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紅樓夢》本事衍生之清代戲曲、俗曲研究
作者:林均珈
作者(外文):LIN,CHUN-CHIA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曾永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紅樓夢戲曲俗曲說唱藝術曲藝浸染互涉明清文學Dream of the Red ChamberQing Dynasty dramaQing Dynasty balla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紅樓夢》一書在清代多次遭到查禁,卻也深受文人的喜愛,經《紅樓夢》抄本與印本之流傳、續書戲曲與俗曲之改編等歷程,尤其是各時代的紅迷作家不拘一格的再創作,使得《紅樓夢》小說廣為流傳。從歷史的軌跡,可以看出《紅樓夢》小說與清代「《紅樓夢》戲曲」、「《紅樓夢》俗曲」之間具有相互浸染、共存共榮之關係。
清代「《紅樓夢》戲曲」的劇種分類,可分成短劇、南雜劇、傳奇等三大類。其結構內涵有三:其一,體製規律,含關目、曲、白、事、定場詩、下場詩等;其二,排場,含關目布置、腳色運用、聯套搭配等;其三,篇章意象,含創作鑑賞、主旨安置等。在文學方面有兩個特色:一是詞曲系曲牌體,講究曲牌、宮調與套式;一是借鑑前人詩篇,劇作家採取襲用前人詩篇成句、增損前人詩篇字面、化用前人詩篇句意,以及檃括前人詩篇篇章等技巧。
清代「《紅樓夢》俗曲」的曲種分類,可分為鼓詞類(含子弟書)、彈詞類(含彈詞開篇)、雜曲類(含時調小曲、岔曲)等三大類。其結構內涵有二:首先,體製規律,這些俗曲可看作是短篇韻文詩歌。彈詞開篇、時調小曲和岔曲的結構,除﹝湖廣調﹞《補雀裘》,重頭共有七段,每段一韻,有換韻外,其餘作品大多僅有一段。至於子弟書的結構,若是情節簡單則大多只一回如《椿齡畫薔》,若是故事複雜則往往分成若干回如《露淚緣》共十三回。其次,篇章意象,含創作鑑賞、主旨安置等。在文學方面有兩個特色:一是敘事詩;一是音樂體式,含詩讚系板腔體、詞曲系曲牌體兩種。
本論文所探討清代「《紅樓夢》戲曲」(共十一種)以及清代「《紅樓夢》俗曲」(共六十六種),在藝術特徵方面,包含:構成體製規律、凸顯人物形象、講究吐字行腔、兼重聲情詞情等四方面。在價值方面有四,包括:第一,小說故事傳播之價值,含直接根據小說而改編、間接從其他文學作品之互涉而產生等兩種方式;第二,群眾文化提昇之價值,含紅樓文化之融匯、人物形象之型變、政教審美之激盪、人情事理之評論等四個方面;第三,敘事模式轉變之價值,含限知性主體視角、全知性客體視角等兩種面向;第四,再創作借鑑之價值,含崑曲之再創作、敘事詩之再創作等兩個方面。在各式各樣腔調劇種以及說唱藝術敷演《紅樓夢》故事的推波助瀾之下,使得《紅樓夢》小說之散播更為迅速,最後達到竹枝詞中所謂「閒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的情況。清代「紅樓夢戲曲」與「《紅樓夢》俗曲」,不僅對小說的普及具有顯著貢獻,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中國戲曲史以及中國藝術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一、有關古籍
(一)《紅樓夢》原著
(清)曹雪芹,馮其庸纂校訂定《八家評批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
社,1986年
(清)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2000年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本小說叢刊編委會《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
華書局,1987年6月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續編,臺北:天一出版社

(二)《紅樓夢》戲曲集
阿英編《紅樓夢戲曲集》,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2月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著《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7月
北京大學圖書館編著《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3年4月
吳書蔭主編《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3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12月

(三)《紅樓夢》曲藝集
趙景深《彈詞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年
傅惜華《子弟書總目》,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6月
婁子匡《紅樓夢弟子書》,《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173
冊,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2~1977年
劉 復《中國俗曲總目稿》,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73年
(日)波多野太郎《子弟書集》第1輯,橫濱:橫濱市立大學,1976年11月
高純德、童輔章《傳統曲藝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關德棟、周中明《子弟書叢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
胡文彬編《紅樓夢說唱集》,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3月
-------《紅樓夢子弟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7月
天津市曲藝團編著《紅樓夢曲藝集》,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3月
首都圖書館編輯《清蒙古車王府藏曲本》,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5

