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公權力運用科技定位措施追蹤監視與基本人權保障之研究
作者:黃清德
作者(外文):Huang Ching-Teh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指導教授:黃啟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人性尊嚴隱私權資訊隱私權資訊自決權個人資料Human Dignitythe Right of Privacythe Right of Information PrivacyInformation Self-Determinationpersonenbezogener Date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1
本論文探討公權力運用科技定位措施,對人民進行追蹤監視,人民在公權力監控下,基本權受到嚴重的影響,以及其相關的議題,全文約二十四萬字,計分為九章,分別情形如下:
第一章 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並就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簡要闡述。
第二章 探討個人資料保護的國際發展趨勢。首先說明聯合國公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準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保護綱領、歐盟指令、歐洲議會等國際法層次的個人資料與隱私權保障相關規定;其次探究列屬個人資料與隱私權保護法制先進的美國、德國,對於個人資料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概況,據以了解國際上個人資料與隱私保護的概況與發展趨勢,並與我國法制以及實務現況加以比較,思考我國有何不足需要改進之處。
第三章 說明傳統基本權干預的概念與當代干預概念演變與差異,接著就本文探討的科技定位追蹤監視措施,例如透過衛星系統定位、行動電話定位、監視錄影影像比對、透過網際網路網路取得位置等,實務上運用情況加以探討、分析,究竟這些新科技措施與傳統的資料蒐集有哪些重大差異,並整理現行可能作為這些科技定位追蹤監視措施依據的法規範,檢討這些規定是否真能夠有效的規範這些新型態的科技定位追蹤監視措施,或是現行規範根本就不足甚或是在無規範的狀態下進行定位追蹤監視。
第四章 就科技定位追蹤監視措施,對於基本權利會形成如何重大的影響加以論述分析,例如憲法明文列舉的秘密通訊自由、集會自由、營業自由等;以及憲法未明文列舉的隱私權、一般行為自由、人性尊嚴等,影響深遠,應該予以正視及早因應。
第五章 探討美國、德國科技定位追蹤監視的情形與發展情況,以及了解該國家司法以及法制對科技定位追蹤監視的態度如何,並與我國現況相互比較,進而對於我國運用定位科技追蹤監視的議題提出一些看法與建議。
第六章 探討公權力要求第三人協助科技定位追蹤監視,主要以電信業者協助提供通聯等紀錄協助定位、公權力機關向第三人調閱監視錄影影像資訊為討論範圍,尤其此問題除涉及資料當事人隱私等基本權干預外,也涉及電信業者的營業自由問題,以及依法律課以私人履行義務的原則與界限問題。
第七章 探討公權力運用科技定位追蹤監視應該遵守的原則以及合憲審查問題,試圖提出一些法律原則作為運用科技定位追蹤監視應該遵守的原則,例如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法律明確性原則、目的拘束原則、正當程序原則,分別闡述這些原則並與科技定位追蹤監視加以連結,檢證現行可能作為科技定位追蹤監視依據的法規範,是否符合這些法治國的原則標準?應該如何改進?並討論科技定位追蹤監視措施的合憲性標準問題。
第八章 探討科技定位追蹤監視對於人民權利侵害的救濟問題,公權力機關基於行政危害防止或是基於刑事犯罪追緝的不同目的進行追蹤監視,受害人民救濟途徑有無不同?尤其這些措施大都是秘密進行,受追蹤監視當事人或其他第三人權利受侵害,要如何確保憲法上的救濟權?並建議應強化告知原則的落實,確保人民基本權的保障。
第九章 對於前述各章的議題提出總結與具體建議,並提出對於未來的展望。
Through newly technology, not only can easily collect personal data, but also permanently keep and extensively spread. The personal data leakage case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public authorities locating individuals tracking technology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related issues. This dissertation comprises nine chapters and the major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In chapter 1,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motivations and objectives of this thesis, and briefly describe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n the scope.
In chapter 2, briefly introduce 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al situation and trends of regulations regarding protection of personal data and privacy. It is not only briefly introduce the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but also the legal systems in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it is as well as to make comparison of the regulations in each nation, and think of what we need for improvement in my country.
In chapter 3, the author discusses public authorities track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through global position system, mobile phone positioning, video images and Internet to locating individuals, and to examine and review the regulations of tracking technology in my country.
In chapter 4, deal with the issue of tracking technology will form the human rights for a significant impact, such as the Constitution expressly enumerated freedom, for example, privacy of correspondence, freedom of assembly, freedom of business; and not explicitly listed human rights, for example, human dignity, right to privacy, the general behavior freedom, and we should be face and prepared.
