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對高職發展影響之研究
作者:陳鎰斌
作者(外文):Yi -Pin 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嘉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高職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影響評估Vocational High School12-year Basic EducationImpact Evalu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研究旨在評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實施對高職發展之影響,以及探討教育行政機關及高職學校之因應策略,採用文件分析、深度訪談及焦點團體訪談等方式來達成研究的目的。
經文獻分析歸納出訪談大綱後,首先藉由深度訪談16位教育行政機關、公私立高職學校行政代表及專家學者,歸納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對高職發展之影響及其因應策略初步看法;其次,再透過兩場焦點團體訪談,由13位私立高職學校校長及公立高職學校主任參與,探究教育行政機關及高職學校之因應策略,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以下結論。
一、招生面整體影響,包括免試入學志願序的規劃,將影響學生選填職校意向、特色招生定位模糊,高職學校申辦不易、高職未辦理特色招生,恐造成免試招生負面印象、傳統士大夫價值觀,影響職校招生等。
二、行政面整體影響,包括校務評鑑可促使學校體質改善、評鑑結果及優質學校認證,影響就讀選擇有限、提升辦學績效及發展學校特色的壓力增加、招生宣導與學校行銷的業務量負荷增多等。
三、教師面整體影響,包括帶動教師反思及教學改變、學生的教學與輔導將更加困難及多元評量與班級管理將面臨挑戰。
四、學生面整體影響,包括較能符合適性選讀、較能展現多元能力、學習動機將會變弱、學習態度轉為消極及競爭力恐會下降。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對教育行政機關及高職學校如何因應之策略,以及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提出建議。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s about the enforcement of the policy-- 12-year Basic Educ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Besides,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s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This research achieves its aim by adopting analysis of document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interview with the target groups. By Studying and analyzing the collected data and information reach the following seven conclusions reached as follows:
The literature review concluded the outlines for 16 administration representatives and experts from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public and private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Based on their feedback, the effects and aspects about the enforcement of 12-year Basic Educ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were generalized. A total of 13 private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nd directors of public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view with the target groups twice.
To realize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s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Finally,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The integral effect on the aspect of recruiting students: It includes the planning for the priorities of open admission, which affects students’ will for choosi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s well as confuses the orientation of Special Examination Admissions. Besides, it is hard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to put this policy into practice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may fail to conduct Special Examination Admissions. Furthermore, it may cause negative impression on open admission, raise the values of traditional scholar officials, and affect student recruiting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2. The integral effect on the aspect of administration: One of the effects is that the evaluation of school affairs can improve the school constitution, 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 and certification for quality schools. Other effects may include the limited school choices for students, the increasing of pressure for promoting school performance and developing school features, and more workload for student recruiting as well as school promoting.
3. The integral effect on the aspect of teachers: It may motivate teachers to rethink and change their teaching. Besides, it will become harder for teachers to teach and counsel students. Also, teachers will face challenges about multi evaluation as well as class management.
4. The integral effect on the aspect of students: It will meet students’ adaptive development and students will be better able to show their multi abilities. However, it may weaken students’ motivation toward learning, make students learn negatively, and decrease their competitive strength.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the suggestions of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s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long with problems for further research were proposed.
