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讀者想像與文化實踐:上海《立報》研究(1935-1937)
作者:葉韋君
作者(外文):Wei-Chun Yeh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研究所(含博士學位學程)
指導教授:夏春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大眾上海立報成舍我讀者新聞史massreaderhistory of journalismShanghai LihpaoCheng She-Wo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一九三五年九月《立報》創刊於上海,創辦人成舍我宣稱要實踐「非資本主義大眾化」。為了達成此目標,他以創新的「小型報」模式、別開生面的三個副刊,打造「大眾樂園」、「大眾學校」,他並承諾在「發行量未達十萬份以前不刊登廣告」。一九三七年八月淞滬會戰期間,《立報》發行量突破廿萬份,超越同時期大報《申報》、《新聞報》,創下民初報業史的發行記錄,也證明上海《立報》「非資本主義大眾化」策略奏效,成為當時最多讀者的選擇。
上海《立報》「非資本主義大眾化」為中國新聞史上的創見,但至今卻未有研究深入分析其實際運作與編輯策略。本文以「讀者的想像與文化實踐」為題,將分析上海《立報》的讀者想像,如何創造「大眾化報業」的「非資本主義路徑」,從而推展公共媒體的文化實踐。本文的問題意識有三:首先、上海《立報》發刊詞中宣稱的「非資本主義的大眾化」,它的具體內涵為何?包括與之相關的組織結構、編輯策略與新聞框架為何?第二,藉由發掘「非資本主義的大眾化」的具體內涵,我們是否得以看見那些不被以量記數,而能透過報紙互動、溝通,為「非資本主義大眾化」所想像與實踐的讀者?第三、藉由確認「非資本主義大眾化」的具體內容,我進一步想要釐清,這份新聞史上的遺產,在二十一世紀此時此刻,對於身處臺灣社會的我們有何意義?
藉由上海《立報》的文本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非資本主義大眾化」的核心意義在於,大眾不僅被視為消費者,而且是可以教育、溝通、合作的人民,他們藉由讀報認清自己的社會位置,從而承擔國家社會責任,所以大眾化不僅是量的集合,也是質的提升,依循立己、立人、立國的脈絡而來。透過報紙所組織的公共性,使群眾成為公眾。我們透過上海《立報》組織結構、編輯策略與新聞框架的分析,得以理解「非資本主義大眾化」的實質內涵。在總體架構上,上海《立報》降低價格門檻,藉由淺顯的語體文、多元的副刊版面吸引讀者。讓讀者進入該報所構築的社會真實,它藉由改寫國際新聞,使讀者瞭解中國的國際情勢;透過與國家正當化的新聞框架競爭,爭取新聞的詮釋權,產生輿論的力量。它格外重視讀者投書,讓讀者不僅可與報社,也可和其他讀者溝通、議論、分享,並藉此獲得新聞線索,使報社與讀者間更為接近。藉此,我們可以透過讀者投書,以發掘那些在新聞史冊上,不會被記載的人。最後,上海《立報》第一人稱的集體書寫,是現今逐漸被遺忘的報告文學的遺產,集體書寫作為一種文化實踐,使我們得以聽見、看見在事件中被忽略的弱勢者的聲音,只有當所有行動者的需求都被考量,才能促使結構的改革、轉變,實踐公共媒體社會倡議的可能。
Imagining Readers and Cultural Practice:A Study of Shanghai Lihpao (1935-1937)
(一)中文部分
1.丁淦林(1987),〈三十年代中國小型報淺議(一)〉,《新聞大學》,第14期。
2.上海檔案館(1937),〈上海市廣告商業同業公會通知〉,檔案編號:Q430-1-210-15,上海:上海檔案館,1936年11月。
3.上海檔案館(1937),〈徐永祚會計師事務所於《立報》館公司登記〉,檔案編號:Q92-1-209,上海:上海檔案館。
4.上海檔案館(1949),〈《立報》的歷史及其移交經過〉,檔案編號:Q431-1-105-8,上海:上海檔案館。
5.上海檔案館(1949),〈上海律師會承辦委託人《立報》案由:與梅清漪損害賠償〉,檔案編號:Q4190-1-14419,上海:上海檔案館。
6.于友(1990),〈記友鸞師創刊《立報》片斷〉。《新聞研究資料》,第4期,頁163-166。
7.于友(2002),《記者生涯繽紛錄:獻給傳媒後來人》,北京:新華出版社。
8.于光遠(1997),〈我和他一起走上革命的道路〉,《朋友和朋友們的書初集》,于光遠、倪墨炎編,北京:漢語大辭典出版社。
9.中國人民大學港澳臺新聞研究所編(1998),《報海生涯─成舍我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中國人民大學港澳臺新聞研究所編,北京:新華出版社。
10.尹文涓(2005),〈耶穌會士與新教傳教士對《京報》的節譯〉,《世界宗教研究》(02),頁71-82。
11.戈公振(1965[1927]),《中國報學史(再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2.方孝謙(2001),《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臺北:巨流出版社。
13.方漢奇(1981),《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山西人民。
14.方漢奇(1992),《中國當代新聞事業史》,北京:新華書局。