劉烈茂、郭精銳編著《清車王府鈔藏曲本.子弟書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
社,1993年9月
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輯校《清蒙古車王府藏子弟書》,北京:國
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8月
蘇州彈詞大觀編輯委員會主編《蘇州彈詞大觀》,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年1月
劉洪濱、劉梓鈺主編《京韻大鼓傳統唱詞大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0年2月
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輯校、張壽崇《滿族說唱文學:子弟書珍本
百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4月
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珍本叢刊岔曲秧歌快書子弟書》,海口:海南出
版社,2001年(第1、2、3冊)
首都圖書館編著《清車王府藏曲本》(全印本)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年12月(第54、55冊)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編著《稀見舊版曲藝曲本叢刊‧潮州歌冊卷》,北京:北京
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745冊‧集部‧曲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劉操南編著《紅樓夢彈詞開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5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著《俗文學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4年10月(第4、89、112、124、139、274、397冊)
林夕主編、煮雨山房輯《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近代卷第40冊),北
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0月

(四)《紅樓夢》續書
(清)丁耀亢等著、余悅校點《中國古典名著續書集成》,北京:中國檢察
出版,1998年
《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10輯,臺北:天一出版社
《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續編,臺北:天一出版社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二、有關論著
(一)《紅樓夢》論集
李辰冬《紅樓夢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46年4月
一 粟《紅樓夢書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4月
-----《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10月
李君俠《紅樓夢人物介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趙 岡《紅樓夢論集》,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
-----《花香銅臭讀紅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4月
周汝昌《紅樓夢新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
-----《紅樓夢與中華文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新解紅樓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紅樓藝術的魅力》,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薩孟武《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朱一冰《紅樓夢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張錦池《紅樓夢十二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
宋隆發《紅樓夢研究文獻目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2年
莊嚴出版社編輯部《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莊嚴出版社,1982年
邢治平《紅樓夢十講》,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潘重規《紅學六十年》,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紅學論集》,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紅樓血淚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岑佳卓《紅樓夢探考》(《紅樓夢綜合研究上篇》),臺中:發行者岑佳卓,
1985年
-----《紅樓夢評論》(《紅樓夢綜合研究下篇》),臺中:發行者岑佳卓,
1985年
胡 適《紅樓夢考證》,臺北:遠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水滸傳與紅樓夢》,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胡適紅樓夢研究論述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王國維、林語堂等《紅樓夢藝術論》,臺北:里仁書局,1986年
康來新《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紅樓長短夢》,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96年
-----《失去的大觀園:紅樓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年
梅節、馬力《紅學耦耕集》,香港:三聯書店,1988年
俞平伯《俞平伯論紅樓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周中明《紅樓夢——迷人的藝術世界》,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紅樓夢的語言藝術》,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紅樓夢的藝術創新》,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朱 彤《紅樓夢散論》,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呂啟祥《紅樓夢會心錄》,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曾揚華《漫步大觀園》,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梅 苑《紅樓夢的重要女性》,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王關仕《紅樓夢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微觀紅樓夢》,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紅樓夢指迷》,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杜奮嘉《千年不醒紅樓夢──紅樓夢賞析》,臺北:開今文化事業,1993年
馮其庸《漱石集》,長沙:岳麓書社,1993年
-----《論紅樓夢思想》,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趙建忠《紅樓夢續書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
俞平伯《俞平伯說紅樓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羅德湛《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林依璇《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年5月
郭玉雯《紅樓夢人物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紅樓夢學:從脂硯齋到張愛玲》,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紅樓夢淵源論:從神話到明清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2006年
歐麗娟《詩論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墨 人《紅樓夢的寫作技巧》,臺北:昭明出版社,2001年
王國維等著《王國維、蔡元培、魯迅點評紅樓夢》,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
年1月
吳盈靜《清代臺灣紅學初探》,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
曹立波《紅樓夢版本與文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朱嘉雯《林黛玉的異想世界──紅樓夢論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2007年10月
胡文彬《紅樓夢與北京》,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三慶《紅樓夢版本研究》,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李廣柏《紅樓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

