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金瓶梅》、《牡丹亭》評點中的畫論應用與情理交涉
作者:吳靜怡
作者(外文):Wu,Ching-Yi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許麗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金瓶梅牡丹亭評點畫論Jin Ping Meithe Peony PavilionCommentariesThoery of PaintingAffectionRational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論文探討明代《金瓶梅》、《牡丹亭》評點中畫論的應用、情與理的交涉,以及繪畫概念與情理交涉的關聯性。
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先探討文本的時代背景與思想背景,再分析明代中晚期時兩部作品的相關評論,及其代表意涵。
在第三章中分析《金瓶梅》崇禎本評點中的畫論用語,論人物評點中融入畫論、情節脈絡分析中的畫論用語應用,及時空景物描寫中的畫論用語應用;以及運用英加登在現象學中認識文學作品的四層次結構,分別就意義層次、圖象層次、再現層次與形而上層次,論述崇禎本評點與讀者閱讀理論相關的文學批評觀點。第四章分析《金瓶梅》崇禎本評點中情理思想,探討評點中的傳神應用,評點者傳達分享閱讀思想心得、評點者詮解小說人物思想,以及評點者作為創作者與讀者的橋樑。
第五章分析《牡丹亭》評論中如何融入畫論中審美用語、思想與技法,並運用英加登現象學中認識文學作品的四層次結構,分別就語意層次、圖象層次、再現層次與形而上層次,論述文本評論與讀者閱讀理論相關相近的文學批評觀點。第六章分析《牡丹亭》評點中情理思想,以及形神思想的應用。
第七章比較分析兩部作品評點中應用畫論的審美批評用語、思想、技法的狀況,並比較審美意識層次的意義,以及比較兩部作品評點本中思想上情與理的差異性。第八章總結本論文晚明兩部作品評點本延伸畫論審美的共同性,以及總結評點本中情與理的意涵與差異。
In Ming Dynasty, popular literature was favored by the public, some of which the Chinese opera and novel based on narratology literature became people’s newly entertainment. With the emergence of commentaries of Chinese opera and popular novel, the growth of book publications increased as well. In the meanwhile, Jin Ping Mei and the Peony Pavilion raised great attention, leading to a number of commentaries of these two pieces give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Since the commentaries contributed to the book publications, they have been widely influential in histor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commentaries of these two work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ory of painting, feelings and thoughts, and form and spirit. Along with the criticism of opera and novel, aesthetic phrases, painting skill theory and painting concepts were integrated into the commentary editions by the commentators. With regard to the commentaries of Jin Ping Mei and the Peony Pavilion,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theory of painting was utilized to criticize the text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s, structures and scenes. What’s more, Roman Witold Ingarden’s literature phenomenology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pictorial thinking of commentator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affection and rationality in the commentaries. Applications of form-spirit theory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can be detected and extended in view of literary theory.
一、文本專著(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一)《金瓶梅》相關
﹝明﹞笑笑生著 李漁批評:《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收於《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明﹞笑笑生著:《金瓶梅》上下冊,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7月。
〔清〕張竹坡著:《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濟南:齊魯出版社,1991年。
王汝梅、侯忠義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北京大學古籍出版社,1985年12月。
朱一玄著:《金瓶梅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二)《牡丹亭》相關
﹝明﹞湯顯祖著:《牡丹亭》,臺北:華正書局出版,1981年7月。
〔明〕湯顯祖著 俞為民校注:《牡丹亭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1月。
〔明〕湯顯祖著 〔清〕吳震生 程瓊批評 華瑋 江巨榮點校:《才子牡丹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2004年4月。
﹝明﹞湯顯祖著 邵海清校祝:《牡丹亭》,臺北:三民書局出版,2016年6月。
﹝明﹞湯顯祖著﹝明﹞茅暎評點:《牡丹亭》上下冊收於《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湯顯祖著 ﹝明﹞王思任評校:《玉茗堂還魂記》收於《臨川四夢》,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10月。
〔明〕湯顯祖著 〔明〕王思任批評 李萍校點:《牡丹亭―王思任批評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1月。