15.方漢奇(1996a),《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一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6.方漢奇(1996b),《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二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7.方漢奇(2000),〈五十年來中國新聞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亞洲研究》,第36期,頁47-60。
18.方漢奇編(2000a),《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方漢奇編(2000b),《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王文彬編(1996),《中國現代報史資料匯輯》,重慶:重慶出版社。
21.王宏志(2010),〈我會穿上綴有英國皇家領扣的副領事服:馬禮遜的政治翻譯活動〉,《編譯論叢》第3期第1期,頁1-40。
22.王奇生(2003),《黨員、黨權與黨爭: 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3.王林(2004),《西學與變法:《萬國公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24.王洪鈞(1998),《新聞理論的中國歷史觀》,臺北:遠流。
25.王敏(2008),《上海報人社會生活1872-1949》,上海:上海辭書。
26.王策來編(2002),《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
27.王新命(1957),《新聞圈裡四十年》,臺北市:海天出版。
28.王鴻泰(2005),〈商業社會中的城市生活與公眾場域〉,《文明對話下的中國性與歐洲性》,頁230-259。
29.世新大學校友聯合聲明(2014),〈堅持異議、邁向公共--請世新董事會三思立報與破報的存續〉,還我立破報臉書,檢自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94968160560424/?source=1(2014/5/20更新)。
30.包天笑(1999),《釧影樓回憶錄續編》,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
31.史梅岑(1966),《中國印刷發展史》,臺北:臺灣商務。
32.史莽(1998),《魯迅的最後一年》,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33.任白濤(1989),《應用新聞學》,上海:上海書店。
34.任白濤(1991),《綜合新聞學》,上海市:上海書店。
35.成舍我(1952),〈讀者投書回應〉,檢自舍我紀念館,http://192.192.155.229/PUBLIC/view_01.php3?main=&id=474(2014/5/20更新)。
36.成舍我(1956),《報學雜著》,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37.成舍我(成舍我先生文集編輯委員會)編(2013),《成舍我先生文集大陸篇.新聞事業》,臺北市: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
38.成露茜、唐志宏、李明哲(2011),〈無政府主義的影響和實踐:成舍我的「非資本主義大眾化報刊」〉,《新聞學研究》,第106期,頁219 -248。
39.朱玉芬(1994),《新聞結構對情感及興趣的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40.朱作同、梅益(1937[1991]),《上海一日》,上海市:上海書店。
41.朱傳譽(1967),〈中國的新聞學刊物〉,《新聞學研究》,第1期,頁414-444。
42.朱傳譽(1979),〈清代塘報研究〉,《中國新聞史:報學叢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3.江沛(1995),〈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輿論管理評析〉,《近代史研究》,第3期,頁92-111。
44.江勇振(2013),《舍我其誰:胡適第二部.日正當中1917-1927》,臺北:聯經出版社。
45.余望(2006),〈成舍我的辦報策略〉,《中國編輯》,第3期,頁49-51。
46.吳範寰(1982),〈成舍我與北平世界日報〉,《世界日報興衰史》,四川:重慶出版社。
47.呂蕾(2008),〈成舍我和新聞教育事業〉,《新聞愛好者(理論版)》,第3期,頁34-35。
48.忻平(1996),《從上海發現歷史》,上海市:上海人民。
49.李仁淵(2005),《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在,臺北:稻鄉出版社。
50.李君山(1992),《為政略殉: 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51.李明哲、成露茜、唐志宏(2007),〈弦外之音:新聞產製流程與中國史學初探〉,《文本與媒介:民初報刊的研究取徑,1911-1949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
