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菲律賓咱人話(Lán-lâng-uē)研究
作者:蔡惠名
作者(外文):Tsai, Hui-Mi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賀安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菲律賓咱人話閩南語社會語言學語言保存PhilippinesLán-lâng-uēHokkien languageSociolinguisticsLanguage preserv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咱人話(Lán-lâng-uē)是閩南語的一支,也是菲律賓華人以「咱人家己所講的話」而命名之。西元1575年即有傳教士以咱人話編寫傳教手冊,至今已有440年的歷史,但華人的歸屬問題直到1973年《新國籍法》才確立身分得以解決,而咱人話也隨著華人的入籍成為菲律賓的少數語言之一。
本文分作二大語言面向作探討:
其一為了解咱人話的語音現況及其樣貌,進而進行傳統語言學及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發現咱人話不僅僅在語音系統已與原鄉的晉江話有所差異,而其獨特性更顯露在語言接觸後的詞彙表現上。再進行大規模問卷訪問,探討菲律賓華人目前的語言使用現況,發現中、老年層對咱人話仍有高度的認同,青年層已出現功能性的語言轉移現象,學生族群則幾近完成語言轉移。
其二為了解咱人話在過去的歷史所面臨的困境及咱人話語言保存的可行性,首先以文獻梳理的方式說明過去百年來生存不易的咱人話,再以語言保存的角度進行探討,認為自1973年後咱人話必須重新定位,並納入《特殊語言(含母語)保障條款》期望以增益式的雙語教育取代現行華校教育的「拼接式教學」,達到語言保存的確實功效。
語言即是身分的表徵,即使咱人話沒有受到任何的法令保護,也能傳承至今。若能進入教育體制,以更適切的方式傳承咱人話,對咱人話的語言活力則絕對有極大的助力。
Philippine Hokkien language is a variation of the Chinese Hokkien dialect of the Min Nan language as spoken by ethnic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 who refer to their dialect as Lán-lâng-uē, or ‘our people’s language’. The first written records date back to 1575 when missionaries produced evangelizing materials, giving the dialect a documented history of 440 years. However, the ethnic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 did not gain recognition until 1973 with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New Nationality Law, which resolved their established status and recognized Philippine Hokkien as one of the country’s minority languages.
This paper explores two dimensions of this dialect:
First, to understand the phonology of Philippine Hokkien, we conducted traditional linguistic and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We found that the phonology of Philippine Hokkien shows some differences with the phonology of the dialect of Jinjiang, its place of origin, but also that after contact with surrounding languages, its vocabulary has become its most distinguishing feature. A large-scal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current language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It was noticed that functional language transfer has almost already emerged in the young generation, and language transfer has already been completed in the student community.
Second, to understand the troubles that Philippine Hokkien has faced through history and assess the feasibility of preserving the dialect, we first did a literature review to clarify the troubled past of the dialect, and we conducted an exploration from a language preservation perspective. I think that the position of Philippine Hokkien in the post-1973 situation must be redefined, and must be included in the Regulation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Special Languages Including First Languages, in order to replace the fragmented teaching model of Chinese community schools by th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of public schools, for the purpose of effective preservation.
The ethnic Chinese of the Philippines have a high level of support for Philippine Hokkien, as they feel the dialect represents their identity, which is the very reason the dialect has been able to survive to date without any legal protection. However, incorporation into the education system would be a more appropriate way to pass on the legacy, and it would be instrumental in enhancing the vitality of Philippine Hokkien.
一、英文文獻
Cannon, Garland 1988,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 American Speech 63/1:3-33.
Chambers, J. K. & Peter, Trudgill (Eds.) (1998) Dialect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Chan-Yap, Gloria (1980) Hokkien Chinese borrowings in Tagalog,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oulmas, Florian (1997). (Ed.) 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Oxford: Blackwell.
D.R SarDesai著、蔡百銓譯,2001,《東南亞史(上)》(Southeast Asia Past and Present),台北:麥田出版社。
E. Arsenio Manuel(1948),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Tagalog Language,Manila: Filipiniana Publications.
García, Ofelia. 1992. Societal Multilingualism in a Multicultural World in Transition,” in Heidi Byren, ed. Language for a Multicultural World in Transition, pp. 1-27. Lincolnwood, Ill.: National Textbook Co.
Garland cannon(1988)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USA:American Speech No.1
Peter Kang,2013年,〈On the Romanization Archives of Lán-lâng Language Collected in Leiden University〉,Journal of Taiwanese Vernacular. 5(1), pp.98-108。
Rodriguez, Manel Ollei,2004年,〈菲律賓在東亞的影響(1565∼1593)〉,澳門:《文化雜誌》52期,頁9-24。
Teresita Ang See,1997,The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 problems &Perspectives II,, Manila: Kaisa para sa kaunlaran.
