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宋五種禪宗語錄助詞研究
作者:具熙卿
作者(外文):Kooheekyu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趙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唐代宋代禪宗語錄助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2
助詞發展到晚唐五代以後,形成了與古代漢語完全不同的面貌,尊定了現代漢語助詞系統的基本格局。現代漢語裡常見的助詞都是在唐、宋代漢語裡產生或者廣泛使用的。
本論文以《六祖壇經》、《神會語錄》、《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五種禪宗語錄為語料,嘗試從語言發展的角度出發分析助詞。此五種資料是唐宋時期比較重要而且口語成分豐富的禪宗語錄。唐、宋代助詞系統主要由動態助詞、事態助詞、結構助詞、語氣助詞四個小類構成。
動態助詞是唐、宋代漢語新興的語法現象,有的助詞一直沿用到現代,如表示動作完成的“卻”、“了”,表示持續的“著”,表示結果的“得”等等:有的助詞現代漢語已經消失,如“將”。動態助詞一般由動詞虛化而來,其過程是連動式到動補式,再到助詞。唐、宋代動態助詞“卻”、“了”、“著”、“得”等都經歷了相同的語法化過程和再虛化的階段。它們最初都是實義動詞,在由動詞向動態助詞的轉變中都經歷了“獨立動詞 → 連動式中後一動詞 → 謂語動詞的補語 → 動態助詞”的語法化過程。
事態助詞主要包括“了2”、“來”、“去”。事態助詞“了2”表示事態出現了變化或即將出現變化,事態助詞“來”表示一個事件或一個狀態曾經發生過的,事態助詞“去”表示事態已出現某種變化或將要出現某種變化。這些事態助詞是一組出現在分句或全句末的助詞,它和動態助詞一樣,也是唐宋時期新出現的,它們產生於唐五代。
這一時期用作結構助詞的主要是“底、地、個”等。這些都是跟現代漢語中的“的”、“地”有關的結構助詞,現代漢語裡的結構助詞“的”的前身是“底”,“底”的影響大,其用法範圍廣泛。
唐、宋代語氣助詞的使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進入“謂語+ 否定詞”的結構,而後“無”虛化變為“磨、麼、摩”,於是產生了語氣助詞“麼(嗎)”,這是唐代發生的情況。又如上古的“爾”在五代時出現了替代字“ ”,這就是語氣助詞“呢”的前身。
(一)專書
于谷《禪宗語言和文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編《修訂新版大藏經總目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92年
中村元等著、徐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臺北:天華佛學出版社,1984年
太田辰夫著、蔣紹愚 等譯《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王 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王 力《中國現代語法》,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王 力《中國語法理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王 力《古代漢語》,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王 力《漢語語法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
王 力《漢語語法綱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
玄奘 等《乾隆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年
白化文、孫欣《古代漢語常識二十講》,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年
朱德熙《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江藍生《古代白話說略》,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年
吳福祥《敦煌變文語法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1956年
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呂叔湘主編《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
志村良治著、江藍生、白維國譯《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李中華注釋《新譯六祖壇經》,臺北:三民出版社,1997年
李申釋譯《六祖壇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年
李臨定《現代漢語動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李臨定《漢語比較變換語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邢東風釋譯《神會語錄》,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造句編-上)》,臺北:聯經國風出版社,1972年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臺北:聯經國風出版社,1972年
