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網際網路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
作者:熊愛卿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翁岳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個人資料保護個人資料網際網路資訊社會隱私保護技術隱私選擇平台隱私權標章隱私data protectionDatenschutzself-regulationInternetPrivacy-Enhancing TechnologiesPETsP3Pprivac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2)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4
論 文 摘 要
本論文探討網際網路上個人資料保護的相關機制。重心不僅在於建構一個足以適應科技發展的保護機制;更在表達作者對於論者所提以資訊科技、市場機制與自律機制取代法律為網際網路規範機制的迷思。
本文本於管制理論,對於單靠市場機制或業者自律機制,認為都不足以適當解決網際網路個人資料保護問題,政府的確有適當介入管制的必要性。如何考量利用與導正現有市場與自律機制提供人民更加的保護,毋寧是思考未來整體解決方案的重心所在。文中並強調本文對科技抱持的立場是:贊成將科技做為個人自保的工具,國家應保障人民這種自保的基本權利。但本文不認為單靠科技可以面對當前網際網路的諸多規範問題。(讓人們以科技來求自保,跟用科技來掌控規範機制是兩回事),對於論者主張以程式碼取代法律的規範機制,本文無法苟同。由歷來個人資料保護法制的發展,本文發現法律面對資訊科技所生威脅,首先皆從規範科技著手,之後才隨著科技發展而衍生個人權益性格的變動。由此而證當前所提科技解決機制仍只是網路大西部時代的思維產物,國家終得藉由法律機制提供重要解答。
本文最後針對我國為因應歐盟個人資料保護指令,提出適度修改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的建議,並就其他自發性個人資料保護機制予以評論和建議。
本論文主要依循下列問題而展開:
1. 網路的發展如何?特別是網路在概念的進展上如何?是什麼將網路與資訊如此緊密結合?
2. 網路上目前存在哪些個人資料保護上的威脅?這種威脅與以往所呈現的特色有何不同?是否因此造成個人資料保護上的困難?
3. 基於網路科技發展快速下,民間有無任何機制可以不待政府介入而發揮個人資料保護功能?政府是否有必要介入相關領域?
4. 法制面上是否也有新興個人資料保護問題的新對策?
5. 我國面對網際網路時代,現有個人資料保護法制是否足以解決新問題?民間有否自主性機制以為因應?
《中文書籍》
王泰銓,
歐洲共同體法總論,
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建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譯,
英國資料保護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建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出版,1988年9月
Kahin, Brain / Nesson, Charles(Ed.),巫宗融譯,
數位法律:網際網路的管轄與立法、規範與保護,
台北:遠流出版,1999年。
何金鐘編譯,
歐聯資料保護綱領,
金融與徵信叢書24,台北: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1997年。
何金鐘編譯,
歐洲聯盟網路資料暨隱私保護綱領(草案),
金融與徵信叢書32,台北: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1998年。
谷玲玲,
資訊高速公路時代資訊隱私權的探討,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6年。
林子儀主持,
制訂數位簽章相關法制─數位簽章驗證之法律問題研究,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八十六年度委託學術機構研究計劃,台北市: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7年6月。
Watson, Alison M. S.著,汪仲譯,
歐元世紀( Aspects of Eutopean Monetary Integration),
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8年。
Tapscott, Don著,卓秀娟 / 陳佳伶譯,
數位化經濟時代 (The Digital Economy ),
台北:麥格羅希爾,1997年。
周悅儀,
美國保護隱私權法制之研究,
法務部法律事務司八十二年度研究發展報告,法務部印,1993年12月。
Stigler, G. J.著,吳惠林 / 鍾琴 / 黃美齡譯,
人民與國家,管制經濟學論文集 (The Citizen and the State, Essays on Regulation),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
Kalakota, Ravi/ Whinston, Andrew B.著,查修傑 / 連麗真 / 陳雪美譯,
電子商務概論(Frontier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台北:跨世紀電子商務,1999年。
翁岳生主持,