In chapter 5, the author discusses practical situation of tracking technology, as well as learn about the judicial review and legal statute of tracking technology in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and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my country, then proposes some observations and suggestions.
In chapter 6, the public authorities always require a third person to assist positioning tracking technology to monitor, in particular, this problem not only involves the data subjects the right to privacy, but also involves freedom of business operators.
In chapter 7, the public authorities use tracking technology to locate individuals should compli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constitutional, the author trying to put forward some principles of law as a location tracking technology should follow, such as the principle of legal reservation,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the principle of legal clarity, the purpose of binding principles, the principle of due process.
In chapter 8, as we know , Article 16 of the Constitution guaranteeing people the right of instituting legal proceedings means that a person shall have right to litigate in court for legal remedies when his personal right is infringed , the author discusses how to ensure the people's constitutional right? In particular, these tracking measures are mostly conducted in secret, people always never know his personal right is infringed. And that should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notice to ensure the protection of people's rights.
In chapter 9, the author concludes the finding and further propose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and made the outlook for the future.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 Preston Gralla 著(王明輝譯),行動通訊概論,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2 Scholler/Schloer著,李震山譯,德國警察與秩序法原理,登文書局,1995年11月,第2版1刷。
3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1998年9月。
4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2009年8月,增訂10版4刷。new window
5 李建良,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憲法理論與實踐(三),學林文化,2004年7月,初版,。new window
6 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學林文化,1999年7月,初版。new window
7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元照出版,2010年9月,5版第1刷。
8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2009年9月,5版1刷。
9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出版,2007年9月,2版第1刷。new window
10 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三民書局,2009年9月,修訂第8版第1刷。
11 李震山,集會自由權與民主法治國家(上),登文書局,1991年9月。
12 李震山,警察行政法論─自由與秩序之折衝,元照出版,2009年8月,2版1刷。new window
13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第一冊),三民書局,1990年。
14 林騰鷂,行政訴訟法,三民,2008年1月,増訂3版1刷。
15 林鈺雄,搜索扣押註釋書,元照,2001年9月,初版1刷。
16 法治斌、董保城,中華民國憲法,空中大學,2001年。
17 洪文玲,行政調查與法之制約,學知出版社,87年。
18 徐慧君,監控儲存系統介紹,台灣安全器材採購年鑑,紐澳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19 翁岳生主編,行政訴訟法逐條釋義,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20 翁岳生編,行政法(下),翰蘆出版公司,2000年。
21 許文義,個人資料保護法論,三民書局,2001年。
22 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二),元照出版,2007年4月。new window
23 許宗力,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出版,2007年1月,2版1刷。new window
24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三民書局,2001年1月,第4版。
25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1996年4月,第4版。new window
26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三民書局,2008年9月,修訂6版
27 陳鋕銘,網路犯罪偵查之研究,台灣台南地方法院檢察署88年度研究發展項目,1999年。
28 陳鴻基,嚴紀中,管理資訊系統:理論、科技、實務與應用,雙葉書廊,2004年。
29 黃啟禎等著,行政法入門,元照出版,2010年9月,3版1刷。
30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一品文化,2006年9月,初版。