(二)戲曲論集
(元)高明原著、錢南揚校注、李殿魁補校注《琵琶記》(臺北:里仁書局,
1998年1月
(明)湯顯祖著、俞為民校注《牡丹亭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1月
(清)洪昇《長生殿》,臺北:文光圖書公司,1979年4月
(清)孔尚任著、俞為民校註《桃花扇校註》,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9月
王季烈、劉富樑同編《集成曲譜》,上海:臺灣商務印書館,1931年
陳萬鼐《元明清劇曲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
-----《中國古劇樂曲之研究》,臺北縣:史學出版社,1978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5年
---- 《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4月
-----《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我國的傳統戲曲》,臺北縣: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
-----《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縣:立緖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4月
-----《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戲曲與歌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7月
-----《中國古典戲劇選注》,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9月
-----《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
-----《洪昇及其長生殿》,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
王季烈《螾廬曲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1月
鄭 騫《北曲新譜》,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3年4月
許之衡《曲律易知》,臺北:郁氏印獎會,1979年7月
楊宗珍《中國戲曲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發展史》,臺北:學藝出版社,1980年4月
-----《周貽白戲劇論文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張 庚《新編聊齋戲曲集》,山東:齊魯書社,1981年3月
傅惜華《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1月
徐小梅《聊齊誌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細侯」、「農婦」、「商三
官」、「鳳陽士人」之探微》,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年11月
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7月
吳國欽《中國戲曲史漫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8月
徐復明《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北京:中國ISBN中心,
1984~1994年
彭隆興《中國戲曲史話》,北京:知識出版社,1985年
沈達人等編《古代戲曲十講》,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臺北:學生書局,1986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張庚、蓋叫天《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
余秋雨《中國戲劇文化史》,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87年
葉長青《中國戲劇學史稿》,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楊世祥《中國戲曲簡史》,臺北: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小說戲曲研究》第2集,臺
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8月
吳 梅《中國戲曲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影印本)
-----《南北詞簡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文藝研究促進委員會主編《戲劇與民間小說之研
究》(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9年10月
高文升主編《中國當代戲劇文學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1月
周傳家等編著《戲曲編劇概論》,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年8月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資料室編著《中國戲曲研究書目提要》,北京:中
國戲劇出版,1992年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北京:中國ISBN中心
出版,1992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胡天成《李漁戲曲藝術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7月
許金榜《中國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年
盧 前《明清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2月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明清戲曲家考略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
-----《明清戲曲家考略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月
陸萼庭《清代戲曲家叢考》,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1月
首都圖書館編輯《明清抄本孤本戲曲叢刊》,北京:線裝書局,1995年12月
方清河等編《小說戲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周傳家《中國古代戲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古代戲劇與劇作》,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8月
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曾影靖《清人雜劇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
(日)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
有限公司,1996年12月
黃仕忠《中國戲曲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年
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
鄭向恆《中國戲曲的創造與鑑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2月
麻文琦、謝雍君、宋波《中國戲曲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黃竹三《戲曲文物研究散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
備處,1998年12月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8月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錢南揚《戲文概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廖藤葉《中國夢戲研究》,臺北:學思出版社,2000年3月
丘慧瑩《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3月
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10月
劉彥君《圖說中國戲曲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黃天驥《中國古代戲曲與古代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2

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陳 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3月
羅麗容《清人戲曲序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路應昆《戲曲藝術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許子漢《元雜劇的聲情與劇情》,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丘慧瑩《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3月
周華斌《中國戲劇史論考》,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3年4月
華 瑋《明清婦女戲曲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7月
-----《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3年8月
吳新雷、朱棟霖等《中國昆曲藝術》,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
劉 禎《民間戲劇與戲曲史學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侯淑娟《講唱文學與戲曲研究論稿》,屏東:香遠出版社,2005年
高禎臨《明傳奇戲劇情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5月
徐志平主編《傳播與交融 第二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嘉義:嘉義大學中文系,2005年7月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出版社,
2006年5月
王麗梅《古韻悠揚水磨腔:崑曲藝術的流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6年
于 丹《于丹‧遊園驚夢:崑曲藝術審美之旅》,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汪超宏《明清浙籍曲家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蔡宗道主編《第三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
局,2008年10月
劉致中《明清戲曲考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10月
王文章主編《傅惜華藏古本戲曲珍本叢刊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4月
吳梅著、郭英德編《吳梅詞曲論著四種》,北京:商務出版社,2010年12月
劉謙功《中國藝術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三)曲藝論集
劉復、李家瑞等《中國俗曲總目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32年5月
傅惜華《曲藝論叢》,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4月
中國曲藝出版社《曲藝》,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57年
------------《曲藝特徵論》,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9年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349~350
冊)
婁子匡編《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1972年~1977年
侯寶林、汪景壽、薛寶琨《曲藝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年
陳錦釗《快書研究》,臺北:明文出版社,1982年
王 決《曲藝漫談》,北京:廣播出版社,1982年
關德棟《曲藝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薛寶琨《中國的曲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桂靜文《京韻大鼓》,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9年
-----《八角鼓》,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9年
周純一《劉寶全的京韻大鼓藝術》,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9年
郭精銳等《車王府曲本提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年
倪鍾之《中國曲藝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年3月
-----《曲藝民俗與民俗曲藝》,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
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曲藝志》,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
1992年
段玉明《中國市井文化與傳統曲藝》,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
揚州曲藝志編委會編纂《揚州曲藝志》,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
李家瑞《北平俗曲略》,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3月
汪景壽《中國曲藝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陳鴻齡《劉寶全與他的京韻大鼓藝術》,臺北:學藝出版社,1996年
蔡源莉、吳文科《中國曲藝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欒桂娟《中國曲藝與曲藝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3月
陳義敏、劉峻驤主編《中國曲藝‧雜技‧木偶戲‧皮影戲》,北京:文化藝術
出版社,1998年12月
劉烈茂、郭精銳等著《車王府曲本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吳文科《中國曲藝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國曲藝通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姜昆、戴宏森等《中國曲藝概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姜昆、倪鍾之等《中國曲藝通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王友蘭《說唱文學與說唱音樂》,臺北縣:蘭之馨文化音樂坊,2009年12月
趙敏俐主編《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6輯古詩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4月
林均珈《紅樓夢子弟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月
-----《紅樓夢子弟書賞讀》,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月

