間地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10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1
曹日昌主編,《普通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4
項退結,《中國民族性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8,民國82.3
葉奕乾、祝蓓里主編,《心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6
〔法〕路易.加迪等著,鄭白平、胡建平譯,《文化與時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7
滕守堯,《中國懷疑論傳統》,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3
J. M. Bochenski,The Methods of Comtemporary thought,臺北:雙葉書店,民國74
Thorleif Boman著,許赫譯,《히브리적(Hebrew) 思惟와 리스적(Greece) 思惟 比較》,慶北潻谷:分道出版社,1993.6
肆、論文部
一、學位論文類
王文顏,《佛典漢譯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new window
王錦慧,《敦煌變文與《祖堂集》疑問句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6.4
白恩姬,《《左傳》否定句句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new window
全廣鎮,《漢藏語同源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new window
朴淑慶,《講經變文與有關佛經介詞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new window
克來爾,《臺灣語的否定式語法及語意現象》,臺北:國立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宋寅聖,《《祖堂集》虛詞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new window
林慶姬,《元雜劇賓白語法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new window
姚榮松,《上古漢語同源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new window
康師寔鎮,《《老乞大》《朴通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
張泰源,《漢語動貌體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new window
曾蕙蘭,《敦煌變文否定詞用法探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士論文,1997
詹秀惠,《南北朝著譯書四種語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new window
魏岫明,《國語演變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new window
魏培泉,《漢魏六朝稱代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new window
羅師宗濤,《敦煌講經變文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2
朴英綠,《《祖堂集》意味虛化動詞研究》,울:成均館大學校大學院博土論文,1997
許成道,《現代中國語 있어 否定接頭靜態動詞研究》,울:울大學校博士學位論文,1986
二、期刊論文類
2.1語言學
丁聲樹,〈釋否定詞「弗」「不」〉,《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一種)》(北京),民國24.1,頁967-996
方有國,〈論“有以”“無以”的形成和結構關係〉,《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昆明),1990:3,頁36-42
王力,〈中國文法中的繫詞〉,《清華學報》(北京),12卷1期,1937.1(*王力,《王力文集》第16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5)
王力,〈關於漢語語法體系的問題〉,《中國語文研究》(香港),第2期,頁73-76
王力,〈邏輯和語言〉,《紅旗》(北京),1961:7(*王力,《王力文集》第16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5)
王力,〈邏輯與語法〉,《國文月刊》,1卷2期,1940(*王力,《王力文集》第16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5)
王士元,〈語言變化的詞彙透視〉,《語言研究》(北京),1982:2(總第3期),頁34-48
王錦慧,〈敦煌變文與《祖堂集》「甚」、「甚(什)摩」用法之比較〉,《中國學術年刊》18(臺北),民國86.3,頁449-469new window
田作申,〈試論“不”的語法功能〉,《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武漢),1987:3,頁89-95