31 黃錦堂,行政組織法論,翰蘆出版,2005年。new window
32 劉宗德,行政法基本原理,新學林,1998年。
33 蔡庭榕等,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五南圖書,2005年2月。

(二)期刊/研討會論文
1 ED Shanahan撰,彭麗君譯,身分竊賊新伎倆,讀者文摘,2006年12月。
2 王兆鵬,「重新定義高科技時代下的搜索」,月旦法學雜誌,第93期,2003年2月。
3 王兆鵬,自令狀原則論我國相關規定之缺失,刑事法雜誌,第44卷4期,2000年8月。new window
4 王澤鍵,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6)─隱私權(中),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7期,2007年8月。
5 何明洲,通聯分析在科技偵查上之運用,2006年犯罪偵查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2006年10月13日。new window
6 吳志光,不服警察臨檢之行政爭訟途徑,法學講座,第32期,2004年3月。
7 吳俊毅,由一則德國聯邦法院判決談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使用在刑事訴訟程序上之正當性,法令月刊,第53卷6期,2002年6月。new window
8 吳秋宏,「釋字第631號解釋與監聽法制評析」審判實務之觀點,釋字第631號解釋與監聽法制評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警察大學,2008年3月31日。
9 吳景欽,利用電子監控解消性侵害犯再犯疑慮之立法評析,軍法專刊,第51卷第8期,2004年8月。new window
10 李建良,「戶籍法第八條捺指紋規定」釋憲案鑑定意見書,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3期,2006年8月。
11 李建良,保護規範理論之思維與應用─行政法院裁判若干問題舉鄅,2010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學術研討會系列之二,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主辦,2010年11月13日。
12 李惠宗,裁判書上網公開與個人資訊自決權的衝突,月旦法學雜誌,第154期,2008年3月。
13 李惠宗,領取國民身分證按捺指紋違憲性之探討─從法學法法論評大法官釋字第六O三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26期,2005年11月。
14 李進農,視訊監控技術與發展趨勢,社區安全e化機制研討會論文集,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學系、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基金管理會、社區e化聯防機制研究計畫研究團隊主辦,2007年。
15 李榮耕,令狀原則、特定明確原則及追式通訊監察,人權保障暨司法制度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台灣刑事法學會、台灣法學會刑事法委員會主辦,2009年6月27日。
16 李震山,公權力運用定位科技措施與基本權利保障,收於氏著,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2009年2月,3版第1刷。new window
17 李震山,以法律課予人完成行政任務之法理思考,月旦法學雜誌,第63期,2000年8月。
18 李震山,行政法意義下之法律明確性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57期,2000年2月。
19 李震山,個人資料保護與監視錄影設置之法律問題研究─以警察職權行使法第十條為中心,警察法學,第4期,2005年12月。new window
20 李震山,資訊權─兼論監視器設置之法律問題,收於氏著,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出版,2007年9月2版。new window
21 李震山,與時俱進的行政法學─以多元價值及科技發展之影響為例,收於,跨世紀法學新思維─法學叢刊創刊五十週年,元照出版,2006年。
22 李震山,論個人資料保護,收於,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
23 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收於氏著,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2009年2月,3版第1刷。new window
24 李震山,警察法:第五講「警察作用與基本權利保障(二)」,月旦法學教室,第49期,2006年。
25 李震山,警察機關設置監視錄影器的法制問題—人權保障與治安維護的動態平衡,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6期,2006年9月。
26 李錫棟,自動測速照相之相關法律問題─以基本權干預及其界限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14期,2008年4月。new window
27 周蕙蓮,論行動化生活之資訊隱私侵害─以定位服務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99期,2003年8月。
28 林三欽,公法上結果除去請求權之研究,收於,當代公法新論(下),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2002年7月。
29 林子儀,言論自由的限制與雙軌理論,收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月旦出版,1997年3月。new window
30 林子儀,基因資訊與基因隱私權─從保障隱私權的觀點論基因資訊的利用與法的規制,收於,挑戰技術與法律回應,基因科技與法律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5月。new window
31 林明鏘,論警職法第28條之權限概括條款與補充性原則,警察法學,第5期,內政部警察法學研究中心,2006年10月。new window
32 林雅惠,資訊隱私權之重塑─以行動商務為例,科技法學評論,第1卷第1期,2004年4月。new window
33 林鈺雄,干預保留與門檻條款─司法警察(官)一般調查權限之理論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96期,2007年4月。new window
34 林鈺雄,對被告/犯罪嫌疑人之身體檢查處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5期,2004年2月。
35 林錫堯譯,德國聯邦個人資料保護法的譯文,法學叢刊,第144期,1991年10月。new window
36 邱文聰,從資訊自決與資訊隱私的概念區分─評「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的結構性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68期,2009年5月。
37 洪文玲,行政證據法則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第7期,2007年12月。new window
38 洪聖濠,行動定位服務中的位置資料隱私保護,科技法律透析,第17卷第1期,2005年。
39 范姜真媺,監視攝影系統設置、使用之法律問題,律師雜誌,第307期,2005年4月。
40 崔文、殷志楊、陳昭男,行動網路定位技術概觀,電腦與通訊,第115期,2006年。
