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木石為盟:花∕園、情∕書、紅樓夢
作者:劉惠華
作者(外文):Hui-hua Liu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康來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紅樓夢大觀園木石前盟中國園林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The Grand View GardenThe Wood and Stone's Previous OathChinese gardenFlower fai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紅樓夢》始於女媧棄石、木石情盟兩則神話,終於誕生大旨談情的「石上書」。中國園林理水疊石必用石與木,本文借鏡傳統中國園林知識與理論,回歸以園林之「物」為主的研考,並受啟於物質文化研究的物之生命史(the social life、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之說,以九世紀起唐宋文人園林初初形成時,備受矚目的太湖石為起點,其之為物的自然性質完備於十二世紀北宋《雲林石譜》的園林奇石譜錄,奇物為商品生產過程與使用方式,進而彰顯使用者對於物品的認識與心態,再因醜怪奇形連結文人雅文化,後因具高度市場價值連結奢侈文化而成為園林標誌。其次,認識其獨特的社會生命過程與文化敘事空間,如何表現在不同的時代與文學文類中,遂發現太湖石在元明之後被敘事文本廣泛接受的同時,無論才子佳人故事新編抑或當代世情小說,後花園程式化的通俗園林書寫已然成熟;而終觀十八世紀清代曹雪芹的園林,卻著意一顆不奇之奇的青埂石,更彰顯經歷夢幻的《紅樓夢》與其前文本《牡丹亭》一脈木石情盟為園林書寫帶來的新意。《紅樓夢》係「石上書」生成的記事本末,也就是:青埂棄石、通靈寶玉、石兄,和神瑛侍者、賈寶玉、情僧,兩者雖各自三位一體,卻又體戚與共於書寫合作的歷程,最足證成奇物「通靈」新意涵,係通靈寶玉微型攝影機的「目擊」與「記錄」職能。
大觀園是一花塚,「石上書」為閨閣昭傳,矩形方物正是追述芳魂的一方女兒墓誌銘。本文闡釋雪芹花木書寫新意,借鏡花園∕花神信仰,「做十六歲」在花園內,大觀園為青春樂土,拒絕成長。曹雪芹將迎春的花朝活動改為芒種餞花會,花詩讖預告凋零,崇祀孤娘、花神,死亡安置作為早夭女兒的救贖。大觀園的命脈是沁芳溪,落花流水是女兒宿命的寫照,落花沁芳的死亡美學正是《紅樓夢》特殊之處。
紅樓夢在第一回寫本書的生成與閱讀方法,木石為盟可解為《紅樓夢》的成書過程:石頭記錄女兒傳記,經由第一個讀者空空道人而有抄寫本,後以木作紙張、為雕版活字而成書。正因女媧棄石形狀方正,實在可指涉曹家家族的出版盛事,祖父曹寅奉敕刻全唐詩、私刻楝亭藏書,祖孫以刻書為傳家之大業,各流傳國家經典與家族私人記憶。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starts by two legends, Nue Wo Stone on Ch'ing Keng Peak and the Oath between Wood and Stone, leading to the writing of “Story on Stone” introducing the theme of “qing”.
Drawing on the discourses and concepts associated with Chinese gardens, as well as the archaeology of the Wood and Stone, this novel excels in innovation instead of inheriting the old tradition. Overall, the novel’s reflections on the Wood and Stone is inspired by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employing as the preliminary example the famous Taihu Rock, originated in various gardens of the 9th century, then classified in the Stone Catalogue of Cloudy Forest in the 12th century. The ugly shape of objects was integrated as part of the Elegance culture of Literati, further obtained high monetary value in Luxury culture, and finally became the signature symbol of writings on Chinese gardens.