周法高《中國語文研究》,臺北:華岡出版社,1973年
周法高《中國語文論叢》,臺北:正中書局,1963年
周法高《中國語言學論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
屈承熹、朱文俊譯《歷史語法學理論與漢語歷史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年
法海、周宣德編《六祖壇經流行本、敦煌本合刊》,臺北:慧炬月刊社,1960年
法海《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竺家寧《佛經語言初探》,臺北:橡樹林文化,2005年
俞理明《佛教文獻語言》,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柳田聖山編《祖堂集索引》,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4年
胡竹安《近代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孫良明《古代漢語語法變化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年
孫錫信《漢語歷史語法要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
神會、胡適校《神會和尚遺集》,臺北:胡適紀念館 ,1968年
袁賓《近代漢語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高名凱《國語語法》,臺北:洪氏出版社,1976年
高名凱《漢語語法論》,臺北:開明書局,1985年
戚雨村 等《語言學百科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
曹廣順《近代漢語助詞》,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臺北:開明書局,1978年
許世瑛《常用虛詞用法研究》,臺北:復興書局,1981年
許世瑛《許世瑛先生論文集》,臺北:弘道文化事業出版社,1974年
郭朋《壇經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
陳新雄等 主編《語言學辭典》,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普濟《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程湘清《先秦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2年
程湘清《宋元明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程湘清《兩漢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
程湘清《隋唐五代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程湘清《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
雅洪托夫《漢語的動詞範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馮春田《近代漢語語法問題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年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臺北:里仁出版社,1977年
道原、張華釋譯《景德傳燈錄》,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年
道原《景德傳燈錄》,日本:中文出版社,1984年
道原《景德傳燈錄》,收綠於《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劉小梅《國閩客語的動態文法體系及動態詞的上加動貌語意》,臺北:文鶴出版公司,1997年new window
劉堅 等《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
劉堅、侯精一《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年
劉復《中國文法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潘允中《漢語語法史概要》,河南:中州書畫社,1982年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54年
盧烈紅《古尊宿語要代詞助詞研究》,武漢:武漢大學書版社,1998年
靜.筠《祖堂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
靜.筠、葛兆光釋譯《祖堂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
禮山江峰《禪宗燈錄譯解》,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魏岫明《國語演變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1984年new window
Comrie《Aspec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 Press,1976年