41 張永明,中央與地方分權下電信業務的管理與監督─以行動電話基地臺的設置為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0期,2007年11月。
42 許文義,論個人資料蒐集或處理之合法性,警學叢刊,第31卷,第6期,2001年5月。new window
43 許宗力,民主法治國家的情報活動,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自版,1992年4月。new window
44 許宗力,法明確性原則之審查,第十屆行政法實務與理論學術研討會專題演獎,最高行政法院、台北、台中、高雄行政法院、台大法律學院公法研究中心主辦,2010年11月6日。
45 許宗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月旦法學教室,第11期,2003年11月。
46 許華偉,ISP業者在通訊監察及保護法中的配合義務試析,資安季刊,第5期,2004年。
47 許福生,我國運用監視錄影系統法制規範之回顧與展望,「警察職權行使法」施行五週年學術研討會,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暨警察政策研究所,2008年11月25日。new window
48 郭家豪、廖有祿,智慧型影像監視系統在犯罪偵查應用之探討,2010年犯罪偵查學術與實務研討會─數位鑑識與執法,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內政部警政署資訊室、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中華民國鑑識科學學會、中華民國刑事偵防協會、財團法人李昌鈺博士物證科學教育基金會等主辦,2010年10月4日。
49 陳志龍,「秘密通訊自由之保障及郵件扣押合法性之商榷」,刑事法雜誌,第22卷第3期,1978年6月。
50 陳秀峰,線上個人隱私之保護,月旦法學雜誌,第82期,2002年3月。
51 陳英黔,通訊監察保障之建制及運用─論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線上搜索判決對我國資訊隱私權的啟發,收於:資訊法制、土地規劃與損失補償之新趨勢,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元照出版,2010年9月,初版第1刷。
52 陳新民,論憲法人民基本權利之限制,收於氏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1996年4月,第4版。new window
53 陳愛娥,「有效權利保護」與「行政決定空間」對行政訴訟制度之影響,收於,司法院編「行政訴訟論文彙編」,1998年5月。
54 陳愛娥,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衍生的問題,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中研院社科所,2000 年8 月初版。
55 陳運財,攝影監視與正當法律程序之保障,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6期,2006年9月。
56 彭心儀、周慧蓮,由「E化」到「M化」:論行動通信加值服務所衍生之新興法律問題(下),萬國法律,第133期,2004年2月。
57 湯德宗,論資訊隱私權之定位:大法官釋字第603號解釋評釋,第七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12月12日。new window
58 程明修,國家透過公共場所的監視器,對人民基本權利的干預,法學講座,第3期,2002年3月。
59 黃啟禎,建築師之勘驗行為係監造義務之履行而非公權力性質之監督─簡評台中地方法院九○年重國字第五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4期,2006年7月。
60 黃昭元,無指紋則無身分證?─換發國民身分證與強制全民捺指紋的憲法爭議,收於,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2005年9月。
61 黃清德,論集會遊行自由限制、禁止與解散之執法原則,警專學報,第1卷5期,1992年6月。new window
62 黃清德,論集會遊行自由權限制之研究,警專學報,第1卷6期,1993年6月。new window
63 黃清德,論對於警察蒐集處理人民資料的救濟─異議訴願行政訴訟,警專學報,第3卷7期,2006年8月。new window
64 黃清德,警察利用衛星定位系統跟監追蹤與基本人權保障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18期,2010年4月。new window
65 楊雲驊,偵查程序中證據保全制度之檢討,東吳大學法律學報,16卷2期,2004年12月。new window
66 楊雲驊,證據使用禁止在個案上的判斷過程-以電話分機聆聽案為例,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3卷第2期。new window
67 廖元豪,從大法官解釋論憲法學之研究方法─大法官基本權利案件「審查基準」之分析,2010年首屆海峽兩岸公法學論壇─憲法與行政管制理論與實務,政治大學法學院主辦,2010年11月27-28日。
68 廖福特,英國個人資料保護機制與生物資料保障之實踐,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主辦「歐美生物科技法律與政策」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22日。
69 葛克昌,行政救濟之法治國家要求,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翁岳生教授榮退演講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12月19日。
70 董保成,德國行政檢查法制-以工商業為例並兼論我國工商業檢查,政大法學評論第53期,1995年6月。
71 董保城,從大法官法律保留之解釋論憲法考試權,2010首屆海峽兩岸公法學論壇─憲法與行政管制理論與實務,政治大學法學院主辦,2010年11月27-28日。
72 詹明華、邱紹洲,基地台通聯紀錄與手機序號通聯在犯罪偵查上之應用,刑事科學54期,2002年9月。new window
73 詹鎮榮,秘密通訊自由,法學講座,第21期,2003年9月。
74 詹鎮榮,無償性通訊監察設備設置義務之合憲性疑義,月旦法學雜誌,第64期,2000年9月。
75 詹鎮榮譯,電信通信紀錄判決,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十一),司法院,2004年。
76 鄧煜祥,從隱私權保障之觀點論鄰里監視器之合憲性─美國法之借鏡,司法官48期法學研究報告合輯(第1輯),2009年9月。
77 劉淑範,公法上結果除去請求權,政大法學評論,第72期,2002年11月。
78 劉靜怡,不算進步的立法:「個人資料保護法」初步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83期,2010年8月。
79 劉靜怡,以公共安全為名?─科技運用與集會基本權利的平衡─,台灣法學雜誌,第110期,2008年8月。
80 劉靜怡,網際網路時代的資訊使用與隱私權保護規範:個人、政府與市場的拔河,資訊管理研究,第4卷,2002年。new window
81 劉靜怡,隱私權:第三講隱私權保障與數位資訊社會,月旦法學教室,第57期,2007年7月。
82 蔡宗珍,法律保留思想及其發展的制度關聯要素探微,臺大法學論叢,第39卷第3期,2010年9月。new window
83 蔡宗珍,營業自由之保障及其限制,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5卷第3期,2006年5月。
84 蔡聖偉,「妨害秘密罪章之新紀元(下)」,月旦法學雜誌,第71期,2001年4月。