Teixeira, Victor Gomes,2004年,〈16-17世紀從菲律賓前往東南亞葡佔領地的傳教團〉,澳門:《文化雜誌》52期,頁25-35。
Trigoso, Maria,1992年,〈對澳門語言政策的反思〉,澳門:《澳門政府雜誌》16期,頁617-622。
Agoncillo, Teodoro A.著,吳文煥譯,1996年,《菲律濱簡史》,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Scollon, Ran /Scollon, S.W.著、呂奕欣譯,2005,《實體世界的語言》,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Jensen Khin Khin, Myint著;吳文煥譯,1991年,《美統時期的菲律濱華人(1898-1946)》,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世界日報》。
Victoria Fromkin‧Robert Rodman‧Nina Hyams著;黃宣範譯,2006,《語言學新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第1版第4刷。

二、中文文獻
丁元亨,2002,《歐洲整合與歐盟語言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
方豪,1959,〈明末菲律賓華僑採用之聖經經文與譯名〉,新加坡:《新鐸聲》第26期,頁75-80。
───1967,〈明萬曆間馬尼拉刊印之漢文書籍〉,台北:《現代學苑》4卷8期,頁1-4。
───1973,〈明末馬尼拉華僑教會之特殊用語與習俗〉,台北:《現代學苑》10卷5期,頁1-17。
方真真,2006,《明末清初臺灣與馬尼拉的帆船貿易》,台北:稻香出版社。
────2012,《華人與呂宋貿易(1657-1687):史料分析與譯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方欣欣,2008,《語言接觸三段兩合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建設、張乾荔,1994,《泉州方言與文化(上)(下)》,廈門:鷺江出版社。
王思韻,2014,〈李清泉與菲西文簿記法案〉,福建:《福建僑報》6月13日,頁7。
王桂蘭,2010,〈台北縣淡水鎮閩南語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東芹,2011,〈菲律賓華文報業的歷史、現狀與前景分析〉,北京:《世界民族》1期,頁51-61。
江寶釵、蔡素娟、顏尚文,2005,《嘉義市志》卷八《語言文學志》,嘉義市政府。
何蕙瑛,1979,〈東南亞華僑國籍問題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大安,2007,〈語言活力通說〉,收錄於《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頁1-6,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李天錫,2009,〈試析菲律賓華僑華人的媽祖信仰〉,台北:《宗教哲學》47期,頁115-123。
李壬癸,2010,《珍惜台灣南島語言》,台北:前衛出版社。
李恩涵,2003,《東南亞華人史》,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
李毓中,2002,〈《印地亞法典》中的生理人:試論西班牙統治菲律賓出期有關華人的法律規範〉,收錄於朱德蘭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327-380。
────2003,《菲律賓簡史》,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2005,〈虛名不義之戰:菲律賓獨立運動與美西戰爭〉,台北:《歷史月刊》207期,頁63-70。
────2006,〈遙遠廣大的海外領土:西班牙殖民地管理體系的建構與確立〉,台北:《歷史月刊》第225期,頁28-34。
李如龍主編,2000,《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2003,《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宇明,2010,《中國語言規劃續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文煥,1989,〈美統對菲華社會的影響〉,收錄於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
《融合-菲律賓華人(一)》,頁247-252,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吳文煥編,2000,《華人的文化適應和文化改造》,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一九九八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馬尼拉:菲律濱華裔青年聯合會。
吳文煥、王培元,2002,《紀念排華法一百週年(附華工血淚小說《苦社會》)》,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投石,1989,〈華文作為華族的語文〉,收錄於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
《融合-菲律賓華人(一)》,頁191-192,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1989,〈嚴重脫離實際的華文教育〉,收錄於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
《融合-菲律賓華人(一)》,頁193-195,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辛廣偉,2010,《世界華文出版業》,台北:遠流出版社。
8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2,《語言權利法典》,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張學謙,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振民,1976,〈菲律濱華人文化的持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2期,頁119-206。
施華謹譯,2001,《塑造菲律濱的一百項事件》,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施雪琴,2007,《菲律賓天主教研究:天主教在菲律賓的殖民擴張與文化調適(1565-1898)》,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周蔚譯,2001,D. Crystal著,《語言的死亡》,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周澤南,2006,《馬來西亞語言規劃之研究-單語政策與弱勢語族訴求之衝突》,台北: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南京,2007,《菲律賓與菲華社會》,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周長楫;周清海,2000,《新加坡閩南話概況》,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周凱琴,2010,〈馬來西亞漢語和馬來語借詞相互滲透之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雙學位碩士(研究)畢業論文。