52.李彬(2007),《中國新聞社會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53.李鈞(2007),〈公共空間與生活詩學-30年代的市民社會與市民小說摭談〉,《閱讀城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孫遜、楊劍龍編,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
54.李楠(2005),《晩清、民囯時期上海小報研究》,北京市:人民文學。
55.李歐梵(1998),〈批評空間的開創〉,《批評空間的開創--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王曉明編,上海:東方出版社。
56.李磊(2009),〈成舍我“二元化”辦報思想初探-對上海《立報》發刊辭的解讀〉,《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第5期,頁37。
57.汪仲賢、許曉霞(1999),《上海俗語圖說》。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
58.沈松僑(2009),〈中國的一日,一日的中國--1930年代的日常生活敘事與國族想像〉,《新史學》,第20卷第1,頁1-59。
59.卓南生(2002),《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北京:中囯社會科學出版社。
60.卓遵宏(1986),《中國近代幣制改革史》,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61.林東泰(2009),〈新聞敘事結構有兩種:話語結構與故事結構〉,《新聞學研究》,第58期,頁1-28。
62.林珍良(1993),《新聞言說結構對資訊處理策略影響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63.林海音(1998),〈春風化雨〉,《成舍我先生紀念文叢:百歲誕辰專輯》,成舍我先生紀念文叢編輯委員會編,臺北:世新大學。
64.林溪聲(2006),〈成舍我的大眾化辦報理念與實踐〉,《新聞傳播》,第10,頁27-35。
65.林語堂(2008),《中國新聞輿論史: 一部關於民意與專制鬥爭的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6.林麗雲(2000),〈卻顧新聞所來徑,一片滄桑橫翠危:臺灣的新聞史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傳播文化》,第8期,頁177-211。
67.林麗雲(2000),〈臺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臺灣產業研究》,第3期,頁89-148。
68.林麗雲(2001)〈新聞傳播史觀之初探〉。《傳播研究簡訊》,第26期,頁4-7。
69.舍我紀念館(2014),《認識成舍我:大事年表》。檢自舍我紀念館:http://csw.shu.edu.tw/Article/age(2014/5/20更新)。
70.邱家宜(2012),〈戰後初期臺灣報人群體的多重「感知結構」〉,《新聞學研究》,第112期,頁117-158。
71.金雄白(1988),《記者生涯五十年》,臺北市:三友總經銷。
72.姚公鶴(1986[1917]),《上海報紙小史》,北京:新華出版社。
73.姚公鶴(1989),《上海閒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4.姚俊聞(1986[1939]),〈編輯技巧〉,《戰時新聞工作入門》,中國青年記者學會編,臺北:天一出版社。
75.施蜇存(1992),〈「自由談」舊話〉。檢自龍騰世紀.施蜇存雜文:http://www.millionbook.net/xd/s/shizhecun/szcw/113.htm(2014/5/20更新)
76.洪煜(2007),《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上海書店。
77.洪錫俊(2008),〈東亞的海洋世界與港口城市的歷史與文化〉,《東亞文化交流 : 空間、疆界、遷移》,徐興慶、陳明姿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78.紀慧君(2002),《建構新聞事實:定位與權力》,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79.胡明兵、辛美華(2007),〈論民國時期《立報》的大眾化傾向〉,《東南傳播》,第35卷第7期,頁107-108。
80.胡政之(2002[1929])〈中國新聞事業〉,《胡政之先生紀念文集》,王瑾、胡政編,四川:四川大學。
81.胡道靜(1934)《上海的日報》,上海:上海市通志館。
82.胡道靜(1935a),《上海的定期刊物》,上海:通志館。
83.胡道靜(1935b),《上海新聞事業史的發展 》,上海:上海市通志館。
84.胡道靜(1946),《新聞史上的新時代》。上海:世界書局。
85.胡道靜(1988),〈上海新聞紙的變遷〉,《上海研究資料》沈雲龍編,臺北:文海。
86.胡適(1992),《我們的政治主張》,臺北:遠流出版社。
87.茅盾(1937),《黎明》上海:上海生活書店。
88.茅盾(1991),《中國的一日》,上海市:上海書店。