85 蔡維音,「人性尊嚴」作為人類基因工程之基礎法律規範理念-「人性尊嚴」作為法律概念其內涵開展之可能性,發表於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暨應用倫理學研究室主辦「人類基因組計畫之倫理、法律與社會涵意」學術研討會,1999年04月30日。
86 蔡墩銘,通訊監察與證據排除,刑事法雜誌,第39卷第1期,1995年2月。
87 蔡震榮、王曰諾,警察職權行使之權利救濟,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2004年12月22日。new window
88 蔡震榮,警察職權行使與法治,97年度警察法專題研究年報,內政部警政署法學研究中心、內政部警政署編印,2008年12月。
89 蕭文生,自基本權保障觀點論街頭錄影設備裝設之問題,收於,法制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元照出版,2004年5月。
90 蕭淑芬,「新興人權」之保障與發展初探--我國與日本之比較,中研院法學期刊,第4期,2009年3月。new window
91 蕭淑芬,論基本權核心概念之規範 ─一個比較法學的觀察,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19期,2003年12月。new window
92 蕭淑芬,我國與日本憲法「概括性人權」保障規範之初探,經社法制論叢,第31期,2003年1月。
93 顏厥安,戶籍法第八條與全民指紋建檔合憲性問題之鑑定意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 年2月。
(三)碩博士論文
1 吳佳绮,公共空間的影像監視:一個科技社會學的反思,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月。
2 吳爾文,警察跟監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3 李後文,新聞自由與名譽權衝突之處理--以懲罰性損害賠償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2月。
4 洪榮彬,資訊時代之資訊處理與資料保護─以德國聯邦個人資料保護法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5 陳志忠,個人資訊自決權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6 陸啟超,科技發展與資訊隱私權的保護-以RFID與資訊隱私權的衝突為例,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7 舒心慧,從全球定位系統看電信業者對位置資訊隱私之保護,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8 黃政龍,科技偵查之研究─以公共空間行動資訊隱私權為範疇,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月。
9 黃源銘,機關外聘委員法律地位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6月。new window
10 廖英棋,行動定位技術之隱私意涵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2008年7月。
11 熊愛卿,網際網路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7月。new window
12 蔡達智,公權力利用衛星科技對隱私權的影響─以美國法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3月。new window
13 顏于嘉,生物特徵與資訊隱私權─從國家利用個人生物特徵辨識人民身分談起,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14 羅翊庭,隱私權與個人位址資訊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15 蘇三榮,網路時代通訊監察與個人資料保護之法制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2009年6月。

(四)政府研究計畫

1 李震山主持,個人資料保護與警察資料蒐集權之研究─以警察職權行使法第九條至第十三條之規定為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3-2414-H-004-072-,2005年10月30日。
2 李震山主持,預防性干預措施之授權與執行之研究─以警察職權行使為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 94-2414-H-
004-003,2006年10月31日。
3 李震山主持,通訊及行動定位科技之運用與基本權利保障─以運用於「治安」工作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 94-2414-H-004-003,2007年10月31日。
4 李震山主持,警察職務執行法草案之研究期末報告,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1999年5月20日。
5 林桓主持,政府機關強化個人資料保護措施之研究,行政院研究考核發展委員會委託東吳大學法學院,2009年10月。
6 廖福特主持,識別與追蹤科技發展及社會影響研究計畫─兩難?或共存─國家收集個人資料與資訊隱私權保障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 95-2745-P-001-002-,2007年2月。
7 潘維大主持,資訊服務業者配合政府公權力提供客戶資料之法制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東吳大學法學院執行,2006年12月。

二、外文文獻
一、英文
(一)專書
1 Alan Westin, Privacy and Freedom (1967).
2 Anita Allen, Genetic Privacy:Emerging concepts and Values, in GENETIC SECRETS: PROTECTING PRIVACY AND CONFIDENTIALITY IN THE GENETIC ERA , 33 (1997)
3 Beate Rössler, The Value of Privacy ( 2005).
4 Charlene Brownlee / Blaze D. Waleski,PRIVACY LAW,Law Jonual Press (2008).
5 Ian J Lloy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aw , (2004).
6 Jeffrey Rothfeder , Privacy for Sale: How Computerization Has Made Everyone's Private Life an Open Secret (1992).
7 Jesus Mena, Investigative Data Mining for Security and Criminal Detection, (2003).
8 John B. Young, PRIVACY 2 (1978).
9 Paul M. Schwartz / Joel R. Reidenberg , Data Privacy Law 118-128 (1996).
10 Richard A. Posner, The Economics of Justice (1981).
11 Robdrt B. Gelman/ Stanton McCandlish, Protecting Yourself Online: The Definitive Resource on Safety and Privacy in Cyberspace, (1998).