田雨澤,〈『無以』、『有以』新解〉,《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瀋陽),1988:1
伍華,〈論《祖堂集》中以“不、否、無、摩”收尾的問句〉,《中山大學學報》(廣州),1987:4,頁80-89
任繼昉,〈漢語語源研究的方式、方法、階段論〉,《語言研究》,1988:2,頁130-145
曲穎生,〈釋「莫須有」〉,《大陸雜誌》(臺北),第12卷第1期,頁29,32
朱水林,〈論邏輯語義學〉,《學術季刊》(上海),1994:4,頁73-82
朱德熙,〈現代漢語形容詞研究〉,(《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5月),頁3-41
朱德熙,〈漢語句法中的歧義現象〉,(《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2月,頁169-224
朱曉亞,〈否定句研究概觀〉,《漢語學習(延邊大學)》(延吉),1992:5,頁24-27
江藍生,〈禁止詞“別”考源〉,《語文研究》(太原),1992:1(總第38期),頁42-47
何大安,〈國語的「有著」和南語的「有著」〉,《大陸雜誌》(臺北),第73卷第4期,民國75.10,頁27-35
何容,〈有無跟多少〉,《中國語文》(臺北),第5卷第1期,頁49-52
余靄芹,〈漢語方言語法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第59本第1分,民國77年3月,頁23-41new window
吳福祥,〈否定副詞“沒”始見於南宋〉,《中國語文》(北京),1995:2(總第245期),頁153
吳福祥,〈從“VP-neg”式反復問句的分化談語氣詞“麼”的產生〉,《中國語文》(北京),1997:1(總第256期),頁44-54
呂幼夫,〈《祖堂集》詞語選釋〉,《遼寧大學學報》(瀋陽),1992:2(總第114期),頁46-48
呂叔湘,〈漢語句法的靈活性〉,《中國語文》(北京),1986:1,頁1-9
呂叔湘,〈疑問.否定.肯定〉,《中國語文》(北京),1985.4(總第187期),頁241-250
呂叔湘,〈論毋與勿〉(《呂叔湘文集》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12),頁73-102
呂叔湘、餞長溶,〈試論非謂形容詞〉,《中國語文》(北京),1981:2(總第161期),頁81-85
李訥、石毓智,〈論漢語體標誕生的機制〉,《中國語文》(北京),1997.2(總第257期),頁82-96
李瑛,〈“不”的否定意義〉,《語言教學與研究》(北京),1992:2,頁61-70
沈家,〈“語用否定”考察〉,《中國語文》(北京),1993:5(總第236期),頁321-331
沈開木,〈“不”字的否定範圍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中國語文》(北京),1984:6,頁404-412
邢福義,〈“有沒有VP”疑問句式〉,《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武昌),1990:1,頁82-87
邢福義,〈論“不”字獨說〉,《華中師院學報》(武昌),1982:3,頁124-133
周生亞,〈“莫”字詞性質疑〉,《中國語文》(北京),1964:4,頁301-303,294
周光慶,〈古漢語詞源結構中的文化心理〉,《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武昌),1989:4,頁19-26
周法高,〈上古語法札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第二十二本,民國39年new window
周法高,〈中國語法札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第二十四本,民國42年new window
周法高,〈論上古漢語中的繫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第五十九本第一分,民國77年3月,頁89-113new window
孟華,〈詞義派生的邏輯分類〉,《邏輯與語言學習》(石家莊),1990:1(總第55期),頁7
姚榮松,〈閩南話「有」的特殊用法─國語與閩語比較研究之一〉,《國文學報》(臺北),15期,民國75.6,頁286-297new window
郎桂青,〈雙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的條件〉,《語文研究》(太原),1989:1,頁2-6
唐建,〈語言的起源和思維的起源〉(《語文論叢(第一輯)》(上海市語文學會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頁108-111
孫良明,〈談先秦至東漢漢語語法的發展〉,《殷都學刊》(安陽),1989:1,頁97-103
徐杰、李英哲,〈焦點和兩個非線性語法範疇-“否定”、“疑問”〉,《中國語文》(北京),1993:2(總第233期),頁81-92
徐通鏘,〈結構的不平衡性和語言演變的原因〉,《中國語文》(北京),1990:1,頁1-14
徐頌列,〈及物動詞謂語句語義的邏輯分析〉,《語文研究》(太原),1993:3(總第48期),頁37-42
袁賓,〈《祖堂集》被字句研究—兼論南北朝到宋元之間被字句的歷史發展和地域差異〉,《中國語文》(北京),1989:1(總第208期),頁53-62
袁賓,〈說疑問副詞「還」〉,《語文研究》(太原),1989:2(總第31期),頁26-28
張保勝,〈否定副詞“不”、“沒有”的句法特徵〉,(河南省語言學會編,《漢語論叢》,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5),頁120-131
張師雙英,〈從比較中、英文字、詞在詞句中的先後次序看中國國語的特色─一個文化觀點的考察〉,《中華學苑》(臺北),第40期,民國79.8 ,頁1-14