89.唐志宏(2010),《嘗試與突圍--成舍我與中國近代報業(1919-194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90.唐海江(2013)〈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之間〉,《報人報國》,李金銓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91.夏志清(2001[1971]),《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92.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頁141-166。
93.夏春祥(2002),〈眾聲喧嘩的迷思-關於傳播研究的筆記〉,《中華傳播學刊》,第1期,頁3-26。
94.夏春祥(2014),〈序〉,《嘗試與突圍--成舍我與中國近代報業(1919-1949)》,唐志宏著,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95.夏春祥、唐志宏、李明哲(2010)。〈記成露茜教授(1939-2010)的中國新聞史研究〉。《中華傳播學刊》,第17期,頁75-91。
96.夏衍(1998),《夏衍書話》,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97.孫遜、楊劍龍編(2007),《閱讀城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98.徐培汀、裘正義(1994),《中國新聞傳播學說史》,四川:重慶出版社。
99.徐載平、徐瑞芳(1988),《淸末四十年申報史料》,北京:新華出版社。
100.徐寶璜(2008)《徐寶璜新聞學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01.徐鑄成(1998),《徐鑄成回憶錄》,北京:三聯書店。
102.秦曼儀(2009),〈女性友誼通信小說的出版與閱讀〉,《歐美研究》,第39卷第4期,頁769-831。
103.秦紹德(1993),《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104.袁立澤(2000),《變革有成文化傳─中國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05.袁昶超(1957),《中國報業小史》,香港:新聞天地社。
106.馬之驌(1986),《新聞界三老兵 曾虛白.成舍我.馬星野奮鬥歷程》,臺北:經世出版社。
107.馬光仁編(1996),《上海新聞史,1850-1949》,上海:復旦大學出版。
108.高瑞泉(2005),《中國現代精神傳統(增補本) :中國的現代性觀念譜系》,上海:上海古籍。
109.康有為(1972),《康南海自編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
110.張友鸞(1998[1979]),〈報人成舍我〉,《報海生涯:成舍我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中國人民大學港澳臺新聞研究所編,北京:新華出版社。
111.張仲民(2012),〈歷史書寫與記憶塑造(上)—古騰堡在近代中國〉,《學術月刊》,第4期,頁140-148。
112.張仲民(2012),〈歷史書寫與記憶塑造(下)——古騰堡在近代中國〉,《學術月刊》,第5期,頁135-144。
113.張仲禮、熊月之、沈祖煒(1999),《中囯近代城市發展與社會經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14.張佛千(1998),〈追思成舍我先生〉,《成舍我先生紀念文叢:百歲誕辰專輯》,成舍我先生紀念文叢編輯委員會編,臺北:世新大學。
115.張鈺(1990)〈報壇馳騁30年-記先父張友鸞新聞工作經歷〉,《新聞研究資料》,第52期,頁150-160。
116.曹正文、張國瀛(1991),《舊上海報刊史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17.曹聚仁(2007),《上海春秋》,北京市:三聯書店。
118.梁啟超(1923),〈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檢自龍騰世紀.梁啟超文集http://www.millionbook.net/mj/l/liangqichao/000/057.htm(2014/5/20更新)。
119.畢群(1982),〈成舍我與重慶世界日報〉,《世界日報興衰史》,新聞研究資料編輯室編,四川:重慶出版社。
120.章君穀(2002),《杜月笙傳》第三卷,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21.許清茂(1991),〈薩空了、惲逸群和《立報》〉,《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108-113。
122.連玲玲(2007),〈評葉凱蒂情愛上海:名妓、文人與娛樂文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頁263-273。