Then, the literary expression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genres are discussed to reveal the unique process of social life it experiences and how it occupies certain cultural space.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Taihu Rock often appeared in romantic literary texts, formularizing a style of garden writings. In terms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sued in the 18th century, Cao Xueqin chose to focus on the Stone of Ch'ing Keng peak, demonstrating a refreshing aspect of spiritual revelations from objects, which bear the function of witnessing and recording events as valid facts. Via a stone of spiritual connotations, dreams, fantasies and reverie fate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have become thematically coherent with the Oath between Wood and Stone explored in the Peony Pavilion, creating a new writing style on Chinese gardens.
The Grand View Garden is a Flower/ Wood Mound, and hence the Story on Stone refers to tomb inscriptions making the voice of unmarried women heard and recorded. Engaging the legend of Flora Faith to interpret young girls getting together in garden, the Grand View Garden turns to be a paradise for youth, refusing to grow up. The Flower Festival in spring is transformed to the Party of Flower Preserves, the Grain in Ear Festival and the Prophecy of Flower Poetry, forecasting the withering flowers as well as the appearances of ko–niu and Flower Fairies to suggest the liberation for girls of premature death.
The creation of the novel itself can be explained as a combination of wood and stone as the carved characters on the stone became stone inscription, then turned into transcriptions by one Taoist monk, that were finally turned into the form of wooden letterpress. The abandoned stone comes in perfect square shape, providing index to the publishing contribution by Cao's family. Cao’s grandfather received the imperial decree to print the Entire Tang Poems, grandson and grandfather regarded printing books as honorable family business conducive to the preservation of both classic scriptures and private memories.
徵引文獻
(古籍依朝代、其他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 古籍

(漢)袁珂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漢)〔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宋)杜綰著,陳雲軼譯:《雲林石譜》(重慶出版社,2009年)。
(宋)杜綰著,寇甲、孫林編校:《雲林石譜》(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陳思:《海棠譜》,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哲科庫.農學類.作物栽培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宋百川學海本。
(金)董解元:《西廂記》董王合刊本(臺北:里仁出版版社,1981年)。
(元)王實甫:《西廂記》董王合刊本(臺北:里仁出版版社,1981年)。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臺北:三民出版社,1983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臺北:三民出版社,1989年)。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臺北:三民出版社,1998年)。
(明)湯顯祖:《牡丹亭》(收入《四部刊要.集部.詞曲類》,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 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史地庫.歷史類.雜錄瑣聞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萬曆四十四年潘膺祉如韋館刻本。
(明)計成著,陳植註釋:《園冶》(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明)李漁:《閒情偶記》(臺北: 明文書局,2002年)。
(明)文震亨著,海軍,田君注釋:《長物志圖說》(濟南: 山東畫報,2004年)。
(明)陸應陽撰:《廣輿記》,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史地庫.地理類.全國總志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康熙刻本
(清)曹寅等奉敕編纂:《全唐詩》,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藝文庫.文學類.詩文總集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曹寅著,胡紹棠箋注:《楝亭集箋注》(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一百二十回》(臺北:里仁出版版社,1984年)。