Li & Thompson著、黃宣範譯《漢語語法》臺北:文鶴出版社,1983年

(二)單篇論文(包括期刊論文、會議論文集論文等)
丁恒順〈“N1+V得+N2+VP”句式〉《中國語文》1989年3期,頁191-192
丁恒順〈再論“N1+V得+N2+VP”句式〉《漢語論叢》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頁34-42
丁楨蕖〈古漢語“動+之+名”式的結構分析〉《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頁407-417
入矢義高〈禪宗語錄的語言與文體〉《俗語言研究》1994年1期,頁4-18
刁晏斌 〈試論近代漢語語法的特點〉《遼寧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年1期,頁52-58
力 量、莊義友 〈“V他(個)R”與“V得(個)R”結構的深層比較〉《韶關大學學報》1995年1期,頁62- 67
子郎〈“助詞”的出處及原指〉《語言文字學》1995年8月(原載《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1995年1期),頁101
太田辰夫 〈中古(魏晉南北朝)漢語的特殊疑問形式〉 《中國語文》1987年6期,頁404-408
方經民 〈論漢語空間方位參照認知過程中的基本策略〉《中國語文》1991年1期,頁12-20
木村英樹 〈關於補語性詞尾“著/zhe/”和“了/le/”〉《語文研究》1983年2期,頁22-30 
木霽弘 〈朱子語類中的時態助詞“了”〉《中國語文》1986年4期,頁288-295
王還〈再談現代漢語詞尾“了”的語法意義〉《中國語文》1990年3期,頁180-181
王力〈我的治學經驗〉,《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王文杰 〈六祖壇經介詞研究〉《中正大學研究生集刊》2號,2000年,頁49-83
王吉輝 〈詞義的虛化及虛化的類別〉《語文研究》1997年3期,頁30-33
王克仲 〈四十年古漢語虛詞研究的回顧〉《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論文集》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頁263-269
王克仲 〈略說疑問句尾“為”字的詞性〉《中國語文》1980年5期,頁383-385
王寧 〈訓詁學理論建設在語言學中普遍意義〉《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6期,頁193-200
王學奇〈釋“去”〉《語言文字學》1999年7期,頁59-63
王麗華〈法言語氣詞探究〉《淡江學報》1976年14期,頁87-118
史金生 〈傳信語氣詞“的”“了”“呢”的共現順序〉《漢語學習》2000年5期,頁32-35
左思民 〈現代漢語“體”的概念〉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1997年2期,頁109-115
左思民 〈現代漢語中 "體" 的研究--兼及體研究的類型學意義〉 《語文研究》1999年1期,頁9-20
白維國〈近代漢語中表示動態的助詞“得”(的)〉《近代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頁235-242
石 鋟〈元代幾種白話文獻中的疑問語氣詞〉 《漢語史研究集刊》,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頁472-482
石毓智 〈論 "的" 的語法功能的同一性〉《世界漢語教學》2000年1期,頁16-27
石毓智、李納 〈論漢語體標記誕生的機制〉《中國語文》1997年2期,頁82-96
石毓智、李訥〈漢語發展史上結構助詞的興替-論“的”的語法化歷程〉《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6期,頁165-180
石鋟 〈近代漢語詞尾“生”的功能〉《古漢語研究》1996年2期,頁41-43
朱承平 〈先秦漢語句尾語氣詞的組合及組合層次〉《中國語文》1998年4期,頁299-303
朱林清、王建軍 〈漢語詞類研究述評〉《南京師大學報》1995年1期,頁27-34
朱運申〈關於疑問句尾的“為”〉《中國語文》1979年6期,頁443-444
朱德熙〈“的”字結構和判斷句〉《中國語文》1978年1期,頁23-27
朱慶之 〈關於疑問語氣助詞“那”來源的考察〉《古漢語研究》1991年2期,頁24-28
朱慶之〈試論漢魏六朝佛典裡的特殊疑問詞〉《語言研究》1990年1期,頁75-82、117
江藍生 〈處所詞的領格用法與結構助詞“底”的由來〉《中國語文》1999年2期(總269),頁83-93
江藍生、曹廣順、吳福祥 〈近代漢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中國語言學現狀與展望》, 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6年,頁134-161
江藍生〈疑問語氣詞“呢”的來源〉《語文研究》1986年2期,頁17-26
何融 〈漢語動詞詞尾“將”的研究〉《中山大學學報》1955年1期,頁129-137
吳安其 〈漢藏語使動和完成體前綴的殘存與同源的動詞詞根〉《民族語文》1997年6期,頁21-32
吳延枚〈近代漢語中的“在”〉《語文研究》1994年2期,頁56-59
吳國忠 〈史詞虛詞同義連用初探〉《中國語文》 1987年3期,頁224-229
吳國忠 〈從 "VP-neg" 式反覆問句的分化談語氣詞 "麼" 的產生〉 《中國語文》 1997年1期,頁44-54
