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乾隆皇帝的寧壽宮
作者:王崇齊
作者(外文):Chong-ci W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傅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乾隆皇帝歸政寧壽宮淳化軒御墨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清代乾隆皇帝曾經宣稱,當乾隆六十年之際,他將會退位,將權力讓渡與新的皇帝。本文的討論主題,就是這一乾隆皇帝的歸政事件。同時,乾隆皇帝也為了他歸政有適當的安居之地,遂重新修建了紫禁城內的寧壽宮,可說是乾隆皇帝歸政計畫中最為重要的工程,因此,本文便以乾隆皇帝構建的寧壽宮為中心,從而討論乾隆皇帝的歸政。論文中除了說明寧壽宮建築實體營建的過程外,還嘗試由收藏這一面相來思考乾隆皇帝的歸政。透過乾隆朝宮廷製作的御墨,可以理解特定品項如何成為寧壽宮特色收藏,甚至進一步成為提昇寧壽宮位階的資源。而經由觀察淳化軒書畫收藏的印記,可推知乾隆皇帝如何以特殊的作為,來對待同為他退位所居之地的收藏,同時,他所展現的特殊作為,還可見他寄寓在其間的長壽祈願。在前述的考察基礎上,便可較為整體地思考寧壽宮的收藏性質。寧壽宮內的書畫器物收藏方式,除了參照宮中舊有的傳統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儲存了豐富的文化象徵資源,當乾隆皇帝因為歸政,而不得不漸漸遠離政治時,這些文化資源,有可能讓乾隆皇帝重新獲取參與國政的合法性。
Emperor Qianlong declared that he would abdicate on his sixtieth year reign.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Emperor Qianlong’s abdication as the focus of study. In order to make a good living space for his retire life, he built the Ningshou Palace (the Palace Tranquil Longevity)in the Forbidden City. I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step to prepare for his retirement. For this dissertation, the Ningshou Palace will be a spatial focus to understand Emperor Qianlong’s abdication. This dissertation not only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Ningshou Palace, but also discuss the collection of artifacts related to his abdication. For example, the ink sticks manufactured during the Qianlong Period was a specific type of item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Ningshou Palace. It serves the function of elevating the status of the Ningshou Palace. Furthermore, the collocation of seals on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works collected in Chunhua Xuan was the other special example of understanding Emperor Qianlong''s abdication. Finally, Emperor Qianlong''s longevity pledge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Ningshou Palace. On the basis of the forgoing investigation, the dissertation could take the quality of Ningshou Palace ‘s collection as a whole. The selection of Ningshou Palace’s collection included the tradition of Qing court and combining diversified cultural resources. When Emperor Qianlong had to retire from his rule, these cultural resources might make him regain the legitimacy of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 affairs.
中文古籍

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藏清宮陳設檔案》,北京:故宮,201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200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
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物建築大系 宮殿》,北京:北京美術攝影,2011。
沈初,《西清筆記》,收於《明清筆記史料叢刊 (二)(清.2)》,北京:中國
書店,2000。
李田秀,《入瀋記》,卷中,收於《燕行錄全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 2輯第10本,頁380-381。
《西清硯譜》,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3本,頁133-623。
沈初,《西清筆記》,收於《明清筆記史料叢刊 (二)(清.2)》(北京:中國書店,2000),頁1-33。
阮元,《石渠隨筆》,台北:廣文,1969。
蘇易簡,《文房四譜》,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3本,頁1-62。
國立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祕殿珠林初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頁248。
______________,《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1988。
______________,《祕殿珠林續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清高宗,《御製詩集》、《御製文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1-1311本。
趙爾巽 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
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卷15,北京:中華書局,2005。
《國朝宫史續編》,,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825冊。
《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1991。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中研院史語所研究所漢籍全文資料庫。
劉錦藻,《皇朝續文獻通考》,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818冊。
程君房,《程氏墨苑》,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14冊,頁1-422。
方于魯,《方氏墨譜》,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14冊,頁423-563。
汪近聖,《汪氏鑑古齋墨藪》,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14冊,頁564-770。
彭元瑞,《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台北:廣文,1968。

