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此曾在系列-影像在彩墨上的應用與創作探索
作者:王明仁
作者(外文):Wang, Ming-Re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指導教授:林昌德
莊連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知面刺點挪用擬象老照片studiumpunctumappropriationsimulacraantique photograph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
藝術是一種獨特感覺的記錄,表達出一種感覺、一種氛圍。透過對生活的敏感和獨特感受,去體驗現實世界的豐富多彩,透過學理和美學思想深入分析,探索表現題材的思想意涵,從議題的形塑到內容的規劃,終至創作的完成,是創作者在審視自我與相關環境條件對話之後的具體實踐。本創作研究擬定「此曾在」為探討的主題,從父親蒐集的老照片出發並以圖像作為介面,揭示影像和記憶透過時間作用產生的意義,做為水墨創作探究的觀點,冀望以構築嚴謹的創作試驗,激發自我創作能量以獲取經驗,並透過對於思想根源的審酌,完整建構創作歷程的論述與成果的展現。
本論文撰寫的內容,主要架構包括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此曾在〉系列之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影像的敘事以及紀念功能和視覺記憶。第三章 :〈此曾在〉系列的核心,是影像的記憶重構和歷史召喚,包含影像被解讀、誤讀、挪用及擬像等等。第四章:說明東方繪畫裡西方觀念的帶入及自身創作思維的對應。第五章:解析作品風格作為繪畫表現的探討,從肖像寫生到影像的擬真,攝影式繪畫的落實操作。第六章:關於〈此曾在〉系列的創作模式,題材概念的解讀,影像感的墨痕模擬和實地應用。第七章:整體創作作品解析,是創作意念與詮釋手法的實作。第八章:為本論文的結論,針對本創作研究提出綜合性的心得結語,以及展望對未來創作發展的可能性。
Art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unique feelings of the artists, who, on one hand, experience the rich and diverse reality with a sensitive mind and a unique taste and, on the other hand, seek philosophical meaning for their subject matters through theory and aesthetics. From shaping the theme to planning for its content to finishing the creation, art is a practice after the artists look into themselves and interact with their surroundings. This creative study of the things “That Has Been” starts from the antique photograph collection of the author’s father. The author aims to illustrate how time affects images and visual memories and gives them new mea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k wash painting, while also seeking to inspire his own creative energy through a strictly constructed experiment. The author attempts to probe into the roots of his concepts to produce a comprehensive discourse over the creative process and the results.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 to eight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purpose and scope of the study. Chapter 2 starts the dissertation from the narrative and memorial functions of images and visual memories. Chapter 3 defines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That-Has-Been” series as mnemonic reconstruction of images and visual evocation of history, which involve images being interpreted, misinterpreted, appropriated and imitated. Chapter 4 describes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oncepts into eastern painting and how the author responds to them with his own view of art. Chapter 5 analyzes the series as a practice of photorealistic painting ranging from portraits to simulacra of imagery. Chapter 6 explains the subjects of the series as well as the methods adopted in its creation,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ink stain to create photographic simulations. Chapter 7 provides an overall analysis, including the idea for the series as a whole and its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Chapter 8 concludes the study and discusses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future creations.