12 Whitfield Diffie/Susan Landau, PRIVACY ON THE LINE, (2007).

(二)期刊論文
1 A. Michael Froomkin, The Death of Privacy, 52 STAN. L. REV. 1461, (2000).
2 Andrew E. Taslitz, The Fourth Amendm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echnology, Privacy, and Hunan Emotions ,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125 (2002).
3 April A. Otterberg, Note, GPS Tracking Technology : The Case for Revisiting Knotts and Shifting the Supreme Court’s Theory of the Public Space under the Fourth Amendment , 46 B.C.L. REV. 661(2005).
4 Christopher Slobogin, Public Privacy: Camera Surveillance of Public Places and the Right to Anonymity, 72 Miss. L.J. 213 (2002).
5 David A. Schumann, Tracking Evidence with GPS Technology , 77 May Wis. Law. 9 (2004).
6 David Lyon, The Electronic Eye: The Rise of Surveillance Socie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at 104 (1994).
7 Elizabeth Paton-Simpson, Privacy and the Reasonable Paranoid: The Protection of Privacy in Public Places, 50 U. TORONTO L. J. 305, (2000).
8 Frank Pasquale, Google Street View: All the World’s a Stage, Cocurring Opinion, Jun. 19, 2007. available at http://www.concurringopinions.com/archives/2007/06/googles_street_1.html

9 Hilary Delany/ Eoin Carolan, The Right to Privacy (2008).
10 Ian James SamulL, Warrantless Location Tracking , 83 N.Y.U. L. Rev. 1324 (2008).
11 ICC, ICC Guide to Prevent Excessive Information Compliance Controls, 2006.06.29.
12 In the Face of Danger : Facial Recognition and the Limits of Privacy Law, 120 HARV. L. REV. 1870 (2007).
13 Jennifer Mulhern Granholm, Video Surveillance on Public Streets: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Invisible Cittizen Searches, 64 U. DET. L. REV. 687, (1987).
14 Jonathan P. Armstrong, “Privacy in Europe: the new agenda,” J. Internet L. at 3 (Nov. 1, 2004).
15 Katherine Mangu-Ward, Is Privacy Overrated? The Merits,Drawbacks, and Inevitability of Surveillance Nation.2007/01/09.available at http://reason. com/archives/2007/01/09/is-privacy-overrated,( last visit 2010/11/16)

16 Kerr Orin, The Fourth Amendment and New Technologies: Constitutional Myths and the Case for Caution, Michigan Law Rvview, 102 (2004).
17 Kerr Orin, Do We Need a new Fourth Amendmend?Forthcoming in the Michigan Law Review Book Review Issue. Available at http://papers.ssrn. 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236522## (2010/11/01)

18 Kevin S. Bankston, Only the DOJ Knows: The Secret Law of Electronic Surveillance, 41 U.S.F.L. REV. 589, 606 (2007).
19 Kevin McLaughlin , The Fourth Amendment and Cell Phone Location Tracking : Where Are We?, Hastings Communications and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Vol.29, No.3, Spring (2007).
20 Katina Michael / Gregory Rose, Human Tracking Technology in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nd Police Inter-state Cooperation in International Crimes,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241 (2007).
21 Marc Jonathan Blitz, Video Surveillance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Public Space: Fitting the Fourth Amendment to a World That Tracks Image and Identity, 82 TEX. L. REV. 1349, (2004).
22 Matthew J. Tokson, The Content/Envelop Distinction in Internet Law, 50 Wm.& MARY L. REV. 2105 (2009).
23 Richard A. Posner, The Right of Privacy, 12 GA.L. REV.393 (1978).
24 Ruth Gavison, Privacy and the Limits of Law, 89 Yale L.J 421, (1980).
25 Samuel Warren / Louis Brandeis, The Right to Privacy, 4 HARV.L.REV. 193 (1890).
26 Stephen Abram, Post information age positioning for special librarians:Is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answer? Information Outlook,Vol.1 No.6 ,18 (1997).