(四)俗文學論集
婁子匡、朱介凡《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曾永義《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12月
-----《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6月
王秋桂編《李家瑞先生通俗文學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
趙景深《民間文學叢談》,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楊蔭深《中國俗文學概論》,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車錫倫《俗文學叢考》,臺北:學海出版社,1995年
門巋、張燕瑾《中國俗文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王文寶《中國俗文學發展史》,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藝學概要》,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8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
鹿憶鹿《中國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臺中:興大中文系出版,2001年

(五)其他
《十三經注疏2‧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董仲舒撰、凌曙注《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
有限公司,2001年
(南朝‧梁)劉勰著,唐仁平、翟飆譯注《文心雕龍》,北京:華文出版社,
2007年12月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臺北:漢聲出版社,1975年2月
(清)震鈞《天咫偶聞》,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曹寅《楝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
(清)錢詠《履園叢話‧藝能》,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孔另境輯錄《中國小說史料》,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叢書(研究論
文第一六四種),1969年8月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349~350
冊)
裴普賢《集句詩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11月。
-----《集句詩研究續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2月。
路工編選《清代北京竹枝詞(十三種)》,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
朱守亮《詩經評釋》(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建宏出版社,1986年4月
-----《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8年12月
謝雲飛《語音學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文學與音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羅‧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顏美婷編譯《文藝社會學》,臺
北:南方出版社,1988年2月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臺北:志文出版社,1989年5月
馮其庸、李希凡《紅樓夢大辭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陳 來《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5月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詩詞曲的研究》,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
行委員會,1991年
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7月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94年6月
朱自力、呂凱、李崇遠選注《歷代曲選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陳益源《從〈嬌紅記〉到〈紅樓夢〉》,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7月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啟 功《漢語現象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楊 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苗潤田《中國儒學史》明清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義敏等主編《中國曲藝‧雜技‧木偶戲‧皮影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
社,1998年12月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年11月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文藝研究促進委員會主編《詩詞曲的研究》(臺
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91年
王士超《紅樓夢名句鑑賞辭典》,臺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朱一玄編《紅樓夢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年1月
凌繼堯《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王旭川《中國小說續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5月
王國維《王國維「人間詞」「人間詞話」手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年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上)(下),臺北縣:花木蘭文
化工作坊,2005年12月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9月
高玉梅《古代小說續書序跋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
莊淑珺《王蘭沚及〈無稽讕語〉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9月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趙炎秋《明清近代敘事思想》,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陳文新、(韓)閔寬東《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北京:武漢大學出版
社,2011年5月

三、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曾永義《明雜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1

陳錦釗《子弟書之題材來源及其綜合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1月
曾子良《臺灣閩南語說唱文學「歌仔」之研究及閩臺歌仔敘錄與存目》,臺
北:東吳大學中國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崔溶澈《清代紅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0年
林鶴宜《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1990年
黃慶聲《紅樓夢閱讀倫理及其文藝思想》,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1991年
李惠綿《戲曲搬演論研究──以元明清曲牌體戲曲為範疇》,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
田寶玉《中國敘事詩的傳承研究——以唐代敘事詩為主》,臺北: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張繼光《明清小曲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3年6月
崔炳圭《紅樓夢賈寶玉情案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1994年
陳貞吟《湯顯祖愛情戲曲取材再創作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宣中文《水滸戲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1月
陳 芳《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臺北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1999年
侯雲舒《古典劇論中敘事理論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
文,2000年
吳盈靜《清代臺灣紅學初探》,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2年
李豔梅《三國演義與紅樓夢的性別文化初探──以男義女情為核心的考察》,臺
北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崔蘊華《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3年
劉幼嫻《李漁的戲曲理論》,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博士
論文,2003年
王佩琴《說園──從〈金瓶梅〉到〈紅樓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
系博士論文,2004年
黃清順《「紅學史」相關議題研究——自〈紅樓夢〉作者家世至「新紅學」的
若干課題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王月華《〈牡丹亭〉與〈紅樓夢〉的兩種關懷──「情」與「女性」》,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張育華《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徐筱婷 《中國戲曲搬演習俗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
文,2008年
劉軍華《明清女性作家戲曲創作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07年
鄧 丹《明清女劇作家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
2008年5月
尤海燕《明代崑曲折子戲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王友蘭《「紅樓夢說唱」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2011年

