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媒體產業的全球地方形構-台灣有線電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作者:戴伯芬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Po-Fen Ta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指導教授:夏鑄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媒體產業有線電視全球地方化政治經濟學media industrycable televisionglocalizationpolitical econom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論文從政治經濟學的論點切入,梳理媒體產業全球-地方的接合關係,以有線電視產業做為全球-地方化的研究個案,解析全球性媒體產業在台灣地方形構的過程。影響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結構變遷的動力可以分為外因與內因,外因為挾技術優勢而來的國際政治與國濟貿易壓力,跨國企業以技術與資本的優勢所進行的產業投資與技術合作,並以國際貿易的壓力迫使國家修訂有線電視相關法令與創造有利外資著床的環境,以方便外資與技術的進入;內因為台灣特殊的歷史殖民經驗下,配合國際分工的條件,經由地方的技術學習所開啟的有線電視生產方式,隨後,結合台灣民主化的風潮而開始蓬勃發展。在台灣地方性國家、資本與地方政治為核心所共同作用下,有線電視產業順應全球化科技聚合與資本主義市場擴張發展過程中,台灣的有線電視市場也經歷了不同資本的變動、調整與結盟,而展現出新的媒體產業面貌。
本論文從技術、國家與資本三個面向切入,分別來處理全球化關心的主要議題。在技術方面,先討論全球有線電視相關技術的發展與演進,並回顧台灣有線電視技術變遷的過程;之後,切入有線電視的生產方式,說明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硬體的生產在國際分工的角色,以及台灣特殊的產業地方條件,如何創造出有利於有線電視的生產條件;最後藉由社會學習與技術傳播,進一步去說明全球化的有線電視科技在不同的階段如何透過不同的技術代理人而輸入台灣,以及台灣未來的科技發展走向對於有線電視發展所可能產生的新影響。
在國家的角色部份,國家在全球與地方的聯結關係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特殊性角色進行分析。本文分析了國際局勢中國家的角色,以及在不同的時期如何透過政策去處理合法性以及資本主義積累的危機,除了以公權力的干預來建立市場運作機制外,更具體地透過立法與證照審核來規範市場的運作,以政策來導引技術與資本的流向。不過在實際的立法過程中,我們從政權理論的角度,看到不同利益團體決定了法律的走向,也決定國家如何回應全球市場,不同國家權力如何重新分配,去進行不同層次的市場干預以及如何去進行干預。
最後,從資本流動的角度切入,問題的討論核心將落在全球化的頻道市場如何與地方性的系統市場連結的問題。在全球化的資本擴張背景下,藉由不同類型的資本的轉化與連結,進行台灣有線電視雙元的產業結構分析;一方面分析不同資本在頻道市場的變化,掌握不同訊道訊息下濾的多重機制,以了解頻道全球化與本土化過程,全球化的頻道市場如何進入本土化的市場,外來頻道以及本土頻道之間如何競爭與策略聯盟,以及最後,分析台灣閱聽人對於頻道的接受程度分析;另一方面,劃分系統市場的資本類型,從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政治的論點,探討不同地方媒體資本的變動與轉型,以及分析基於地方抵抗而形成的接合方式差異,而有不同的樣貌。
The main theme of the dissertation comes takes a case study of cable industry in Taiwan from political economics to interpret the articulation between the global and local social relations. There are both external ad internal factors that are the dynamics causing the cable industry change. ''External factors'' refer to the pressures from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based on the advantage of techniques and markets, forces the state to draft new laws and create an environment for the flowing foreign capital to settle down. ''Internal factors'' refer to the growth of specific mode of production based on local learning on the position of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labor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cable TV market expends.
From technique, state and capital three dimensions, the dissertation deals with the issues in glocaliztion. First, it shows that the technique evolution in cable television industry. In Taiwan, the technique development in cable television fellows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media technique. From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I se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echnique evolution in cable television based on the conjunction of the change on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from the mode of production, I find the specific social condition to support the cable TV production.
Second, stat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etween global and local relations. State neither intensifies nor weakens its power in globaliztion period. In stead, state makes a sense when and how to play different roles to deal with both the crisis of legitimation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t also uses the licensed institution to lead the direction of skills and capital. Meanwhile, state also negotiates with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finishes the law that admits previous illegal cable television managers to survive temporarily. The active role of state in Taiwan restructures the power distribution i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responsing to the dynamics of global and local.
Finally, the focus is on how the different kinds of capital flows, transfers and unites with each other, both in channels and systems markets. In the cable television develop process, independent channels and systems oriented from local politics and economics are increasing to give way to the enterprises which are integrated from small local capitals and connected with global capital. But the process of market concentration in Taiwan cable industry based on the locality shows an aspect of glocalization.
