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集體記憶看北投公園文化地景的變遷
書刊名:北市教大社教學報
作者:温采婕
出版日期:2012
卷期:11
頁次:頁75-95
主題關鍵詞:北投公園集體記憶文化地景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96
  • 點閱點閱:94
期刊論文
1.王海玲、莫琪(2008)。淺析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2,37-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素馨、劉子綺、侯錦雄(20110300)。泰安村文化景觀保存的地方實踐。都市與計劃,38(1),47-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嘉穗(20100300)。出版、地方與文化想像:魔戒故事的媒介空間與文化地景。思與言,48(1),103-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哲強(20080600)。鄉村地景轉變初探--以澎湖石滬為例。硓{石古}石,51,96-1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凱鈞(20100700)。《水滸傳》梁山泊文化景觀析論。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8,77-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華(19990900)。集體記憶與社區歷史的建構--對北港、西螺、大廍村、虎尾全國文藝季活動的探討。臺灣風物,49(3),127-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許靜波(2007)。論文化景觀的特性。地理環境研究,4,73-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單霽翔(2008)。實現文化景觀遺產保護理念的進步。北京規劃建設,5,116-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喻學才、王健民(2008)。世界文化遺產定義的新界定。華中建築,26(1),20-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葉韻翠(2009)。1960年代以來新加坡文化地景的轉變:以華人聚落地景為中心。地理研究,51,67-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廖本全、李承嘉(20030500)。「存在空間」的詮釋:傳統空間規劃的一個省察。臺灣土地研究,6(1),83-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趙建雄(20000600)。地景﹖抑或文化景觀﹖!。地景保育通訊,12,8-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子綺、李素馨、侯錦雄(20110400)。式微文化地景的再活化--泰安村舊鐵道的空間意涵。地理學報,61,147-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薛亞利(2010)。慶典:集體記憶和社會認同。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3-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何立德(20090700)。地景多樣性與地景保育。科學發展月刊,439,22-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光中(20090700)。文化地景與社區發展。科學發展月刊,439,38-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曉薇(20080900)。文化景觀保存與城鄉發展之研究--以英國世界文化遺產巴那文工業地景為例。都市與計劃,35(3),205-2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胡正光(20070600)。從柏格森到阿布瓦希:論集體記憶的本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1,147-2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蜀蕙(20070700)。現實經驗與文本經驗的真實--由歐陽修、蘇軾作品探究北宋地誌書寫與閱讀。東華人文學報,11,85-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翁安雄(19990900)。傳說、歷史與集體記憶:文化史的側寫--從澎湖七美故事及其地名談起。臺灣風物,49(3),95-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明珂(19940900)。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3),119-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19970500)。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2,83-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秀端(20081200)。政治權力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報紙之報導來看對二二八的詮釋。臺灣民主季刊,5(4),129-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明珂(19931100)。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6-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明珂(19960900)。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47-1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蕭阿勤(19970300)。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1),247-2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鄭文惠(20090600)。公共園林與人文建構:明代中期虎丘地景的文化書寫。政大中文學報,11,127-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Coser, Lewis A.、邱澎生(19931100)。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91,20-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徐榮崇(20081200)。集體記憶與社會資本--談加拿大臺灣移民的居住地選擇與思維。人口學刊,37,115-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雅文(2006)。「我們是西螺」一齣集體記憶爭奪的戲碼--對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慶的探討(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眉羚(1999)。台北市城中市場街區地景變遷與族群消費記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怡心(2003)。台中縣清水鎮大楊油庫的集體記憶及其社會意函之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宇雲(2003)。震災、集體記憶與重建:以東勢匠寮巷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蕾蕾(2004)。地理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海勝、唐代劍(2006)。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erriam, Sharan B.、Tisdell, Elizabeth J.、顏寧(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Marshall, Catherine、Rossman, Gretchen B.、李政賢(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resswell, Tim、徐苔玲、玉志弘(2008)。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Crang, Mike、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2006)。文化地理學。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鑫(19970000)。地景保育。臺北:明文。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康旻杰(2002)。台北文化地景整體規劃與調査先期研究總結報告書,http://rdnet.taipei.gov.tw/xDCM/TPE_user/search_result_detail_research.jsp?dtdid=0000000014&DBType=l&xml_status=&concount=l&condition0=%E5%8F%B0%E5%8C%97%E6%96%87%E5%8C%96%E5%9C%B0%E6%99%AF%E6%95%B4%E9%AB%94%E8%A6%8F%E5%8A%83%E8%88%87%E8%AA%BF%E6%9F%A5%E5%85%88%E6%9C%9F%E7%A0%94%E7%A9%B6%E7%B8%BD%E7%B5%90%E5%A0%Bl%E5%91%8A%E6%9B%B8&contype0=22_PTI&linktype0=l&searchtype=0&pagecount=10&xml_id=0000012289。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欽賢(2002)。新北投基點要覽。台灣的古地圖「日治時期」。台北:遠足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