﹝明﹞馮夢龍著:《墨憨齋重定三會親風流夢》收於《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鋤蘭忍人著 王桂秋主編:《玄雪譜》收於《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11月。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徐扶明編著:《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
二、古籍專著(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周﹞李耳著 余培林注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7月。
〔周〕墨子:《墨子》收於《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周〕荀子:《荀子》收於《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周〕荀況著〔唐〕揚倞注:《荀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4月。
﹝漢﹞司馬遷著 韓兆琦注譯:《新譯史記》,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2月。
〔漢〕趙岐注著〔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6月。
〔三國〕王弼著〔晉〕韓康伯注:《周易王韓注》,臺北:明文書局,2002年8月。
〔三國〕王弼著 〔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6月。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晉﹞衛鑠著:《衛夫人筆陣圖》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南朝宋﹞劉義慶主編 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92年。
〔南朝齊〕劉勰著 周振甫注:《文心雕龍註釋》,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9月。
﹝唐﹞張彥遠著:《歷代名畫記》收於《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6年。
〔唐〕張彥遠著:《歷代名畫記》收於《叢書集成新編藝術類》第五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1月。
〔唐〕司空圖著 祖保泉 陶禮天 箋校:《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宋﹞郭熙著:《林泉高致》收於《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
〔宋〕蘇軾著:《蘇軾詩集合注》,上海:海上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宋﹞黃庭堅著:《豫章黃先生文集》收於《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韓拙著:《韓氏山水純全集》收於《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
﹝宋﹞朱熹著:《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元﹞夏文彥著:《圖繪寶鑑》收於《百部叢書集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明﹞李贄著 張建業主編 李超摘編注:《李贄全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著 張建亞 張岱注:《焚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明﹞王驥德撰:《曲律》收於《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明﹞湯顯祖著:《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
﹝明﹞湯顯祖著:《湯顯祖全集》,臺北市:洪氏出版社,1975年。
﹝明﹞湯顯祖批評:《玉茗堂批評焚香記》收於《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明﹞湯顯祖批評:《玉茗堂批評種玉記》收於《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明﹞臧懋循編:《元曲選》,臺北:宏業書局,1982年。
﹝明﹞董其昌著:《畫禪室隨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2年。
﹝明﹞潘之恒著 汪效倚輯注:《潘之恒曲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8月。
﹝明﹞李日華著:《紫桃軒雜綴》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明﹞袁宏道著 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
﹝明﹞王思任著:《王季重十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
﹝明﹞王思任著:《王季重雜著》,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
﹝明﹞沈德符著:《萬曆野獲編》,收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明﹞呂天成著 吳書蔭校註:《曲品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清〕張廷玉著 王雲五主編:《明史》,臺北:臺灣商務書局,2010年12月。
﹝清﹞鄒一桂著:《小山畫譜》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蔣驥著:《傳神祕要》收於《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蔣驥:《續書法論》,收於于玉安編《中國歷代書法論著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2月。
﹝清﹞方薰著:《山靜居畫論》收於《叢書名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錢杜著:《松壺畫憶》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8年。
﹝清﹞華琳著:《南宗抉秘》收於《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三、近人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分類)
(一)文學類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12月。
朱萬曙著:《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周中明著:《金瓶梅藝術論》,臺北:里仁出版社,2011年2月。
吳瑞霞著:《中國古代戲曲理論與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5月。
柯香君著:《明代戲曲發展之群體現象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2015年2月。new window