(二)碩士論文
陳錦釗《李贄之文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

許惠蓮《紅樓夢劇曲三種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76年
許錦珍 《大鼓音樂的研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李光步《紅樓夢所反映的清代社會與家庭》,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崔溶澈《紅樓夢的文學背景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2年
朱家炯《蘇州彈詞音樂研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孫慧雅《蘇州彈詞「珍珠塔」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5年
秦英燮《紅樓夢的主線結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7年
江柏瑩《試論孔尚任之戲曲理論及其創作實踐──以〈桃花扇〉研究為例》,臺
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許子漢《元雜劇聯套規律研究──以關目排場為論述基礎》,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張明儀《中國大陸地方戲曲之研究(1949至1965)》,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
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黃美秀《清康雍乾三朝八旗生計問題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藤田香《論子弟書的再創作》,北京:北京大學研究生碩士論文,1995年
鄭文佩《清代帝王與戲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6年
王盈方《紅樓夢十二釵命運觀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林黛琿《中國古典戲曲之末角與外角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1997年
汪詩珮《乾嘉時期崑劇藝人在表演藝術上因應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江婉華《明中葉至清中葉商人與戲曲之關係》,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1998年
朱嘉雯《「接受」觀點下的戰後臺灣作家與紅樓夢》,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4月
林依璇《無才可補天——清代嘉慶年間紅樓夢續書藝術研究》,臺中,東海大
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李昭琳《紅樓戲曲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楊朝淵《〈長生殿〉與〈桃花扇〉劇本文學研究──從戲曲主題、結構、情節、
人物、語言分析》,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劉增鍇《大陸曲藝近五十年在台灣之發展》,臺北: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王友蘭《說唱音樂之「帶腔」研究──以南彈北鼓代表曲目為主要分析對象》,
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江佩珍《閱讀賈寶玉──從語言溝通的角度探討小說人物塑造》,臺中:東海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汪玉玫《紅樓夢中賈府女性人物論》,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3年
陳文瑛《蘇州彈詞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種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3年
葉怡均《笑亦有道:論相聲之藝術表現》,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姚 穎《論子弟書對小說紅樓夢的通俗化改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
院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葉懿慧《侯芝及其彈詞小說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范金蘭《「白蛇傳故事」型變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國文教學
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林均珈《紅樓夢子弟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國文教學
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吳麗卿《〈紅樓夢〉的女性認同》,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5年
楊平平《父權社會下的女兒國──〈紅樓夢〉女性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賈靜波《〈聊齋誌異〉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研究生碩士論文,2005

盧姿吟《元代戲曲之裝扮研究──以〈全元戲曲〉為底本》,臺中:逢甲大學中
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顏嘉珍《〈紅樓夢〉韻文意蘊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06年
楊淑如《玫瑰與紅杏──論〈紅樓夢〉中探春的性格與處境》,宜蘭縣:佛光大
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王佩萱《明清家樂戲班及其表演藝術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
系碩士論文,2006年
李湉茵《紅樓夢中引用戲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6年
趙 青《清代「紅樓夢〉戲曲」探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
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4月
林致妤《現代小說與戲劇跨媒體互文性研究:以〈橘子紅了〉及其改編連續劇
為例》,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陳蓉萱《〈紅樓夢〉丫鬟析論——以重點人物為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簡意娟《清代子弟書四種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7年
周孟瑩《商人與明清戲曲之關係──以儒商族裔潘之恆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曹世耘《小說〈行過洛津〉之互文性書寫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竣興《兼美論 ──〈紅樓夢〉人物關係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
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張 品《情與欲的辯證:從〈金瓶梅〉到〈紅樓夢〉》,臺北縣:淡江大學中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張瀚云《閨人的異境:論〈金瓶梅〉、〈紅樓夢〉、〈鏡花緣〉中的花園》,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江慧玲《〈聊齋誌異〉與〈紅樓夢〉女性觀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
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李念潔《清代紅樓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1年
林虹均《〈紅樓夢〉韻文之用典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班,2011年
汪順平《女遊記──論《紅樓夢》的閨閣、海上、詩社》,桃園縣:國立中央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瑞珍《紅樓夢之女子形象書寫》,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2012年