壹、中文部分
丁亞雯(2012)。精彩教、快樂學~談臺北市十二年國教推動。教師天地,176,4-7。
內政部(2012)。統計資料動態查詢。2012年12月9日,取自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王文科(2007)。教育研究法(增訂十一版)。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十三版)。臺北:五南。
王延煌、張明文(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理念與規劃。教育研究月刊,205,47-56。
王家煌、潘中道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原作者:W. Lawrence)。臺北市:學富。
王朝正(2011)。職業學校發展檢討工作圈結案報告。教育部委託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丘昌泰(1994)。當代政策評估典範的發展。美歐月刊,10(9),116-128。
丘昌泰(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三版)。臺北市:巨流。
田振榮、楊瑞明、鍾瑞國、宋修德、黃燕飛、林海清(2012)。如何厚植高職學生就業力。2012全國技職教育研討會會議手冊,臺北:教育部。
朱志宏(2002)。公共政策。臺北:三民。
池石吉(2012)。十二年國教—國中學生學習的因應之道。臺北市中等學校校長協會電子報第四期。
何金針(2005)。我國高級職業學校教育發展及其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何金針、李玉惠(2007)。臺灣高級職業學校教育的定位與發展。稻江學報,2(1),56-71。
余致力、毛壽龍、陳敦源、郭昱瑩(2008)。公共政策。臺北市:智勝。
吳定(2003)。公共政策。臺北縣:空大。
吳定(2005)。公共政策辭典(三版)。臺北市:五南。
吳定(2007)。政策執行與評估。載於吳定(編著),行政學(下)(修訂再版)(109-143頁)。臺北市:空大。
吳明清(2009)。免費乎?免試乎?十二年國教的政策困境與出路。教育行政論壇,1(1),49-59。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ichael Quinn Patton )。臺北:桂冠。
吳家怡(2012)。細想高中特色招生。臺北市中等學校校長協會電子報第四期。
吳清山(2012)。轉變親師觀念 釋放學生潛能。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2),1-4。
吳清山、高家斌(2005)。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發展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3,53-66。
吳清基(2011a)。百年建國技職登峰。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1(1),5。
吳清基(2011b)。技職百年適性揚才。建國百年技職教育專刊。臺北:教育部。
吳榕峰(2005)。職業學校未來規劃的方向。師說月刊,184,4-6。
吳錦惠(2008)。高級中學經營競爭優勢之個案研究-以臺南地區四所學校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宋美瑤(2008)。苗栗縣「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回應性評估觀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宋經華(2004)。我國加入WTO對於高等教育政策影響之研究─以「大陸學歷採認政策」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允傑、丘昌泰(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二版)。臺北市:元照。
李坤崇(2007)。後期中等教育入學學區劃分之理念與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58,45-56。
李武昆(2008)。臺灣地區教育政策執行研究現況之分析-以1986~2006 年之學位論文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隆盛、林坤誼、李懿芳、黃進和、林尚平、洪永州、楊瑞明、曹學仁、張嘉育、徐明志、陳文貴、張素嫺、蕭錫錡、吳百祿、黃珮雯等(2012)。「中小學課程發展之相關基礎性研究」之後期中等教育-高職課程發展基礎研究期末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研究案。
李懿芳、熊自賢、謝富穎、蘇聖涵(2011)。「中小學課程發展之相關基礎性研究」之後期中等教育﹣高職課程發展基礎研究。子計晝一:高職發展趨勢與課程理念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研究案。
李顯榮(2005)。高中職多元多元入學方案之教育政策執行評估研究-以台北縣北部地區國中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允傑(2001)。政策結果的追蹤考核。載於丘昌泰(編著),政策分析(頁283-306)。臺北市:空大。
李允傑(2009)。政策評估之類型。載於丘昌泰(編著),政策執行與評估(二版)(頁233-252)。臺北市:元照。
李奉儒、詹家惠(2002)。檢視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批判教學論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01,60-71。
沈姍姍(2007)。人口結構變遷趨勢與因應國際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167-182。
周祝瑛(2000)。十二年國教之我見。師友月刊,398,14-22。
周祝瑛(2009)。邁向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由繁化簡的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教育資料集刊,42,25-42。
周愚文(2012)。穩健推動我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歷史工程。載於黃政傑(主編),十二年國教改革、問題與期許(頁25-34)。臺北市:五南。
林永昌(2007)。高職學校校長辦學理念與經營策略分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永豐(2012)。論十二年國教與後期中等教育的結構性問題。載於黃政傑(主編),十二年國教改革、問題與期許(頁73-83)。臺北市:五南。
林怡君(2006)。從市場化觀點看臺灣高職教育未來之發展。學校行政雙月刊,44,205-218。
林家琦(1985)。計畫評估。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海清(2007)。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省思與展望。臺灣教育,645,14-25。
林榮俊(2011)。我國課程改革政策評估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鍾沂(1987)。公共政策評估理論之研究-理論的重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騰蛟(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理念與政策。第八屆教育理論與實務對話「十二年國教下學教育之變革及因應之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大學。
林騰蛟、李彥儀(2011)。技職教育政策與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1(1),6-16。
林水波(2006)。政策評估。載於林水波(編著),公共政策(第四版)(頁291-335)。臺北市:五南。
林水波、張世賢(1984)。公共政策。臺北市:五南。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臺北市:五南。
林鍾沂(2000)。政策評估理論的方法論思考。法政學報,10,55-88。
洪仁進(2010)。反思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背景、名稱與文本之探究。臺灣教育,662,11-17。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胡幼慧(2002)。質性研究。臺北市:巨流。