(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再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清)《家用選擇秘書玉匣記》(臺中:瑞成書局,1997年)。
劉康得撰:《淮南子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二 中文專書

方豪著: 《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學生書局1969年)。
毛文芳: 《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水晶: 《私語紅樓夢》(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臺北:文津出版,2006年)。
王孝廉:《花與花神》(台北:洪範書店,2003年)。
王昆侖:《紅樓夢人物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王國維、太愚等著:《紅樓夢藝術論.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王慧: 《大觀園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王毅: 《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王鐸: 《中國古代苑園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任明華: 《紅樓園林》(臺北市:時報文化公司,2004年)。
刑莉主編:《中國女性民俗文化》(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5年)。
朱淡文: 《紅樓夢研究》(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
朱淡文: 《紅樓夢論源》(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朱嘉雯: 《林黛玉的異想世界─紅樓夢論集》(臺北:秀威資訊出版公司,2007年)。
牟宗三: 《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臺再版)。
何小顏: 《花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何寄澎: 《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書局,1992年)。
何寄澎: 《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余佩芳:《新文類的誕生:《紅樓夢》的成長編述》(臺北:大安出版社,2013年)。
余英時: 《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年)。
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
宋淇: 《紅樓夢識要︰宋淇紅學論集》(北京:中國書局,2000年)。
巫仁恕: 《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李志宏: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李軍均: 《紅樓服飾》(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4 年)。
李栩鈺: 《午夢堂集》女性作品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李福清: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在蘇聯》(壹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年)。
沈平山: 《中國神明概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周中明: 《紅樓夢的語言藝術》,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周汝昌: 《周汝昌點評紅樓夢》(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
周汝昌: 《紅樓新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
周汝昌: 《紅樓夢新證》(增訂本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 2012年)。
周汝昌: 《紅樓奪目紅》(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周汝昌: 《獻芹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周自橫: 《圖解紅樓夢:中國古典文化的百科全書》(南海出版社,2008 年)。
周建渝: 《才子佳人小說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周維權: 《中國古典園林史》(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孟亞男: 《中國園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孟亞男: 《中國園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孟慶田: 《《紅樓夢》和《金瓶梅》中的建築》(青島:青島出版社, 2001年)。
明文書局編:《大觀園論集》(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林依璇: 《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侯迺慧: 《宋代園林及其生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侯迺慧: 《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俞平伯: 《紅樓心解:讀〈紅樓夢〉隨筆》(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俞平伯: 《紅樓夢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俞曉紅: 《紅樓夢意象的文化闡釋》(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段振離: 《紅樓說茶──趣談紅樓夢中茶之文化與養生》(吳氏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
洪淑苓: 《牛郎織女研究》(學生書局出版,1988年10月)。
胡文彬: 《紅樓夢在國外》(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
胡衍南: 《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胡萬川: 《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胡曉真: 《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3年)。