四、期刊與學報
(一)《紅樓夢》
趙 岡〈假作真時真亦假──《紅樓夢》的兩個世界〉,香港《明報月刊》,
1976年
吳 戈〈說薛寶釵〉,《江淮論壇》第4期,1980年
雪 松〈試談薛寶釵的思想性格〉,《文科教學》第3期,1980年
陸又新〈從賈太君會劉姥姥看曹雪芹的創作意識〉,《屏東師院學報》第3
期,1989年
王關仕〈紅樓夢考鏡(9)〉,《國文學報》第18期,1989年6月
霍國玲〈反照風月寶鑑──試論《紅樓夢》的主線〉,《國文天地》第10卷第2
期,1994年7月
-----〈試論《紅樓夢》一書的寫作目的〉,《國文天地》第10卷第9期,
1995年2月
周慶華〈紅樓夢與《紅樓夢》〉,《國文天地》第10卷第9期,1995年2月
陳碧月〈略論《紅樓夢》的角色對比──以黛玉和寶釵為例〉,《明道文藝》,
1998年3月
郭玉雯〈「金瓶梅」與「紅樓夢」〉,《臺大中文學報》第10期,1998年5月
-----〈紅樓夢與女神神話傳說──林黛玉篇〉,《清華學報》第31卷第1期,
2001年3月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與叔本華哲學〉,《漢學研究》第19卷第1
期,2001年6月
廖玉蕙〈論「紅樓夢」中的諷世觀〉,《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第17期,
1998年6月
朱嘉雯〈從曹雪芹到瓊瑤,愛情本質不變──論現代作家瓊瑤與古典小說「紅樓
夢」的關係〉,《國文天地》第14卷第2期,1998年7月
張欣伯〈鑑賞篇──薛寶釵〉,《石頭記研究專刊》,第6期,1999年夏季號
歐麗娟〈《紅樓夢》論析──「寶」與「玉」之重疊與分化〉,《國立編譯館館
刊》第28卷第1期,1999年6月
-----〈《紅樓夢》中的「四時即事詩」:樂園的開幕頌歌〉,《中國古典文
學研究》第2期,1999年12月
-----〈《紅樓夢》中的「五美吟」:開顯女性主體意識的詠嘆調〉,《中國
古典文學研究》第3期,2000年6月
-----〈林黛玉立體論──「變/正」、「我/群」的性格轉化〉,《漢學研究》
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
-----〈「冷香丸」新解──兼論《紅樓夢》中之女性成長與二元襯補之思考模
式〉,《臺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2年6月
-----〈薛寶釵論──對《紅樓夢》人物論述中幾個核心問題的省思〉,《成大
中文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
林聆慈〈《紅樓夢》筆下的劉姥姥人物形象淺探〉,《景美學報》(一),
2001年1月
鄒光椿〈「誰解其中味」──略論《紅樓夢》「情」的信息反饋美〉,《三明高

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1期,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福建福州350007,
2002年3月
崔炳圭〈「紅樓夢」與孔孟之道〉,《孔孟月刊》第40卷第8期,2002年4月
王 媛〈論《紅樓夢》中黛玉、妙玉悲劇性格的共同性〉,《河北學刊》第22
卷第4期,西安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陜西西安710048,2002年7月
徐浩祥〈從晴雯、襲人──看「紅樓夢」裡的反封建思想〉,《興大中文研究生
論文集》第7期,2002年9月
費雲霞〈漫談《紅樓夢》的曲筆藝術〉,《語文學刊》第4期,2002年
彭家正〈劉姥姥遊大觀園──《紅樓夢》中的「狂歡節」之一〉,《興大中文研
究生論文集》第8期,2003年5月
-----〈葬花詞的審美趣味〉,《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9期,2004年5月
李艷梅〈「三國演義」與「紅樓夢」男義女情的性別文化解讀〉,《哲學與文
化》第32卷第3期,2005年3月
李湉茵〈《紅樓夢》引用戲曲與「富貴場興亡史」〉,《中國文學研究》第21
期,2005年12月
胡衍南〈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的兩個模式〉,《淡江中文學報》第13期,2005
年12月
-----〈紅樓夢:紫鵑情辭試寶玉〉,《聯合文學》第246期,2005年4月
-----〈論《紅樓夢》早期續書的承衍與改造〉,《國文學報》第51期,2012
年6月
周靜佳〈情與悟──《紅樓夢》「水」意象探討〉,《漢學研究集刊》第1期,
2005年12月
-----〈賈寶玉情悟歷程析論〉,《南臺科技大學學報》第34卷第2期,2009
年9月
李鳳連〈瀟湘詩才冠紅樓〉,《萬芳學報》第2期,2006年4月
李姚霜〈論〈葬花詞〉之均衡美與節律美〉,《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第1
卷第4期,2006年8月
許衛和〈論《紅樓夢》中「意淫」一詞的出處及其幽默與意義〉,《漢學研
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6月
吳孟昌〈論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文學解脫論」〉,《興大人文學報》第
41期,2008年9月
胡曉真〈《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導言二:在《金瓶梅》與《紅樓夢》的
魅影下──敘事藝術與作者關懷的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19卷第2期,2009年6月
黃沛勤〈王國維《人間詞話》與〈紅樓夢評論〉人生命題的對話〉,《雄工學
報》第9期,2009年6月
羅麗容〈賈寶玉情痴形象探析〉,《空大人文學報》第20期,2011年12月