123.陳平原(2005),《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 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24.陳瓊珂(2008),《成舍我的小型報思想研究--以上海《立報》為個案》,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碩士論文。
125.陶菊隱(1984),《記者生活三十年》,北京:中華出版社。
126.雪紅(2005),〈情系稀土五十載 鞠躬盡瘁不老翁——記李光傳奇人生的真實故事〉,《稀土資訊》,第12期。
127.傅國湧(2003),〈一代報人成舍我〉,《炎黃春秋》,第10期,頁39-43。
128.傅蘭雅(1954[1880]),〈江南製造總局翻譯西書事略〉,《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張靜廬編,上海:羣聯出版社。
129.單波(2001),《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應用新聞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30.曾虛白(1986),《中國新聞史》,臺北:三民。
131.湯志鈞(1993)《戊戌時期的學會和報刊》。臺北:臺灣商務書局。
132.湯雅雯、劉盈慧,〈你好大我不怕 9千人遊行反媒體壟斷〉,《聯合報》,2012年9月2日。
133.程宗明 (1997),〈對臺灣戰後初期的原料控制(1945-1967):新聞紙的壟斷生產與計畫供應〉,《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6期,頁85-121。
134.舒宗僑(1987),〈《立報》採訪生活回憶〉,《新聞記者》,第3期,頁29-32。
135.賀逸文、夏芳雅、左笑鴻(1982),〈北平世界日報史稿〉,《世界日報興衰史》新聞研究資料編輯室編,四川:重慶出版社。
136.黃旦(2006),《傳者圖像 : 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 》,上海:上海復旦大學。
137.黃克武(1988),〈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1912~1926〉,《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頁141-194。
138.黃俊華(2007),〈「小報」大世界:成舍我小報大辦思想研究〉,河南:河南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9.黃哲斌(2013/1/16),《淚流滿面的媒體時代》,檢自天下雜誌: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article/72(2014/5/20更新)
140.黃哲斌(2014/5/23),《捷運慘劇 你可以拒看血腥報導》,檢自天下雜誌: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article/1404(2014/5/20更新)。
141.黃順星(2009),〈模糊的文人,相異的實踐〉,《新聞學研究》,第100期,頁297-306。
142.黃順星(2011),〈舊聞新史:對臺灣新聞史研究的思考〉,《傳播研究與實踐》,(1:2),頁179-209。
143.楊柏川(1984),《龔德柏先生評傳》,臺北:世界和平雜誌社。
144.葉文心(2001)。《上海百年風華》。臺北市:躍昇文化。
145.葉韋君(2009),〈走過威權:臺灣新聞史報業研究的四個取徑〉,《國際新聞界》,第4期,頁18-21。
146.葉淺予(1992),《細敘滄桑記流年: 葉淺予回憶錄》,北京:群言出版社。
147.葉凱蒂(2013),《上海・愛:名妓、洋場才子和娛樂文化,1850-1910》香港:三聯書店。
148.賈艷麗(2006),〈《京話日報》與20世紀初年國民捐運動〉,《清史研究》,第3期,頁112-116。
149.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第3期,頁107。
150.趙效沂(1972),《報壇浮沈四十五年》,臺北:傳記文學。
151.趙敏恆(1994),《採訪十五年》,臺北市:龍文出版社。
152.齊如山(1979),〈清末京報瑣談〉,《中國新聞史,報學叢書》,李瞻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53.潘光哲(2005),〈《時務報》和它的讀者〉,《歷史研究》,第5期,頁60-83。
154.蔡琰、臧國仁(1999)。〈新聞敘事結構:對新聞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第58期,頁1-28。
155.蔣竹山(2005),〈「文化轉向」的轉向或超越?-介紹四本論歐美新文化史的著作〉,《新史學》,第12卷第1期,頁233 -246。
156.魯迅(1981),《魯迅全集第十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57.蕭旭智(2012),〈暴力暗殺與倖存者的記憶:民國時期的新聞場域初探〉,世新大學:中國新聞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158.賴光臨(1978),《中國新聞傳播史》,臺北市:三民出版社。
159.戴玄之(2010[1967]),《義和團研究》,北京:北京大學。