胡曉真: 《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孫遜: 《紅樓夢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徐志平: 《五色石主人小說研究》(臺北:秀威資訊,2006年)。
徐師曾: 《文體明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秦一民: 《紅樓夢飲食譜》(臺北:大地出版社,2008年)。
馬力等著:《散論紅樓夢》(臺北:元山書局,1984年)。
馬書田: 《中國民間諸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1年)。
康來新: 《紅樓長短夢》(臺北:駱駝出版社,1996年)。
康來新: 《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臺北:漢光文化,1985年)
康來新: 《紅樓夢研究》(臺北:文史哲,1981年)。
康來新: 《從滑稽到梨香院──伶人文學析論》(臺北:文史哲,1980年)。
張在舟: 《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01年4月)。
張岱: 《陶庵夢憶》(臺北:金楓出版社, 1986年)。
張愛玲: 《紅樓夢魘》(臺北:皇冠出版社,2010年版)。
張樹棟、龐多益、鄭如斯:《中國印刷通史》(臺北:財團法人印刷與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1998年)。電子版http://www2.pccu.edu.tw/chineseprint/
張錦池: 《紅樓夢考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曹林娣: 《姑蘇園林與中國文化》(臺北:萬卷樓,1993)。
曹淑娟: 《流變中的書寫—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梅新林: 《紅樓夢的哲學精神—石頭的生命循環與悲劇旨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許玫芳: 《紅樓夢人物之性格情感與醫病關係──跨中西醫學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7 年)。
逗紅軒: 《石頭印紅樓之明亡清興錄》(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
郭玉雯: 《紅樓夢人物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郭玉雯: 《紅樓夢淵源論:從神話到明清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中心,2006年)。
郭玉雯: 《紅樓夢學:從脂硯齋到張愛玲》,(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陳存仁、宋淇合著:《紅樓夢人物醫事考》(臺北:世茂,2007年)。
陳玨編:《超越文本:物質文化研究的新視野》(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弱水: 《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7年)。
陳國學: 《《紅樓夢》的多重意蘊與佛道教關係探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陳寅恪: 《柳如是別傳》三冊(北京:三聯書店, 2001年)。
陳從周: 《中國園林》(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4年)。
陳從周: 《說園》(北京市:書目文獻社,1984年)。
陳詔: 《紅樓夢的飲食文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陳維昭: 《紅樓夢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維昭: 《紅學通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陳維昭: 《紅學與二十世紀學術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童寯: 《江南園林志》(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出版,1963 年)。
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上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馮書耕、金仞千:《古文通論》(上、中、下)(臺北:國立編譯館,1966年)。
黃一農: 《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
黃萍瑛: 《臺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稻鄉出版社,2008年)。
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年)。
楊傳鏞著、于鵬整理:《紅樓夢版本辨源》(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楊鴻勛: 《江南園林論-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研究》(臺北:南天出版社,1994年)。
葉國良、李隆獻、彭美玲合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葉國良: 《石學蠡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詹丹: 《紅樓夢的物質與非物質》,(重慶出版社, 2006年)。
漢寶德: 《明清建築二論》(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漢寶德: 《物象與心境─中國的園林》(臺北:幼獅文化, 1990年)。
劉世彪著,王勤審定:《紅樓夢植物文化賞析》(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年)。
劉苑如: 《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年)。
劉敦楨: 《蘇州古典園林》(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79 年)。
劉詠聰: 《論中國古代女性--德‧才‧色‧權》(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8年)。
劉夢溪: 《紅樓夢與百年中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7年)。
劉慧: 《泰山信仰與中國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歐麗娟: 《大觀紅樓(綜論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歐麗娟: 《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歐麗娟:《詩論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潘朝陽: 《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潘寶明、朱安平、潘遠孝、鄧研:《紅樓夢花鳥園藝文化解析》(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年 1 月,一版)。