胡文彬 張慶善選編:《論金瓶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12月。
侯忠義 王汝梅編:《金瓶梅研究資料彙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
侯淑娟著:《明代戲曲本色論》,新北市:花木蘭文化事業,2017年9月。
俞平伯輯:《脂硯齋紅樓夢輯評》,香港:太平書局,1975年4月。
徐子方著:《明雜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1月。new window
徐扶明編著:《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
徐朔方著:《論金瓶梅的成書及其他》,濟南:齊魯書社出版,1988年1月。
徐朔方著:《湯顯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徐朔方 孫秋克編:《南戲與傳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盛源 北嬰選編:《名家解讀金瓶梅》,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陳才訓著:《古代小說家評點家文化素養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5月。
陳飛龍著:《王思任文論及其年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0月。
郭紹虞著:《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曹煒 寧宗一著:《金瓶梅的藝術世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2月。
張世君著:《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社,2007年8月。
張春燕著:《明清小說評點中的閱讀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7月。
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7月。
曾永義著:《戲曲學》,臺北:三民書局,2016年3月。
復旦學報編輯部編:《金瓶梅研究》,上海:復旦大學,1984年12月。
謝雍君著:《牡丹亭與明清女性情感教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魏子雲著:《小說金瓶梅》,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2月。
(二)美學相關專書
王進祥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周積寅編著:《中國歷代畫論》,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0年4月。
宗白華著:《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宗白華著:《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俞劍華著:《中國繪畫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月。
俞劍華著:《國畫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2月。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new window
莊伯和著:《明代小說繡像版畫所反應的審美意識》,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9年。
陳傳席 顧平 杭春曉著:《中國畫山文化》,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1月。
傅抱石著:《中國繪畫理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1月。
黃賓虹著 鄧實編:《美術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47年。
黃賓虹著:《黃賓虹畫語錄》,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
葉朗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三)西方理論相關專書
﹝法﹞羅蘭•巴特著 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月。
﹝波﹞羅曼•英加登著 陳燕谷 曉末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2月。
﹝波﹞羅曼•英加登著 張振輝譯:《論文學作品》,洛陽: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哥﹞加西亞•馬奎斯著 姜鳳光 蔣宗曹譯:《愛在瘟疫蔓延時》,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1年10月。
﹝德﹞沃爾夫岡•伊瑟爾著 金元浦 周寧譯:《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7月。
﹝德﹞沃爾夫岡•伊瑟爾著 陳定家 汪正龍等譯:《虛構與想像文學人類學疆界》,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德﹞姚斯著:《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德﹞漢斯格澳爾格•加達默爾著 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 洪漢鼎 夏鎮平譯:《詮釋學II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年。
王岳川著:《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
郭勇健著:《文學現象學英加登論文學作品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11年4月。
張雲鵬 胡藝珊著:《現象學方法與美學―從胡塞爾到杜夫海納》,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四、期刊論文
(一)《金瓶梅》相關期刊論文
蔡國梁:〈金瓶梅在寶卷中〉,《河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1期,1981年。
單德興:〈試論小說評點與美學反應理論〉,《中外文學》第20卷第3期,1991年。new window
田秉鍔:〈金瓶梅佛道人性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4年2月。
陳東有:〈相面與中國古代小說藝術的審美關係─從金瓶梅詞話相面情節說起〉,《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 總第15期,1995年。
劉勇強:〈金瓶梅本文與接受分析〉,《北京大學學報》第4期,1996年。
孔繁華:〈金瓶梅與宗教〉,《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 總第96期,1999年。
王增斌:〈金瓶梅文學估值與明清世情小說之流變〉,《山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卷第3期,1999年。