中文文獻部分

1.大衛.貝特(2012),《攝影的關鍵思維》,台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中國攝影學會編(1955),《攝影藝術論集》台北:中國攝影學會印行
3.王雅倫(2000),《光與電: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色與實踐(1880-2001》。台北市。美學書房。
4.王耀庭(2007),《新世界-郎世寧與清宮西洋風》,國立故宮博物院。new window
5.王伯敏(1998),《中國美術通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6.石濤,《畫語錄》第一卷。
7.史帝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朱元鴻等譯(1994)(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後 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出版社。
8.史風準(2007),《安海姆美學思想研究》,山東:山東大學。
9.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
10.伊莉莎白.E.古費(2010) ,《回潮-復古的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
11.李昱宏(2008),《冷靜的暗房》,台北市:書林出版社。
12.李潤生(2006),《多視角美術賞析-中西名作解讀教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2011),《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市。臉譜出版。
13.李小山(1985),《當代中國畫之我見》,江蘇:江蘇畫刊。
14.李昱宏(2010),《霧中的風景》,。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15.李可染(1985),《李可染畫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6.李潤生(2001) ,《多視角美術賞析-中西名作解讀教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17.林茨、王瑞(2011),《攝影藝術論》,北京:三聯書店。
18.林宏璋(2005),《後當代藝術徵候:書寫於在地之上》,台北:典藏藝術。
19.沈子丞(1984),《歷代論畫名著彙編》,臺北,世界書局。
20.杉本博司(2010),《直到長出青苔》,新北市:大家出版社。
21.杉本博司(2010),黃亞紀譯,《直到長出青苔》,新北市:大家出版社。
22.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1998),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出版社。
23.陳傳興(2009),《銀鹽熱》,台北:行人出版社。
24.陳傳席(2004),《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市,三民書局出版社。
25.阿泰瑞.貝瑞德原著,(2008),陳敬寶譯,《攝影評論學-影像解讀導論》,台北:影像視覺藝術事業有限公司。
26.班雅明(1998),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
27.季桂保(2002),《布希亞》台北市:生智出版社。
28.徐希燕(2001),《墨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9.馬丁.蓋佛特,王燕飛譯(2013),《更大的信息-戴維.霍克尼談藝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30.朗.伯內特,趙毅、李有光、邱國紅、孫慧英譯(2008),《視覺文化-圖像、媒介與想像力》,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
31.荀况,《荀子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32.郎紹君(2001),《守護與拓進-20世紀中國畫研究》,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33.詹姆斯-埃金斯(2009),《西方美術史學中的中國山水畫(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s Western Art History) 》,香港:Hong Kong University
34.殷雄(2006),《現代具象語言》,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35.鮑昆(2009),《觀看。再觀看》,北京:中華文聯出版社。
14.陳永國(2009),《視覺文化研究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3.陳傳席(2003),《徐悲鴻》,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6.陳傳興(2009),《銀鹽熱》,台北:行人出版社。
18.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陳品秀譯(2011),《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市:臉譜出版。
19.黃翰荻(1988) ,《台灣攝影隅照》,台北市:元尊文化。
20.郭力昕(1998) ,《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台北市:元尊文化。
21.鍾孺乾(2004) ,《繪畫跡象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2.劉國松(2012) ,《藝術的叛逆 叛逆的藝術》,楊渡主編。臺北市:南方家園文化。
23.羅蘭.巴特(1995) ,《明室-攝影札記》,許琦玲譯,台灣攝影工作室。
24.蘇珊松答(2010) ,《論攝影》,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25.劉悅笛(2008) ,《視覺美學史:從前現代、現代到後現代》,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31.泰瑞.貝瑞德(2008),陳敬寶譯,《攝影評論學》,台北市:影像視覺藝術事業有限公司。