吳福祥 〈重談“動+了+賓”格式的來源和完成體助詞“了”的產生〉《中國語文》1998年6期,頁452-462
吳慧穎〈結構助詞“個”和“動+個+補”式結構〉 《中州學刊》1982年3期,頁100-104
呂文華〈“了2”語用功能初探〉《語法研究和探索(六)》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頁239-248
呂叔湘,〈漢語句法的靈活性〉《中國語文》,1986年1期,頁1-9
宋玉柱 〈關於時間助詞“的”和“來著”〉《中國語文》1981年4期,頁271-276
宋寅聖〈『祖堂集』所見唐五代口語助詞研究〉《華岡研究學報》1996年1期,頁1-30
宋紹年、郭錫良 〈二十世紀的古漢語語法研究〉《古漢語研究》 2000年1期,頁35-46
李 泉〈敦煌變文中的助詞系統〉《語言研究》1992年1期,頁37-52
李 訥、石毓智 〈論漢語體標記誕生的機制〉《中國語文》1997年2期,頁82-96
李宇明〈論空間量〉《語言研究》1999年2期(總37),頁12-21
李宗江 〈『祖堂集』中“得”字的考察〉《古漢語研究》1991年3期,頁88-91
李宗江〈“V得(不得)”與“V得了(不了)”〉《中國語文》1994年5期,頁375-381
李思明 〈祖堂集中 "得" 字的考察〉《古漢語研究》 1991年3期,頁88-91
李泉〈敦煌變文中的助詞系統〉《語言研究》1992年1期,頁37-52
李英哲 〈漢語歷時句法中的競爭演變和語言折衷〉《湖北大學學報》1997年5期,頁39-43
李峻鍔 〈古白話界說與近代漢語上限的探索〉《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3期,頁120-125
李泰洙 〈『老乞大』四種版本從句句尾助詞研究〉 《中國語文》2000年1期(總274),頁47-56
李納、S.A.Thompson、R.M.Thompson 〈已然體的話語理據:漢語助詞“了”〉,《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頁117-138
李崇興 〈『祖堂集』中的助詞“去”〉《中國語文》1990年1期,頁71-74
李崇興〈選擇問記號“還是”的來歷〉《語言研究》1990年2期,頁76-81
李訥、石毓智〈論漢語體標誕生的機制〉《中國語文》1997年2期(總257 ),頁82-96
李達良〈若干文言語氣詞源出上古時期的推測〉《中國語文研究》1990年2期,頁76-81
李維琦 〈漢文佛典中的 “著”〉《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3年1期,頁115-120
李曉琪 〈關於能性補語式中的語素“得”〉《語文研究》1985年4期,頁11-18、8
李臨定 〈帶“得”字的補語句〉《中國語文》 1963年5期,頁396- 410
李鐵根〈“了、著、過”呈現相對時功能的幾種用法〉《漢語學習》1999年2期,頁15- 17
杜高印 〈虛詞實詞之分說略〉《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現代思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409-422
貝羅貝〈古代漢語中的“動”之“名”結構〉《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頁392-407
邢東風〈參究與研究:把握禪的兩種方式〉,《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3期
邢東風〈禪宗言語問題在禪宗研究中的位置〉,《俗語言研究》1996年3期
季永興 〈古漢語實字虛字考察〉《湖北大學學報》 1999年6期,頁61-70
屈承熹〈漢語的詞序及其變遷〉《語言研究》1984年1期,頁127-151
武 果、呂文華〈“了2”句句型場試析〉《世界漢語教學》1998年2期,頁13-21
武振玉〈“動.將.補”句式的歷史演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1年1期,頁86-90
竺家寧〈論佛經語言學的重要性〉《香光莊嚴》48期,1996年,頁3-6
竺家寧〈早期佛經中的派生詞研究〉,《第一屆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高雄:佛光山,1996年,頁1- 24
竺家寧〈早期佛經語言之動補結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8卷第1期,1997年,頁1-20
竺家寧〈佛經語言學的研究現況〉《香光莊嚴》55期,1998年,頁14-29new window
竺家寧〈認識佛經的一條新路〉《香光莊嚴》55期,1998年,頁13-16
竺家寧〈西晉佛經詞彙之並列結構〉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999年3月new window
竺家寧〈早期佛經動賓結構詞初探〉 《國立中正大學學報》,1999年12月
竺家寧〈魏晉語言中的「自」前綴〉,第九屆國際漢語語言學會議暨華語教學國際研討會,新加坡國立大學,2000年,頁26-28
竺家寧〈中古漢語「消息」詞義研究〉,海峽兩岸漢語史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2001年,頁4-6
竺家寧〈魏晉佛經的三音節構詞現象〉,收於《紀念王力先生百年誕辰語言學學術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236-246