曹小雲,〈《祖堂集》被字句研究〉商補,《中國語文》(北京),1993:5(總第236期),頁389-390
曹得興,〈自然語言邏輯的隱含性〉,《邏輯與語言學習》(石家莊),1990:1(總第55期),頁3-6
曹廣順,〈《祖堂集》中的「底(地)」「卻(了)」「著」〉,《中國語文》(北京),1986:3,頁192-202
曹廣順,〈《祖堂集》中與語氣助詞“呢”有關的幾個助詞〉,《語言研究》(北京),1986:2
梅祖麟,〈唐代處置式的來源〉,《中國語文》(北京),1990:3
梅祖麟,〈現代漢語完成貌句式和詞尾的來源〉,《語言研究》(創刊號抽印本),1981年 8月,頁65-77
梅祖麟,〈現代漢語選擇問句法的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49:1,1978,頁15-33new window
梅祖麟,〈詞尾「底」、「的」的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第59本第1分,民國77.3,頁141-172new window
梅祖麟,〈唐代、宋代共同語的語法和現代方言的語法〉,《第二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南港:中研院史語所),1991.8,頁35-61new window
梅廣,〈把字句〉,《文史哲學報》(臺北),第27期,1978.12,頁145-180new window
梅廣,〈格位理論與漢語語法〉(毛子水先生九五壽慶論文編委會,《毛子水先生九五壽慶論文集》,臺北:幼獅文化,民國76.4),頁627-646
梅廣,〈現代漢語真的是一種SOV語言嗎?〉(臺靜農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委會,《臺靜農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民國70.11),頁491-512
許世瑛,〈論語中「莫」字用法探究〉,《孔孟月刊》(臺北),第1卷第1期,民國51年9月,頁19-21new window
許世瑛,〈論語中「無、莫」二字用法探究〉,《孔孟學報》(臺北),第21期,頁89-112new window
陳保亞,〈語言系統的時間觀〉,《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北京),1987:2,頁21-23
陳垂民,〈說“不”和“沒有”及其相關的句式〉,《暨南學報(哲社版)》(廣州),1988:1,頁94-99
陳剛,〈談“沒動了賓/補”式〉,《中國語文》(北京),1981:1,頁45,49
陳師良吉,〈語言功能論--從普通語言學與阿拉伯語言學的觀點,《阿語學報》(臺北),v.1 n.30 1993.6
陳新政,〈論皮亞杰關於語言和思維的關係〉,《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武昌),1989:3,頁101-105
彭志平.萬志敏,〈集合概念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語言教學與研究》(北京),1997:4(總第74期),頁71-80
湯廷池,〈文言否定詞的語義內涵與出現分佈(下)〉,《中國語文》(臺北),第438期,1993,頁18-23new window
湯廷池,〈文言否定詞的語義內涵與出現分佈(上)〉,《中國語文》(臺北),第436期,1993,頁45-51new window
湯廷池,〈文言否定詞的語義內涵與出現分佈(中)〉,《中國語文》(臺北),第437期,1993,頁49-55new window
湯廷池,〈北平話否定詞的語義內涵與出現分佈(下)〉,《中國語文》(臺北),第443期,1994,頁22-30new window
湯廷池,〈北平話否定詞的語義內涵與出現分佈(上)〉,《中國語文》(臺北),第442期,1994,頁19-27new window
湯廷池、張淑敏,〈論旨網格、原參語法與機器翻譯〉,《中國語文》(北京),1996年第4期(總第253期),頁260-272
程琪龍,〈“概念結構”探索〉,《語文研究》(太原),1996:1(總第58期),頁19-24
馮淑儀,〈《敦煌變文集》和《祖堂集》的形容詞、副詞詞尾〉,《語文研究》(太原),1994:1,頁17-26
黃正德,〈說「是」和「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第五十九本第一分,民國77年3月,頁43-64
黃宣範,〈表示有無的句子〉,《中國語文》(臺北),第5卷第1期,頁10-15
黃景欣,〈秦漢以前古漢語中的否定詞“弗”“不”研究〉,《語言研究》(語言研究編輯委員會,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6月,頁1-23
楊成凱,〈句法、語義、語用三平面說的方法論分析〉,《語文研究》(太原),1993:1,頁39-45
楊伯峻,〈上古無指代詞“亡”“罔”“莫”〉,《中國語文》(北京),1963:6,頁473-474
楊聯陞,〈漢語否定詞雜談〉,《清華學報》(新竹),新九卷(第一、二期合刊),民國60年9月,頁160-191new window
溫秀雲,〈孟子中「莫」字用法的分析〉,《孔孟月刊》(臺北),第7卷第8期,民國58年4月,頁24-30
董同龢,〈古籍訓解和古語字義的研究〉(丁邦新編,《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1),頁313-321
賈彥德,〈對現代漢語語義格的認識與劃分〉,《語文研究》(太原),1997:3(總第64期),頁23-29
趙元任,〈漢語語法與邏輯雜談〉,(袁毓林主編,《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和發展》─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10,頁219-230