胡如萍(2012)。技職教育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之策略探討。載於黃政傑(主編),十二年國教改革、問題與期許(頁85-98)。臺北市:五南。
胡至沛(1998)。回應性政策評估理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意雲(2008)。臺北市高中職社區化政策評估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昊杲、鍾怡慧(2008)。我國技職教育體系推動產學攜手合作計畫之現況。高教技職簡訊,18,23-25。
翁興利、施能傑、官有垣、鄭麗嬌(1998)。公共政策。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康正言(1985)。公共政策影響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世賢(2009)。公共政策分析(最新版)。臺北市:五南。
張明貴(1998)。政策分析。臺北市:五南。
張國保(2008a)。少子女化的技職教育特色與因應策略。研習資訊,25(5),3-10。
張國保(2008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在技職教育的推動。2008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規劃及配套措施」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臺北市:銘傳大學。
張博詠(2011)。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相關系所評鑑之政策評估。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碧娟(2010)。免試入學的困境與活路。中等教育,61(4),12-19。
張碧娟(2011)。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制度的困境與活路。2012年5月8日,取自http://web.fg.tp.edu.tw/~tispa/blog/epaper/01/word/d1-3.pdf。
張德銳、周麗華、李俊達(2009)。國小形成性教師評鑑實施歷程與成效之個案研究。課程與教學,12(3),265-290。
張勸媚、翁上錦(2011)。面對十二年國教,高中職經營策略之探討。論文發表於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舉辦之「100年度綜合高中業務研討會」,新北市。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願景。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先導計畫---方案4-1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98年9月4日台中(一)字第0980151658號函訂定。
教育部(2010a)。近16年我國教育發展統計分析。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b)。教職教育再造方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核定本。行政院2011年9月20日院臺教字第1000103358 號函核定。
教育部(2011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沿革。2011年12月30日取自:http://140.111.34.179/about05_evo.php。
教育部(2011c)。職業學校群科歸屬表。2011年6月11日,取自http://tpde.tchcvs.tc.edu.tw/course/file/職業學校群科歸屬表_1000114.pdf。
教育部(2012a)。歷年校數、教師、職員、班級、學生及畢業生數。2012年12月9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4075&Page=20046&Index=5&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教育部(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修正核定本。行政院102年3月1日院臺教揆字第1010079097 號函核定。。
曹俊漢(1990)。公共政策。臺北市:三民。
曹莉英(2008)。地方稅法通則政策評估之研究-以台灣省二十一縣市政府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玉鈴、秦夢群(2010)。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政策之分析與建議。臺灣教育,662,2-9。
許維純(2008)。少子化時代高職學校經營壓力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明道大學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英慈(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評估之研究-利害關係人的觀點。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金進(2006)。高職新課程的省思與改進芻議。教育研究月刊,149,33-37。
陳金進(2002)。因應新世紀產業需求,加速職業教育改革-談發展精緻化職業教育改革。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1,59-63。
陳俊吉(2010)。我國「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政策成效評估與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羿汎(2010)。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公立高中定位及入學方式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偉泓(2011)。高中職免試入學與十二年國教。2011年5月8日,取自http://web.fg.tp.edu.tw/~tispa/blog/epaper/01/word/d1-2-3.pdf。
陳偉泓(2012)。理想的十二年國教政策。2012年3月25日,取自http://web.fg.tp.edu.tw/~tispa/blog/epaper/04/word/d1-2.pdf。
陳啟榮(2010)。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之配套措施。北縣教育,72,104-110。
陳莉容(2010)。五歲幼兒教育政策之預評估。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漢峻(2011)。國民小學教育實習與教師資格檢定制度回應性評估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冠球(1998)。政策評估方法之理論與實踐:典範變遷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曾嘉業(2003)。國民小學教師聘任政策之執行評估。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惠君(2007)。我國師資培育政策執行評估之研究。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童鳳嬌(2012)。十二年國教的因應策略。學校行政,78,157-182。
馮丹白(200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高職教育相關方案評析。教育資料集刊,43,1-18。
黃乃熒,何金針、周柏廷(2005)。教育改革對於高職學校經營衝擊之研究。教育部技職司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宗顯(2012)。政治圖騰?或教育品質提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思辯。載於黃政傑(主編),十二年國教改革、問題與期許(頁17-24)。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2012)。宏觀十二年國教的推動。載於黃政傑(主編),十二年國教改革、問題與期許(頁3-15)。臺北市:五南。
黃能堂(2009)。職場核心能力對台灣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的啟示。教育資料集刊,43,19-36。