資訊立法之研究,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1985年11月。
Hale, Constance編,邱文寶譯,
網路誌典,
台北:經典傳訊,2000年。
邱晃泉 / 張炳煌,
歐洲共同體法解讀,
台北:月旦出版公司,1993年。
Berners-Lee, Tim著,張介英 / 徐子超譯,
一千零一網,
台北:台灣商務出版,1999 年 12 月。
Terrr Berstein等著,張瑗玲譯,
捍衛網際網路的商機 (Internet Security for Business),
台北市:松崗電腦圖書,1997年。
黃琛瑜,
歐洲聯盟:跨世紀政治工程,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黃吉男 / 陳秀峰 / 覃正祥,
資訊立法─資訊化社會個人資料保護法律之研究,
法務部法律事務司八十一年度研究發展報告。
馮震宇,
網路法基本問題研究(一)
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樊國楨,
電子商務高階安全防護,
台北市:資策會,1997年。
樊綱,
市場機制與經濟效率,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
Branscomb, Anne Wells著,陳月霞譯,
出賣資訊 (Who Owns Information?),
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
Coase, R. H.著,陳坤銘/ 李華夏譯,
廠商、市場與法律(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5年。
陳麗娟,
歐洲共同體法導論,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陳豐偉,
網路不斷革命論
台北:商業周刊出版公司,2000年4月。
謝銘洋(主持),
我國網路應用整體規範法立法可行性研究,
財團法人資訊策進會委託學術機構研究計畫,1998年6月。
鄭明萱,
多向文本,
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
Denning, Peter J. / Metcalfe, Robert M.著,鄧盛銘譯,
新電腦時代,
台北:晨星,1999年。
Dertouzos, Michael L.著,羅耀宗譯,
資訊新未來 (What Will Be: How the New World of Information Will Change Our Lives),
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Brin, David著,蕭美惠譯,
透明社會─個人隱私 vs. 資訊自由(The Transparent Society: Will Technology Force Us to Choose between Privacy and Freedom?),
台北:先覺,1999年。
〈中文期刊論文〉
王汎森,
近代中國私人領域的政治化,
當代,第125期,1998年1月。
王孟平,
資訊科技、市民社會與人的處境,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 5:3 (1997),頁47-59。
王皓昱譯,
法國資訊法,
憲政思潮,第77期,頁146-152。
王郁琦,
網路上的隱私權問題,
資訊法務透析,1996年10月,頁37-45。
王郁琦 / 張嘉豪,
網際網路的隱私權規範,
發表於「第三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1999年12月20、21日,
http://140.109.196.210/seminar/seminar3/zhang_jia_hao.htm
朱柏松,
隱私權概念之衍變及其損害防止立法之動向,
法學叢刊,第134期,1989年4月。
余依婷 / 鄭慧文 / 法治斌,
從ACLU v. Reno(II)看美國如何管制網路色情言論,
資訊法務透析,1999年10月,頁26-47。
李科逸,
網際網路之隱私保護,
資訊法務透析,1999年3月,頁18-28。
李科逸,
網際網路時代個人隱私應如何保障?
d.l. at http://stlc.iii.org.tw/stlc_c.htm .
李科逸,
網路時代我國隱私相關法制因應建議及新興科技對隱私之威脅,
資訊法務透析,1999年4月,頁44-58。
李建良,
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1 期,民國86年3月,頁49以下。
李建良譯,
基本權利之保護義務,
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民國86年12月,頁33以下。
李震山,
論資訊資自決權,
收錄於: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現代國家與憲法」,
台北:月旦出版社,1997年3月初版,頁710-755。
李震山,
論人民要求政府公開資訊之權利與落實,
月旦法學,第62期,2000年7月,頁35-46。
周桂田,
網際網路上的公共領域 :在風險社會下的建構意義,
發表於「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主辦,1997年12月18日-20日,
http://140.109.196.210/seminar/seminar2/zhou_qui_tian.htm
林子儀,
基因資訊與隱私權保護,
於「基因科技之法律管制體系與社會衝擊研究」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主辦,2000年3月12日。
林錫堯譯,