竺家寧〈中古漢語的「兒」後綴〉,《第五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語法史研討會論文集(II)》,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4年,頁365-384
竺家寧〈晉代佛經和《搜神記》中的「來/去」--從構詞看當時的語言規律〉,《政大中文學報》,2004年6月
竺家寧〈論心經中「是」字的功能〉,《香光莊嚴》,弟82期,2005年,頁64-71
竺家寧〈佛經中「嚴」字的構詞與詞義〉《文與哲》2006年6月
邵敬敏 〈關於漢語語法學史研究的若干問題〉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哲社)》, 1988年5期,頁67-73
邵敬敏〈間接問句及其相關句類比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5期,頁50-57
邵敬敏〈語氣詞“呢”在疑問句中的作用〉《中國語文》1989年3期,頁170-175
邵敬敏〈論漢語語法發展的歷史趨勢〉《中國語言發展方向》,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頁91-100
金廷恩 〈“體”成分的完句作用考察〉《漢語學習》1999年2期
俞理明〈從早期佛經材料看古漢語中的兩種疑問詞“為”〉《四川大學學報》1991年4期,頁75-81
姚振武〈先秦漢語受事主語句系統〉《中國語文》1999年1期,頁43-53
胡竹安〈宋元白話作品中語氣助詞〉《中國語文》1958年6期,頁270-274
胡明揚〈西遊記的助詞〉《語言研究》1989年1期,頁54-66
唐鈺明1993〈利用佛經材料考察漢語詞彙語法札記〉 《中山大學學報》1993年4期,頁91-94、130
孫力平,〈先秦典籍句法結構中“施受同辭”的分析〉《中國語言學報》,1997年8期,頁138-143
孫朝奮〈再論助詞“著“的用法及來源〉《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頁626-642
孫錫信〈唐五代語氣詞的更迭〉《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頁609-626
孫錫信〈語氣詞“呢”、“哩”分合論〉《語言研究的新思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315-324
孫錫信〈語氣詞“呢”“哩”考源補述〉《湖北大學學報》1992年6期,頁69-74、82
孫錫信〈語氣詞“麼”的來歷〉《中國語言學報》1995年7期,頁80-85
容 新〈普通話中助詞“了”所表達的時間範圍及時態〉 《中國語言學論叢(第一輯)》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49-65
徐正考 〈十年來的近代漢語語法研究管窺〉 《佳木斯師專學報》1991年2年,頁44-47
徐通鏘〈結構的不平衡性和語言演變的原因〉《中國語文》1990年1期,頁1- 14
祝敏徹〈朱子語類中“地”、“底”的語法作用〉《中國語文》1982年3期
祝敏徹〈敦煌變文中一些新生的語法現象〉《甘肅社會科學》1983年1期,頁109-116
袁毓林〈“者”的語法功能及其歷史演變〉《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3期;160-178
袁賓〈禪宗著作裡的兩種疑問句—兼論同行語法〉 《語言研究》1992年2期,頁58-64
馬希文〈“V來 / 去”與現代漢語動詞的主觀範疇〉 《語文研究》1997年3期,頁16-22、60
馬希文〈北京話疑問語氣詞的分布、功能及成因〉 《中國語文》1995年1期,頁17-22
馬希文〈關于動詞“了”的弱化形式/。lou/〉《中國語言學報》第一期,頁1-14
高名凱〈唐代禪家語錄所見的語法成分〉 《高名凱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頁134-163
高增良〈六祖壇經中所見的語法成分〉《語文研究》1990年4期(總37期),頁33-38
張玉萍〈近代漢語上限問討論綜述〉《河南大學學報》1995年4期,頁52-55
張宜生〈試論結構助詞“的”和“之”的前置〉《漢語學習》,2000年10月
張潛 〈近百年來漢語句型研究概述〉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3期,頁138-141、4
張黎〈關於漢語“體”─以“著”、“了”為例〉《漢語法特點面面觀》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頁362-371
張儒〈也說疑問句尾“為”〉《中國語文》2000年2期(總275),頁168-170
張錦笙〈古代漢語虛詞概念論略〉《語言文字學》1990年3期
張濟卿〈漢語並非沒有時制語法範疇〉《語文研究》1996年4期,頁26-31
張雙英〈從比較中、英文字、詞在詞句中的先後次序看中國國語的特色—一個文化觀點的考察〉《中華學苑》1980年第40期 ,頁1-14new window
曹逢甫 〈臺灣閩南語中與時貌有關的語詞“有”“”和“啊”試析〉《清華學報 》1998年第二十八卷第三期,頁299-334new window
曹廣順〈『祖堂集』中的“底(地)”、“卻(了)”、“著”〉《中國語文》 1986年3期,頁192-202
曹廣順〈『祖堂集』中與語氣助詞“呢”有關的幾個助詞〉《語言研究》 1986年2期,頁115-122
曹廣順〈語氣詞“了”源流淺說〉《語文研究》1987年2期,頁10-14
望月圭子〈漢語裡的“完成體”〉《漢言學習》2000年1期(總115),頁12-16