黃淑馨(2011)。高中職免試入學後學校教育的質變。2011年5月8日,取自http://web.fg.tp.edu.tw/~tispa/blog/epaper/01/word/d1-1.pdf。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德祥、洪明財、陳香妘(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之探討。載於黃政傑(主編),十二年國教改革、問題與期許(頁43-56)。臺北市:五南。
楊宗偉、蔡銘修(2011)。因應十二年國教綜合高中未來發展方向。論文發表於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舉辦之「100年度綜合高中業務研討會」,新北市。
楊思偉(2006)。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2),1-31。
楊洲松(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可能的問題及其因應。載於黃政傑(主編),十二年國教改革、問題與期許(頁57-64)。臺北市:五南。
楊淑萍(2012)。蛹化待變~對現行十二年國教的期待。2012年3月25日,取自http://web.fg.tp.edu.tw/~tispa/blog/epaper/04/word/d1-8.pdf。
楊朝祥(2000)。推動12年國民教育方案,提升國民教育水準。立法院院聞,326,18-22。
楊朝祥(2003)。高職教育的重整與再出發。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夏季號,249-257。
楊朝祥(2010)。預應十二年國教,後期中等教育何去何從。教育資料集刊,46,1-26。
楊朝祥(2011)。技職教育發展與國家考試改革。國家菁英季刊,7(3),17-36。
楊瑞明(2006)。後現代境況與台灣中等技職教育發展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瑞明(2008)。臺灣高職教育應有的變革與調準。研習資訊,25(5),19-24。
監察院(2010)。提升技職教育水準增強就業能力專案調查研究報告。臺北:監察院。
蒙天祥(2010)。面對少子化私立高中辦學的策略。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才儀(2010)。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澤宏、楊豪森(2003)。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現況與困難問題之探討。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76期,33-39。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蔣偉民(2009)。少子化對高中教育之衝擊與因應。中等教育,60(1),26-34。
蔡銘津(2008)。少子化趨勢對教育體系的衝擊與因應。研習資訊,25(5),3-10。
蔡銘津(2012)。少子女化的教育政策走向與應變。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1-7。
鄭新輝、張珍瑋、賴協志(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入學方式-高中高職及五專特色招生之研究-兼論與創新教育、人才培育之關聯。教育部委託研究報告。
鄭麗嬌(1998)。政策評估。載於翁興利、施能傑、官有垣、鄭麗嬌(編著),公共政策(頁435-481)。臺北市:空大。
賴光祺(2010)。向菁英主義偏移的升學制度。師友月刊,520,43-47。
謝美慧(2002)。教育政策評估理論之研究-以北高兩市幼兒教育券政策為例。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韓繼成(2006)。十二年國教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44,85-97。
簡宏江(2006)。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政策執行評估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簡菲莉、謝勝隆、楊世瑞(2011)。高中職免試入學對國高中教育的影響。2011年5月8日,取自ttp://web.fg.tp.edu.tw/~tispa/blog/epaper/01/word/d1-2-1.pdf。
簡麗卿(200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實施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文基(2007)。九十五學年度產學攜手試辦成果訪視分析。高教技職簡訊,8,18-20。
羅清水(2000)。教育政策執行評估之研究--以高職實用技能班政策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羅美娥(2012)。新時代教師應有的教學思維與做法。2012年3月25日,取自http://web.fg.tp.edu.tw/~tispa/blog/epaper/04/word/d1-6.pdf。
龔虹波、毛壽龍(2007)。政策評估概論。載於余致力、毛壽龍、陳敦源、郭昱瑩(合著),公共政策(頁293-312)。臺北市:智勝。

貳、外文部分
Altheide, D. L.(1996). Qualitative media analysis. Newbury Park,C.A.: Sage.
Babbie, E. (1995).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Bingham, R. D. & Felbinger, C. L. (2002). Evaluation in practice: a methodologicalapproach (2nd ed.). New York: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Borg, W. R., Gall, J. P., & Gall, M. D. (1993). Apply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A practical guideline. New York: Longman.
Chapin, F. S. (1947). Experimental designs sociological research. New York: Harper & Row.
Dunn, W. N. (2008).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4th ed.). 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
Fraenkel, J. R., & Wallen, N. E. (2006).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Guba, E. G., & Lincoli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 Bury Park, CA: Sage.
Jones, A. (2003). Changes in practice at the nurse-doctor interface. Using focus groups to explore the perceptions of first level nurses working in an acute care setting.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2(1), 124-131.
Krueger, R. A. (1988). Focus groups: 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Miller, W., & Crabtree, B. (1999). Depth interviewing. In Miller & Crabtree (eds.)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p.89-107).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Owen, J. M. (2007). Program evaluation: forms and approaches (3rd ed.).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 Bury Park, CA: Sage.
Suchman, E. A. (1967). Evaluation research.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Vaughn, S., Schumm, J. S., & Sinagub, J. (1999).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CA: Sag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