李梁淑:〈論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的女性人物批評〉,《中國文學研究》第15期,2001年6月。new window
楊玉成:〈閱讀世情崇禎本金瓶梅評點〉,《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第5期,2001年12月。new window
陳翠英:〈閱讀與批評文龍評金瓶梅〉,《台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1年。new window
顏清祥:〈金瓶梅中的民間宗教行為〉,《明史研究專刊》第13期,2002年3月。
李志宏:〈論金瓶梅的情色書寫及其文化意味─以潘金蓮的情慾表現為論述中心〉,《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7期,2002年6月。new window
梅新林 葛永海:〈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顧〉,《文學評論》第1期 總第199期,2003年。
馮文樓:〈障蔽的破除與身位的開顯─金瓶梅宗教倫理話語的剖式與辨析〉,《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20卷第2期,2003年6月。
饒道慶:〈"點睛"─明清小說評點中的畫論術語一探〉,《溫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3年2月。
譚光輝:〈"白描源流論"─從張竹坡對《金瓶梅》評點看"白描"內涵的演變〉,《張家口師專學報》第19卷第4期,2003年8月。
王平:〈論明清小說傳播的基本特徵〉,《文史哲》總第279期,2003年。
成曉輝:〈試論金瓶梅的佛教主題〉,《求索》第5期 總第153期,2005年。
沈雲霞:〈孤獨的第一夫人-金瓶梅中吳月娘形象的再認識〉,《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4卷第11期,2005年11月。
王振彥:〈醜之花廢墟上的幾星亮色-金瓶梅中的正面描寫和正面人物〉,《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6期,2005年11月。
劉曉軍:〈二十世紀張竹坡評點金瓶梅研究評述〉,《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5年。
鍾錫南:〈晚明社會文學思潮轉型與金瓶梅對傳統題材的突破〉,《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5卷第1期,2006年1月。
楊緒容:〈從素材來源看金瓶梅的成書〉,《河南大學學報》第46卷 第1期,2006年1月。
施曄:〈玉皇廟永福寺在金瓶梅中的作用及其宗教文化因緣〉,《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第3期 總第168期,2006年。
羅娟:〈明清小說評點對繪畫傳神論的借鑑與應用〉,《文學教育》第20期,2006年。
胡衍南:〈兩部金瓶梅─詞話本與繡像本對照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9期,2007年3月。new window
賀根民:〈實踐精神張竹坡文龍金瓶梅人物評點平行論〉,《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第 23卷第2期,2007年4月。
李桂奎:〈中國古代小說寫人中的活畫筆法〉,《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4卷6期,2007年。
胡衍南:〈兩部金瓶梅─詞話本與繡像本對照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9期 ,2008年3月。new window
李寶龍:〈金瓶梅中的理欲觀〉,《遼東學院學報》第11卷第1期,2009年2月。
曾慶雨:〈論金瓶梅的敘事建構與敘說特徵〉,《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6卷第3期,2009年5月。
吳慕雅:〈由「悟色入空」的宗教意識談金瓶梅之生命觀〉,《止善》第6期,2009年 6月。
楊志平:〈堪輿對小說技法論之影響〉,《南海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6期,2009年12月。
張強:〈打破文學傳統的佳構─世情小說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9年。
趙甜甜:〈金瓶梅慈悲情懷之我見〉,《安徽文學》第6期 總第35期,2009年。
肖峰旭:〈論金瓶梅中的貓意象與金蓮的雙重性格〉,《語文學刊》第1期,2010年。
楊志平:〈"白描"作為畫論術語向小說文法術語的轉變〉,《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5
卷第4期,2012年8月。
劉汭嶼:〈論金瓶梅中三姑六婆的文學功能〉,《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 總第54期,2012年。
王楠:〈論張竹坡金瓶梅評點中的情理〉,《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第23卷第5期,2013年。
吳敢:〈金瓶梅評點綜論〉,《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13年。
陳福智:〈世俗時間-金瓶梅的主要時間形式及其意義〉,《輔仁國文學報》第37期,2013年10月。new window
傅想容:〈人品讀金瓶梅的文人視角-以序跋及崇禎本評點為考察對象〉,《漢學研究集刊》第22期,2016年6月。new window
(二)《牡丹亭》相關期刊論文
徐觀超:〈牡丹亭還魂記之研究與考證〉,《致理學報》第6期,1986年。
楊振良:〈牡丹亭之創作美學〉,《逢甲學報》第22期,1989年。
朱萬曙:〈牡丹亭藝術美新探〉,《安徽新戲》第1期,1994年。
伏紹金:〈試析牡丹亭的浪漫主義特色〉,《雲南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1996年。
趙山林:〈牡丹亭的評點〉,《藝術百家》第4期,1998年。
左東岭:〈陽明心學與湯顯祖的言情說〉,《文藝研究》第3期,2000年。
吉元丹:〈從牡丹亭看湯顯祖的社會理想〉,《樂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2000年。
譚帆:〈中國古代曲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文藝研究》第1期,2000年。
謝裕琳:〈從序跋看前人對牡丹亭的評論〉,《臺灣戲專學刊》第3期,2001年5月。new window
王仁銘:〈牡丹亭的結構藝術〉,《江漢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1年。
陳富容:〈臧懋循批改本還魂記之評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2005年5月。new window
王燕飛:〈二十世紀牡丹亭研究綜述〉,《戲劇藝術》第4期,2005年。
徐燕琳:〈牡丹亭冥判和判官戲〉,《藝術探索》,2005年。
張倩:〈牡丹亭的戲劇張力〉,《新疆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7年3月。
張來芳:〈牡丹亭審美特色探賾〉,《南昌大學學報》第38卷第4期,2007年7月。
鄭志良:〈袁于令與柳浪館評點《臨川四夢》〉,《文獻》第3期,2007年。
劉松來 樂幀益:〈牡丹亭至情主題的歷史文化淵源〉,《文藝研究》第3期,2007年。
趙明玉:〈牡丹亭之情源〉,《上饒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1期,2008年2月。