林再復,1984初版;1996再版,《閩南人》,台北:林再復個人出版。
洪惟仁,1995,《台灣語言危機》,初版二刷,台北:前衛出版社。
洪玉華,1990,〈菲律賓華人─ 是資產或是負擔〉,收錄於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融合-菲律賓華人(一)》,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2002,〈菲華社團概述〉,收錄於《2002全球客家文化會議研討會》,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洪玉華編,1992,《華人移民暨施振民教授紀念文集》,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聯合拉剎大學中國研究出版。
林忠強、陳慶地、莊國土、聶德寧,2006,《東南亞的福建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林燾、王理嘉,2008,《語音學教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6刷。
卓正明編,1996,《泉州市華僑志》,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姚亞平,2006,《中國語言規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范啟華,2008,〈教育菲化案及其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影響〉,福建: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安順,2009,《音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第2版第7次印刷。
凌林煌,1992,〈析論清季美國排華運動的原因(1850-1911)〉,宜蘭:《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4期,頁247-274。
徐大明,2006《語言變異與變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1997,《當代社會語言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2005,《泉州市志 第五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許壬馨,1998,〈菲律賓早期的唐人街--八連(Parian)的商業活動及其沿革1582-1860〉,南投:《暨南史學》1期,頁43-61。
許銘裕,2012,〈臺灣閩南語與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區Catalan語發展脈絡比較〉,台北:《比較教育》72期,頁93-121。
張維邦,1996,〈魁北克「民族主義」與法語為官方語言的制訂─兼論加拿大聯邦政府雙語與多元文化政策的確立〉,收錄於施正鋒主編《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頁187-213。
張嘉星,2006,〈傳教士與閩南方言辭書〉,福建:《文獻季刊》1期,頁183-188。
張詠涵,2009,〈菲律賓的華人政策(1946-1986) 〉,台北: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彬村,2002,〈美洲白銀與婦女貞潔:1603年馬尼拉大屠殺的前因與後果〉,收錄於朱德蘭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295-326。
張興權,2012,《接觸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屏生,2007A,《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一・論述篇》,台南:開朗雜誌。
────2007B,《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二・語料篇 高雄閩南語語彙集》,台南:開朗雜誌。
────2007C,《臺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三、冊四・語料篇二・臺灣漢語方言詞彙對照表》,台南:開朗雜誌。
張學謙,1999,〈語言景觀與語言保存規劃〉,台東:《臺東師院學報》10期,頁155-171。
────2002,〈Aotearoa/紐西蘭的語言規劃〉,收錄於施正鋒2002年編《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7,〈邁向多元化的台灣國家語言政策─從語言歧視到語言人權〉收錄於《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頁177-197,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2011,《語言復振的理念與實務:家庭、社區與學校的協作》,台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章石芳,2011,〈族群文化認同視野下菲律賓華族移民母語教育發展及其方略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論文。
麥留芳,1985,《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 (Dialect Group Identity)》,台北:中央研究院民俗研究所。
雲惟利,2004,《一種方言在兩地三代間的變異:文昌話和漳州話在本土與海外的時地差異》,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黃謙纂輯,1831,《增補彙音妙悟》,「清道光辛卯年間孟春重鐫」、「桐城黃澹川鑒定」的版本。
黃龍泉,2014,〈十九世紀咱人話ê動植物構詞文化意涵-以《荷華文語類參》、《廈荷詞典》收錄ê語詞為例〉,台南:《台語研究》6卷1期,頁86-105。
黃宣範,200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新版4刷,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滋生,1994,〈菲律賓華人的形象〉,收錄於《東南亞研究》1期,頁39-42,廣東:暨南大學出版。
曾少聰,1998,《東洋航路移民─明清海洋移民台灣與菲律賓的比較研究》,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
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1997,《融合-菲律賓華人(二)》,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莊國土主編,2003,《二戰以後東南亞華族社會地位的變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莊國土、劉文正,2009,《東亞華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華商網絡、移民與一體化趨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莊文成,1995,〈菲華報業現況〉,收錄於《海外華人研究》3期,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頁277-282。
鄒嘉彥、游汝傑編著,2007,《社會語言學教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建成主編,1986,《菲律賓的華僑》(南洋研究史料叢刊第二十三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楊允言,2014,《台語文語料處理kah線頂資源研究》,台南:亞細亞國際出版社。