趙瑞民,〈說“否”〉,《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瀋陽),1989:2,頁108-111
趙懷英,〈古漢語中無指代詞“莫”和否定副詞“莫”的辨析〉,《漢中師院學報(哲社版)》(陝),1989:1,頁83-87
趙繼倫,〈關於形象思維的語言與邏輯問題〉,《邏輯與語言學習》(石家莊),1990:2(總第56期),頁16-18
劉丹青,〈狀態詞與東方思維〉,《上海青年語言學》(上海),第五期,1988.10,頁72-98
蔣紹愚,〈《祖堂集》詞語試釋〉,《中國語文》(北京),1985:2,頁142-147
鄧守信著,張旭譯,〈論漢語否定結構〉,(南開大學中文系《語言研究譯叢》編輯組編,《語言研究譯叢》第一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頁116-138
〔日〕橋本萬太郎,〈漢語被動式的歷史.區域發展》,《中國語文》(北京),1987:1(總第196期),頁36-49
賴紹祥,〈異中存同同中見異─論語言與思維、詞義與概念的關係〉,《嘉應師專學報(哲社版)》(粵梅縣),1987:1,頁1-7
錢敏汝,〈否定載體“不”的語義—語法考察〉,《中國語文》(北京),1990:1(總第214期),頁30-37
戴浩一著,黃河譯,〈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國外語言學》(北京),1988:1,頁10-20
戴浩一著,葉蜚聲譯,〈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雛議〉(上),《國外語言學》(北京),1990:4,頁21-27new window
戴浩一著,葉蜚聲譯,〈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雛議〉(下),《國外語言學》(北京),1991:1,頁25-33new window
薛儒章,〈“莫”字用法辨析〉,《天津師大學報》(天津),1987:4,頁86-88,18
謝信一著,葉蜚聲譯,〈漢語中的時間和意象〉,《國外語言學》(北京),1991:4,頁27-32
謝質彬,〈論古代漢語否定性的範圍副詞〉,《社會科學戰線》(長春),1982:3,頁338-342
鍾兆華,〈論疑問語氣詞“嗎”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研究》(太原),1997.1(總第62期),頁1-8
嚴學宭、尉遲治平,〈說“有”“無”〉,《中國語言學報》(北京),第2期,1984.12,頁22-43
嚴曉暉,〈論語法意義和邏輯意義〉,《邏輯與語言學習》(石家莊),1993:4(總第76期),頁2-6
Shou-hsin Teng,Negation and aspects in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1, No1(1973), pp.14-37
Shou-hsin Teng,Negation in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2, No2(1974.5),pp.125-140
Shou-hsin Teng,Scope of Negation,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1, No3(1973.9),pp.475-478
2.2其它
王士偉,〈試論老子的否定思維方式〉,《中國哲學史研究》(北京),1989:2(總第35期),頁35-42
成中英,〈禪的詭論和邏輯〉,《中華佛學舉報》(臺北),第3期,民國79.4new window
李少惠,〈老子反向思維方式探微〉,《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蘭州),1995:4,頁61-66
李志軍,〈從“易”之三義看中西傳統思維差別的根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北京),1993:1,頁95-100
姚南強,〈百年來中國因明學的研究概況〉,《中華佛學學報》(臺北),第8期,民國84.7new window
陳波,〈“是”的邏輯哲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北京),1993:1,頁117-133
陳師良吉,〈蘇非哲學芻論(下)─伊斯蘭玄秘主義普遍性原理之邏輯語意的及語言哲學的詮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臺北),第69期,頁287-307
陳師良吉,〈蘇非哲學芻論(上)─伊斯蘭玄秘主義普遍性原理之邏輯語意的及語言哲學的詮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臺北),第68期,頁155-286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續一)〉,《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蘭州),1979(第二期),頁16-27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續完)〉,《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蘭州),1980(第一期),頁10-25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蘭州),1979(第一期),頁6-21
鄭學禮著,駱一峰譯,〈肯定、否定與禪的邏輯〉,《哲學與文化》(臺北),15:6,1988,頁403-412new window
蘇卡拉瓦耶夫著,顏華東譯,〈關於時間邏輯的研究〉,《邏輯與語言學習》(石家莊),1990:1(總第55期),頁16-1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