蔡義江: 《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修訂重排本)(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蔡義江: 《點評紅樓夢》(北京:團結出版社,2014年)。
蔡義江評:《蔡義江新評紅樓夢》(龍門書局出版,2010年)。
鄧雲鄉: 《紅樓風俗譚》(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鄭毓瑜: 《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鄭慶山: 《紅樓夢的版本及其校勘》(北京圖書館,2002年)。
盧建榮: 《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蕭馳: 《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出版社,1999年)。
蕭鳳嫻著:《渡海新傳統──來臺紅學四家論》(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
錢存訓: 《中國書籍、紙墨及印刷史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年)。
謝貴安: 《中國實錄體史學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魏嘉瓚: 《蘇州古典園林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關華山: 《「紅樓夢」中的建築研究》(臺中:境與象出版社,1984年)。
關華山: 《「紅樓夢」中的建築與園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
顧凱: 《明代江南園林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三 翻譯論著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2003年)。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陳引馳、陳磊譯,田曉菲校:《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艾梅蘭(Maram Epstein):《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裏的情欲與虛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威廉.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著,邱博舜譯:《東方造園論》(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2002年)。
浦安迪(Andrew H. Plaks):《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年)。
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浦安迪(Andrew H. Plaks):《浦安迪自選集》(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閨塾師》(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斯提凡.博爾曼(Frauen, die lesen, sind gefahrlich)著,周全譯:《閱讀的女人危險》(臺北:左岸文化,2006年)。
楊曉山著,文韜譯者:《私人領域的變形︰唐宋詩詞中的園林與玩好》(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四 單篇論文

尤麗雯: 〈小姑女神的放逐與招魂──從杜麗娘到林黛玉談家國想像的傳承與演變〉《清華中文學報 》第12期(2014 年 12 月),頁 201~263。
王佩琴: 〈林四娘故事研究〉,《紅樓夢學刊》(2001年第1輯)。
王怡仁: 〈有趣的清代公文制度〉,《歷史月刊》161卷(2001年6月),頁12-16。
王基倫: 〈韓愈記體文章的抒情性書寫〉,《成功大學中文學報》第34期(2011 年 9 月),頁 63-90。
王鴻泰: 〈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學》,(物質文化專號,第17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73-143。
王鴻泰: 〈美感空間的經營─明清的城市園林與文人文化〉,《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臺北:月旦出版社, 1999年)。
合山究: 〈紅樓夢與花〉,《紅樓夢學刊》(2001年第2輯),頁104-135。
呂妙芬: 〈做為蒙學與女教讀本的《孝經》─兼論其文本定位的歷史變化〉《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 6月),頁 1-64。
巫仁恕: 〈江南園林與城市社會──明清蘇州園林的社會史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1期(2008年9月),頁1–59。
巫仁恕: 〈明清江南市鎮志的園第書寫與文化建構〉,收入《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第二冊(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2007年),頁89-115。
李浩: 〈微型自然、私人天地與唐代文學詮釋的空間──對宇文所安園林論題的推展〉,《唐代文學研究》第12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8年),頁1-16。
李惠儀(Wai-Yee,Li):〈禍水、薄命、女英雄--作為明亡表徵之清代文學女性群像〉,收入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
李豐楙: 〈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 卷 3 期,1993年 8 月,頁 146。
沈新林: 〈《紅樓夢》中林黛玉結局考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6月第2期)。
周佩芳: 〈老梗綻新芬:試論《紅樓夢》對於花神傳說的運用及意涵〉(玄奘大學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 。
周建渝: 《《石頭記》的敘述層次及其功能與意義》,收入《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8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2014年1月),頁177-199)。
邱澎生: 〈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辯證〉,《新史學》(物質文化專號,第十七卷第四期,2006年12月),頁1-14。