160.戴育賢(1994),〈大眾媒體與真實建構:一次現象學的探討〉,《新聞學研究》,第48期,頁169-192。
161.戴定國(2005),《新聞編輯與標題寫作》,臺北市:五南。
162.戴金生編(1986),《惲逸群文集》,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163.謝平(2009),〈辦報辦學 舍我其誰——成舍我與他的報業生涯〉,《新聞與寫作》第4期,頁87-89。
164.鍾聖雄(2012),〈反媒體壟斷!記者節萬人踩街抗議!〉,檢自公視新聞議題中心,http://pnn.pts.org.tw/main/2012/09/02/%E5%8F%8D%E5%AA%92%E9%AB%94%E5%A3%9F%E6%96%B7%EF%BC%81%E8%A8%98%E8%80%85%E7%AF%80%E8%90%AC%E4%BA%BA%E8%B8%A9%E8%A1%97%E6%8A%97%E8%AD%B0%EF%BC%81/(2014/5/20更新)。
165.鍾蔚文、翁秀琪、紀慧君、簡妙如(1999),〈新聞事實的邏輯〉,《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9卷,第4期, 頁575-589。
166.鍾蔚文、臧國仁、楊怡珊(2001),〈新聞工作者的社會智能:再論記者與消息來源之互動〉,《新聞學研究》,第69期,頁55-93。
167.薩沄(1996),〈我的父親薩空了(之一)〉,《中國民族》,第7期,頁34-36。
168.薩空了(1984),〈我與立報〉,《新聞研究資料》,第25期,頁1-38。
169.薩空了(1987),〈憶《立報》的那一段生活〉,《群言》,第11期,頁37。
170.薩空了(1989),《科學的新聞學概論》,上海:上海書店。
171.蘇萍(2001)《謠言與近代教案》,上海:上海遠東。
172.蘇碩斌(2011),〈活字印刷與臺灣意識:日治時期臺灣民族主義想像的社會機制〉,《新聞學研究》,第109期,頁2-42。
(二)中文譯著
1.小濱正子(2003),《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囯家》,葛濤譯,上海:上海古籍。
2.伊格爾頓(Eagleton, T.)(1999),《歷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馬海良譯,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
3.安克強(Henriot, C.)(2004),《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權、地方性和現代化》,張培德、辛文鋒、肖慶璋譯),上海:上海古籍。
4.安德森(Anderson, B.)(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吳叡人譯,臺北:時報出版社。(Anderson, B.(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New York.)
5.亨特(Hunter, W. C)(2003[1885]),《舊中國雜記》,沈正邦譯,臺北:臺灣古籍。
6.伯曼.馬歇爾(Berman, M.)(2003),《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現代性體驗》,徐大建、張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Berman, M. (1990)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The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Magnolia. Peter Smith Publisher.)
7.伽達默爾(Hans-Georg, G.)(2004),《真理與方法.上卷》,洪漢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8.李歐梵(2001),《上海摩登》,毛尖譯,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9.杜贊奇(Duara, Prasenjit)(2003),《從民族囯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硏究》,王憲明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10.貝克曼(Beckerman,2003),〈浮現之另類:漸離無政府 ─ 獨立媒體組織的熱情與實用主義〉,黃孫權譯,檢自http://pots.tw/node/1884(2014/5/20更新)。
11.周蕾(1995),《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董之林、張京媛、陳順馨、陳惠芳、陳敏娟譯,臺北:麥田。
12.哈伯瑪斯(Habermas, J. r.)(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譯,臺北:聯經出版社。(Habermas, J. r.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Thomas Burger(trans.). Cambridge. Polity.