近人論著

尹潤生,《墨林史話》,北京:紫禁城,1993二版。
王子林,《在乾隆的星空下:乾隆皇帝的精神境界》,北京:紫禁城,2011。
______,《紫禁城原狀與原創》(上)(下),北京:紫禁城,2007。
______,《明清皇宮陳設》,北京:紫禁城,2011。
王家鵬,《梵華樓》,北京:故宮博物院,2009。
司徒安(Angela Zito),《身體與筆:十八世紀中國作為文本/表演的大祀》,北京:北京大學,2014。
余佩瑾,《乾隆官窯研究:做為聖王的理想意象》,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
文,2011
______,《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
吳十洲《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北京:紫禁城,2010。
李文君,《紫禁城六百楹聯通解》,北京:紫禁城,2006。
施靜菲,《日月光華:清宮畫琺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
段勇,《乾隆的「四美」與「三友」》,北京:紫禁城,2008。
香港藝術館,《頤養謝塵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園》,香港:香港康樂及文化藝術署,2016。
國立故宮博物院,《西清硯譜古硯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
______________,《明四大家特展:沈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
______________,《乾隆的文化大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
______________,《大觀-北宋書畫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
歐立德(Mark C. Elliott),《皇帝亦凡人:世界史中的滿洲皇帝》,新北市:八旗文化,20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乾隆帝》,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4。
羅友枝(Evelyn S. Rawski),《最後的皇族:滿清統治者視角下的清宮廷》,新北:八旗文化,2017。
羅文華,《龍袍與袈裟》(上)(下),北京:紫禁城,2005。
彭慕蘭(Pomeranz, Kenneth),《大分流》,南京:江蘇人民,2008。
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2014。
羅伯・丹頓(Robert Darnton),《貓大屠殺:法國文化史鉤沉》,台北:聯經,2005。
徐啟憲,《宮廷珍寶》,香港:商務,2004。
陳葆真,《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與內心世界》,台北:石頭,2014。
程子衿,《乾隆花園》,北京:故宮,2016。
宇野雪村,《古墨》,東京:木耳社,1968。
譚瑞南,《清高宗御製工藝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單篇論文

尹潤生,〈清代內務府藏康熙朝劉源墨〉,《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4期,頁55-56。
王子林,〈乾隆太上皇宮寧壽宮營建考〉,《故宮學刊》,第7輯(2011.6),頁122-143。
王其亨,〈寧壽宮花園點睛之筆:禊賞亭索隱〉,《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1997),第1輯,頁296-310。
王崇齊,〈「石渠繼鑑」印記的鈐押--《石渠寶笈續編》讀書偶記〉,《故宮文物月刊》,總291期(2007.6),頁88-101。new window
______,〈宋代米芾「真跡三帖」における乾隆帝印〉一文,文見《東京國立博物館研究誌》,總642號(2013.2),頁22-36。
______,〈「石渠繼鑑」印記的鈐押-《石渠寶笈續編》讀書偶記〉,《故宮文物月刊》,總291期(2007.6),頁88-101。
王福壽,〈天祿琳琅書目與古籍善本的整理編目〉,《乾隆的文化大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頁259-268。
朱杰,〈長春園淳化軒與故宮樂壽堂考辨〉,《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2期,頁26-38。
李乾朗,〈禊賞亭〉,《紫禁城》,2011年9期,頁27-29。
林宛萱,《十六到十八世紀的百寶嵌工藝》,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苑洪琪,〈寧壽宮祭神功能述考〉,《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2002),第2輯,頁148-152。
周蘇琴,〈寧壽宮花園中軸線移位辨析〉,《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2002,第2輯,頁95-99。
何炎泉,〈澄心堂紙與乾隆皇帝:兼論其對古代箋紙的賞鑑觀〉,《故宮學術季刊》, 33卷1期(2015.9),頁315-366。new window
林業強,〈參古運新-劉源設計瓷樣考〉,《故宮博物院八十華誕古陶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2007),頁11-24。
林歡,〈乾隆朝御墨的來歷與特色〉,《紫禁城》,2014年12期,頁86-99。
范麗,〈瀋陽故宮院藏乾隆御墨〉,《收藏家》,2013年2月,頁55-56。
杜正勝,〈關於「乾隆盛世」的另一視野〉,《乾隆的文化大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頁209-216。
康無為,〈帝王品味:乾隆朝的宏偉氣象與異國奇珍〉,《讀史偶得:學術演講三篇》(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頁57-72。
許埜屏,〈寧壽宮花園的樹木配置〉,《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1997),第1輯,頁311-321。
張淑嫻,〈倦勤齋研究〉,《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2005)第4輯,頁115。
張廣文,〈乾隆時期宮廷對墨的整理〉,《中原文物》,2001年第2期,頁80-85。
郭院林,〈道的拓展與文的突破-乾隆帝《開惑論》分析〉,《北京社會科學》,2016年4期,頁4-12。
楊文概,〈敬勝齋與《敬勝齋法帖》石刻廊〉,《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2004),第3輯,頁153-160。
閻崇年,〈清宮建築滿州特色〉,《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1997)第1輯,頁48-60。
羅文華,〈宮廷與西藏:乾隆時期藏傳佛教銅法物加工技術之選擇與引進〉,《宮廷與地方: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技術交流》(北京:紫禁城),頁221-265。
濮德培,〈歐亞時空裡的清帝國:噶爾丹之戰的教訓〉,《世界時間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下)》,北京:三聯書店,2009。
賴依縵,〈十全武功的紀念:回部、金川戰役敵人首級所作噶布拉碗〉,《故宮文物月刊》,總381期(2014.12)。new window
賴毓芝,〈文化遺產的再造:乾隆皇帝對於南薰殿圖像的整理〉,《故宮學術季刊》, 26卷4期(2009.夏),頁75-110。new window
周蘇琴,〈寧壽宮花園中軸線移位辨析〉,《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2002),第2輯,頁95-9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