梁啟超〈翻譯文學與佛典〉,《飲冰室專集之五十九-飲冰室合集第9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梅祖麟 〈唐代、宋代共同語的語法和現代方言的語法〉《第二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8期,頁35-61new window
梅祖麟 〈現代漢語完成貌句式和詞尾的來源〉《語言研究》創刊號,1981年8月,頁65-77
梅祖麟〈先秦兩漢的一種完成貌句式-兼論現代漢語完成貌句式的來源〉 《中國語文》,1999年4期(總271),頁285-294
梅祖麟〈詞尾「底」、「的」的來源〉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9本第1分,民國77年,頁141-172new window
梅祖麟〈漢語七個類型特徵的來源〉 《中國境內語言學暨語言學》第4集,1997年,頁81-103new window
梅祖麟〈漢語方言裏虛詞“著”字三種用法的來源〉《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155-187
許 進〈疑問句句尾“為”的詞性〉《山東師範大學學報》1983年1期,頁55-58
郭小武〈“了、呢、的”變韻說-兼論語氣助詞、嘆詞、象聲詞的強弱兩套發音類型〉,《中國語文》2000年4期(總277),頁349-362
郭維茹 〈試論禪宗語錄反映的情態體系〉 《中國文學研究》14期,2000年,頁223-248new window
陳平 〈試論現代漢語時間系統的三元結構〉《中國語文》1988年6期,頁401-422
陳妹金 〈漢語與一些漢藏系語言疑問句疑問手段的類型共性〉《語言研究》1993年1期,頁21-31
陳保亞〈語言系統的時間觀〉《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87年2期,頁21-23
陳澤平 〈試論完成貌助詞“去”〉《中國語文》1992年2期,頁143-146
陸儉明〈“著”字補義〉《中國語文》1999年5期(總272),頁331-336
陸儉明〈關於現代漢語裡的疑問語氣詞〉《中國語文》1984年5期,頁330-337
竟 成〈關於動態助詞“了”的語法意義問題〉《語文研究》1993年1期,頁52-57
湯廷池 〈“來”與“去”的意義與用法〉《國語語法研究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1979年,頁301-320。
程琪龍 〈“概念結構”探索〉,《語文研究》1996年1期(總58),頁19-24
馮春田 〈『朱子語類』“得”、“了”、“著”的主要用法分析〉 《宋元明漢語研究》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頁243-288
馮春田 〈試說『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作麼(生)”與“怎麼(生)”之類詞語〉《俗語言研究》1995年2期,頁23-28
馮春田 〈試論結構助詞“底(的)”的一些問題〉 《中國語文》1990年6期,頁448-453
黃 斌 〈『元曲選』中的語氣詞“也、呵、那、阿、呀”〉《古漢語研究》1996年1期,頁72-76
黃明曄 〈疑問句的句尾語調〉《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1期,頁141-144
黃宣範 〈從中文看中國人的時空概念-中國人思想方式探討之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7年11卷4期,頁15-18
黃宣範(Shuanfan Huang) 〈Space, Time and the Semantic of Lai and Qu〉《漢語語法集文集》臺北: 學生書局,1982年,頁145~163
黃美金 〈“了”:漢語中一個標示“界限”的符號〉《臺灣學者漢語研究文集》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頁433-452
黃國營〈“的”字的句法、語意功能〉 《語言研究》1982年1期(總2期),頁101-129
楊永龍〈近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新突破-評吳福祥敦煌變文語法研究〉 《古漢語研究》1998年3期(總40),頁93-94
楊克定 〈從『世說新語』、『搜神記』等書看魏晉時期動詞「來」、「去」語義表達和語法功能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頁240-275
楊秀芳〈從歷史語法的觀點論閩南語“了”的用法-兼論完成貌助詞“矣”(也)〉,《臺大中文學報》1991年4期,頁213-283new window
楊淑敏〈敦煌變文語法問題試探〉《東岳論叢》1987年5年,頁73-77、58
董志翹〈中世漢語中的三類特殊句式〉《中國語文》1986年6年,頁453-459
董治國〈試論古代漢語句型轉換〉《中國語文》1994年4期(總241),頁297
賈 鈺〈“來/去”作趨補語時動詞賓語的位置〉《世界漢語教學》1998年1期,頁40-45
廖振佑〈也談疑問句尾“為”〉《中國語文》1980年5期,頁377-379
趙世開、沈家暄〈漢語“了”字跟英語相應的說法〉《語言研究》,1984年1期,頁114-126
趙金明〈敦煌變文中所見的“了”和“著”〉《中國語文》1979年1期,頁65-69
趙金明〈游仙窟與唐代口語語法〉《語言研究》1995年1期,頁89-100