32.傑瑞,貝傑(2012),施昀佑、黃一凱譯,《攝影的精神》,新北市:大家出版。
33.蔣建兵(2010),《貝爾納•弗孔》,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
34.袁潔(2013),《光的喜劇-有關攝影的想像》,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37.蘇珊松答,艾紅華、毛建雄譯(1999),《論攝影》,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
39.彼得‧伯克,楊豫譯(2008),《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0.約翰.史都瑞(2003),李根芳、周素鳳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出版社。
45.夏洛蒂.科頓,張世倫譯(2011),《這就是當代攝影》,台北市:大家出版社。
47.羅蘭巴特,蕭永盛譯(1995),《明室‧ 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
48.雅克.德里達著,汪家堂譯(2005),《論文字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49.曾艷兵(1996),《東方後現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0.愛德華‧路希•史密斯,封一函譯(2002),《超級寫實主義》,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51.陳傳席(2004),《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市,三民書局出版社。
52.俞劍華(1986),《中國畫論類編》上卷,人民美術出版社。
53.俞劍華(1986),《中國畫論類編》下卷,人民美術出版社。
54.喬治.斯當東(1963)《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葉篤義譯,北京,商務印書局。
55.《續修四庫全書》(2002)子部.藝術類,第 1082 冊:胡氏書畫考
三種,卷上焦秉貞條,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56.顧錚(2012) ,《世界攝影史》,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
57.劉瑞琪(2012),《近代肖像意義的論辯》,台北:遠流出版社。
58.劉曦林(1995):〈蔣兆和〉,《中國巨匠美術週刊》,第十九期,台北,錦繡。
59.劉曦林(2003),《中國名畫家全集-蔣兆和》,河北教育出版社。
60.徐漣(2006),《中國當代藝術家談藝錄-田黎明》,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61.惲向〈跋山水冊〉,鎮江市博物館藏,《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六冊。
62.《中國古代畫論選》下 (2007),湖南美術出版社。
63.《中國書畫全書》(1992),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64.《知不足齋叢書》(1966),臺北:藝文出版社。
65.清,華琳,《南宗抉秘》。
66.Edgar Morin(2012),《大明星-慾望、迷戀、現代神話》,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67.Ralph, Mayer,貓頭鷹翻譯小組譯。(2005),《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68.Peter Burke (2008),《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9. Steven Connor,唐維敏譯(1999),《後現代文化導論》,台北:五南書局。
70.Monique Sicard(2005),《視覺工廠-圖像誕生的關鍵故事》,台北市:邊城出版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外文文獻部分
1.Lynn Gumpert. Christian Boltanski, Paris, Abbeville Press Inc, 1994.
 Roland Barthes. Camera Lucida, trans. Richard Howard. Hill and Wang,                                                                    2.A division of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New York, 1981.
 Mora, Gilles (1998) PhotoSPEAK:A Guide to the Ideas, Movements, and     
3.Techniques of Photography 1839 to the Present, N.Y., London, Paris: Abbeville Press
Mora, Gilles (1998) PhotoSPEAK:A Guide to the Ideas, Movements, and Techniques of Photography 1839 to the Present, N.Y., London, Paris: Abbeville Press
4.John Grierson,5. Charles Baudelaire,< The Modern Public and Photography > in Classic Essays on Photography,A Trachtenberg,ed(New Haven:Leete’s Island Books,1980
6. Jacqueline Rose,’The Imaginary’,Sexuality in the Field of Vision(London:Verso,1986)especially

(三)期刊論文與網路文獻部分
1.徐榮崇,<集體記憶與社會資本—談加拿大臺灣移民的居住地選擇與思維>,人口學刊new window
第37期,2008年 12月出版。.
2.黃朝政,《傳統中國肖像畫與西洋繪畫-早期影響-(中)》,書畫藝術學刊第十二期,頁324。
3.樂黛雲,<文化差異與文化誤讀>,北京:《中國文化研究》,1994年第2期,18頁。
4.孫中田,<文學解讀與誤讀現象>.江蘇省:《文藝爭鳴》,1995年第四期,41頁。