13.柯文(Cohen, P. A.)(2006),《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 : 王韜與晚清改革》,羅檢秋、雷頤譯,南京:江蘇人民。
14.海德格(Heidegger, Martin.)(1994),《林中路》,孫周興譯,臺北:時報。
15.馬禮遜(Morrison, M. M.)(2004),《馬禮遜回憶錄》,顧長聲譯,桂林市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6.梅嘉樂(B. Mittler)(2007),〈挑戰/定義現代性:上海早期新聞媒體中的女性(1872-1915)〉,孫麗瑩譯,《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遊鑑明、羅梅君、史明編,臺北:左岸文化。
17.費約翰(J. Fitzgerald)(2004),《喚醒中國》,李霞譯,北京市:三聯書店。
18.葉文心(2010),《上海繁華 : 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劉潤堂、王琴譯,臺北市:時報出版社。
19.詹明信(Jameson, F.)(1997),〈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張旭東編,香港:劍橋大學。(Jameson, F.(1986).Third-world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Multinational Capitalism. Social Text, 15:65-88.)
20.齊格蒙‧鮑曼(Bauman, Z.)(2002)《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鬱建興譯,上海:學林出版社。(Bauman, Z. (1995) Life in Fragments. Essays in Postmodern Morality. Oxford ; Cambridge, Mass..Blackwell.)
21.齊格蒙‧鮑曼(Bauman, Z.)(2003),《現代性與矛盾性》,邵迎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2.劉建輝(2003),《魔都上海》,甘慧傑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盧漢超(2004),《霓虹燈外 : 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段煉、吳敏、子羽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蕭德森(Schudson, M.)(1993),《探索新聞:美國報業社會史》,何穎怡譯,臺北:遠流出版社。
(三)英文部分
1.Berger, P. L.& Luckmann, T.(1966).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Garden City, N.Y.:Doubleday.
2.Carey James, W. (1997[1974]). The Problem of Journalism History. in E. Stryker & C. A. Warren (Eds.), James Carey: A Critical Reader.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3.Carey, J. W.(1992).Communication as Culture: 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4.Chow, Eileen .(2009). “Serial Sightings: News, Novelities, and an Unofficial History of the Old Capital”.in Rethinking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 Cannibalizations of the Canon.C. a. E. C.-y. C. Rojas (ed.)New York:Routledge.
5.Curtin, P. A.(1999).”Reevaluating Public Relations Information Subsidies: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and Agenda-Build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11(1).53-90.
6.Goffman, Erving (1974)Frame Analysis :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
7.Hall, S. D. H., A. Lowe & P. Willis Eds. (Ed.). (1980). Culture, Media, Language. London: Hutchinson.
8.Hall, S.(1990).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J. Rutherford (eds.),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9.Hall, S.(1992).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Stuart Hall David Held, & Tony McGrew (eds.),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pp.273-32). London: Sage.
10.Hall, S.(1996). “ 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In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pp.1-17) ,Stuart Hall & Paul du Gay (eds.), London: Sage.
11.Inkeles, A.、David, H. S.(1974). .Becoming Modern: Individual Change in Six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2.Innis, H. A.(1951[2008]).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3.Link, E. P. (1981). 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 Popular Fic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Cit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4.Mittler, B. (2004). A Newspaper for China? . Power, Identity, and Change in Shanghai's News Media, 1872-1912.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5.Mittler, B.(2004).A Newspaper for China?.Cambridge (Mass.)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6.Sparks, C.& Tulloch, J.(2000).Tabloid Tales: Global debates over media standards.Lanham, Md.:Rowman & Littlefield.
17.Takeshi, H.(2003). ”Tribute and treaties Maritime Asia and treaty port networks in the era of negotiation,1800–1900”.in The Resurgence of East Asia T. H. Giovauni Arrighi, and Mark Selden(eds.).pp17-50.
18.Williams, R. (1963).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50. Middlesex, England :Penguin .
19.Williams, R. (1977).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Williams, R.(2001[1961]).The Long Revolution .Orchard Park, NY:Broadview Press.
21.Yeh, C. V.(1997).”The Life-Style of Four Wenren in Late Qing Shanghai”.i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57(2).pp419-470.
22.Yeh, W. H. (2005). “Progressive Journalism and Shanghai's Petty Urbanites.” in Shanghai sojourners.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