(二)戲曲
曾永義〈清代雜劇概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卷第1期,1974年3月
-----〈我國戲劇的形式和類別〉,《中外文學》第2卷第11期,1974年4月
-----〈我國戲劇的象徵藝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7卷第10期,1974
年10月
-----〈評騭中國古典戲劇的態度和方法〉,《幼獅月刊》第44卷第4期,
1976年10月
-----〈前賢「腳色論」述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3期,1977
年3月
-----〈中國古典戲劇腳色概說〉,《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1期,1977年
6月
-----〈明成化說唱詞話十六種──近年新發現最古的詩讚系說唱文學刊本〉,
《中外文學》第8卷第5期,1979年10月
-----〈中國古典戲劇的形成〉,《中國國學》第10期,1982年9月
-----〈有關元人雜劇搬演的四個問題〉,《中外文學》第13卷第2期,1984
年7月
-----〈中國地方小戲形成與發展的徑路〉,《民俗曲藝》第46期,1987年3

-----〈元雜劇體製規律的淵源與形成〉,《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
12月
-----〈也談「南戲」的名稱、源稱、形成和流播〉,《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11期,1997年9月
-----〈也談「北劇」的名稱、淵源、形成和流播〉,《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15期,1999年9月
-----〈也談戲曲的淵源、形成與發展〉,《臺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0年
5月
-----〈「長生殿」在戲曲文學與藝術上的成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1
卷第1期,2001年3月
-----〈論說「腔調」〉,《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
-----〈中國戲曲之本質〉,《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1期,2005年6月
-----〈論說「折子戲」〉,《戲劇研究》第1期,2008年1月
-----〈宋元南曲戲文之體製、規律與唱法〉,《戲曲學報》第3期,2008年6

王安祈〈紅樓戲曲知多少〉,《文訊》第216期,2003年10月
蔡欣欣〈崑曲名劇簡介〉,《國文天地》第8卷第4期,1992年9月
陳美雪〈傳統戲曲和曲藝研究的寶庫──《清蒙古車王府藏曲本》簡介〉,《國
文天地》10卷1期,1994年6月
-----〈元明清戲曲作家生平資料總匯──《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評
介〉,《國文天地》第11卷第5期,1995年10月
胡文彬〈打造影視精品 抵制戲說名著──對重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幾點
意見〉,《紅樓夢學刊》第2輯,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100009,
2002年
黃麗貞〈傳統戲曲的形成和劇本形式〉,《中國語文月刊》(未註明年月)
韓仁先〈京劇中的紅樓戲研究──以梅派《黛玉葬花》及荀派《紅樓二尤》為
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8期,2003年3月
林國源〈王國維「境界說」與戲曲學的形而上學基礎〉,《戲劇學刊》第1
期,2005年1月
鄧 丹〈三位清代女劇作家生平資料新證〉,《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8卷
第3期,2007年8月
林均珈〈論孔昭虔《葬花》〉,《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3期,2010年9月
-----〈清戲曲《葬花》借鑑﹝集唐﹞之探析〉,《第一屆市北教大、新竹教
大、屏東教大中國語文學系研究生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2011年
3月
-----〈以明清傳奇體製論《絳蘅秋》之篇章結構及其藝術特色〉,《章法論
叢》第6輯,2012年11月
黃韻如〈論陳鍾麟《紅樓夢傳奇》之改編特色與意義〉,《東吳中文線
上學術論文》第12期,2010年12月

(三)曲藝
陳錦釗〈子弟書之題材來源及其綜合研究提要〉,《華學月刊》第68期,1
1977年8月
-----〈子弟書之作家及其作品〉,《中國書目季刊》第12卷第1、2期,
1980年9月
-----〈子弟書名家韓小窗及其作品〉,《國立台北商專學報》第19期,1982
年11月
-----〈現存快書資料之疏漏及補正〉,《漢學研究》第1卷第1期,1983年6