5.王明仁,<解析郎世寧之繪畫藝術>取自《歷史文物月刊》,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第二十四卷第三期.NO.248,2014年new window
6.王敏,<解構主義誤讀理論研究>,湖南省:《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2013年,158-162頁。
7.陳傳席〈談改變中國畫形態的五大理論〉,刊《中國繪畫理論史》之「後記」,439 頁。
8.中國攝影博物館,<中國古代對攝影光學的貢獻>, 2006-12-15刊登, 9.http://www.hawh.cn/big5/tp/2006-12/15/content_98978.htm , 瀏覽日期︰2014-5-20
10.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4%B8%8B%E4%B8%80%E5%AE%B6,2013/11/15瀏覽。
11.易英,《論藝術創作中的照片與挪用》,雅昌藝術網,取自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122/n561796_2.html,2014年2月1日瀏覽。
12.姚璐,<大衛‧ 霍克尼 为摄影拼貼藝術著魔>, http://fotomen.cn/2012/03/david/ ,2013/11/20瀏覽
13.http://baike.baidu.com/view/145852.htm,2013/11/20瀏覽
14閻凱<畫意攝影:照片+畫作>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to/2010-06/30/c_12282354.htm 2013/9/10瀏覽
15.MBAhttp://wiki.mbalib.com/zh- tw/%E6%8A%80%E6%9C%AF%E8%BD%AC%E7%A7%BB2013/9/10瀏覽
16.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5%A7%E7%9B%B8%E6%9C%BA 2013/9/5瀏覽
17.法新社, 2009-3-12 電http://boylondon.pixnet.net/blog/post/46801290%E5%B0%88%E5%AE%B6%EF%BC%9A%E6%96%87%E8%97%9D%E5%BE%A9%E8%88%88%E7%95%AB%E5%AE%B6%E5%8D%A1%E6%8B%89%E7%93%A6%E5%96%AC%E4%BB%A5%E3%80%8C%E7%85%A7%E7%9B%B8%E3%80%8D%E4%BD%9C%E7%95%AB 2013/9/5瀏覽
18.郎紹君,<都市水墨及其現代經驗>,來源http://arts.tom.com/look1/ysxw/cul_ytxw_zlzz_shuimo1_4_1.htm。 2014年7月15日閱覽。
19.Jonathan Jason,‚Vermeer and The Camera Obscura‛, Essential Vermeer, 2001-2008,http://www.essentialvermeer.com/camera_obscura/co_one.html 2013/9/28 瀏覽
20. <攝影技術第一人卡拉瓦喬:天使"燒"上畫布> ,廣州日報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9-03/16/content_11017678.htm, 2013/8/8瀏覽
21.中國攝影博物館,<中國古代對攝影光學的貢獻>, 2006/12/15刊登, http://www.hawh.cn/big5/tp/2006-12/15/content_98978.htm  2013/9/11瀏覽
22.Jonathan Jason,‚Vermeer and The Camera Obscura‛, Essential Vermeer, 2001-2008,
http://www.essentialvermeer.com/camera_obscura/co_one.html 2013/9/11瀏覽
23.Pin-up girl,美麗懷舊的畫報女郎,中文版見 http://www.sarahbeautifullife.com/2012/06/pin-up-girl.html ,英文版見 http://www.arthistoryarchive.com/arthistory/pinupart/ 2014年9月28日瀏覽。
24.參考自<從攝影與繪畫相互影響淺談繪畫攝影的產生>,99藝術專欄, http://news.99ys.com/20130409/article--130409--124717_1.shtml,2014年2月2日瀏覽。
25.嚴敏,<我們究竟怎樣看待明星>,取自 http://big5.qstheory.cn/wz/jiangt/201102/t20110212_67797.htm ,2014年2月16日瀏覽。
26.蔣奇谷,2010,<作為當代藝術的中國畫>,中國藝術批評家網
27.鄭勝華為筆者展覽<即逝的美好時刻>:<隱沒(影-墨)術>一文,2012年。
28.陳詠中,《家族編織-陳詠中創作論述,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
29.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km.moc.gov.tw/myphoto/gallery1.asp?categoryid=1 ,2014年9 月3日瀏覽。
30.弗立克美術圖書館官網31.http://collections.frick.org/media/view/Objects/105/984?t:state:flow=12704216-6d89-4be1-b963- ed465b02897e,2014年9月3日閱
32.http://www.lemondeduvoyage.com/le-monde-du-voyage.en/hermes/kelly-hermes.htm, 2014年8月5日閱覽
33.《去年在馬倫巴》:完全以形式代替內容的現代主義電影一文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8416,2014年9月25日瀏覽。
34.碧提宮的介紹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D%BC%E6%8F%90%E5%AE%AB ,2014年9月25日瀏覽
38. 莊伯和,<民間肖像畫漫談>取自《美育月刊》99期,1998年出版,頁31-32
39 郭靜云,〈肖像定義與其範圍輪廓〉,《位格和個人概念在中國與西方》輔仁大學華裔學志叢書《Monumenta Serica》,2006,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頁605-65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