一、中參考資料
(一)期刊、書及論文
王振寰
1999 〈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與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4期:69-112。
1993 〈廣播電視媒體的控制權〉,收錄於鄭瑞城等編《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報告。
1989 〈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71-116。
石世豪
1996 〈企業結合規範用以防止廣電事業集中化的有效性問題-以廣電相關產業部門的特殊性質建構其檢證標準:德國與我國法制的比較觀察〉,1996年批判的新生代論文研討會。
石朗
1998 〈ADSL市場角逐者日眾〉,《通訊雜誌》52期。
江冠明 〈邊地發聲-一份非主流影像傳播的觀察報告〉,收錄於敦誠編《邊地發聲》,pp.31-41。
1992
汪仁玠 著
1998 《媒體大亨-邱復生與他的TVBS王國》,臺北市:商智文化出版。
汪琪
1984 《第四頻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國科會七十三年度資助專題研究報告。
沈雲聰
1991 〈台灣有線電視具無限市場〉,《商業週列》189,pp72。
何智仁,1997,〈頻道商年度新約大作戰,系統業者引爆抵制風潮〉,《衛星與有線電視》(9:5),第101期,P.23。
李天鐸與徐詠絮
1996 〈世界體系中亞太影音媒介的發展〉,發表於「華語衛星與有線電視亞太發展國際研討會」。
谷玲玲
1996 《外來文化與衛星外來頻道的經營策略及產品特性研究》,電視文化研究叢書。
邱家宜等
1999 〈固網大戰〉《新新聞》677期:18-70。
林佳龍
1989 〈威權侍從體制下台灣的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117-144。
林聰吉
1990 〈有線無線都有限,民間抗爭就無限〉,《新新聞》,6月14-20日,pp82-3。
符詩青&戴怡青
1996 〈媒體區域中心的世紀之爭:香港、新加坡、台灣〉,台北:「華語衛星與有線電視亞太發展」國際研討會。
徐佳士
1996 《台灣地區1995年文化滿意度調查分析報告》,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涂照彥撰
1975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東京 : 東京大學。李明俊漢譯(1993),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馬曉春
1988 《產業政策企業策略與績效--錄放影機與個人電腦產業之比較研究》,輔仁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張家銘&徐偉傑
2000 〈台灣產業發展與全球化省思〉,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系「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張崑山&黃政雄主編
1996 《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聯經出版社。
張崇仁等
1994 〈我國衛星電視政策研析〉,收錄於《新聞局八三-八四年度研究報告彙編》,行政院新聞局編印。
陳東升
1995 《金權城市》,台北:巨流出版社。
陳永茂
1997 《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出版社。
陳明通
1995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月旦出版社。
陳清河
1997 《衛星電視新論》,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陳資榮
1988 《我國廢五金污染管制政策執行個案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曹競元
1994 〈民代經營有線電視〉,未必為了娛樂價值,《中國時報》4.5,22版。
程予誠
1988 《傳播帝國:新媒介帝國主義》,亞太出版社。
曾桂香
1991 〈第四台業者各擁山頭〉,《商業週列》195,pp73-5。
曾嬿卿
1993〈有線電視是新政商綜合體〉,《財訊》8月版。
馮建三
1995a 〈再思考「影視帝國主義再思考」〉,收錄於《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研究叢刊,pp.1-29。
1995b 〈「開放電視」頻道的政治經濟學〉,收錄於《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研究叢刊,pp.31-65。
1995c 〈異議媒體的停滯與流變之初探:從政論雜誌到地下電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二十期,pp177-234。
1998 《大媒體:媒體產業與媒體工人》,元尊文化。
1999 〈地方政府的隱身:論台灣音像政策的特徵-以歐美為對照〉36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pp.187-216。
黃淑惠
1998 〈全球傳播集團併購的新趨勢及其對台灣電視媒體之意義〉,臺北:《廣播與電視》(2:2),p.p.1-18,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印行。
蔡明惠
1998 《台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台北:洪葉出版社。
楊凌郡
1996 《台灣衛星電視產業經營特質與頻道業者國際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
蔡明誠
1991 《台灣有線電視分區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溫世光
1983 《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著者發行。
潘家慶&王石番
1989 《直播衛星與通俗文化關連性之研究》,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鄭為元
1999 〈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4期,pp.1-68。
鄭瑞光
1998 〈寬頻網路未來發展趨勢〉《通訊雜誌》51期。
鄭瑞城等
1993 〈頻率與頻道資源之管理與配用〉,收錄於鄭瑞城等編《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報告。
劉平文
1986 《我國錄放影機產業「產業政」、「企業策略」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劉幼琍 著
1994 《有線電視經營管理與頻道規劃策略》,正中書局。
1997 《多頻道電視與觀眾》,時英出版社。
盧非易
1995 〈一九四九年-1994年間台灣劇情影片生產之變遷:一個片目的回顧〉,臺北:《廣播與電視》(2:2),p.p.1-30,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印行。
鍾起惠
1996 〈從新傳播科技本土化衍化歷程看研究論述的知識生產意涵:以錄放影機、有線電視與衛星電視為例〉,《廣播與電視》(2:2):p.p.75-111。
鍾蔚文等
1997 〈有線電視進入電信服務的機會〉《衛星與有線電視雜誌》9期:36-41。
第七屆衛星與有線電視國際研討會
戴伯芬&魏吟冰
(1992)〈台灣反主流影像媒體的社會觀察〉,收錄於敦誠編《邊地發聲》,pp.43-52。
蘇蘅&孫青
1995 《開放天空下的文化衝擊-台灣觀眾收看外國節目研究報告》,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1997)〈直播衛星電視-新一代的付費電視〉9期:41-47。
(1997)〈台灣直播衛星計畫簡界〉9期:48-50。
(1997)〈有線電視的網際網絡事業-有線電視網際網絡的競爭力與競爭者〉,《衛星與有線電視雜誌》10期:40-44。
公平交易委員會(1997),《公平交易法對有線電視之規範研究》。
(二)學位論文
尤志中