一九九0年十二月德國聯邦個人資料保護法,
法學叢刊,第36卷第4期。
法治斌,
論違法搜索扣押證據之排除,
收錄於所著人權保障與釋憲法制一書,台北,月旦,1985年。
法治斌,
知的權利,
收錄於所著人權保障與釋憲法制一書,台北,月旦,1985年。
法治斌,
論美國妨害名譽法制之憲法意義,
收錄於所著人權保障與司法審查一書,台北,月旦,1994年。
施學琦 / 徐濟世 / 趙福源,
電腦網路隱私權之探討,
發表於:「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 TANET’95」,
http://www.edu.tw/tanet/tanet95/602.doc
洪榮彬,
論資訊時代跨越國境之資料處理與資料保護,法學叢刊,159期,1995年7月,頁80。
洪榮彬,
資訊時代之資料處理與資料保護─以德國聯邦個人資料保護法為中心,
月旦法學,第5期,1995年9月,頁91。
許宗力,
基本權利的功能與司法審查,
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第6卷1期,1996年1月,頁27以下。
翁岳生,
電腦資料與隱私權之保護,
民事法律專題研究(四),司法周刊雜誌社,1987年。
堀部政男著,世新大學譯,
資訊網路社會與隱私權,
於「二十一世紀資訊網路法制國際研討會」,世新大學法學院、中華民國法官協會主辦,2000年6月17日。
黃三榮,
網際網路上之個人資料及其保護─以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而論,
資訊法務透析,1996年9月,頁30。
黃三榮,
個人資料之保護─兼評我國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
資訊法務透析,1998年1月,頁38-53。
馮震宇 / 錢世傑,
論網路電子商務發展與隱私權之保護,
萬國法律,第104期,1999年4月,頁2-25。
熊秉元
法律的經濟分析:方法論上的幾點考慮,
臺大法學論叢第二十九卷第一期,頁125。
趙國仁,
在家裡參加世紀大革命-加入 Internet !,
月旦法學,第12期,1996年4月,頁149。
熊愛卿,
IC卡的神話與夢魘─從法的觀點審視國民卡計畫的重要爭議
月旦法學,第43期,1998年11月,頁52。
熊愛卿,
IC卡應用的法律爭議與立法原則建議─由「國民卡」之爭議論起,
資訊安全通訊,第5卷第1期,1998年12月,頁86。
陳家駿,
淺述電腦網路上隱私權之法律保護,
月旦法學,第23期,1997年4月。
陳家駿,
網路傳播媒體適用現行法律規範之探討,
萬國法律,第92期,1997年4月。
陳愛娥,
憲法對為出生胎兒的保護─作為基本權利保護義務的一例來觀察,
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1997年12月,頁65以下。
陳清秀,
憲法上人性尊嚴,
收錄於: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現代國家與憲法》,
台北:月旦出版社,1997年3月初版,頁93-122。
陳超雄,
歐洲「資訊保護與隱私權法」立法之研究(上),
法務通訊,第1405期,第二版,1989年2月2日。
陳超雄,
歐洲「資訊保護與隱私權法」立法之研究(中),
法務通訊,第1406期,第二版,1989年2月16日。
陳超雄,
歐洲「資訊保護與隱私權法」立法之研究(下之一),
法務通訊,第1407期,第二版,1989年2月23日。
陳超雄,
歐洲「資訊保護與隱私權法」立法之研究(下之二),
法務通訊,第1408期,第二版,1989年3月2日。
陳愛娥,
政府資訊公開法制的憲法基礎,
月旦法學,第62期,2000年7月,頁24-35。
楊敦和,
隱私權在美國之起源與發展,
輔仁法學,第2期,1983年1月。
劉江彬,
電腦與隱私權之保護,
法學叢刊,第122期,1986年4月。
劉靜怡,
網路社會規範模式初探,
http://itst.ios.sinica.edu.tw/itst/paper/liu-1.htm 。
劉靜怡,
資訊時代的法律與科技(二)─電腦網路性質及其可能適用之管制模式,月旦法學,第36期,1996年12月,頁145。
劉靜怡,
從Cookies以及類似資訊科技的使用淺論網際網路上的個人資訊隱私保護問題,
資訊法務透析,1997年10月,頁22-37。
劉靜怡,
資訊科技與隱私權焦慮,
當代,第124期(復刊第六期),1997年12月,頁7。
劉靜怡,
資訊科技與法律制度:以網際網路上的資訊隱私與言論自由爭議為例,看台灣社會的可能因應之道,
發表於「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主辦,1997年12月18日-20日,
http://140.109.196.210/page3.htm
董素蘭,
二十一世紀資訊社會新視角,
發表於「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主辦,1997年12月18日-20日,
http://140.109.196.210/seminar/seminar2/dong.htm
謝銘洋 / 陳曉慧,
德國對網路服務之新規範:資訊服務與通訊服務法(多元媒體法),
月旦法學,第36期,1998年5月,頁83-92。
顏厥安,
基因科技之法律管制體系與社會衝擊研究,
於「基因科技之法律管制體系與社會衝擊研究」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主辦,2000年3月12日。
蕭文生譯,
關於「一九八三年人口普查法之判決」,
收錄於「西德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一)」,司法週刊雜誌社,1990年10月,頁288以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