楊啟光,2009,〈印尼語閩南話借詞及其研究的文化語言學思考〉,收錄於《首屆海外漢語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
楊秀芳,2000,《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第1版第4刷。
楊聰榮,2001,〈菲律賓獨立革命與西美戰爭─論東南亞自主歷史史觀下國族歷史論述的成就與侷限〉,台北:《新史學》12卷1期,頁187-232。
閩南基督教會編,1980再版,《聖詩》,馬尼拉:菲律賓中華基督教會。
鄭佩宜,2008,〈十七世紀初以前的中菲貿易與1603年的馬尼拉大屠殺〉,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僑委會,2013,《中華民國僑務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出版。
僑委會,2014,《中華民國僑務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出版。
廖宜瑤、夏誠華、張榮顯,2012,〈菲律賓華文學校之現況與展望〉,桃園:《中原華語文學報》9期,頁99-119。
蔡惠名、王桂蘭,2011,〈菲律賓福建話初步調查成果〉,《海翁台語文教學季刊》,台南:金安文教機構出版,頁46-52。
蔡惠名,2009,《高雄市旗津區閩南語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3,〈「博中秋」在菲律賓、中國及台灣的現況初探〉,台北:《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集刊》第2期,頁417-429。
────2014A,〈菲律賓宿霧ê天主教信仰kap文化〉,《台灣教會公報週刊》,第3262期,頁25。
────2014B,〈「老二哲學?」-以宿霧語、廣東語、台語為例〉,南投:《台灣東南亞學刊》,頁109-131。
────2015,〈菲律賓咱人話ê再定位〉,台南:第七屆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蔡永良,2003,《語言‧教育‧同化;美國印第安語言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蔣為文,2012,〈是「台語」kap「咱人話」,m̄是「閩南話」!〉,台北:台文通訊BONG報219期。
鄧文龍,1999,〈十九世紀美國排華問題析論〉,高雄:《文藻學報》13期,頁25-40。
劉冠楠,2009,〈美治時期《排華法案》在菲律賓的頒布及其實施〉,福建:廈門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葛本儀,2001,《現代漢語詞彙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刷。
董忠司,1999,〈閩南語和畬語的歷史淵源〉,收錄於《第五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頁9-23,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
陳佩修,2003,《馬來西亞簡史》,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初版1刷。
陳玉菁,2011,〈馬尼拉與宿霧華校幼童「閩華共學」的個案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鴻瑜編著,2003,《菲律賓史-東西文明交會的島國》,初版,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陳子彬,1993,〈咱人、番仔、菲律濱人〉,收錄於周南京著、吳文煥編《菲律濱與華人》,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頁159。
陳恒漢,2008,《南洋縱橫-文化接觸與語言教育研究》,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陳隆志,2006,《國際人權法文獻選集與解說》,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苗主編;莊維坤副主編,1994,《晉江市志(下)》,晉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中國上海:三聯書店。
陳松岑,2001,《語言變異研究》,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第1版第2刷。
陳曉錦,2014《東南亞華人社區漢語方言概要》(上、中、下),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
陳原,2001,《語言與語言學論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刷。
潘露莉訪問、林淑慧記錄,1996,〈邵建寅先生訪問記錄〉,收錄於《菲律賓華僑華人訪問記錄》,頁243-25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盧廣誠,2003,《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第1版第3刷。
蕭軒竹,2007,〈十六世紀華舶至馬尼拉及華商市場之形成〉,台北:《政大史粹》13期,頁1-26。
謝秀嵐,1818,《彙集雅俗通十五音》,重修版。
謝國平,1993,〈從語言規畫看雙語教育〉,台北:《教師天地》第67期,頁16-21。
────,2002,《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增訂2版3刷。
──── 2007,〈語言流失與RLS在台灣〉,收錄於《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頁7-18,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魏思齊,2009,〈西方早期(1552-1814)年間漢語學習和研究:若干思考〉,雲林:《漢學研究集刊》8期,頁89-122。
趙啟峰,2011,〈族群、宗教與認同—西班牙殖民時代菲律賓華人社會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趙振祥,2008,〈菲華報刊的發展語菲華社區的建構〉,廈門:《廈門大學學報》2期,頁64-70。
顧長永,2005,《東南亞政治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009,《馬來西亞-獨立五十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013,《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持續與變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葉玉賢,1999,〈語言政策與教育-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比較研究〉,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靈惠基督教會,2005,《靈歌集1》,奎松市:靈惠基督教會。
龔煌城、姚榮松,1993《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一年期---臺灣南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81 年8 月至82 年7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