1998 《電信與有線電視服務業之管制與競爭機制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志文
1997 《臺灣地區有線電視系統經營者定價模式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王秀玉
1998 《台灣地區有線電視系統產業結構及需求特性分析》,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
王維菁
1998 《著作權與台灣影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左宛玉
1999 《市場競爭與消費者滿意度-以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後鈞
1998 《有線電視客服部門之再造工程?以新視波有線電視播送系統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傳楷
1997 《媒體產業與全球城市的經濟與空間再結構-以台北的有線電視產業為個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佘 蘭妮 撰
1997 《新竹市有線電視發展史之研究(1971-1995)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谷玲玲
1996 《外來文化與衛星外片頻道的經營策略及產品特性研究 谷玲玲研究主 持》, 臺北市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周明惠
1998 《「國家角色」與「商品網絡」:台灣地區圖書出版業發展經驗》,東吠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美
1999 《我國直播衛星之產業競爭分析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伶
1998 《關西鎮早期共同天線拓展之研究》,,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財源
1999 《台灣地區有線電視系統'''' 定頻 '''' 之初探》,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敬章
1999 《購併企業之組織變革員工態度差異研究-以有電視業為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所碩士論文。
林靜宜
1996 《台灣有線電視產業之垂直整合(1992-1994)政策法規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官智卿
1998 《論台灣地區有線電視「垂直整合」問題及其規範--以「斷訊」》,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嘉峰
1997 《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政治經濟分析》,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智遠
1997 《台灣有線電視產業資訊不對稱下整合策略之均衡及福利分析》,中興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義芳
1989 《新興產業與全球產業全球策略比較:以台灣微電腦產業和家用產業為例》,輔仁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馬曉春
1988 《產業政策企業策略與績效--錄放影機與個人電腦產業之比較研究》,輔仁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陳俊榮
1998 《有線電視網際網路服務之潛在採用者類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宏
1998 《台灣有線電視寬頻網路之經營策略研究-應用模糊層級分析法》,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資榮
1988 《我國廢五金污染管制政策執行個案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
陳慧紋
1998 《從依附情境探討台灣社區共同天線發展歷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銘與吳政財
1998 《奇蹟與幻像:台灣汽車產業的發展經驗》,《東吳社會學報》6:1-44。
張國慶
1998 《全球化與台灣廣告業的依棋賴發展》,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欣玲
1998 《台灣有線電視產業垂直整合發展影響面之研究─從價值鏈觀點分析》,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張致源
1996 《嘉義縣地方派系結構變遷過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張煜麟
1998 《台灣有線電視系統先驅者之研究-社區共同天線系統業者群像》,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偉傑
1999 《台灣資訊產業發展的全球化與在地化條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中祥撰
1999 《我國有線電視發展歷程中的國家角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秋玲
1997 《大稻埕之布業經濟發展-區位與全球化觀點之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陳中
1998 《我國有線電視與電信產業跨業經營之前景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平文
1986 《我國錄放影機產業「產業政」、「企業策略」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劉柏良
1997 《垂直整合對頻道價格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進慶
1993 《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 人間出版社。
褚延正
1993 《台灣地區國家、外資與本地資本間之政經分析,1949-1987》:P.114-116,台大政治系論文。
鍾明非
1998 《有線電視系統業的形成:「法制化」與「集中化」》,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淑芬
1997 《全球化與在地化-台灣半導體產業之全球商品鏈研究》,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麗華
1997 《台灣有線電視系統併購 1994-1997》,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藍麗娟
1997 《我國電視媒體外人所有權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官方及民間調查資料
姜孝慈與黃建威
1996 〈我國衛星電視政策研析〉,《新聞局83-84年度研究報告彙編》,行政院新聞局,PP1-81。
鍾起惠
1987 《台灣地區節目供應事業調查評估研究報告》,行政院新聞局專題研究報告。
《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媒體中心簡報》,行政院新聞局,1995年11月。
《臺灣區企業集團彙編》,中華徵信所企業公司編,1971年。
《中華民國集團企業排名》,中華徵信所編, 1996。
《中華民國電視年鑑〈65/66〉》,1978:P.79。
中研院能資所IT IS計畫,引自《電機產業年鑑》(1998)。
行政院新聞局(1983),「取締違法播放系統說明書」之附件一。
行政院《有線電視研究文獻》, 1985。
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台灣地區有線電視分區之研究》,199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