劉 堅、曹廣順、吳福祥〈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1995年3期,頁61-69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續一)〉《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79年2期,頁16-27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續完)〉《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0年1期,頁10-25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79年1期,頁6-21
劉月華〈動態助詞“過2過1了1”用法比較〉《語文研究》1988年1期,頁6-16
劉祥柏〈漢語方言體貌助詞研究與定量分析〉 《中國語文》2000年3期(總276),頁257-266
劉勛寧 〈現代漢語詞尾“了”的語法意義〉《中國語文》1988年5期,頁321-330
劉勛寧〈『祖堂集』“去”和“去也”方言證〉《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頁674-683
劉勛寧〈現代漢語句尾“了”的來源〉《方言》1985年2期,頁128-133
劉廣和〈說“上2、下2……起來2”—兼談向補語、動趨式〉《漢語學習》1999年2期,頁11-14
潘維桂、楊天戈〈宋元時期“了”字的用法,兼談“了”字的虛化過程〉《語言論集》第二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年,頁71~90
蔣宗許〈語氣詞“那”考察〉《古漢語研究》1996年1期,頁67-71
蔣紹愚〈內部构擬法在近代漢語語法研究中的運用〉《中國語文》1995年3期,頁191-194
蔣冀騁 〈魏晉南北朝漢譯佛經語法箋識〉《古漢語研究》1993年4期,頁13-18
蔡鏡造〈重談語助詞“看”的起源〉《中國語文》1990年1期,頁75-76
鄭良偉 〈臺灣話和普通話的時段-時態系統〉《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一輯,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頁179~232new window
蕪崧〈助詞“著”的誤用〉《漢語學習》2001年1期,頁70
錢乃榮〈體助詞“著”不表示“進行”意義〉《漢言學習》2000年4期(總118),頁1-6
儲澤祥〈漢語空間方位短語歷史演變的幾個特點〉《古漢語研究》1996年1期(總30),頁57-61
戴浩一、黃河譯 〈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國外語言學》1988年1期,頁 10-20
戴璉璋 〈上古漢語的句法發展〉《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與文字組)》 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頁443-469
戴璉璋 〈古代漢語的語序變換〉《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頁391-420
謝信一、葉蜚聲譯〈漢語中的時間和意象〉《國外語言學》1991年4期,頁27-32
謝質彬〈關於幾種古漢語句型的句法結構〉《中國語言學報》1995年6期,頁177-187
鍾兆華 〈近代漢語完成態動詞的歷史沿革〉《語言研究》1995年1期,頁81-88
鍾兆華 〈論疑問語氣詞“嗎”的形成與發展〉 《語文研究》1997年1期(總 62),頁1-8
魏培泉 〈先秦主謂間的助詞“之”的分布與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第71本第3分,1990年,頁619-679new window
羅驥 〈北宋句末語氣詞“也”研究〉《古漢語研究》1994年3期,頁29-32
嚴曉暉 〈論語法意義和邏輯意義〉《邏輯與語言學習》1993年4期(總76期),頁2-6

(三)學位論文
王文杰 《六祖壇經虛詞研究》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王錦蕙《敦煌變文與祖堂集疑問句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宋寅聖 《祖堂集虛詞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new window
李斐雯《景德傳燈錄疑問句研究》臺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周碧香《祖堂集句法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高婉瑜《漢文佛典後綴的語法化現象》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new window
張泰源 《“了”字完成式的語意演變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張泰源 《漢語動貌體系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new window
張皓得《祖堂集否定詞之邏輯與語義研究句法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new window
許瑞芬《臺灣閩南語情態詞研究》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蔡榮婷 《景德傳燈錄之研究》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謝孟錫 《禪宗對語言與真理的看法》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