-----〈石派書之取材及其特色──兼論石玉崑其人在說唱藝術方面之成
就〉,《國立臺北商專學報》第34期,1990年6月
-----〈論《清蒙古車王府藏曲本》及近年大陸所出版有關子弟書的資料〉,
《中國通俗文學及民間文學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所,
1994年
-----〈六十年來子弟書的整理與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主辦國際
漢學會議論文選集》,中華書局,1995年
-----〈論《清車王府鈔藏曲本.子弟書集》〉,《王夢鷗教授九秩壽慶論文
集》,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年
-----〈論現存取材相同且彼此關係密切的子弟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0卷第2期,2000年6月
-----〈子弟書的整理與研究世紀回顧〉,《漢學研究通訊》第22卷第2期
(總86期),2003年5月
-----〈現存清鈔本子弟書目錄研究〉,《2003年兩岸說唱藝術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2003年12月
李愛冬〈詩的情韻 文的包容 一代新聲──《子弟書作品選析》前言〉,
《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年
-----〈略說紅樓夢子弟書〉,《八角鼓訊》第7期,1999年6月
多 濤〈論「子弟書」與「八角鼓」的演變〉,《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
版)》第3期,1996年
魯渝生〈略論子弟書〉,《滿族研究》第3期,1997年
高國藩〈子弟書與紅樓夢〉,《中國學論叢》10輯(別刷本),1997年12月
劉烈茂〈論車王府抄藏曲本子弟書的文學價值〉,《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6期,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古文獻研究所,廣州510275,
1998年
任光偉〈論子弟書作品的思想性及其社會特徵〉,《曲藝講壇》第4期,1998
年3月
陳笑暇〈子弟書的衍傳與發展──兼論鼓詞的改編〉,《曲藝講壇》第4期,
1998年3月
蔡源莉〈清代曲藝──雅與俗的融合〉,《曲藝講壇》第4期,1998年3月
侯淑娟〈漫談《清車王府鈔藏曲本子弟書集》及其評論性篇章〉,《東吳中文
研究集刊》第5期,東吳大學中研所學會,1998年5月
孫富元、王先鋒〈略述韓小窗的《紅樓夢》子弟書創作〉,《渭南師專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4期(總第48期),1999年
陳祖蔭〈子弟書中的寶黛故事〉,中央民族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系,北京
100081(未註明刊物及年月)
-----〈子弟書與岔曲──北京地區的兩種韻文〉,《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第16
卷第2期總48期,2002年6月
汪人元〈說唱藝術中的語言問題〉,《藝術百家》第3期,2002年
陳祖蔭、鄭更新〈子弟書中的晴雯故事〉,中央民族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系,
北京100081(未註明刊物及年月)
林均珈〈清代說唱曲藝──紅樓夢子弟書簡介〉,《國文天地》第21卷第8期,
2006年1月
-----〈從語言風格論子弟書的形文──以《紅樓夢》故事為例〉,《東方人文
學誌》第8卷第2期,2009年6月
柯香君〈長生殿集唐下場詩之多義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
第17期,2008年12月
陳祖蔭、鄭更新〈子弟書中的晴雯故事〉,中央民族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系,
北京100081(未註明刊物及年月)
黃仕忠、李芳〈子弟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
1期,2007年3月
郭曉婷〈清代子弟書研究歷史及其思考〉,《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6輯古詩
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4月
李 芳〈觀看與書寫:清初、中葉旗人觀劇體驗與其俗曲創制〉,《中正大學
中文學術年刊》2010年第2期(總第16期),2010年12月
曾永義〈序《紅樓夢子弟書研究》〉,《國文天地》第27卷第11期,2012年4


(四)其他
王偉勇〈晏殊《珠玉詞》借鑑唐詩之探析──兩宋詞人大量借鑑唐詩之先驅〉,
《東吳中文學報》第3期,1997年5月
曾永義〈民間文學、俗文學、通俗文學命義之商榷〉,《國文天地》第13卷第
4期,1997年9月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報
導〉,《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2卷第4期,2002年12月
-----〈中國詩歌中的語言旋律〉,《文訊》第224期,2004年6月
蔡慧珍、蘇俊斌〈清朝科舉制度之探討並與現代文官制度做比較〉,《中國行
政評論》第8卷第2期,1999年3月
高莉芬〈孔雀東南飛中的人物對話〉,《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論文
集》,2000年
王三慶〈論文學之「雅正」與「通俗」〉,《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臺中:興大中文系出版,2001年
王國良〈朱熹理學的解構與中國哲學傳統的再詮釋〉,《安徽師範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02期,2003年
林均珈〈王國維的美學──以人間詞話為例〉,《國文天地》第25卷第1期,
2009年6月
-----〈朱熹的《詩經》觀〉(一),《孔孟月刊》第49卷第7、8期,2011年4

-----〈朱熹的《詩經》觀〉(二),《孔孟月刊》第49卷第9、10期,2011
年6月
陳滿銘〈論意象之統合──以辭章之主題與風格為範圍作討論〉,《文與哲》第
15期,2009年12月
-----〈篇章邏輯與思考訓練〉,《章法論叢》第5輯,2011年9月
-----〈談安排辭章主旨的幾種基本形式〉,臺灣師大《國文學報》第14期,
1985年6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