陳慧珍:〈明代牡丹亭評點中情節結構與人物塑造之探討〉,《戲曲學報》第3期,2008年6月。new window
林宗毅:〈牡丹亭「柳」、「梅」意象及其演出別議〉,《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第17期,2008年12月。
張厚衡:〈對牡丹亭尋夢之我見〉,《戲曲研究通訊》第6期,2010年1月。
孫桂平:〈論牡丹亭的人物格局和矛盾衝突設置〉,《溫州大學學報》第23卷第2期,2010年3月。
陳麗如:〈論理的介入情的抑制-以牡丹亭與紅樓夢的花園閨訓懲罰事件為中心〉,《興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4年6月。new window
洪慧敏:〈牡丹亭情理觀析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20期,2014年12月。new window
林宗毅:〈論牡丹亭中的夫妻之情及其意義〉,《藝見學刊》第12期,2016年10月。
五、會議或專書論文
譚帆:〈論小說評點研究的三種視角〉,《中國文學評點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黃霖:〈晚明女性主體意識的萌動及其悲劇命運――以《金瓶梅》為中心〉,《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主體意識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12月。
朱越利:〈論金瓶梅詞話中的佛道教描寫〉,《金瓶梅研究集》,濟南:齊魯書社 1988年 1月。
廖肇亨:〈晚明情愛觀與佛教交涉芻議─以金瓶梅為中心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9月。new window
陳益源主編:《臺灣金瓶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出版社,2013年4月。
六、學位論文
(一)《金瓶梅》相關學位論文
張曼娟:《明清小說評點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朴炫玡:《張竹坡評點金瓶梅之小說理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文赫:《金聖嘆文學批評理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new window
李梁淑:《金瓶梅詮評史研究——以萬曆到民初為範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賀根民:《張竹坡、文龍金瓶梅人物批評比較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
鄭媛元:《金瓶梅敘事藝術》,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游千慧:《張竹坡評點金瓶梅與脂硯齋評點紅樓夢之比較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鳳美:《金聖嘆的小說人物理論與人物批評實踐》,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8年。
洪玲惠:《張竹坡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評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林均珈:《紅樓夢本事衍生之清代戲曲俗曲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3年。new window
李洵:《明清金瓶梅題材戲曲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戲劇戲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傅想容:《金瓶梅在中日的傳播及閱讀》,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7年。new window
黃碧玉:《水滸傳、金瓶梅與紅樓夢評點借鑑繪畫用語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0年7月。
(二)《牡丹亭》相關學位論文
楊振良:《牡丹亭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new window
李相哲:《明代戲曲創作論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new window
李贊英:《論牡丹亭中的情與夢》,台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貞吟:《湯顯祖愛情戲曲取材再創作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new window
鄺采芸:《晚明戲曲理論之發展與轉型-以牡丹亭的流轉討論為線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盧相均:《湯顯祖之思想及其在紫釵記與還魂記中之驗證》,台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劉君浩:《湯顯祖戲曲理論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林玉珊:《馮夢龍情教說之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侯雲舒:《古典劇論中敘事理論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藍玉琴:《牡丹亭人物杜麗娘的女性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韶砡:《湯顯祖文學理論研究》,新莊: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鄧淑華:《論湯顯祖玉茗堂四夢之時間意識與其文本設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慧珍:《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7年。
張雪莉:《牡丹亭評點本改本及選本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蔡霈瑀:《戲曲評點之人物形象研究--以牡丹亭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三)畫論學位論文
鄭文惠:《明人詩畫合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年。
童明昌:《六朝傳神畫論及其美學義涵之探究─以形神辯證思維的落實與具現為詮釋進路》,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七、網路資料
﹝明﹞真可:《紫柏尊者全集》第二十卷收於《卍新續藏經》第七十三冊,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2016年6月,No.1452。
﹝明﹞湯顯祖撰:《柳浪館批評玉茗堂還魂記》明末葉刊本,臺北市: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資料庫(1),1567-1644年。new window
﹝明﹞湯顯祖撰 ﹝明﹞袁宏道批點:《批點牡丹亭記》,維基百科線上圖書館,原書來源: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