27 Susan Freiwald , Uncertain Privacy: Communication Attributes After The Digital Telephony Act , 69 S.Cal. L. Rev.949 (1996).
28 Susan Freiwald, Online Surveillance: Remembering the Lessons of the Wiretap Act, 56 ALA. L.REV. 9, (2004).
29 Tarik N. Jallad, Old Answers to New Question :GPS Surveillance and TheUnwarranted Need for Warrants,N.C.J.L.& TECH. Vol. 9:351, (2010).
30 Timothy Stapleton, Th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Privacy Act and Cell Location Data,73 Brook,L.Rev.383,(2007).
31 Trotter Hardy,Not so Different: Tangible, Intangible, Digital, and Analog Works and their Comparision for Copyright Purposes, 26 Dayton Law Review, 229 (2001).
32 William A. Herbert, No Direction Home: Will The Law Keep Pace With Human Tracking Technology to Protect Individual Privacy and Stop Geoslavery?, I/S: A Journal of Law Policy Vol. 2:2, 409,473 (2006).
33 William L. Prosser, Privacy, 48 Cal. L. Rev. 383 (1960).
二、德文
(一)專書
1 Albert Bleckmann, Staatsrecht II. Die Grundrechte, 4. Aufl.,1996.
2 Andreas Geiger, Verfassungsfragen zur polizeilichen Anwendung der Videoüberwachungstechnologie bei der Straftatbekämpfung,(Diss.) Berlin 1994.
3 Bill Drews/Gerhard Wacke/Klaus Vogel/Wolfgang Martens,Gefahrenabwehr, 9. Aufl., 1986.
4 Bodo Pieroth/Bernhard Schlink /Michael Kniesel, Polizei- und Ordnungsrecht, 3. Aufl., 2005.
5 Bodo Pieroth/Bernhard Schlink, Grundrechte Staatsrecht II, 21. Aufl., 2005.
6 Christoph Gusy, Polizeirecht, 5. Aufl., 2003.
7 Dieter Kugelmann, Polizei-und Ordnungsrecht, 2006.
8 Dieter Schmalz, Allgemeines Verwaltungsrecht und Grundlagen des Verwaltungsrechtsschutz, 3. Aufl., 1998.
9 Dietrich Jesh, Gesetz und Verwaltung, Tübingen 1961.
10 Ferdinand Kopp, Verwaltungsgerichtsordnung, 7. Aufl., 1986.
11 Franz-Ludwig Knemeyer, Polizei- und Ordnungsrecht, 10. Aufl., 2004.
12 Gerd Pfeiffer, Karlsruher Kommentar zur Strafprozessordnung und zum 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 : mit Einführungsgesetz, 5. Aufl., 2003.
13 Gerhard F. Müller/ Michael Wächter, Eine systematische Darstellung des Bundesdatenschutzgesetzes,1991.
14 Gerrit Manssen, Staatsrecht II, 2. Aufl., 2002.
15 H. Mandelartz/H. Sauer/B. Strube, Polizeigesetz Saarland, 1. Aufl., 1990.
16 Hans Lisken/Eberhard Denniger, Handbuch des Polizeirechts, 3. Aufl., 2001.
17 Hans Wolff/Otto Bachof/Rolf Stober, Verwaltungsrecht, Band II, 6. Aufl., 2006.
18 Hartmut Maurer, Allgemeines Verwaltungsrecht, 15. Aufl.,2004.
19 Heirich Scholler/Bernhard Schloer, Grundzüge des Polizei- und Ordnungsrechts in der B.R.D. 1993.
20 Ingo von Münch / Philip Kunig (Hrsg.) Grundgesetz-Kommentar Bd. 1, 5. Aufl., C.H. Beck , 2000.
21 Josef Isensee/Paul Kirchhof (Hrs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d. III, 2. Aufl., 1996.
22 Jost Benfer, Rechtseingriff von Polizei und Staatsanwaltschaft,3.Aufl., 2005.
23 Klaus Stern, Verwaltungsprozessuale Probleme in der öffentlichrechtlichen Arbeit, 8. Aufl. , 2000.
24 Klaus Vogelgesang, Grundrecht auf informationelle Selbstbestimmung? ,
1.Aufl., 1987.
25 Kowalczyk, Datenschutz im Polizeirecht, (Diss.) Wuerzburg 1989.
26 Löwe- Rosenberg, Die Strafprozessordnung und das 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
: Grosskommentar, 25. Aufl., 2004.