洪淑苓: 〈女性節日文化初探:以近代方志中的「元宵走橋」等習俗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59期(2003 年 11 月),頁 297 ~ 336。
徐天基: 〈「標準化」的帷幕之下:北京丫髻山的進香史(1696-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4期(民國103年6月),頁59-113。
翁育瑄: 〈唐宋墓誌的書寫方式比較──從哀悼文學到傳記文學〉,(宋代墓誌史料的文本分析與實證運用研討會,宋代史料研讀會、宋史座談會東吳大學歷史學系主辦,東吳大學舉行,2003.10.18~19)。
馬孟晶: 〈「明清的圖譜與版畫」專輯導言〉,《漢學研究》28卷2期(2010年6月),頁1-5。
康來新、劉惠華:〈石之為物的生命史:《雲林石譜》的紅學反思〉,發表於「中國經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壢:中央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 2012年10月25日。
康來新: 〈姑蘇城或姑娘廟?—故事產業文化中的士人、世情、事鬼神〉,發表於「中國近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社科院,2004年09月。
康來新: 〈記憶、虛構、書寫 :重讀薄命司〉,發表於「記憶與文化:第一屆紅樓夢與明清文學國際論壇暨研究生論文發表會」,中壢:中央大學文學院   國際會議廳,2007年6月7日-8日。
康韻梅: 〈唐代古文與小說的交涉-以韓愈、柳宗元的作品為考察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2008年),頁 105-133。
張淑香: 〈杜麗娘在花園--一個時間的地點〉,收入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張淑香: 〈典範、挪移、越界──李清照詞的「雙音言談」〉,收入《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里仁書局,2003年。
張勝利: 〈論齡官之謎〉,《紅學研究》(2011年第1期)。
曹淑娟: 〈小有,吾有與烏有──明人園記中的有無論述〉,《臺大中文學報》20期(2004年6月),頁195-238。
曹淑娟: 〈江南境物與壺中天地――白居易履道園的收藏美學〉,《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頁85-124。
章宏偉: 《揚州詩局刊刻<全唐詩>研究》,《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陳慶浩: 〈八十回本《石頭記》成書再考〉,《清華學報》新24 卷第2 期(新竹:清華大學,1994年),頁 241-261。
陳慶浩: 〈八十回本《石頭記》成書初考〉,《文學遺產》1992 年第2 期,頁80-92。
童力群: 〈《聊齋志異》的《香玉》篇:《石頭記》重要構思的源泉〉《河西學院學報》(2005年1月)。
黃瓊慧: 〈從物質器用到文化記憶:試論《紅樓夢》的「石頭」之記〉,《有鳳初鳴年刊》第3期(東吳大學,2007年10月),頁299-312。
寧稼雨: 〈女媧補天神話的文學移位〉,《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趙岡: 〈《紅樓夢》的寫作與曹家的文學傳統〉,《幼獅月刊》第37卷第2期,1973年2月。
鄭培凱: 〈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的問題〉,收入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3年)、《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四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5年)。
盧建榮: 〈從在室女墓誌看唐宋性別意識的演變〉,《師大歷史學報》25期(台北師大:1997年6月),頁15-42。
賴芳伶: 〈《紅樓夢》「大觀園」的隱喻與實現〉,《東華漢學》第 19 期(花蓮:東華大學,2014 年 6 月),頁247。
賴芳伶: 〈海外學人專訪——陳慶浩博士的紅學研究〉,《東華漢學》第 8 期(花蓮:東華大學,2008 年 12 月),頁255-277。
駱水玉: 〈桃花流水窅然去--〈灌園叟晚逢仙女〉、〈盧太學詩酒傲王侯〉中的花園與園主〉,《中國文學研究》(1996年5月10期),頁151-164。
簡榮聰: 〈臺灣民間「捾絭」淺探〉,《臺灣文獻》(1990年41卷3、4期),頁91-111。
簡榮聰: 〈臺灣民間的捾絭再探〉,《臺灣文獻》(1995年46卷4期),頁63-101。
羅香林: 〈妙峰山與碧霞元君〉,《民俗學論叢》(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9年),頁 1-59。
鐘永傳: 《〈紅樓夢〉的服飾美》,《長沙水電師院學報》(1959 年第1 期),頁88–91。

五 學位論文

方雅玳: 《府城開隆宮拜契與做十六歲儀式之研究》(臺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佩琴: 《說園─從《金瓶梅》到《紅樓夢》》(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王雅儀: 《臨水夫人信仰與故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余佩芳: 《新文類的誕生:八十回本《紅樓夢》的成長編述》(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呂皓渝: 《論《紅樓夢》中花的意涵與作用 》(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2013年)。
汪順平: 《女遊記--論《紅樓夢》的閨閣、海上、詩社》(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林碧慧: 《大觀園隱喻世界──從方所認知角度探索小說的環境映射》(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范佳琪: 《論女媧形象的嬗變:以文獻學為考察中心》(花蓮: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張雅琪: 《《三言》中私人花園的空間意義》 (Spatial Meanings of the Private Garden in San Yan)(新竹: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毓晏: 《奇優:以李漁、曹雪芹為例的明清人物審美新論》(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張銀京: 《「相如文君」劇作藝術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張瀚云: 《閨人的異境──論《金瓶梅》、《紅樓夢》、《鏡花緣》中的花園》(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09年)。
曹紅軍: 《康雍乾三朝中央機構刻印書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梁瑞雅: 《《紅樓夢》的婚與非婚》(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黃郁庭: 《日用與物用:論《紅樓夢》中的《玉匣記》》(桃園: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黃慶聲: 《紅樓夢閱讀倫理及其文藝思想》(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 ,1991年)。