27 Manfred Moeller/Juergen Wilhelm, Allgemeines Polizei-und Ordnungsrecht, 4 Aufl.,1994.

28 Marco König, Trennung und Zusammenarbeit von Polizei und Nachrichtendiensten, 2005.
29 Markus Walden, Zweckbindung und –änderung präventiv und repressiv erhobener Daten im Bereich der Polizei,1996.
30 Michael Kloepfer, Informationsrecht, 2002.
31 Norbert Achterberg / Güter Püttner/Tomas Würtenberger(Hrsg.), Besonderer Verwaltungrecht . Band.Ⅱ ,2Aufl.2000.
32 Peter Gola/Rudolf Schomerus, BDSG. Bundesdatenschutzgesetz Kommentar, 8. Aufl.,2005.
33 Peter Lerche, Übermaß und Verfassungsrecht, 1961.
34 Peter Schaar, Datenschutz im Internet Die Grundlage, C.H. Bcck , 2002.
35 Stefen Perschke, Die Zulässigkeit nicht spezialgesetzlich geregelter Ermittlungsmethoden im Strafverfahren, 1997.
36 Stefen Zeitler, Allgemeines und Besonderes Polizeirecht für Baden-Württem-
berg, 1998.
37 Tomas Wuertenbergr, Polizei-und Ordnungsrecht, in : Norbert Achtbrrg/
Gueter Puettner/Tomas Wuertenbergr (Hrsg.) , Besonderer Verwaltungsrecht. Band.II, 2000.
38 Wilhelm Degener , Grundsatz der Verhältnismässigkeit und strafprozessuale Zwangsmaßnahmen, Diss. Hamburg 1985.
39 Wolfgang Kahl, Die Schutzerganzungsfunction von Art.2 Abs.1,Grundgesetz, 2000.
40 Wolfram Höfling, Grundrechtliche Anforderungen an Ermächtigungen zur Videoaufzeichnung und-überwachung durch Verwaltungsbehörden, in: K. P. Möller/F. V. Zezschwitz(Hrsg.), Videoüberwachung- Wohltat oder Plage?, 2000.
41 Wolf-Rüdiger Schenke, Verwaltungsprozessrecht, 10. Aufl., 2005.
(二)期刊論文
1 Christoph Schewe, Die Abkehr von der Prävention bei der Videoüberwachung?- Zur Änderung der Vorschrift über die Videoüberwachung im nordrhein-westfälischen Polizeigesetz- NWVBl. Heft 11/2004,S.415.
2 Friedrich E. Schnapp, Die Verhältnismässigkeit des Grundrechtseingriffs, 1983, JuS 850.
3 Hans Kudlich, Mitteilung der Bewegungsdaten eines Mobiltelefons als Überwachung der Telekommunikation-BGH NJW 2001, 1587, JuS 2001, S. 1165.
4 J.Kohl,Videoüberwachung öffentlicher Räume,in:NVwZ 2002,Heft 1,S.117.
5 Jens Puschke/ Tobias Singelnstein, Telekommunikationsüberwachung, Vorratsdatenspeicherung und (sonstige) heimliche Ermittlungsmaßnahmen der StPO nach der Neuregelung zum 1. 1., NJW, 2008, 113.
6 Jens Puschke/Tobis Singelnstein: Telekommunikationsüberwachung, Vorratsdatenspeicherung und (sonstige) heimliche Ermittlungsmaßnahmen der StPO nach der Neuregelung zum 1. 1. 2008, NJW 2008, 113(113).
7 Karl-Heinz Braun, Videografieren bei Demonstrationen endlich gesetzlich geregelt? 3/90 , Die Polizei , S.50 , NJW 84/2235ff.
8 Kyrill Schwartz, Die Staatliche Videoüberwachung der Öffentlichkeit, ZG 2001, S. 253.
9 Othmar Keller,Zur Zulässigkeit von Eingriffen in das”Recht am eigenen Bild“Festschrift zum 70.Geburtstag von Rudolf Samper,Herausgegeben von Manffed Schreiber,1982,S.104.
10 Reinhard Riegel,Zulässigkeit und Grenzen informationneller Zusammenarbeit von Verfassungsschutz- und Polizeibehörden aus datenschutzrechtlicher Sicht, DP1981.
11 Spiros Simitis, Die Informationnelle Selbstbestimmung – Grundbedingung einer verfassungskonformen Informationsordnung, NJW 1984, 398 (402)
12 Volkmar Götz, Polizeiliche Bildaufnahmen von öffentlicher Versammlungen , NVwZ. 1990, Heft 2, S.112.
13 Wolfram Höfling , Grundrechtstatbestand – Grundrechtsschranken – Grundrechtsschrankenschranken, in: Jura 1994, 169f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