楊利慧: 《女媧的神話與信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4年)。
詹雅雯: 《《紅樓夢》之節慶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14年)。
潘玉薇: 《人物•情•花園:從「才子佳人」到《紅樓夢》》(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鄭芷芸: 《中國花神信仰及其相關傳說》(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鄭素惠: 《《補天石傳奇》研究》(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六月)。
駱水玉: 《四部具有烏扥邦視境的清代小說─《水滸後傳》、《希夷夢》、《紅樓夢》《鏡花緣》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8年)。
鍾明玉: 《紅樓夢飲食情境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蘇柔雯: 《七夕節的由來及其節俗研究—兼論臺俗十六歲成年禮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蘇惠玲: 《紅樓夢中婦女服飾與藉以刻劃角色的效應-以王熙鳳、薛寶釵、林黛玉為中心的比較研究》(新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六 外文著作

王瑾(Jing Wang),The Story of Stone: Intertextuality, Ancient Chinese Stone Lore, and the Stone Symbolism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Water Margin," and “Journey to the West." In book series “Contemporary Interventions” (ed. Fredric Jameson and Stanley Fish).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2. [Second printing, 2000]

七 演講稿

康來新: 〈天生有眼:論『通靈寶玉』的科技想像及其真/假辯證〉(政治大學「中國古典文藝思潮研讀會」(簡稱【百年論學】)第六十三次研讀會)2011年6月11日。
康來新: 〈東華‧實錄‧通靈玉:紅樓夢的一種讀法〉,東華大學演講。2014年10月20日。http://ndhudcll.blogspot.tw/2014/10/blog-post_27.htmlhttp://ndhudcll.blogspot.tw/2014/10/blog-post_27.html
蒲安迪: 〈從金瓶梅談起——花園鞦韆架的形象與物質文化〉,「漢學視野中的文學藝術與物質文化」臺北學術系列沙龍之二,「從金瓶梅到聊齋誌異中的物質文化」,2010 年1 月19 日。

八 工具書

一粟編: 《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一粟編: 《紅樓夢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1964年版)。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華東卷》上中下三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
方永烈: 《潮汕民俗大觀》(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第一輯第十九冊。
石昌渝: 《中國古代小說總目》(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章潛龍修,楊世澤纂:《南澳縣誌》,民國三十六年(1947)稿本,《中國地方誌集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陳從周、蔣啟霆選編,趙厚均注釋:《園綜》上下冊(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從周主編:《中國園林鑑賞辭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植、張公弛選注:《中國歷代名園記選注》(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
陳慶浩編著:《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程國政編注:《中國古代建築文獻集要.陸:清代.上冊》(北京:同濟大學出版社,2014年)。
馮其庸、李希凡主編:《紅樓夢大辭典》增訂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寧稼雨: 《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趙雪倩編注、劉偉配圖:《中國歷代園林圖文精選》(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年)。
潘富俊: 《紅樓夢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年)。
濮文起主編:《中國民間秘密宗教辭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年)。

九 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hanji.sinica.edu.tw/
中國文學網之「百年紅樓夢」:http://tinyurl.com/lve4lhm。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
紅樓網:tinyurl.com/m6eguzo
國學導航:http://www.guoxue123.cn/
陳林:〈《紅樓夢》裡的道教符咒—淺談作者曹頫對《張天師祛病符法》的改造及用意〉2009年5月6日,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c11510100cy6j.html
善書寶卷數位典藏計畫:《玉匣記通書廣集〉,世界宗教博物館:http://digitalarchives.tw/site_detail.jsp?id=5429
開放文學,朱邦復工作室: http://open-lit.com/list.php
搜韵:http://sou-yun.com/index.aspx
漢代石刻畫象拓本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http://rub.ihp.sinica.edu.tw/~hanrelief/h/
漢代墓葬與文化,國科會數位典藏先導計畫,中央研究院製作:http://proj1.sinica.edu.tw/~hantomb/index3.html
網路展書讀之「紅樓夢網路教學研究資料中心」,元智大學: http://cls.hs.yzu.edu.tw/hlm/home.HTM
蔣竹山史學理論與方法-新文化史部落格-新浪部落:http://blog.sina.com.tw/ginsen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